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德语:Österreich-Ungarn;匈牙利语:Osztrák–Magyar Monarchia),又名双元帝国(Duale Monarchy)、二元帝国,正式名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德语: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匈牙利语:Birodalmi tanácsban képviselt királyságok és országok és a magyar Szent Korona országai),也是哈布斯堡帝国(Habsburg Empire )的最后残余。奥匈帝国是欧洲传统强国(俄、英、奥、法)、也是当时世界八大列强(英、法、德、美、俄、奥、意、日)之一。奥匈帝国是东欧的大帝国。国土面积之辽阔、在当时欧洲排名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总人口数量之众多、稍逊于俄罗斯和德意志,位于欧洲第三;机械仪器制造业之繁荣、和钢铁军火工业之雄厚,排位世界第四,仅次于德国、英国和美国之后;其资源总储备之广泛、和动员总兵力之庞大,亦是欧洲第四,只少于俄罗斯、德国和法国;而农产品种类之繁多、和原油产量之丰富则是超越拥有精致农业的法国和以粮食出口为导向的俄罗斯,位居全欧之冠;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的工艺之先进更是遥遥领先,雄踞世界第一。
中文名称
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王冠领地
英文名称
Austro-Hungarian Empire
简    称
奥匈帝国、奥匈、双元帝国、二元帝国
所属洲
欧洲
首    都
双首都:奥地利是维也纳、匈牙利是布达佩斯
主要城市
布拉格、克拉科夫、萨拉热窝、萨尔茨堡
国    歌
《天佑皇帝弗兰茨》(皇帝四重奏)
官方语言
德语、匈牙利语、捷克语、波兰语、克罗地亚语、罗马尼亚语等
货    币
莱茵盾、奥匈帝国克朗(1892年起)
时    区
UTC+1
政治体制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国家领袖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卡尔一世
人口数量
约5135万(1910年)
人口密度
78人/km²
主要民族
奥地利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克罗地亚人、罗马尼亚人等
主要宗教
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
国土面积
本土675964平方公里(1914年)
国家格言
牢不可破/不离不弃
前    身
奥地利帝国(1804年-1867年)
建立时间
1867年
解体时间
1918年

目录

诞生与发展

东法兰克王国兼并中法兰克王国之后,于公元962改称罗马帝国,宣布继承西罗马帝国,腓特烈一世时期宗教化,称神圣罗马帝国。

奥地利主要疆域变动(13世纪~拿破仑帝国)奥地利主要疆域变动(13世纪~拿破仑帝国)

该帝国是一个联邦性质的帝国,最初由拥有实权的皇帝进行统治,皇帝由选举产生。其疆域鼎盛之时,包括了今德国、奥地利、捷克、丹麦南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以及法国东北部和中部的一些领土。

在德语中,奥地利意为“东部边区”,起初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泛指帝国巴伐利亚、斯提里亚东部的边疆领土。

11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在位期间,对帝国内部的大国进行了拆解,其中对巴伐利亚的拆解使用了小特权方案,奥地利由边区提升为公国,正式建国。

1282年起,哈布斯堡王朝开始统治奥地利,并在不久后被选举成为帝国皇帝,其后二百年,奥地利逐步吞并了斯提里亚,蒂罗尔等公国,使国土面积增加了三倍,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境内首屈一指的大邦国。

扩张与崛起

1454年,奥地利公爵艾伯特和利奥波德签定协议,将国家一分为二,交由他们的子孙分别掌管,北部是统治上奥地利地区的奥地利公国,君主同时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南部则是斯提里亚公国。

被瓜分前夕的勃艮第被瓜分前夕的勃艮第

1453年,英法结束了百年战争,法国开始着手国家的统一,大举进攻西欧的大国勃艮第。

勃艮第公国名义上属于法兰西王国,但在百年战争时期获得了实质上的独立。1477年,被称为“大胆的查理”的勃艮第公爵死于乱军之中,奥地利的马克西米连一世趁机迎娶了查理的女儿,于1479年在吉内加特战役击败法军。法国仅收回了法语区约27%的土地,整个低地、法国东北部以及中部的一些领土则由奥地利获得。

对勃艮第的瓜分使奥地利的领土扩大了一倍有余,一举跻身欧洲列强行列。

1490年,上奥地利统治者绝嗣,奥地利和斯提里亚合并,再次由一位公爵统治。这一时期,通过伪造金玺诏书,奥地利提升为大公国,政治影响在帝国内仅次于波希米亚王国。

史无前例的外交胜利

卡斯蒂利亚的公主伊莎贝拉与阿拉贡王子斐迪南的婚礼,使两个国家逐步融合为一个新的国家——西班牙,他们的子嗣却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疯女胡安娜。

查理五世查理五世

1496年,马克西米连一世通过巧妙的在婚姻安排,以腓力一世将其迎娶。他们的子嗣同时获得了西班牙、勃艮弟、奥地利诸国的继承权,后来,这一横跨欧、亚、非、美四大洲的帝国被称为哈布斯堡帝国。

1521年,斐迪南一世迎娶波希米亚公主安妮。1522年,斐迪南的妹妹玛利亚嫁予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拉约什二世,这两段婚姻为日后奥地利吞并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埋下伏线。

哈布斯堡帝国

15世纪末,日益强大的法国发现自身领土被哈布斯堡的家族领土所包围,于是在1494年发动意大利战争,夺取米兰、萨伏依等地,但对那不勒斯王国的侵略却被挫败,此后两个世纪,那不勒斯王国一直受哈布斯堡统治。

查理五世时期的哈布斯堡欧洲领土查理五世时期的哈布斯堡欧洲领土

1525年,查理五世于帕维亚战役大败法国,生擒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

1544年,查理五世围攻巴黎,虽因奥斯曼帝国进逼维也纳而撤军,但仍帮助萨伏依重获独立。

1557年,哈布斯堡于圣康坦战役中击溃法国,双方签定卡托-康布雷齐和约,结束了绵延半个世纪的意大利战争,哈布斯堡将法国势力彻底逐出意大利,巩固了在南意大利的统治,获得了米兰以及法国东北部的一些土地。

在东边,奥地利则要面对更加强大的敌人——奥斯曼帝国,在苏莱曼一世的领导下,奥斯曼进入到鼎盛时期,先后击败东正教联盟、匈牙利-波希米亚、波兰立陶宛联邦,让整个基督教世界都大感威胁。

查理五世的敌人们组成了“渎圣同盟”,由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和信奉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共同领导,作为回应,查理五世组织了天主教同盟。

1526年,苏莱曼一世亲征匈牙利,击溃波希米亚—匈牙利联军,占领匈牙利大部,并于1529年和1532年两次率军围攻维也纳,从侧翼支援法国,但均被天主教同盟击退。由于波希米亚—匈牙利国王战死,奥地利吞并了匈牙利北部和整个波希米亚。

1540年,查理五世攻打布达,试图夺占匈牙利中部地区,遭到失利,被迫承认瓦几内亚公国和摩而达维亚公国成为苏丹的附庸国。

1542年,奥斯曼军队在法国南部登陆。

1544年,查理五世进逼巴黎,奥斯曼帝国再度围攻维也纳,但法国因无法继续作战而讲和。此后双方边境大体稳固,但奥斯曼帝国西进之路受阻,不得不将欧洲的进攻方向集中在斯拉夫人的区域,与俄罗斯和波兰立陶宛联邦矛盾激化。

