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港
- 中文名
- 湛江港
- 前 身
- 广州湾
- 历 史
- 曾沦为法国殖民地
- 东 临
- 南海
目录
湛江港是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个现代化港口,一期工程于1956年竣工投产,经过近50多年的建设,现有生产性码头泊位3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26个,年通过能力4792万吨,仓库面积22.7万平方米,堆场面积133.4万平方米,油罐容积54.7万立方米,装卸机械770多台(套), 港作船舶22艘, 输油管线41.5公里,铁路专用线107公里。可承担集装箱、件杂货、散货、重大件、危险品、石油、液体化工品等多种货物的装卸、储存包装、中转业务及客运、汽车滚装运输,同时还开展货物代理、船舶代理、船舶运输、保税仓储、出口监管仓储等业务。2006年本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008万吨,其中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3551万吨,集装箱18.2万TEU。
湛江港自1999年开始实施30万吨级原油码头、25万吨级矿石码头以及深水航道 “三大工程”建设项目。30万吨级原油码已于2002年建成投产,为全国最大的陆岸原油专业化码头之一;25万吨级矿石码头于2005年7月试投产,为中国宁波港以南最大、华南地区唯一的陆岸专业化铁矿石码头;25万吨级航道于2005年底竣工,为全亚洲最深的人工航道,28万吨船舶可进出湛江港。
湛江港有黎湛铁路相通,以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及西南地区为腹地,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建设的现代化港口,也是我国与东南亚、澳大利亚、印度洋沿岸和欧洲国家之间航程最短的外贸港口。
湛江港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广东省雷州半岛,素以“天然深水良港”著称,东接珠三角、西临北部湾、背靠三南(大西南、华南、中南),面向东南亚,处于联接南北半球、沟通太平洋、印度洋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海上航程最短的港口,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风况:主要风向为东风及东南风,每年2~4月盛行东风,4~9月盛行东南风,10月至次年3月盛行北风。每年5~11月有台风侵袭,主要集中在8~9月,年平均波及本港5~6次,最大风速达50米/秒。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1567.30毫米,4~9月为雨季,8月降水量最多,最大日降水量为351.10毫米,历年最大降水量为2411.30毫米。
雾况:年平均雾日约25天,一般集中在1~4月,晨夜雾的浓度最大,上午10时后逐渐消退。
气温:本港年平均气温23.1℃,最高气温38.1℃,最低气温2.8℃,7月最热,平均气温28.9℃,1月最低,平均气温15.5℃。
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每一太阳日有两次高潮出现,潮差较大,达4~6米,平均高潮位4.33米,平均低潮位2.04米,最高潮位7.09米,最低潮位-0.65米,平均潮差0.57米。
潮流:潮流方向与航道方向基本一致,在正常情况下,退潮时流速比涨潮时流速快,进口航道最大流速,涨潮1.54米/秒,退潮1.95米/秒。
波浪:港内一般波高0.3米,最高0.8米,台风时浪高一般不超过1米。
1956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自己设计施工的现代化深水商港——湛江港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港口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半个世纪过去了,湛江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港口作业区不断扩展,设施日益完善,货物吞吐量一再飙升,建成了国家级枢纽港,并以“大、优、深”著称,成为全国十大港口之一。湛江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立市、以港兴市”的战略目标,湛江港的地位日益重要。然而,光环笼罩的湛江港,昔日却充满苦难和耻辱。湛江港的诞生、发展、巨变的足迹,记录了民族的衰兴,也印证了湛江前进的每一步。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法国货船“安菲特理德”号遇台风搁浅在南三岛,船员登岸,被眼前这个世界少有的天然深水港湾震惊得目瞪口呆,垂涎三尺之余恨不得立即把其归入法国版图。法国船员在等候拯救的6个月中,偷测水道,暗绘地图,回国后密献给法国政府。近200年过去了,中国换了康熙、雍正、乾隆、咸丰等八位皇帝,法国也结束了君王专制,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由资本主义国家变成帝国主义列强,但它对湛江的侵略野心不死,终于乘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实现了延续200年的图谋。
