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巴格达

巴格达(بغداد‎,Baghdad),伊拉克首都,同时也是巴格达省首府,伊斯兰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巴格达这个名称来自于波斯语,含义为“神(bagh)的赠赐(dād)”。旧译“报达”、“八哈塔”。巴格达跨底格里斯河两岸,距幼发拉底河仅30多公里,处于东西方的交通要道,铁路、公路和航空构成陆地和空中的立体运输,十分便捷。铁路向北通往叙利亚和土耳其,向南延伸至波斯湾,也是国际东方快车的必经之地。
中文名称
巴格达
外文名称
Baghdad(英语)、بغداد(阿拉伯语)
行政区类别
首都
所属地区
伊拉克
地理位置
伊拉克中部
面    积
860平方公里(2002年)
人    口
560万(2002年)
方    言
阿拉伯语
气候条件
亚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著名景点
巴格达古城,费萨尔一世陵墓,国际会议中心大厦,巴比伦酒店

目录

巴格达市区主要部分在河东,称为“鲁萨法”(Rusafa),河西部分称为“卡尔赫”(Karkh),东西两岸之间有5座大桥相连。巴格达夏季(5-10月)炎热,7、8月份平均白天气温在41-43℃,中午可达50℃;冬季平均气温13℃,最低气温可达0℃,年平均降水量130毫米。

标准时区:+3 时区 UTC/GMT +3 个小时

经纬度:纬度:北纬33°14’ 经度:东经44°22’

电话区号:国家区号:+964(伊拉克)地区区号:1

巴格达位于伊拉克国土中部,跨底格里斯河两岸,面积860平方公里。

本区为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从阿拉伯半岛直达印度河下游的塔尔沙漠,都分布有亚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因为这里广大面积的陆地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地面存在着山间高原和盆地,也有助于荒漠气候的形成和发育。这里(夏季炎热,冬季较冷),如巴格达夏季气温可达49℃,冬季最低气温为-8℃。卡拉奇夏季和冬季分别为48℃和4℃。塔尔沙漠以东,因季风作用,亚热带干旱气候的分布逐渐中断。亚洲亚热带地区与非洲南部相似,地势不像北非那样平坦,而且东部地势起伏悬殊,也阻止了干旱气候大片地东伸。塔尔沙漠地区由于盛行从伊朗低压南缘向东扩张的热带大陆气团(Tc),它使赤道季风气流(Em)不能远达北方;加上西南季风在它北界上的垂直厚度扩张得并不厚;此外,本地区夏季高空为反气旋形势,低层为显著的热低压,下低上高,不易致雨,因而这里降水稀少,仅75~150毫米左右,形成荒漠。伊朗高原主要为由边缘山脉围绕着的山间高原与盆地,夏季不如印度和阿拉伯等地区酷热,冬季不如中亚地区寒冷,气候上具有由温带干旱地区到热带干旱地区的过渡性质。高原冬季气温多在5~10℃,夏季气温在南部低地可达30~32℃,最高可达40~50℃,由于本区西接地中海式气候区,故冬春有一定降水,且西部雨量较东部为多,扎格罗斯山脉西南坡和厄尔布尔士山脉北坡年降水量为500毫米,但内部降水不足100毫米,形成了荒漠。

历史沿革

史书记载

在公元前18世纪德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就提到了巴格达(意为“天赐”)为一重镇。在中国史籍中被称为“黑衣大食”的阿拉伯阿巴斯王朝(750~1258年),最初定都在安巴尔。这个王朝的第二位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年)认为安巴尔不适合作京都。于是亲自勘察,选中了位于底格里斯河右岸一个叫巴格达的小镇,决定在这里建立新都。经过4年施工,新都建成,命名为“马迪纳·萨拉姆”,即“和平之城”,作为阿拉伯帝国首都。城为圆形,故有“团城”之称。城分外城、内城和皇城3层,有3道城墙。以皇城为圆心,城墙构成3个同心圆。城墙各有等距离的4道城门,4条大街从中心区伸向城门,形似车轮辐条。皇城内有皇宫、官邸、清真寺、图书馆、花园等。

全盛时期

公元773年,曼苏尔又在城郊另建一座宫殿“永恒宫”(Qasr Khuld),并在河东岸为皇太子建营垒、府邸和清真寺,河东西两岸用浮桥连接,互为掎角之势。8世纪中期至9世纪,在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和马蒙执政时,扩建巴格达城,广建清真寺、宗教学校、图书馆、天文台、客栈、驿馆、市场、浴室及市政交通设施,使该城进入全盛时期,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和宗教中心。经济繁荣,交通四通八达,商贾辐辏云集,市场店铺林立,并设有专卖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的市场。学者荟萃,文化昌盛。

