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寄庼
- 中文名
- 陈名冕
- 别 名
- 徐寄庼 徐陈冕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
- 出生地
- 浙江永嘉城区
- 出生日期
- 1882年
- 逝世日期
- 1956年
- 职 业
- 金融家、银行家、社会活动家
- 毕业院校
- 山口高等商业学院
- 代表作品
- 《上海金融史》《泉币拓本》
目录
徐寄庼(1882—1956年) 本姓陈名冕,其父好友徐某无子,病危时要求过继一子,遂将其出嗣改名为徐陈冕,浙江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
幼年就读私塾,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考县学。1898年在浙江杭州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同文书院学日语、山口高等商业学院深造学习金融。光绪三十一年夏返温回国后,与黄群、吴钟镕一起向温处道童兆蓉建议成立温处学务分处,十月下旬始获学部批准,下设文牍、管理、调查、编检、评议五部,孙诒让任总理,寄庼为管理部副主任并任日文译员。光绪三十三年,温州师范学堂建成,为监学。
自1914年起从事金融工作,长达40年之久。1914年1月,袁世凯解散国会,黄群赴沪主办《时事新报》,请寄庼协助。同年,寄庼应聘任兰溪中国银行经理,后调九江中国银行经理。1917年再至上海,由盛竹书推荐到浙江兴业银行,历任副经理、协理、常务董事、董事长等职。他在主持总司库时,倡导该行准备金实行百分之百的现金,使“浙兴”信用大增,推动全行的业务开展。历时十年,兴业银行存款额为全国商业银行之冠。
1928年,任交通银行官股董事,并被选为中国银行商股董事。
1930年,倡议举办西湖博览会,轰动全国。
由于徐在金融界声誉卓著,1932年初被行政院长孙科任命为中央银行常务理事、副总裁兼代总裁。1月25日,孙科辞行政院长,寄庼随之去职。
徐锐意创新,为加强本国银行同业实力,曾会同银行界同仁张嘉璈、钱新之、陈光甫等人成立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联合筹备委员会,被选为五常董之一。创办中国最早的金融专业刊物《银行周报》,创办上海银行联合准备委员会,创办票据交换所,使上海银行同业票据交换近代化。这些团体的成立,增强了上海银行界的团结,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1935年,建造钱塘江大桥,寄庼曾支持浙江兴业银行投资100万元。
徐寄庼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光明磊落,胸襟坦荡。抗日战争初期,他担任上海市商会理事长时,积极团结工商界人士,投人抗日爱国洪流。通过他的联络,1940年1月香港《大公报》揭露汪伪政府的卖国密约《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及“附件”史称“高陶事件”,在全国范围掀起反投降反汉奸的热潮,沉重地打击了日汪勾结的阴谋。
民国23~25年,连任市商会常务理事。又任公共租界华人纳税会副主席、地方协会理事、抗敌后援会委员等职。
民国28年起,主持市商会工作,民国30年3月赴香港主持市商会工作。香港沦陷后,被日军押送回沪,称病在家拒与日伪合作。
民国32年下半年,在中共地下党员梅达君联系下,参与抗日,代表浙江兴业银行承担部分基金用于支持在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的进步青年的旅费。
民国33年任“浙兴”董事长。民国34年抗战胜利,以政府特派员身份,接收汪伪上海特别市商会及银行公会。
民国35年,续任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同年,当选上海市商会理事长,任上海市银行商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上海信托公司和泰山保险公司董事长、中央银行监事及中国银行、浙江实业银行、中国垦业银行、上海市银行常务董事。上海解放后,因病行动不便申请辞去“浙兴”董事长,但被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挽留,直至1952年银行公私大合营为止。上海市参议会成立后,任副议长。
1956年12月25日去世,年75岁。遗著已刊者有《上海金融史》、《日本语典》,未刊者有《泉币拓本》。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