1898年2月21日,法国以“停船囤煤”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租“南省海面设立趸船之所”,未等划界谈判,同年3月20日竟悍然派出战舰巴斯噶号、狮子号、袭击号直入南三岛和海头讯(今霞山),强行武装登陆,此举激发了湛江人民举行历时20个月、声势浩大、震惊中外的抗法斗争。1899年11月16日,清政府在法帝的武力威逼下,签订了《租借广州湾条约》,把当时遂溪、吴川两县的部分陆地518平方公里及水域1912平方公里,总称“广州湾”租借给法国99年。湛江从此沦为法帝殖民地。
法帝侵略湛江后,为加紧控制和掠夺,先后在硇洲建灯塔,在航道立标桩,在霞山筑堤岸,并修建了一座长334米、宽7米的栈桥码头。尽管港口规模不大,水深最深处仅3米,但已由自然港变成了现代港,其经济和战略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法国的船只在海上耀武扬威,中国的资源不断流进法国库房。至此,湛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蹂躏。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为抢占湛江这个战略要地,不管法国租借在先,1943年2月20日出兵侵占广州湾,湛江又成了日本军国主义向南扩张的桥头堡。小小湛江,先后遭受两个帝国主义入侵,灾难深重,耻辱难书。
建设南方大港口 孙中山夙愿未竟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中国革命。他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后,对国家建设有伟大的设想。他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一书中,描绘了宏伟的建设蓝图。具体阐述了关于交通、商港、都市、水力、工业等方面的建设构思。为摆脱外国势力羁绊,他提出建设独立自主的铁路和港口部署,亲自绘制了有关建造铁路和设置港口的地图十多幅,之中就有在湛江兴建南方大港和修筑连贯西南铁路的设想,但孙中山为革命操劳过度,过早地与世长辞,建设南方大港口成为他未竟的夙愿。
1945年抗战胜利后,广州湾结束了法国47年和日本2年半的殖民统治,回归祖国,辟建为省辖湛江市。建市之初,国民党当局也曾雄心勃勃,试图建设深水良港和修筑铁路。并计划求助美国建设湛江大港和兴建由湛江为起点,经柳州、重庆、兰州、伊犁到欧洲马歇尔大道的铁路线。1946年5月,行政院还派出中国工程人员组成计划团,陪同美国顾问专家到湛江勘察港湾海岸,成立《湘桂黔铁路来(宾)湛(江)段粤境工程处》负责建港筑路工程,编制了《湛江建港计划》。但是,当时政局动荡、统治腐败、社会黑暗、国民党政府又忙于打内战,经济陷入全面崩溃,编好的计划被束之高阁。直至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湛江市重获新生,孙中山建设南方大港的夙愿才有真正的起点。
之后,成立以交通部为主的湛江商港建设委员会,交通部副部长葛琛为主任,粤西行署主任王觉,湛江市市长何鸿景为副主任。并迅速从全国各地调集7万多吨钢材、水泥、木材和各种各样建港设备。为配合港口施工,铁道兵团司令员王震带领十多万士兵民工,开山劈岭,日夜奋战修筑黎湛铁路,仅9个月,铁路提前竣工。1955年7月1日,全长314公里的黎湛铁路胜利通车,大量物资源源不断运进建港工地。1955年7月31日,湛江港正式破土动工。湛江人民,以当家作主的精神,全力支援港口建设:先后抽调230名干部,动员1.1万民工,组织1000多辆牛车和几百艘木船,提供7.8万根杉木竹竿,13万条蒲包,200万块红砖,在人力物力上保证施工需要。当时施工条件十分艰苦,而报酬却很低,但民工们没有任何怨言,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港口建设。一幅建设中国人自己大港口的蓝图,在祖国南海之滨加紧描绘。
新中国成立不久,百端待举,建设现代化港口困难很多。当时,中国和前苏联关系尚未恶化,可以借助前苏联和东欧专家建港,但中央高瞻远瞩,为今后完全掌握港口自主权,培养自己的建港和管港队伍,决心自力更生建设湛江港。并慧眼识人,点将留美筑港专家谭真出任湛江建港总工程师。
谭真,生于广东中山县,16岁大学毕业,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建港专业。学成归国,成为我国屈指可数的建港专家,却不为国民党政府重用。解放后,党和政府对谭真委以重任,命其担任天津新港总工程师,因湛江建港需要,他又千里迢迢赶赴湛江。谭真把能为国家建设新型港口作为一生最大的光荣。当年,他已58岁,长期有病在身,工作繁忙,工程艰巨,但他没有叫半点苦,诉半句难,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建港工地上。
湛江港口码头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高桩框架式结构,需在深水码头打下858根,长25米,重13.5吨的大桩柱。港湾地形繁杂,开始总打不到预定深度,改进后达到了深度,却33%裂桩,而且二天才能打一根。按此计算,光打桩也要三年。于是谭真吃住在现场,群策群力,发明了世界建港史上从没采用过的“钢桩冲捣孔打桩法”。工效提高13倍,每天可打7根,质量不但达到要求,还降低成本69%,仅用三个月完成打桩任务,为港口工程全面铺开加快速度。湛江港使用已达50年,技术鉴定一直良好,实践证明这种打桩法不愧是一流的先进技术。
建港另一项关键工程是疏浚航道,挖土量非常大,而当时中国没有一艘可以满足工程需要的挖泥船。谭真他们得知日本投降前曾有一艘荷兰产的大型挖泥船炸沉在海南榆林,便前往打捞。打捞起来的残船支离破碎,部件缺损,拉到香港修理,英国工程师断言无法修好。但谭真等人以大无畏精神,向极难挑战,自己动手修复,并不断改装试验,使挖泥船投入使用并成为主力。整个疏浚工程,挖泥船挖走了3485万立方沙土,这些泥土可修筑宽3米、高3米从湛江伸延到广州的堤坝。当年疏浚的沙土填到湛江人称为沙滩的低洼地,日后这块人造平地竟成为霞山最密集的居民住宅区,成了湛江港的历史见证。