海上的竞争则更加激烈,西班牙举世著名的无敌舰队和热那亚海军联合,重创了奥斯曼—法国联合舰队海军,但突厥人仅仅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建造了一支比以前更为庞大的舰队。

1535年,查理五世率军征讨北非,从苏莱曼一世手中夺得突尼斯。

1538年,西班牙舰队在普雷韦扎战役中被海雷丁帕夏击败,突尼斯再次易主,从此奥斯曼在地中海称雄33年。

1571年,腓力二世与威尼斯共和国结盟,在勒班陀海战击败突厥人,重获地中海主导权,但是哈布斯堡也为此付出了重大代价(损失大型战船16艘,8000人战死,21000人受伤),奥斯曼帝国则损失了二百多艘战船,失去了3万多名士兵。

称霸欧洲
分家前夕的帝国疆域分家前夕的帝国疆域

查理五世在退位时,将自己的领地一分为二,西班牙、勃艮弟、法国中部交由腓力,奥地利和神圣罗马帝国交给斐迪南。

腓力二世成功统治了葡萄牙,却陷入与英国、法国的长期竞争而无法自拔,由于陆上、海上通道均被切断,腓力二世被迫允许低地军队自负盈亏,实际上默许了低地军队进行经商和腐败,高额的税收以及官员的腐败了终于使低地爆发大规模叛乱,叛乱者宣布成立尼德兰联合省,借助宗教进行武装反抗,并试图从帝国独立出来,由此引发八十年战争。与此同时,无敌舰队五次远征英国则均告失利,而在法国宗教战争中,西班牙军队虽然攻占巴黎,却未达到预期目的。

奥地利在这段时期极力反对宗教改革,试图维护国家的信仰统一,疲于奔命于各大邦国之间,但遭到失败。1617年,连奥地利国内也出现了宗教改革运动,波希米亚人和荷兰人一样,不但拥护新教,还试图从帝国独立出来。

1618年,布拉格扔窗事件发生,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三十年战争

西班牙、葡萄牙主导了大航海时代,以教皇子午线瓜分了整个世界,奥地利利用帝国权威大力支持文艺复兴。引领时代是哈布斯堡王朝能够夺得霸主地位的主要原因。兼并了葡萄牙后,帝国拥有了世界面积最为广袤的殖民地,并拒绝与其他国家分享未殖民地区。这引起了英国、法国、瑞典等后起殖民国家的不满。

帝国的海外殖民地帝国的海外殖民地

在东方,俄罗斯自称第三罗马,以东正教为国教,使俄罗斯与神圣罗马帝国矛盾空前激化——不仅有宗教上的分歧,还有对罗马正统性的争夺,同时,俄罗斯也对奥地利与波兰立陶宛联邦结盟十分担忧。在帝国内部,出于对教廷高额赋税、赎罪券等政策的不满,新教正取得越来越多的支持。这一切预示着,新兴国家正在缩小与哈布斯堡帝国之间的国力差距。但是,法国和奥斯曼帝国联盟的失利,让所有心怀不满的国家不得不小心应对。

17世纪初期,奥地利、西班牙双双遭受重大挫折,其内部出现了严重叛乱。新兴国家相继加入战争。三十年战争爆发,该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全球范围的战争,从北美到乌克兰、从加勒比海到大平洋,从墨西哥到台湾,均发生了直接冲突。

三十年战争以哈布斯堡同盟为一方,反哈布斯堡同盟为另一方。从欧洲角度来说,战争是针对奥地利和西班牙霸权的挑战;从全球角度来看,是列强对殖民地的再分配;从宗教角度来看,是新教争取与天主教同等权利的冲突;从政治角度来看,是法国、瑞典、英国等国对哈布斯堡超然地位不满,试图争取国家间平等关系的战争。

哈布斯堡同盟主要有奥地利、西班牙、波兰立陶宛联邦、教宗国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支持天主教的国家。

反哈布斯堡同盟主要有瑞典、法国、英国、俄罗斯、荷兰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支持新教的国家。

战争一共持续了三十年,反哈布斯堡同盟一共结成了四次,前三次均告失利,第四次反哈布斯堡同盟中,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则在著名的红衣主教黎塞留的领导下加入新教一方。西班牙和奥地利军队从东、南两方攻入法国,但在巴黎近郊的战争中惨遭失利。

1638年,法国海军打败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海军。

1639年,西班牙海军的主力被荷兰海军歼灭。

1643年,在罗克鲁瓦战役中,西班牙陆军的主力被击溃,双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战争结束。

三十年战争摧毁了哈布斯堡的霸权,西班牙衰落,神圣罗马帝国彻底分裂,境内的意大利诸国、瑞士、荷兰独立,奥地利的皇帝之位被架空,从此法国称霸欧洲达半个世纪之久。

在台湾,荷兰人在大肚王国的帮助下,驱逐了西班牙人。于是,在中国人进攻前,台湾分为两部分,由荷兰人统治的沿海个别城市,原住民统治的内陆部分和沿海中部。

奥地利的复兴

三十年战争后,路易十四对荷兰和意大利诸国的战争使得欧洲国对法国越加警惕,奥斯曼帝国则将精力集中在征服北非,奥地利得以迅速恢复了国力。

18世纪初的奥地利18世纪初的奥地利
欧根亲王欧根亲王

1686年,奥斯曼帝国再度围攻维也纳,惨遭大败,欧根亲王率领奥地利军队攻入塞尔维亚,收复了匈牙利的全部领土,这一地区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已有150年之久。随后,奥地利回师西进,击败法国,解放了被法国占领的卢森堡、列日等神圣罗马帝国邦国,将法国在意大利的势力再次驱逐。路易十四因为这一连串的失利,不再被人民称作“太阳王”。

18世纪初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奥地利联合英国,击败法国-西班牙联军,占领了阿拉贡王国、那不勒斯王国等地。但英国不愿看到一个同时统治西班牙-奥地利的强大国家再次出现在欧洲大陆,因而和路易十四单独和谈,并将海军从地中海撤离,奥地利被迫放弃了西班牙继承权,换来对米兰、比利时和那不勒斯的统治权,路易十四本已遭到削弱的霸权在此战之后彻底丧失。

哈布斯堡-洛林

哈布斯堡帝国衰落的根源在于乱伦,为保障家族高贵的血统,帝国所统领的德意志(第一)帝国,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国、奥地利大公国奥匈帝国等等100多个帝国、王国、公国、伯国、主教区、骑士团中,其家族进行长达200多年的乱伦,致使西班牙、奥地利两大帝脉先后绝嗣。前者引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者引发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奥地利留下了玛丽娅·特蕾莎。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形成时的帝国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形成时的帝国
特蕾莎女王特蕾莎女王

特蕾莎女王以惊人的毅力带领奥地利走出困境,她继承大公,开创了哈布斯堡-洛林统王朝,为古老的哈布斯堡帝国续命200年。欧洲学者一致同意,特蕾莎女王是现今欧洲所有王室的共同祖先,因此被称为“欧洲老祖母”,也被南德意志人称为“国母”。

