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姑顶
目录
威海环翠区刘公岛大宋张维石狮胶东半岛威海市仙姑顶仙姑顶,位于威海市环翠区以南,离市中心仅五公里,在望岛西北山最高峰,海拔375米;是威海市、文登市市民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景区内奇峰耸立,树木参天,怪石嶙峋,遍布奇花异草,幽静辟深,古老苍劲,景色迷人,登至极峰心旷神怡,东瞰大海及刘公岛,北眺全市景色尽收眼底,西望翠绿青山。浓厚的天然佳境造就的旅游圣地,加上神奇的传说,更使得美不胜收。庙内存有大宋景德四年用汉辽两种文字杂刻,由大宋张维书写庙碑一块,是威海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庙碑,以及前清庙碑多块,还有石猫、石狮等文物。2014年5月29日下午3时许,地处胶东半岛东端的威海市仙姑顶景区发生火灾。火势已于6月1日扑灭,仙姑顶主景区未受影响,仍然可以接待游客游览。
奇峰耸立,怪石嶙峋,树木参天,遍布奇花异草,幽静辟深,古老苍劲,景色迷人,登至极峰心旷神怡,东瞰大海及刘公岛,北眺全市景色尽收眼底,西望翠绿青山及渤海湾。浓厚的天然佳境造就的旅游圣地,加上神奇的传说,更使得美不胜收。
主要景点有五行门、三多桥、如意湖、福禄广场、乾坤玉道、玉仙宫、仙姑庙、牌坟、聚仙阁、吕祖洞、仙姑洞、石塔、大石龟、望海亭、长寿亭等。
这里交通方便,是游山避暑的好去处,春夏季节鸟语花香气候宜人。庙内香火兴旺,游人络绎不绝,庙会期间每天多达数万人,当地称之为"圣洁之处"。庙内存有大宋景德四年用汉辽两种文字杂刻,由大宋张维书写庙碑一块,是威海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庙碑,以及前清庙碑多块,还有石猫、石狮等文物。
从2006年开始重建,2010年4月28日开园开业。期间,园林建设投资4亿余人民币元,精品玉料2600多吨,精雕细刻玉石雕像1000多尊,是一个精美绝伦的玉雕世界,更有300多吨的玉仙姑像等9个天下第一玉雕:天下第一玉寿星,天下第一玉福星,天下第一玉禄星、天下第一玉桥···精品玉雕之多,品相之丰,被称为天下第一玉景区。
据当地老人讲,仙姑原本住在峰南临村的小丘上,为避村中顽童在此玩耍喧闹,遂搬上了巍峰山顶。当时,此山之下,住有一户名叫孟伯海的大户人家。一天晚上,家人夜起,见厩棚内的菊花青骡大汗淋漓,而且鞍驮齐备,心中感到奇怪,就叫起孟伯海前去查看,果然见到菊花青骡气喘吁吁,如同负重拉车回来一般。惊愕间,他忽然想起曾梦见一位身着素装,头挽发髻,宝相慈善的仙姑飘然进屋,施礼问安,说要借用菊花青骡搬家。孟伯海为人乐善好施,况且见仙姑身单力薄,就慷慨答应,并且为菊花青骡准备好鞍驮……随着菊花青骡的一声长鸣,仙姑倏然不见,难道此梦是真?他百思不解。猛见驮篓之中还有四锭元宝,方觉仙姑搬家确实是真。第二天早晨,又见巍峰山岭新现一条蜿蜒山道(传为仙姑拨火棍所拓)直达峰顶。于是,孟伯海就将仙姑搬家的事告诉众乡邻,此事很快传遍了南庄北疃。在他的倡导下,众乡邻捐资在峰顶建了一座庙宇,称仙姑庙。又依梦中仙姑相貌塑了金身,虔诚供奉,祈求仙姑保佑风调雨顺,八方平安。自此,进山消灾还愿、祈福求子者络绎不绝,香火鼎盛,历代不衰。 仙姑迁居圣山仙顶已近千年,然而仙姑的仙籍仙踪,并无记载。仅仙姑的姓氏,就有郭、田、岳、孟不等,众说纷纭。由此也可看出,仙姑是来自民间,正义、博爱、真善美的化身,民间把她视为保护神,反映出人们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
据《太平清话》所说,仙姑姓黎,名琼仙,粤南人氏,自幼漂泊,后随义兄王远去崂山学道,学成后迁至牟州东南的姑余山,曾被册封为真人(又称仙姑)。这里所说的牟州东南与现今牟平东南仙姑顶极为吻合。