经过近一年的奋战,1956年5月1日,湛江港第一期工程提前投入使用,宣告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政策彻底破产。万吨巨轮——波兰“玛布切克”号首次驶进湛江港,开始了湛江港与世界的交流。
之后,谭真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1956年,湛江在全国传媒频频亮相。6月1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报道,新中国设计施工的第一个现代化深水商港湛江港投入使用;接着《人民日报》以大篇幅,两天连载通讯《旧闻新事话湛江》;《光明日报》在醒目位置刊登随笔《在建设湛江港中》;《南方日报》在头版发表特写《从塘沽到湛江》;《中国新闻》向海外转发谭真总工程师写的体会《我国人民建设起来的南方大港——湛江港》……几乎全国所有的报刊都配照片报道湛江建港的消息。湛江受到空前的推介和宣传,湛江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乘全国宣传的东风,湛江人民也用特有的文艺形式介绍自己的港口,表达自己的心声。在1959年建国十年大庆之际,湛江创作演出大型交响诗《湛江港大合唱》轰动全省。当时,市委宣传部门从阳江至东兴管辖的18个县市里,抽借130多名音乐尖子组成管弦合唱团,其中30多名乐手要自带指定的乐器。他们边创作、边排练、边修改,一丝不苟、夜以继日、全力以赴,突击半个月,六个篇章的史诗终于成功演绎,在广州举行的全省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当年负责创作和导演的原湛江市文化局副局长纪夫戎回首这段往事,仍感慨万千。
1958年2月,陈毅卸任当了9年的上海市市长职务,出任外交部部长。在一次在招待各国使节的酒会上,陈毅看到《湛江新港》一片,对湛江港为社会主义祖国的贡献大加赞扬,多次强调外事人员要积极宣传祖国建设成就,扩大中国在国际的影响。于是,《湛江新港》作为展示祖国新貌的纪录片,飞越世界在我国驻外大使馆的招待会上放映。湛江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新兴城市的典范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众多的驻华外交官和代表团纷纷到湛参观,当中有怀疑者,也有为新中国巨大成就而高兴的朋友。建设湛江港的史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既能打江山,也能建设好自己的国家。湛江港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也为日后在改革开放中,首批被列入沿海14个开放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湛江港的建设发展中凝聚着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血。
筹建阶段,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从选址到设计施工图亲自审阅。港口建成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频频亲临视察,指导工作。朱德、周恩来、董必武、陈云、邓小平、叶剑英等人先后到湛江视察港口。据统计,国家副总理级以上的干部有80多人到湛江视察,对港口的发展,寄以殷切希望。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湛江港受到“文革”冲击,生产极不正常,第二期建设工程受阻,面临危机重重。周总理洞察到全国港口普遍存在严重问题,顶住“四人帮”的干扰,在1973年2月召开的国家计划会议上,力挽狂澜,作了关于港口问题的指示,提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周总理的指示使湛江港绝处逢生。国务院成立了“港办”指导全国建港工作,同年6月,中央粟裕和省委刘田夫等领导到湛江港检查建港工作,成立“湛江市建港指挥部”,大张旗鼓宣传总理指示,调动千军万马掀起港口建设新高潮。
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湛江港这三年,是大干的三年,也是大变的三年,兴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五万吨级油码头一座,万吨级矿砂码头两座,千吨供油码头两座,同时对老港口进行改造,增添了配套设备,全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实现了数量和质量上的飞跃,湛江港获得了新生。
改革开放后,湛江港成为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港口之一,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湛江港进入前所未有的新时代。1993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湛江港,对港口的生产建设成绩表示肯定,并兴致勃勃地为湛江市和湛江港题词:“发挥港口优势,振兴湛江经济”;“建设南方大港,发展湛江经济”。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湛江港,作了“要发挥港口优势,抓住机遇,理清思路,利用港口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给湛江港的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位。湛江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发展战略,确立了港口在湛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湛江港不断腾飞。