创建智慧馆

830年,哈里发马蒙在巴格达创建国家学术研究机构“智慧馆”,聚集不同民族及宗教信仰的著名学者,将希腊、波斯、印度等国的古典著作加以收藏、整理并翻译成阿拉伯文,促进了阿拉伯科学文化的发展。9~11世纪,巴格达伊斯兰学术方兴未艾,苏菲派、穆尔太齐赖派、艾什尔里派及阿拉伯语言学派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各派别的学者在宫廷的赞助和庇护下,著书立说,在古兰经学、圣训学、教法学、凯拉姆学及文学艺术方面均作出了重大成就。据载,巴格达曾建有30多所各类宗教学校,其中于11世纪塞尔柱朝首相尼扎姆·穆勒克建立的尼采米亚大学和13世纪哈里发建立的穆斯坦绥里耶大学最为著名,曾培养出大批著名学者和官吏。同开罗、科尔多瓦并称为伊斯兰世界三大文化名城。

遭受洗劫

1258年和1401年,巴格达曾遭蒙古旭烈兀和帖木儿军的两次洗劫,大量建筑古迹文物遭到摧毁,巴格达收藏的经典全部被投入河中,据说墨水将河水染黑。后来巴格达置于伊儿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统治下。1534年和1558年分别被土耳其人和波斯人占领,并在1638年后长期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917年被英国殖民军占领。

定都

1921年,伊拉克宣布独立,定都巴格达,到20世纪末,已发展为现代化的城市,是全国政治、经济、商业、交通和文化的中心。市区现代化建筑和古老建筑遗风共存,交相衬托。据史载,巴格达曾建有560多座清真寺,到2006年,共有清真寺100多座,著名的有卡兹米耶清真大寺、伊玛目·阿德哈姆清真寺、阿卜杜勒·卡迪尔·吉拉尼清真寺等。城内有多所大学(包括宗教大学),其中著名的有古老的穆斯坦绥里耶学院。有阿拔斯宫、伊拉克博物馆、伊斯兰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古迹。在统一公园屹立着阿拉伯历史名人大型石像,在萨阿敦大街和艾布·努瓦斯大街各矗立着取材于《一千零一夜》故事人物的大型铜塑像。闹市区有一座构思奇巧的无名英雄纪念碑。巴格达新添了许多现代化建筑,著名的有国王费萨尔一世陵墓、白宫(政府宾馆)、共和宫、国际会议中心大厦、巴比伦饭店等。

旅游资源

信徒宫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有座六层高的“信徒宫”,这是当年萨达姆在担任总统期间的办公与生活地点之一。2003年,美军对巴格达内萨达姆可能藏身的地点进行了猛烈轰炸,很多建筑被炸成废墟。根据美军方纪录,战争爆发当晚,美空军就向这个“信徒宫”主体建筑投放了两枚绰号“地堡终结者”的900公斤重大炸弹。在随后四天中,至少还有另外六枚类似的大家伙落在“信徒宫”上面。给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信徒宫”造成了严重伤害,炸弹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不过,“信徒宫”下面专门为萨达姆建造的掩体却完整保存下来,并在逐渐成为巴格达市中心“绿色区域”内居民的一个“非正式旅游景点”。

战争爆发后,“信徒宫”多次遭到洗劫,先是大小盗贼趁着美军入城后的混乱,大肆偷盗里面收藏的物品。接着,驻扎在绿区内的美军也频繁进入信徒宫拆卸可用于自己营地装修的建筑材料。即便如此,人们依然能从信徒宫废墟中发现某些值得收藏的“小纪念品”。比如,大厅内悬挂的水晶彩灯残骸。虽然地面建筑一片狼藉,但信徒宫下面的地堡却几乎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地堡内没有照明设备,加上美军工程人员一直没搞清楚地堡自来水系统构造,结果造成一些房间内积水严重。据悉,地堡中的萨达姆的卧室面积不算大,同其他房间相比,也只是墙纸有所不同而已。战争爆发前,萨达姆曾在这个地堡中主持过高级官员会议。

巴别通天塔

5000年前巴格达的所在地是一马平川,那里曾屹立着一座无比壮观的巨塔——“巴别通天塔”。人们并不知道“巴别”塔最初从何而来,只知道早在远古时代,它就走进了犹太人的《圣经·旧约》之中。

在希伯来语中,“巴别”是“变乱”的意思,于是这座塔就称作“巴别塔”。也有人将“变乱”一词解释为“巴比伦”,称那座城叫“巴比伦城”,称那座塔叫“巴比伦塔”。而在巴比伦语中,“巴别”或“巴比伦”都是“神之门”的意思。同一词汇在两种语言里竟会意思截然相反,着实令人费解。

其实这是有缘由的。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灭掉犹太国,拆毁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烧掉神庙,将国王连同近万名臣民掳掠到巴比伦,只留下少数最穷的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

这座塔的规模十分宏大。公元前460年,即塔建成150年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游览巴比伦城时,对这座已经受损的塔仍是青睐有加。根据他的记载,通天塔建在许多层巨大的高台上,这些高台共有8层,愈高愈小,最上面的高台上建有马尔杜克神庙。墙的外沿建有螺旋形的阶梯,可以绕塔而上,直达塔顶;塔梯的中腰设有座位,可供歇息。塔基每边长大约90米,塔高约90米。据19世纪末期的考古学家科尔德维实际的测量和推算,塔基边长约96米,塔和庙的总高度也是约96米,两者相差无几。“巴别”塔是当时巴比伦国内最高的建筑,在国内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人们称它“通天塔”。也有人称它是天上诸神前往凡间住所途中的踏脚处,是天路的“驿站”或“旅店”。