但是,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觉醒,奥地利国内非日耳曼人开始希求自治权甚至独立,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崛起让奥地利在帝国内部的地位受到挑战。

七年战争中,奥地利联合法国、俄罗斯、瑞典等国,发动了对普鲁士的战争,但这场战争却意外的以俄罗斯的倒戈而结束,作为结果,奥地利被迫承认西里西亚受普鲁士统治。而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那不勒斯和西里西岛也脱离奥地利独立。尽管特蕾莎女王重振了奥地利,但此时的奥地利已非霸权,仅是列强之一,从此欧洲进入大陆均势时代。

奥地利帝国

第二次反法同盟中,趁拿破仑被困于黎凡特之际,奥地利联合奥斯曼帝国、俄罗斯、英国,并组织神圣罗马帝国联军,大举进攻法国。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取得军政大权,大败反法同盟军队,于1806年取缔了神圣罗马帝国,将德意志西部各邦国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鼎盛时期的拿破仑帝国鼎盛时期的拿破仑帝国

1807年拿破仑再次攻克柏林,夺得普鲁士一半多的领土。但在1806年,奥地利重新启用卡尔大公,屡挫拿破仑军队。

1809年,卡尔大公在阿斯珀恩-埃斯灵会战和拿破仑首次正面交战,大获全胜,击毙法军名将拉纳,打破了拿破仑战无不胜的神话,让反法同盟大为振奋。拿破仑后来认为卡尔大公是他最厉害的敌人,英国名将威灵顿则认为同盟中,卡尔大公的军事水平最高。为纪念卡尔大公,维也纳广场为他铸造了雕像,另一尊则是欧根亲王。

1815年,拿破仑帝国灭亡,奥地利将比利时割让给荷兰,换取威尼斯共和国和拉古萨共和国的统治权。

拿破仑帝国对奥地利的打击最终被证明是是全方位和难以承受的,拿破仑战争期间,奥地利遭到极大削弱,瓜分勃艮第获得的法国东北领土在此时丧失殆尽,号称天主之盾,曾抵御突厥人二百余年的维也纳被两度攻破,更加灾难性的影响是民族主义思潮的扩散。由于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取缔,奥地利改称帝国,成为古罗马帝国的最后残渣,为作区别,通常称为奥地利帝国。

奥匈成立

1867年2月建立奥匈帝国的原因是一种折衷方案。

奥匈帝国国徽奥匈帝国国徽

19世纪,奥地利的国力被大幅削弱: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它丧失了在意大利的所有非奥地利历史领土;1866年的普奥战争使它被排除德意志邦联之外;同时它境内的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在帝国的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造成了空前的叛乱。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出于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奥地利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

匈牙利民族是奥地利帝国中第二大民族,为了保障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安抚性质的谈判,寻求一个可以使他们支持他的折衷方案。弗朗茨无法忽视匈牙利贵族的势力,他们只肯接受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结果成立了由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主导的二元帝国。

1875年的布达佩斯1875年的布达佩斯

匈牙利贵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来证明匈牙利在帝国内的特权。他们还要求在布达佩斯设立一个有立法权的议会,这个议会设立的法律在历史上归属匈牙利王国的地区有效,保证匈牙利人在其中占多数,罗马尼亚人和斯拉夫人等基本无权。

三皇同盟

1872年9月,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及首相安德拉希·居拉伯爵、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及首相A.M.戈尔恰科夫访问柏林,与德皇威廉一世及首相俾斯麦会晤。三国首相最后议定:维持欧洲现状;协同解决东南欧的纠纷。

1873年5月6日,德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毛奇访问圣彼得堡,德、俄签订共同防御协约。约同年6月6日,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戈尔恰科夫访问维也纳,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协定至1875年有效,史称第一次三皇同盟。

1875年,黑塞哥维那地区发生反抗土耳其的起义。同盟的态度是:寻求避免大规模暴乱、催促苏丹进行多项改革,包括基督徒宗教自由。另外组建基督徒及穆斯林混合委员会,以监督苏丹的改革。这一态度体现于安德雷西文件中。英法对此赞同,安德雷西文件递交予苏丹,苏丹于1876年1月31日同意文件的建议。然而,黑塞哥维那的反抗军领袖,却拒绝接受这份文件,指出苏丹曾经承诺进行改革,不过从未有履行。

当起事被大规模镇压后,谣言指奥斯曼帝国对反抗省份居民施以暴行,谣言冲击了欧洲人的感情。俄国这时期望发动战争,并于1877年4月24日对奥斯曼帝国宣战。俄国成功争取到奥匈帝国的中立,透过许诺战后与奥匈瓜分战时夺取的土地,即奥匈将取得波斯尼亚及黑塞哥维那。但是,英国催促德国及奥匈帝国向俄国发出警告。于是俄国与土耳其媾和,签订了《圣斯特凡诺条约》。借着条约俄国可以操控新独立的多个国家,她在东南欧的影响力将会大幅提升。

1878年柏林会议召开,7月13日签订《柏林条约》,波斯尼亚及黑塞哥维那交由奥匈帝国管治,但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

柏林会议后,德奥与俄关系恶化。俾斯麦为了防止俄、法联合,使自己两面受敌;而俄国也想联合德国在近东和两海峡与英国抗衡,因而在1881年6月18日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又签订了三国协定。为期3年。1884年续订,1887年废除。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

协定规定:缔约国之一与第四国作战时其他两国应守善意的中立,并尽力使冲突局部化;对土耳其欧洲领土的任何改变须经三国共同协议:三国承认封闭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原则,务使土耳其不得将海峡供任何交战国作军事活动之用。另外,三国又签订一项附加的协议书,规定:奥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保留随时吞并之权;三国不反对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的合并。

协定和协议书是秘密的,1920年才被披露。1887年协定期满,因俄、奥在巴尔干冲突加剧而未再续订。同年,俾斯麦另与俄国订《再保险条约》,此约维持到1890年。

三国同盟

柏林会议后,俄徳关系迅速恶化。俾斯麦为对付俄国并防止俄法接近,决定先发制人,谋求与奥匈缔结反俄同盟。

1883年,罗马尼亚与奥匈在维也纳订立了同盟条约,主旨在反对俄国对巴尔干的扩张。同日,德国声明加入。这样又形成了一个新的三国同盟。

吞并波斯尼亚

1908年,帝国宣布正式吞并波黑,这是导致萨拉热窝暗杀事件的根由。

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从军演结束后在市区访问途中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这次事件使奥匈帝国于7月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奥匈帝国空军部队奥匈帝国空军部队

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之所以要去波黑阅兵,并非蓄意挑衅,实质上是因为他的夫人索非亚大公妃出身低微,每年大公妃生日庆典均十分尴尬,庆典招待会不办不行,办了又要招来维也纳贵妇们闲话,大公妃不胜其烦。大公为讨夫人欢心,索性主动向皇帝讨了阅兵任务,准备借这个名头带老婆躲到波黑去。

暗杀的策划来自塞尔维亚军方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势力“黑影”,塞政府于1913年暗中通知奥匈边境海关戒备。1916年,塞军节节败败,奥匈军队占领塞尔维亚全和希腊北部,“黑影”在军中势力大不如前。塞政府为平息民众怒火,宣布“黑影”为非法组织。