拥有10万吨级华南地区最深的航道;30万吨的油码头,是全国最大的陆岸油码头;20万吨的矿石码头,是华南地区唯一的最大工业铁矿石专业码头。今日的湛江港,发展成为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综合性现代化大港,万吨级以上的泊位就有25个,建成了石油、矿石、煤炭、化肥、粮食、木材、集装箱等专业化泊位和专业化设施,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2005年港口吞吐量突破6000万吨,开创了湛江港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第一分公司共有生产性泊位15个,其中3.5万吨级散粮专用泊位1个,万吨级以上通用泊位11个,5000吨级杂货泊位2个,1000吨级客货两用码头2个,另有工作船码头和登陆艇码头各1个,年设计通过能力700万吨。2006年实际完成吞吐量878万吨。
第二分公司2005年7月成立,拥有一个2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和一次堆存能力为200万吨的现代化专用堆场,其年通过能力达 1275万吨,日装车能力超过600辆。2006年实际完成吞吐量800万吨。
广东湛江港股份有限公司共有生产性泊位12个,其中30万吨级原油泊位和5万吨级原油泊位各1个,2.5万吨级成品油泊位1个,5000吨级及1000吨级成品油泊位各3个,1.5万吨级散化专用泊位1个,2万吨级木片专用泊位1个,年设计通过能力2604万吨。2006年实际完成吞吐量1879万吨。
航道:出入该港的航道,有大船航道和南三河航道。
锚地:本港设有引航、待泊及防台锚地共23处。其中,万吨级以上锚地19处,千吨级锚地4处。万吨级以上防台浮筒10个。水深-9~-19米,均为天然水深,地质为泥沙。
湛江港为西南各省出海捷径,它是中国通往东南亚、欧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海上航线最短的海港。自开港以后已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运输往来。早在宋绍兴年间就在旧县村设置椹川巡检司管理广州湾沿岸古港防务和航政。广州湾沿岸古港埠包括赤坎港、石门港、平乐埠、海头港、旧县港、通明港、限门港等。清道光年间赤坎港已相当繁荣。1898年法国强行租借广州湾,1911~1917年在海头港一带修建海港,但仅有栈桥一座。1943年广州湾为日本占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回,改名为湛江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6年12月建成新港正式投产。湛江港有3个作业区,分布在广州湾西岸石头角和调顺岛之间,目前有码头岸线近3千米,生产泊位15个,其中万吨至5万吨级泊位9个,各类锚地18个,仓库面积7万平方米;堆场约30万平方米,油罐容量14万多立方米;湛江和茂名之间有输油管道;港口有港作船舶38艘,生产机械430余台,港区铁路长60千米,第四作业区第一期工程建造万吨以上泊位6个,使湛江港通过能力增加20%。湛江港航道从南海经硇州岛以北水域进入广州湾,全长60千米,水深10~12米,航道沿线设有灯桩12对,灯浮28具,防台浮筒12个等助航设施。进出口货物中,石油约占一半,矿砂、粮食、煤炭等散货约占30%,其余为化肥、金属、建筑材料等杂货。吞吐物资除石油外 ,主要靠铁路集散。客运有湛江—香港定期航线,湛江—海口航线等。
煤炭、石油(含原油、成品油等)、金属矿石(铁矿、铝粉、锰矿、铬矿、铜矿等)、非金属矿石(磷矿、重晶石等)、化肥和农药、粮食(大豆、小麦、玉米、木薯干等)、有色金属(硅锰等)、化工原料(硫磺、硫酸等)、钢材、轻工和医药产品(糖等)、木材(桉木片、原木等)等。
湛江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湛江港最大的公共码头营运商,前身为湛江港务局,于2004年改制为湛江港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2008年,经整体改制、增资扩股,成为由湛江市国资委控股,招商局国际、宝钢集团等六家企业持股的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目前,湛江港集团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别为:湛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50%,招商局国际码头(湛江)有限公司40.29%,宝钢集团有限公司8%,余下4家股东共1.71%。
湛江港集团现有调顺岛、霞海、霞山三个经营港区,生产性泊位3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26个, 拥有全国最大的30万吨级陆岸原油码头、华南地区最大的25万吨级铁矿石码头和亚洲地区最深的30万吨级航道,港口年通过能力4954万吨。港区仓库面积22.7万平方米,堆场面积133.4万平方米,油罐容积54.2万立方米,装卸机械770多台(套), 港作船舶22艘, 输油管线41.5公里,铁路专用线107公里。可承担集装箱、件杂货、散货、重大件、危险品、石油、液体化工品等多种货物的装卸、储存包装、中转业务及客运、汽车滚装运输业务,同时还开展货物代理、船舶代理、船舶拖带、保税仓储、出口监管仓储,以及贸易加工、分拨、配送、信息等物流增值服务。
湛江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湛江港最大的公共码头营运商,前身为湛江港务局,于2004年改制为湛江港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2008年,经整体改制、增资扩股,成为由湛江市国资委控股,招商局国际、宝钢集团等六家企业持股的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
