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
- 中文名
-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
- 所 属
- 中国石油大学
- 建 于
- 2006年
- 目 的
- 油气资源与探测”
目录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其前身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实验室。本室以“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组建,针对油气资源与探测的国际前沿和制约我国油气勘探的重大难题,设置“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分布”、“油气成藏机理”、“油气地球物理”、“油气钻探理论与技术”、“油气测井理论与方法”5个研究方向,以复杂条件油气成藏理论与探测技术为核心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发展和完善复杂条件油气成藏理论、解决油气勘探重大技术难题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要目标。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集中了一批油气资源与探测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实验室固定成员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和国家级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人。目前,实验室拥有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形成了以院士为学术指导、以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为中青年带头人的多学科研究群体。本室包括固定研究人员47名、流动研究人员24名。固定研究人员中89%具有博士学位、90%具高级职称、75%以上有留学或国外合作研究经历,实验人员及管理人员均有本科以上学历。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油气资源与探测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按照《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开展工作。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领导机构,负责确定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开放基金项目申请指南并审定开放基金课题、检查、评价研究成果并协调对外开放事宜。实验室主任根据学术委员会制定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根据相关制度和条例全权负责实验室的工作,负责定期召开实验室主任和团队学术带头人专家会议研究工作,组织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实验室的高效运行、稳定研究队伍、吸引优秀人才,促进对外开放、联合及学科交叉。
职务 | 姓 名 | 职称 | 工作单位 | 研究方向 |
主任 | 贾承造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盆地构造与石油地质 |
副主任 | 王铁冠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副主任 | 陈运泰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地球物理 |
委员 | 金振民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构造地质 |
委员 | 丁仲礼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 | 地质学 |
委员 | 朱伟林 | 教授 | 中海石油股份有限公司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委员 | 金之钧 | 教授/博导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委员 | 张大伟 | 研究员 | 国土资源部油气研究中心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委员 | 彭平安 | 研究员/博导 |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地球化学 |
委员 | 赵文智 | 教授/博导 | 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石油地质与地球化学 |
委员 | 朱筱敏 | 教授/博导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沉积学 |
委员 | 庞雄奇 | 教授/博导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油气成藏机理 |
委员 | 高德利 | 特聘教授/博导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油气井工程 |
委员 | 郝芳 | 教授/博导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油气成藏机理 |
委员 | Steve Larter | 教授 | 英国纽卡大学 | 地球化学 |
近年来,实验室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石化股份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申请并承担了多项973项目,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地质大学联合申请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中海石油研究中心联合申报并承担了863计划项目,实现了学科交叉、合作研究和信息共享。
针对国际前沿性重大科学问题,实验室与7个国家的12所大学和政府相关实验室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包括学术交流、人才互访和科研合作关系。近年来,实验室主持承办国际学术会议10次,发表ISTP收录论文31篇;发表SCI收录论文107篇,相关成果SCI他人引用399次,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