解体过程

1918年夏,战事对同盟国越来越不利,帝国已经无法将这众多民族联合在一起了。其它成员也对帝国丧失了信心:经济发展已经停止,新的经济发展的希望也消失了,战时许多战前在奥地利部分引入的开放政策被取消,这使民族主义者非常气愤。

奥匈帝国奥匈帝国

在这些条件下民族主义者获得了许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

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战争的结束也是奥匈帝国的终止。

1918年10月28日捷克首先宣布独立,匈牙利其次。特兰西瓦尼亚大多数地区加入罗马尼亚,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数民族。南部的斯拉夫地区联合组成了后来的南斯拉夫。战后战胜国承认这些新的边界,大大地改变了当地的政治地图。一系列条约保障这些边界的合法性。

霍尔蒂霍尔蒂

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共和国,哈布斯堡王朝被驱逐。在匈牙利首先成立了一个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但1919年罗马尼亚入侵后保皇势力又开始抬头。

1920年匈牙利恢复为一个王国,但没有国王。卡尔一世企图占据这个王位没有成功(1921年3月至10月),他被放逐到葡萄牙属马德拉群岛,后来在那里逝世。霍尔蒂·米克洛什成为执政者。

从奥匈帝国分裂出的国家有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等,此外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前奥匈帝国的领土。

遗留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四分五裂。对战胜国来说,按照美国总统伍德鲁·威尔逊宣布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奥匈帝国被肢解为多个民族国家是必然发生的事。值得注意的是,肢解奥匈帝国并非协约国的最初目的,这个建议一直到战争后期才获得支持。因为当初不少人认为奥匈帝国的解体,不但无助解决当地的民族问题、反而只会使这个地区的局势更不稳定,这些不稳定的局势成为了法西斯主义渗入的源头。

虽然奥匈分裂出的国家表面上遵从民族自决,但实际民族疆界的划分极其混乱不堪(例如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而且有些直到战前都拥有过完整历史疆界国家(例如匈牙利)惨遭肢解,而有些组成民族不同、本不应草率合并的国家(例如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却占有了很多原本不属于他们领土。这些民族和历史疆域的划分非但没有使得东欧和巴尔干人民过上自给自足的新生活,反而招致这些小国在互相攻击,以至于很多国家走上法西斯主义的道路,给了东欧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

这些国家中大部份的基础工农建设、财政贸易结构、教育军事体系基本沿用奥匈的老路,却又因为国内市场迅速萎缩、原料人力严重不足而不能像在原奥匈时代那样各司其职的进行产业分工。虽有相同的交通和通讯设施这些便利条件,但因为政治上的敌对和高额的关税壁垒而不能发挥原本的作用。事实上,很多国家虽然从奥匈帝国获得了独立,但无论从国际地位、经济状况(这一点除捷克以外)、和军队实力都无法再与之前的奥匈相提并论,有些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甚至远远低于奥匈还存在时候。加之很多国家刚独立,民族主义的气焰正浓,为本争取利益而不惜手段,结果让21世纪初的东欧和巴尔干问题埋下更多祸根。这比奥匈种下的苦果更加难以调解。

地理

领土构成

一般将奥匈帝国的领土分为两个部分:内莱塔尼亚(Cislethania)和外莱塔尼亚(Translethania)。

奥匈帝国版图,匈牙利就占了1/3以上奥匈帝国版图,匈牙利就占了1/3以上

狭义的内莱塔尼亚仅指莱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奥地利,但广义的内莱塔尼亚还包括斯洛文尼亚、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加里西亚和达尔马提亚等地区。这部分被统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与领地”。

外莱塔尼亚,即莱塔河以东的部分,也不只包括匈牙利,而且还包括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这部分领土被统称为“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圣史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基督教国王,他后来被尊为圣人。

行政区划

内莱塔尼亚分为3个王国、7个公国、1个侯国、1个地区和1个省份。

波希米亚王国(Königreich Böhmen)

达尔马提亚王国(Königreich Dalmatien)

加里西亚-洛多梅里亚王国(Königreich Galizienund Lodomerien)

奥地利公国(ErzherzogtumenÖsterreichÖsterreichobder Ennsundunterder Enns)

布科维纳公国(Herzogtum Bukowina)

奥匈帝国行政区划奥匈帝国行政区划

卡林西亚公国(Herzogtum Kärnten)

卡尼鄂拉公国(Herzogtum Krain)

萨尔茨堡公国(Herzogtum Salzburg)

西里西亚公国(Herzogtum Ober-und Niederschlesien)

施蒂利亚公国(Herzogtum Steiermark)

摩拉维亚侯国(Markgrafschaft Mähren)

蒂罗尔和前阿尔卑斯地区(Gefurstete Grafschaft Tirolund Land Vorarlberg)

滨海省份(Österreichisches Kustenland)

外莱塔尼亚分为2个王国、1个自由市和1个直辖省份。

匈牙利王国(KönigreichUngarn)

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Königreich KroatienundSlawonien)

阜姆(里耶卡)自由市(Stadt Fiume)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Bosnien und Herzegowina)

﹝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属于独立的帝国直辖省份,由匈牙利和奥地利共同管理。

政府

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权力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奥匈帝国内的一些地区如加利西亚和克罗埃西亚享受特别地位,它们拥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地区的共同政府由一个共同部长会议组成,这个共同部长会议的成员包括三个部长(财政、军事和外交),两个地区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两个议会各派出一个代表团,各六十人分别对共同部长会议的财政计划及其他议案讨论,这样每个地区政府对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总括来说,议会的联席是没有甚麼真正的权力,因为它仅能互相提出照会,在奥、匈两代表团两次照会均无法达成共识时,才分别进行表决,由始至终它都不能对中央的事务进行共同辩论及质询。行政上,最终共同政府的部长仅对皇帝负责,而非议会及人民,而皇帝本人有权对外交和军事政策作最后决定。两个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权力交叉往往导致摩擦和低效率。尤其军队在这方面受到阻碍。尽管军事是中央政府的职权范围,但奥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徵兵、提供驻扎地、运输和补给,以及负责军队人员民事的和非军事事务的责任“。因此每个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决定有很强的影响力,而每个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个机会来扩大它们自己的权力。两个地区之间奥地利部分占总人口的约57%以及主要经济资源。从1867年开始两个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最大的争执是关于每个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纳多少费用的问题。在帝国组成初期,奥地利部份负担帝国总体开支百分之七十,匈牙利部分负担百分之三十。这个问题每十年进行一次协商,而每次协商都造成很大的争议。尤其是从1900年代中开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议会中民族主义者占多数和组织政府开始,这个争议问题造成了一个持久性的宪法危机。1907年10月和1917年11月,这个问题在一个“始终如旧”的基础上暂时获得解决,匈牙利负担比率仅上升到36.4%。

民族

民族成分
民族成分
日耳曼人
23%
匈牙利人
21%
捷克人
12%
波兰人
11%
乌克兰人
8%
罗马尼亚人
5%
克罗埃西亚人
7%
斯洛伐克人
3%
塞尔维亚人
6%
斯洛文尼亚人
3%
意大利人
3%
说明