湛江港集团现有调顺岛、霞山两大港区,生产性泊位3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26个, 拥有全国第一座最大的30万吨级陆岸原油码头、华南地区最大的25万吨级铁矿石码头和亚洲地区最深的30万吨级航道,港口年通过能力4954万吨。主要经营石油、铁矿石、煤炭、化肥、硫磺、粮食、木材、集装箱、危险品及重大件等多种货物的装卸、仓储、中转业务,同时还开展货物代理、船舶代理、船舶拖带、保税仓储、出口监管仓储,以及贸易加工、分拨、配送、信息等物流增值服务。
湛江港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现代化海港,自1956年开港以来,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全国沿海25个主要港口之一,是西南沿海港口群的龙头港和唯一亿吨大港,也是我国中西部和华南地区货物进出口的主通道和中国南方能源、原材料等大宗散货的主要流通中心,泛珠三角地区连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佳海上物流平台,在亚太经济圈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经济腹地
湛江港是全国唯一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共用的沿海主枢纽港,货源腹地横跨华南、西南、中南三大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区,并辐射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江苏等部分地区。
港口腹地拥有20余家钢铁生产商和10多家石油炼化企业,年生产能力分别超过1亿吨、6000万吨,为湛江港吞吐量快速增长提供了广阔的货源。
湛江港既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也是粤西地区和环北部湾地区的交通中心枢纽。五种运输方式一应俱全,形成立体综合运输网络,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一是水路: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航,成为链接中国大陆与环太平洋海域物流运输的重要枢纽。
二是铁路:通过黎湛、广湛、粤海线及在建的洛湛、合河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
三是公路:可经G325、G207国道、茂湛、广湛、渝湛高速公路通往全国各地。
四是航空:粤西地区唯一可供波音B757客机全天候起降的民航机场,已开通香港、北京、广州、深圳、昆明、成都、海口、三亚等20多个大中城市航班。
五是管道:拥有湛江至茂名长115公里的原油输送管道,通往珠三角及大西南的成品油管道。
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便捷的集疏运通道,为湛江港发展创造了优势的外部交通条件。
“十一五”以来, 随着港口生产建设快速发展,货物吞吐量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劲发展势头。2009年,湛江港集团货物吞吐量突破6400万吨,达6427万吨,同比增长8.0%,约占全市港口总吞吐量的三分之二。其中,外贸吞吐量4420万吨,集装箱20.5万TEU。
作为湛江港支柱类重点货源,石油、铁矿石吞吐量已分别突破2000万吨、3000万吨。其中,铁矿石吞吐量达3300多万吨,同比增长29.5%;石油及制品吞吐量约2000万吨,同比增长5.8%。
未来五年,湛江港集团将投入巨资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建设宝满、东海岛两个新港区和霞山港区南部新区,规划发展南三岛港区及坡头港区,同时对老港区实施全面技改和功能调整,新增设计年通过能力7000万吨以上,形成铁矿石、石油、煤炭、粮食、化肥、硫磺等大型物流集散基地和分销中心,发展成为以能源、原材料和集装箱运输为主,临港工业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际大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海上桥头堡,打造西南沿海和环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
主要货类
——湛江,拥有天然良港、深水大港。湛江港港域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港内岸线长近200公里,是世界第一大港荷兰鹿特丹港的三倍,其中深水岸线67公里。而东海岛拥有建设中国内地最好的深水港条件,可同时通航两对30万吨级以上货轮和50万吨级油轮。天然良港之称可谓无与伦比。
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表明,拥有港口城市最具发展潜力。在世界排名前35位国际化大都市,31个靠河或海,世界10大经济中心都是倚靠海、河的港口城市。
改革开放30年来,湛江市各届班子领导围绕港口和大岛,大做港口文章。进入21世纪,为做大港口,做大总量,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港口发展的若干意见》。湛江举全市之力加快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港口航道从负7米挖到负25米,建设起30万吨级陆岸油码头和25万吨级铁矿码头。湛江港被国家交通部确定为我国五大港口群之一西南沿海港口群的主体港。湛江港成为大陆通往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大洋洲海上航程最短的口岸,成为中国与东盟开展经济活动“黄金通道”和海上“桥头堡”。令人欣喜的是,2008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04亿吨,实现了亿吨大港的跨越,成为西南沿海港口首个亿吨大港,中国的南方大港。