巴格达亭

巴格达亭建在Topkapi宫皇帝的花园中,位置最适宜眺望城市和海峡景观。建筑基本上成为平面对称形,中央穹顶的直径9m,三面有门,在四面布置有四个突出的空间。除中央的穹顶外,建筑的屋顶相当平缓,形成很深的挑檐,由围廊的22根圆柱支撑。伸出屋顶的尖塔实际上是暖炉的烟筒。建筑的内部用彩釉面砖、贝壳和象牙等材料装修,品质尊贵,是同类建筑中的精品。

历史文化

在巴格达南90公里处的巴比伦古城遗址,可以了解公元前3000多年强大的巴比伦帝国的风采。它创立了世界第一部法典,筑造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以及传说中让上帝感到又惊又怒的巴别通天塔;它还首先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实行7日一周制,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并率先使用陶盘作餐具。

战争作为人类社会的极端手段,对于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历来缺乏应有的尊重。自1991年的海湾战争以来,美英等国的轰炸殃及了许许多多的伊拉克古迹,巴格达城外的泰西封拱门就是一例,这一世界级的文明遗址惨遭毁容,已经岌岌可危。更严重的是,在海湾战争后,偷盗失去保护的文物成了制裁状况下的生财之道,各省的博物馆都遭洗劫,为躲避轰炸而存放在那里的珍贵文物和史料被席卷一空。如今,在国际文物走私市场,可以看到难以计数的伊拉克文物在兜售。由此可见,长期战乱不仅毁了伊拉克的国计民生,也毁了大量人类文明的无价之宝。

民俗文化

早在4000多年前,巴格达便建立了苏美人的城邦。公元前18世纪,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王国登上历史舞台。在长达数世纪中,它不仅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伊斯兰教的著名城市,也是西亚与中东地区经济、贸易、文化、交通的中心。巴格达作为阿拉伯帝国的都城,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公元786年到833年,是巴格达的繁盛时期。当时城市中大兴土木,一幢幢富有阿拉伯风采的建筑相继出现,市区由河西向着河东发展,成为当时中东广大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与贸易中心,同中国唐朝的京城长安、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一起被誉为当时世界的三大名城。

公元10世纪,巴格达成为世界智力中心。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中所描绘的那富丽堂皇的宫廷府邸、美丽如画的城廓庭园、奇妙惊险的幻境,及浓郁的风土人情,让巴格达有《一千零一夜》的故乡之称。

另外,巴格达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穆斯坦希里亚大学。城市还有几十个军事、自然、历史等类型的博物馆,堪称中东格达城市之最。

饮食文化

巴格达像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一样,主要的食物是大米,最广泛的食谱是炒饭。当然,也喜欢吃白面包。许多传统菜肴非常接近叙利亚和黎巴嫩菜肴,如烤绵羊肉、烤羊肉串以及某些在炉膛中制的炸肉。

巴格达菜肴具有较浓烈的味道,因为在制备时,使用不少辣椒、葱、蒜,以及各种各样的辣根和香料。

巴格达人非常喜欢吃鱼,尤其是淡水鲑。将鱼炸至焦黄后,撒上大量辣椒和切好的西红柿上桌。底格里斯河的烤鱼尤其著名。相当普遍吃用水果制的甜食、馅饼等面食,以及酸奶、酸乳渣和奶酪。

伊拉克人不吃猪肉,也不吃凝汁菜肴。他们很少饮用酒精饮料。在北部地区饮用的是由甜蒸馏而得的“来拉克”。较普遍饮用的是含很多泡沫的酸奶“些明”和各种的果汁类清醇饮料,如扁桃汁。最主要的热饮是加了糖的红茶。

冷盘:酸乳渣加青葱的蔬菜沙拉,喷植物油的杂拌凉菜,肉末辣椒;蔬菜罐头,炸鸡或炸火鸡配以蔬菜,家禽什锦,油浸罐头鱼,醋浸鱼。

第一道热菜:加有馅饼、鸡蛋、青豌豆、蔬菜、大米的肉汤,云豆、土豆汤,豌豆汤,羊肉汤,面条鸡肉汤,青豌豆浓肉汤,菜花汤。

第二道热菜:炸、煮或熏的鱼,配以土豆和通心粉,烤羊肉串,羊肉炒饭,鸡肉炒饭,扦烤进而脊肉,炸雉鸡,炸火鸡或炸鸡,烟熏雉鸡,肉末辣椒,用蔬菜、通心粉和大米饭做的拼盘。

甜食:糖煮鲜草莓及其它水果,或水果罐头,水果沙拉,新鲜水果,西瓜,甜瓜,果冻,果馅甜馅饼,冰淇淋,冰糕。此外,饭后一定要送上浓茶。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扎尔格勒图勒嘎·额尔登巴特    下一篇 李文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