在帝国的两个部分起支配作用的两个民族其实不占统治地位:在奥地利部分,日耳曼人人只占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数。

奥匈帝国奥匈帝国

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斯洛文尼亚人和意大利人都试图在奥地利部分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同时在匈牙利部分,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统治挑战。罗马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还争取与新成立的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王国合并。

相对于在奥地利部分的德国统治者来说,匈牙利的统治者更不愿交出他们的权利。但1868年,在他们获得自主权一年后,他们授予克罗地亚王国部分自主权。

奥匈帝国内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语言的问题。哪些语言是官方语言或官用语言总是一个问题。少数民族希望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及教育他们自己的语言。比如1897年4月5日奥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亚将捷克语和德语作为同等的内部官方语言,结果受到整个帝国德国民族主义者的抨击,最后这位首相被解雇。

经济

在其存在的51年间,奥匈帝国的经济发展很快,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51年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播到整个帝国。旧的封建主义制度不断消失。维也纳附近、奥地利腹地、阿尔卑斯山麓、捷克和布达佩斯是经济发展的中心。19世纪末,匈牙利中心平原和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很快。1913年奥匈工业产值占世界4.4%,另七大列强世界占比分别为美35.8%、德15.7%、英13.6%、法6.1%、俄8.2%、意2.4%、日2.0%,奥匈帝国位居世界第六。

奥匈帝国发行的20克朗纸币奥匈帝国发行的20克朗纸币

整个帝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差相当大。总的来说西部的发展比东部高得多。20世纪初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都很高。从1870年到1913年,国家每人平均生产率每年约提高1.45%。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英国1.00%,法国1.06%,德国1.51%),这个发展速度是比较高的。但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来说还是落后于其它国家,原因是它的起步比较晚。英国的数字约是奥匈帝国的三倍,德国是它的两倍。这个粗的比较还无法体现帝国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

铁路在奥匈帝国普及很快。1841年奥匈帝国的前身奥地利帝国就已经从维也纳出发在西部建立了一个铁路核心。此时政府认识到铁路的军事意义,因此开始在其建设上大量投资。布拉格、布达佩斯、克拉科夫、威尼斯、格拉茨发、卢布尔雅那和布拉迪斯拉发都被联入铁路网。到1854年为止整个帝国内的铁路网长度达2000千米,其中约60-70%为国有。由于1848年的革命和克里米亚战争帝国政府为解决其经济困难开始将其铁路出售给私人投资者。

从1854年到1879年几乎所有的铁路建设都是由私人投资完成的。在奥地利部分铁路网延长了7952千米,在匈牙利部分铁路网延长了5839千米。许多新的地区被连入铁路网,现有的铁路网被连接到一起。在此之前奥匈帝国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运,铁路网的发展使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得以协调。

1879年后政府开始慢慢地重新将铁路网国有化。其主要原因是1870年的经济萧条使私人企业对铁路的投资减缓了,无法满足政府的要求。从1879年到1900年奥匈帝国修建了25000千米铁路,大多数是补充已有的铁路网。在东部也建立了新的铁路。一些地区一直到此时才接通铁路。铁路网大大地降低了帝国内的运输费用,为其内部经济打开了新的市场。

外交

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外交部长经常进行外交关系谈判、磋商。奥地利部分和匈牙利部分地区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态度也稍不相同。布达佩斯的政治家害怕帝国的扩大会使得匈牙利人的比例和影响变小。不过,帝国政府与德国在1879年结成德奥同盟,对付俄国的同盟,则受到两个地区政府的欢迎,因为它们都将俄罗斯看作最大的军事威胁。

按1878年柏林条约,奥匈帝国于1878年8月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908年10月它正式被并入帝国。这块地方被作为双方共同管理地区,并被率属于财政部管理。为解决这个不正常的状况一些维也纳的政治家考虑将这块地区与帝国南部的其它一些斯拉夫人占多数的地区合并为帝国的一个第三个地区。当地的克罗埃西亚人可能较为亲近维也纳,而非布达佩斯。

军事

历史沿革

所谓“奥匈帝国”,实质上是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对于民族主义兴起的一种无奈的让步。哈布斯堡统治着一大堆领地,从葡萄牙到西乌克兰,皇室用一大串诸如“国王,亲王,大公,公爵,总督”等称号,统辖这片广袤的土地,和土地上居住着的民族各异的臣民们。

1913年在维也纳街头的奥匈帝国士兵1913年在维也纳街头的奥匈帝国士兵

拿破仑战争期间,皇室失去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改称奥地利皇帝,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随着帝国在意大利对法国和在波希米亚对普鲁士的接连两次战败,一度被压制的民族解放运动又再度汹涌澎湃起来,皇室为了拉拢自特蕾莎女皇时代就一直效忠皇室的匈牙利贵族,不得不于1867年授予匈牙利自治权,这就是所谓“奥匈二元制君主国”的由来。

随着萨多瓦的战败,帝国恢复在德意志区域的影响力的希望化为泡影之后,帝国开始努力向东南巴尔干方面扩展影响力,企图攫取奥斯曼帝国退出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后的留下的以南方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前土耳其占领地区,这就使得帝国和俄国矛盾加剧。

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帝国依靠着辽阔的领土(欧洲第二),庞大的人口(欧洲第三)和不弱的工业实力,仍然是世界一大强国。但其统治弗朗茨一世却在私下透露到:“我的帝国是一个纸房子,只要有人使劲踹上一脚,就会轰然坍塌”。正是出于这种担忧,帝国才愈渐将自己绑到同属日耳曼人的德意志战车上。

博物馆展出的奥匈帝国军官的制服博物馆展出的奥匈帝国军官的制服
防卫军

战前帝国陆军就由如下三部分部队构成:

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KaiserlichKöniglicheLandwehr,这里的皇,是指奥地利皇帝,王,指的是波希米亚国王,然而波希米亚仅有王国之名,却没有如匈牙利一般的自治权),这是帝国的非匈牙利部分(又称内莱塔尼亚地区)的地方防卫军,虽然被称为地方防卫军,然而却具备野战能力,只是根据法律规定,其部署和作战有一定地域限制,不像帝国国防军可以在帝国任意区域部署和作战。

奥匈帝国第九十八步兵团在东波希米亚集结奥匈帝国第九十八步兵团在东波希米亚集结

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Honvéd),其使命和性质与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一样,是帝国的匈牙利部分(外莱塔尼亚地区)的地方防卫军,也属于正规野战部队。在军事行政管理方面,帝国国防军由维也纳的帝国战争部直接统辖,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由同样设在维也纳的奥地利地方防卫部管辖,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由设在佩斯港(布达佩斯的一部分,港口区域)的匈牙利地方防卫部管辖,而这两个地方防卫部,共同统于维也纳的帝国战争部。在军令指挥体系方面,由这三部分共同组成的帝国陆军,由维也纳的帝国总参谋部指挥。

从军政和军令向上引出的两条线,共同指向一个人:理论上的帝国军队最高统帅: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然而实质上,由于帝国已经立宪,君主对帝国战争部长的影响力已经不如帝国宰相,更由于君主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已经垂垂老矣,军令指挥权实质上是由总参谋长在行使,在战争初期灾难性的惨败之后,军令指挥权又落到了德国顾问手中,这种情况,在老皇帝驾崩后有所改变,继位的皇帝卡尔一世年富力强,又是颇有经验和成就的野战军官,这使他拿回了部分军令指挥权。