站在亿吨大港新起点,湛江以更宽广的视野,谋划得天独厚的港口战略资源,提出了深水大港、临港工业、港口物流和港口城市四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思路,锁定深水大港是盘活港口资源,使之发挥巨大能量的一个关键“支点”。通过做大港口,进而推动港口功能从运输枢纽向资源配置提升,从港口运输业向发展港口经济提升,加快港口经济发展,以确立粤西区域性航运中心地位,打造南方大港的港口城市品牌。
港口城市发展规律表明,港口只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发展的核心载体和助推器,只有打造临港型的工业主导产业,才是推动港口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能够迅速发展,都离不开主导产业的带动。如国内宝山区2007年GDP为1000亿元,其中宝钢集团贡献550亿元,占55%。
为了打造临港工业主导产业这个强大引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在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道路上艰苦跋涉,不懈追求。
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布局的调整,湛江几十年累积的资本和拥有的优势已具备了重大项目的最佳落点,并握有了争取项目落点的条件。
对湛江钢铁项目,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关注,并给予大力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莅临湛江调研、指导工作。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厅、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等多个部门也对湛江钢铁项目全力以赴,全力支持。
为了奋力追赶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了湛江几代人的盼望、等待的梦想,为争取这一重大项目落户湛江,市委、市政府领导对项目所需的各类材料修改了又修改,补充了又补充,更新了又更新。他们繁忙的身影,在湛江—广州—北京—上海之间来回穿梭,殚精竭虑,倾注了心血!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就是湛江高层决策者怀有深情的湛江情结的生动写照。
2008年3月,从遥远的北京向湛江传递回了一个振奋人心的重大喜讯,湛江钢铁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建设的“路条”。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湛江轰动了,湛江人民互相传递这个激动人心的信息。湛江成了广东西翼瞩目的焦点。新华网、南方网、《经济日报》、《南方日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经营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商报》等媒体先后对湛江进行专访报道,宣传和推介。
抓项目就是抓经济,就是抓住发展的“牛鼻子”。虽然已获得项目前期建设的“路条”,但是我们还需要做大量工作。市领导为了稳妥地推进征地搬迁工作,多次奔赴海岛深入调研,召集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在深入调研中,湛江决策者深深地认识到,执政党的第一要务是抓好发展,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
为了有效地推进钢铁项目前期建设,市委书记陈耀光、市长阮日生率领市党政代表团奔赴上海宝山、河北唐山、江苏张家港进行为期5天时间的考察学习。“两山一港”的考察之行,考察团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经验,收到了实效,还找到了差距,更是明确了方向。“它山之石可攻玉”。为了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市委、市政府决定从市直机关抽派300多名干部下海岛,到项目前期工作第一线,参与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协调解决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经过几个月艰苦奋战,被征地的村委会及村民代表签订征地补偿协议。
发展蓝图就在眼前。东海岛的村民更是看到了更长远美好的前景。村民们高兴地陆续搬迁至政府建设的安置房,开始了新的生活。征地搬迁工作只是项目前期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并继续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认识到,湛江将进入重点项目建设期,基础设施提升期,城市化大提速期,关系全局性、战略性工作还在后头,等待着我们倍加努力……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