和地方防卫军不同,帝国国防军的各团经常调换驻地,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国防军士兵和当地居民建立过于深厚的友好关系,使得发生叛乱的时候无法放手镇压这一政治考虑,这也是由帝国国防军的角色决定的,和地方防卫军不同,它是直属于皇帝的机动性打击力量,这一点,在总动员前更加明显,由出生于效忠哈布斯堡皇室的贵族的军官们和基本上出生于同样效忠皇室的下级公务员家庭的士官们指挥的帝国国防军,不仅仅是威慑民变的力量,根据从来没有公开表述但是私下心照不宣的官方看法,它更是威慑作为其补充力量使用的地方防卫军的力量,特别是那些处于不稳地区的地方防卫军,这些部队由心怀不满的当地人组成,由具有分离主义倾向的乡绅们指挥,被看作是对于帝国政府的一种超过民变的威胁,因为他们拥有组织和武器,而且是合法的。

这也是奥匈帝国这种中世纪体制应付现代民族国家间战争的一种无奈的折中反应。和中世纪的皇家雇佣兵战争不同,现代民族国家间的战争要求动员大批国民参战,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不建立自己的动员体制,奥匈帝国将被敌人潮水般涌来的服普遍义务兵役的部队人海所淹没,所以必须建立自己的动员体制,建立自己的后备和预备部队,可是,这些部队的忠诚却由于没有民族认同感的维系而十分脆弱。

奥匈帝国军队中的波兰和乌克兰民族的军人奥匈帝国军队中的波兰和乌克兰民族的军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动员淹没的是帝国国防军而不是被认为不稳,被视为威胁的地方防卫军。总动员令下达后,大批的帝国臣民们被补充进帝国国防军,使帝国国防军从30万膨胀到近200万,然而结果却是灾难性的,那些由于长期培养而效忠皇室的贵族军官和下级士官以及常备军士兵被动员部队的人海所淹没,成为孤岛,大量饱含着来自具有分离情绪的民族的士兵的部队迅速丧失战斗力,拒战,投降和哗变称为家常便饭,只有那些由来自上下奥地利地区和匈牙利马扎尔地区的士兵组成和补充的部队才具备水准之上的战斗力,其他部队不哗变就是谢天谢地了。

与帝国国防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防卫军,这些为了保卫本乡本土而战的部队经常死战到底,成为战争后期帝国陆军的支柱,其代表就是蒂罗尔地方射手部队,他们是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的一部分,是蒂罗尔(奥-意)边境地区的地方部队,在战前仅有四个团建制,在意大利对奥宣战后的边境战役中,这只小部队坚守奥意边境,迟滞意大利著名的阿尔卑斯山地步兵和庞大得和自己不成比例(150:1)的意大利主力部队的进攻,为奥匈大部队和德国援兵南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如若不然,奥匈在1915年就崩溃了,因此,卡尔一世继位后,赐予蒂罗尔射手部队“皇家射手部队”荣誉称号。

然而地方防卫军毕竟不是帝国主力部队,对其部署和使用颇多法律限制,例如上述的蒂罗尔地方射手部队,就被蒂罗尔州议会明确限定只能参加保卫蒂罗尔或者在战略上对保卫蒂罗尔有利的战斗,因此在后来对意大利的进攻作战中,该部队一度袖手旁观,直到帝国战争部曲解引申了法律条文,宣称对意大利的进攻作战是属于“在战略上对保卫蒂罗尔有利的战斗”,才得以调动其参战。

由此可见,虽然地方防卫军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却只能进行防御作战,或者小纵深的进攻作战。

军事部门

帝国战争部部长在理论上高于帝国总参谋长,其属下除了总参谋长外,还包含个兵种总监和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帝国军官团团长(荣誉性职务,荣誉上的全国军官之首),军事建筑总工程师,军医委员会(注意其主任和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不是一个职务,该委员会和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部也不是一个部门),战地宗教军官总监,军事技术委员会以及各行政性部门。

虽然是内阁部门,然而帝国战争部长却必须是现役军人。帝国战争部将帝国划分为数个军管区,每个军管区一般驻扎或者预计总动员后将建立一个辖数个师和辅助部队的作战军,军管区司令由该军军长兼任,军管区司令部由四部分组成:

军事部:由军参谋长担任主任,负责军事事务。

军事建筑部:负责军事建筑事务。

经理部:负责后勤和军事经济事务。

辅助部队部:包含军炮兵旅长,军法处长,战地救护主任,军事宗教事务委员会(由于帝国各民族信仰极为庞杂,因此各教会和教派都有自己的随军神职人员,包括随军牧师,随军拉比,随军依玛姆,当然由于帝国没有信奉佛教的民族,所以没有设立随军和尚。)

奥匈帝国的军官们奥匈帝国的军官们

帝国国防军的作战团按照其作战指挥语言的不同,分为奥地利(德意志)团和匈牙利团两种。

这种粗疏的划分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帝国民族众多,语言混杂,一个军官不可能通晓帝国所有20余种语言(据说只有皇帝一人能够说全这些语言,不愧为帝国统一象征和联结纽带呀)。

于是,只要是从帝国的非匈牙利部分征来的士兵,一概分入使用德语为指挥语言的奥地利团,而不管他是否是波希米亚人或者意大利人;从帝国匈牙利部分征来的兵一概分入使用匈牙利语为指挥语言的匈牙利团,而不管他是否是罗马尼亚人,波兰人,克罗地亚人或者斯洛文尼亚人。这种情况到总动员后更加恶化,大批操各种语言的农民被填入军队中,发展到最后,甚至到了连排长也无法让他所搜罗来的那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人全部听懂他发令的地步,整个基层作战指挥趋于瓦解,整个帝国国防军,预期中的帝国主力部队变成了一头患有神经末梢麻痹绝症的庞大怪兽,根本无法正常运转,更遑论作战了。

这种情况在地方防卫部队中反而要好得多,这些部队士兵大多来自本乡本土,下级指挥官就是当地人,语言问题不严重,因此到了战争后期,地方防卫军的战绩明显好于帝国国防军。战争后期,估计是吸取了这种经验,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又被划分为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和王家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方防卫军。其实,早在1868年,根据适用于克罗地亚的“小平权法案”(相对于适用于匈牙利的“大平权法案”,根据该法案匈牙利取得了和奥地利同等的地位),克罗地亚语就已经成为匈牙利地方防卫军中的克罗地亚单位的指挥和勤务语言。

奥匈帝国军队中的捷克和德意志民族的军人奥匈帝国军队中的捷克和德意志民族的军人

由于战绩不佳,再加经战争检验显得不合时宜,不符合实战需要,到了1915年,帝国战争部取消了所有部队的历史性荣誉称号和附属标志,直接按照编号来称呼部队。

动员

奥匈帝国的动员和整补体制和德国不同,它没有设立和每个团同一编号的补充团来负责该团的兵力补充,而是采用了以预备军,补充营,补充区和“地方后备队”四者相结合的复杂体制。

奥匈兵役法规定,所有身体健康的男性青年必须服普遍义务兵役,年满21周岁的健康男性经由征兵局挑选和分配,在帝国国防军部队服现役3年,然后在预备军中服预备役7年,然后在地方防卫军中再服现役2年,或者在地方防卫军中服为期10年的“替代性预备役”(每年服役数星期)。在帝国国防军中服现役期满的士兵可以继续服为期一年的志愿兵役,服志愿兵役期间有工资和入读随营初等军校的机会,技术部队和海军鼓励服志愿兵役。其他所有未被征入国防军,预备军和地方防卫军的年满19周岁,不满43周岁的男子,必须在地方后备队服后备役。

奥匈帝国军队中的匈牙利民族的军人奥匈帝国军队中的匈牙利民族的军人

和德国的地方防卫军是预备役不同,奥匈的地方防卫军是现役。

奥匈动员计划是,动员令下达后,在预备军中服预备役的男子立即转入帝国国防军现役,服地方防卫军替代性预备役的士兵转入地方防卫军现役,地方后备队的后备人员则集中训练,负责整补战时兵力损失。

动员期间,奥匈帝国国防军建立的新部队较少,主要是使用预备军人员填充各现有部队,主要是各部队不满员部分和某些团下属的补充营。该营拥有全部军官,大部分士官和少量士兵,动员令下达后的兵力展开期,该营被用预备军人员填满后,大部分跟随该团作战,少部分则编成新团。每个团将补充营填满投入战斗后,立刻建立新的补充营,用来接收和训练后方补充来的新兵,这些动员后新建的补充营留驻团的原驻地,由其团所属的补充区所属的地方后备队人员进行补充,通常是完成训练后立刻成建制加入原所属团作战并且再建立新的补充营,战时最高记录是有一个帝国国防军的匈牙利团使用过20个补充营,如果算上它在动员前所拥有的4个营的话,再假设该团在战争结束的时候拥有4个营(就算满员),则该团也整个打光过5次了,这说明奥匈军队的战损之巨大简直不可思议。

步兵

一战前,奥匈的帝国国防军总共拥有步兵部队如下:

62个奥地利步兵团

40个匈牙利步兵团

4个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步兵团(1908年帝国新吞并的地区,为了这个地区,赔上了王储,甚至整个帝国)

28个战地猎兵营(什么是战地猎兵以后介绍)

1个波黑战地猎兵营

4个蒂罗尔猎兵团(注意,这是属于帝国国防军的部队,和上文提到过的,属于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的蒂罗尔射手部队不是一支部队)。

具体步兵团的建制如下:

团部,4个野战步兵营,16个野战步兵连。

团部:

一名上校担任团长,一名校级军官担任参谋长,3到5名尉官担任参谋,一名副团长,一名团工兵主任,一名团主计官,四名主计官助手,一名团军需官,一名团修械主任,一名团营房管理主任,一名团军乐队长,一名团军医主任,四名高级军医,一名团部军士长,四名团部勤务下士。

四名营长(中校或少校),四名副营长,一名团神职军官及其助手,号手,5名一等兵,30名列兵,两名学兵。

团部一共:21名军官,73名士官和士兵。

16个连长都是上尉,同时每连都有一个连军士长,副连长通常是中尉或少尉,排长是准尉。

除去团部的兵力,一共是:64名军官,2488名士官和士兵。

团的补充营建制如下:

1名少校营长,2名补充区征兵官,1名高级军医,一名主计官,3名中士级主计官助手,1名军需官,1名营参谋长,4名中尉(未来的连长),4名中士(未来的连军士长),以及12名士兵(都是老兵,作用是训练新兵)。

中尉以上的步兵军官配发军刀,军刀长82厘米,双面开血槽,单面开锋,用于指挥发令,也可以用于近身搏斗。主计官,参谋长和团军乐队长配发礼仪性M1863式军刀,不开锋,长65.8厘米,不能用来搏斗。

工兵官,号手和司机等配发M1862式工兵刀。

士兵中的神枪手和神枪军官可以佩戴“射手标志”。

各团都拥有自己的团旗,作为本团的标志。

和步兵部队一样,奥匈帝国的炮兵部队也分属于三支军队,帝国国防军炮兵部队,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炮兵部队和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炮兵部队。

炮兵

帝国国防军炮兵部队又可以划分为:

国防军野战炮兵部队

国防军要塞炮兵部队

国防军山地炮兵部队

国防军炮兵技术支援部队

国防军炮兵训练队

其中,国防炮兵兵力如下:

42个野战加农炮团

14个野战榴弹炮师(营级建制)

11个乘骑炮兵师(营级)

14个重榴弹炮师(营级)

11个山地炮兵团

6个要塞炮兵团

10个独立要塞守备炮兵营

骑兵

奥匈帝国的骑兵部队也是分别隶属帝国国防军,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王家匈牙利防卫军。骑兵团分为三种:骠骑兵,枪骑兵,龙骑兵,然而实质上,到了开战的时候,这三种骑兵的武器装备根本就没有区别,这些名字上的区别仅仅是一种历史遗迹而已,就如同帝国本身就是历史遗迹一般。

奥匈帝国的骑兵们奥匈帝国的骑兵们

帝国国防军拥有16个骠骑兵团,按照传统,这些士兵都是来自帝国的匈牙利部分,然而,却并不都是匈牙利人,还包含克罗地亚人,罗马尼亚人和斯洛伐克人。

骠骑兵团标准建制为2营6中队,全团军官27人,士官和士兵925人,乘骑马950匹,挽马16匹。

到了1916年,由于战马的奇缺,所有骠骑兵团改为“骠骑兵射手团”,实质上就是步兵团。

奥匈骑兵上校的制服奥匈骑兵上校的制服

骠骑兵戴硬制圆筒形状军帽,下大上小,帽筒中部挂穗带,帽顶部带有冲天穗,硬质帽檐。

骠骑兵制服称为“阿提拉”制服,据说是为了纪念匈牙利人伟大的祖先阿提拉(匈牙利人是否是匈人后裔还有争论),它的著名特点就是制服的前胸带有5排左右对称的扣子,扣子之间用长穗带呈蝴蝶状缠绕。

各团以制服颜色,军帽冲天穗颜色和制服扣子穗带颜色互相区别,后面详细介绍到团的时候再分别介绍。

骠骑兵装备M1890式连射卡宾枪,军官装备M1870式军用左轮手枪,医护兵没有装备射击武器,但是所有骠骑兵,无论官兵,均装备M1869式骑兵军刀。

帝国国防军拥有10个枪骑兵团,按照传统,这些枪骑兵都是从奥属波兰地区征募来的,其编制和骠骑兵团已经完全没有任何不同之处。

枪骑兵戴顶部带有一个小的波兰四角帽图形装饰的头盔,制服正面带有一大块传统的枪骑兵制服饰布,饰布呈梯形,起于两肩,收于腰部,饰布颜色各团不同。一直到英军中的枪骑兵团尽管已经改作步兵或者机械化步兵团,然而在阅兵的时候仍然穿这种制服。

枪骑兵装备M1890式连射卡宾枪,军官装备M1870式军用左轮手枪,医护兵没有装备射击武器,但是所有枪骑兵,无论官兵,均装备M1869式骑兵军刀。

奥匈帝国骑兵军官的头盔奥匈帝国骑兵军官的头盔

帝国国防军拥有15个龙骑兵团,全部是从上下奥地利区域和波希米亚地区招募,龙骑兵团的编制同骠骑兵和枪骑兵。

龙骑兵头盔的顶饰同古希腊头盔,是一种拱桥状饰物,但是一般不带有流苏。

龙骑兵的制服和步兵制服一样,但是佩戴本团识别标志。

龙骑兵装备M1890式连射卡宾枪,军官装备M1870式军用左轮手枪,医护兵没有装备射击武器,但是所有龙骑兵,无论官兵,均装备M1869式骑兵军刀。

帝国国防军所属的共41个骑兵团,在战时全部集中编成骑兵旅和骑兵师使用,这和地方防卫军所属的骑兵团不同,地方防卫军所属骑兵团都被分拆到步兵师去当师属骑兵使用。

猎兵

所谓战地猎兵部队,和德国将猎兵作为宪兵使用不同,奥匈的战地猎兵部队其实就是轻步兵部队,由于传统上这些部队的士兵都是招募自猎人,所以有此名字。

和普通步兵不同,战地猎兵部队要求具备深入敌后,游击作战,不依赖重火器支援,不参与大兵团作战等任务。

同时,部分战地猎兵部队实际上是山地轻步兵部队,这些部队从传统的山民中招募,爬山涉水习惯成自然地如履平地,由于经常打猎而枪法出色,而且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是执行山地渗透,袭扰等任务的不可多得的优秀部队。

帝国国防军总共拥有29个独立战地猎兵营,和4个蒂罗尔猎兵团,这四个团和属于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的蒂罗尔射手部队4个团共同构成帝国的山地部队,不过,当意大利宣战的时候,属于国防军的4个蒂罗尔猎兵团却在巴尔干战线作战。

帝国国防军还拥有4个波黑步兵团,这些团身着蓝色制服,头戴红色土耳其无檐帽(所谓菲兹帽),配备随军牧师(针对东正教徒)和随军依玛姆(针对伊斯兰教徒)。

自1878年开始,帝国就占领了波黑,当然,在名义上这两个省仍然是属于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神权大帝国——奥斯曼帝国。1882年,奥匈帝国战争部正式将波黑划分为4个补充区(萨拉热窝,巴尼亚卢卡,多伦亚图兹拉和莫斯塔尔),和帝国其他的隶属于各军管区的补充区不同,这四个补充区直属帝国总参谋部。帝国国防军首先在四个补充区各征召了一个基干连,然后于1885年将连扩展成营,1889年又把营扩展成两个营,1892年再度将每个营扩编成两个营,这个时候,四个团所需的16个营就全部构建完成了。1894年,建立团部和补充营后,4个波黑步兵团构建完成。1903年,帝国战争部从整个波黑地区不分补充区征募了一个战地猎兵营。

海军

奥匈帝国海军存在于1867~1918年间,是奥匈帝国的海上力量,继承自奥地利帝国海军,1867年奥地利帝国改称奥匈帝国时海军也随之改名。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不再拥有海岸线,于是帝国海军不复存在。

主要城市

排名
城市名
人口
1
维也纳
2083638人
2
布达佩斯
1232026人
3
布拉格
668000人
4
的里雅斯特
229510人
5
利沃夫
206113人
6
克拉科夫
151886人
7
格拉茨
151781人
8
布尔诺
125737人
9
塞格德
118328人
10
苏博蒂察
94610人
11
德布勒森
90764人
12
切尔诺夫策
87100人

评价

这一帝国从建立伊始就困扰于国内的民族纠纷和民族矛盾。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君主国,尽管对于境内其他少数民族来说,匈牙利人在君主国内的地位仅次于德意志人和奥地利人,但匈牙利人要求独立的愿望却最强烈,这种情绪影响了其他民族,导致帝国内部民族起义此起彼伏,并最终爆发了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奥匈帝国在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作为假想敌,激起塞尔维亚人民的不满;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费迪南公爵夫妇在萨市大街上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希普刺死,奥匈帝国借此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德、奥、意“同盟国”为一方和以英、法、俄“协约国”为另一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军作战失利,境内各民族纷纷独立,导致帝国崩溃;1918年11月11日,年轻的卡尔皇帝在帝国夏宫美泉宫的“中国厅”内宣布退位,从而结束了绵延7个世纪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统治。

奥地利战后首任总统卡尔·伦纳奥地利战后首任总统卡尔·伦纳

翌日,奥地利临时国民议会宣布奥地利共和国诞生,这就是奥地利第一共和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之一,奥地利被剥夺了所属的非德语地区,在那里建立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三个独立的国家,还有一部分加入了独立的波兰,同时,奥地利还失去了讲德语的南蒂罗尔,这一地区后来被划归意大利,时至今日,南蒂罗尔人仍想回归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时代的奥地利从一个世界大帝国变成了中欧的一个小国,面临着无法解决的困难,奥地利与周边国家的边界被封锁,原料的进口和工业品的出口受到这些国家关税壁垒的阻碍,经济处于瘫痪状态;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奥地利向德国求援助,为纳粹德国兼并奥地利提供了借口。1938年3月11日,身为奥地利人的希特勒以“维护祖国秩序”为名,派兵进占奥地利,奥地利则在后来的德奥吞并公投中,超过91%的公民选择赞同,从此成为德国的东部边区;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后,奥地利复国,被同盟国禁止与德国合并,3月11日如今成为奥地利的国耻纪念日。

战争期间,奥地利虽然是法西斯的受害者,但同时也扮演了纳粹德国的帮凶角色,成千上万的奥地利人对希特勒的到来发自内心的欢呼,而且法西斯纳粹最残忍的刽子手中有许多有奥地利人,仅在奥地利就有65000名犹太人惨遭杀害,战争后期,奥地利本土也成为战场,损失惨重。国内各大城市都被盟军的飞机炸成废墟,仅维也纳就遭到53次轮番轰炸,不少珍贵的古典建筑毁于炮火。1945年3月,盟军占领了奥地利全境。奥地利损失惨重。

皇帝

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1830年—1916年),奥匈帝国的缔造者和第一位皇帝(1867年—1916年在位)。

奥匈第一任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奥匈第一任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卡尔一世(KarlI,1887年8月17日—1922年4月1日),全名卡尔·弗朗茨·约瑟夫·路德维希·胡伯特·格奥尔格·玛利亚·冯·哈布斯堡-洛林(Karl Franz Josef Ludwig Hubert Georg Mariavon Habsburg-Lothringen)是哈布斯堡王朝与奥匈帝国的末代皇帝(1916年—1918年)。作为奥地利皇帝,称卡尔一世;作为匈牙利国王,称卡洛伊四世(IV.Károly);作为波希米亚国王,称卡莱尔五世(KarelV),是具有600年历史的哈布斯堡王朝与奥匈帝国的末代皇帝(1916年—1918年)。

第二代、也是末代皇帝卡尔一世第二代、也是末代皇帝卡尔一世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波兰走廊    下一篇 张晓磊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