民间根据传说,把农历3月15尊为仙姑的生日,每年从这一天始,仙姑顶下的望岛村都要举行7日盛大山会,以示纪念,流传至今。
仙姑圣水——龙吐泉
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有一座市区最高峰——巍峰山。相传,早在宋代,仙姑东游至此,见风景秀丽,山高峰险,便决定在此修炼,遂在峰下点化出一山泉,泉水汩汩而出,年年不绝。当地一位樵夫每次上山砍柴,都来饮此山泉,久而久之,身体硬朗,80多岁仍鹤发童颜。当地百姓奔走相告,众多体弱多病的百姓慕名而来,饮之清醇甘冽,唇齿留芳,沁人心脾,余味无穷。被当地百姓称为仙姑圣水。
传说黄海龙王的小儿子听说后,也趁老龙王不在宫的时候,偷偷跑出来,到仙姑顶下饮此山泉。一饮便上了瘾,不愿离去。于是三个月不回龙宫。老龙王非常焦急,到处寻找。最后在仙姑顶下的泉边找到爱子。老龙王本来很生气,但一看小龙子三个月来饮此山泉,非但没有消瘦,反而龙体康健,腾云驾雾、翱翔天宇、更显神通。于是老龙王大喜,临走之时,变化出一石龙卧于泉眼之上,仰首长啸,口吐圣水。所以后人赞叹说:仙姑圣水龙吐泉,喝了益寿又延年。
仙姑顶上的两座石碑,一块刻于北宋真宗赵恒景德4年,即公元1007年。
这块景德4年圆头青石碑,高约1.2米,宽约50厘米,厚约17厘米,碑文杂用汉字和另一种文字书写,有人说那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定的契丹大字,例如碑文中竟出现了“等”的草书(类似草字头的写法)。这块碑一直保留到1964年。
赵家治下的“王土”出现契丹文,至今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仔细推敲历史,可以发现其中有一丝玄机。
在抑武仰文的总体国策下,赵宋自开国就对外采取守势,到1004年总算硬了一把。是年,继位7年的真宗赵恒改元景德,景德元年即遭辽入侵,大多数朝臣建议不抵抗,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派则主张抵抗,赵恒总算被说服,御驾澶渊(今河南濮阳)。澶渊之战,宋胜。真宗就此罢兵,以每年向辽纳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换和平,是为澶渊之盟,由此开启了赵宋王朝向北方诸地方政权纳岁币换和平的历史。
打胜了都往外拿钱,石头上刻个兄弟之邦的文字又何尝不可呢!
在1964年破四旧的狂潮中,这块景德4年碑被当地村民用炸药炸断,然后掀下仙姑顶。1992年重修仙姑庙,孙吉山等人找到了5块体量较大的残碑,最大一块是碑的下半截,长约70厘米,大部分碑文依然清晰,少数漫灭。残碑被大家搬上了仙姑顶遗址,然而不久后,那块约70厘米长的下半截残碑失踪了。
因这块失踪了的残碑,孙吉山接到过两个神秘电话。1994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也就是1993年第一届仙姑顶庙会重开次年,孙吉山接到了第一个陌生电话。
电话中,一个年轻的男声问:“你要不要碑?”
孙吉山斩钉截铁地回答:“要!”然后追问:“多少钱?”
对方却匆匆挂断了电话。
1995年秋天的一个深夜,孙吉山家的电话又突然响起,又是那个神秘的男声,还是问他“要不要碑”,然后又匆匆挂掉了电话。
十几年后的今天,孙吉山再次谈到两个电话时,断定那不是本地口音,而且他坚持认为那段残碑“肯定藏在山上,因为很重很重,一个人根本扛不下来”,“他心虚,要钱毕竟没有底气!”
另一块石碑立于清康熙3 年(1664年),题为“重修仙姑顶碑记”,碑文刀刻较浅,刻文也不如景德4年碑流畅,到1994年秋山东大学师生来仙姑顶调研民俗时,已有部分碑文漫灭,只剩下254个字。
康熙3年碑明确点明了仙姑顶所在位置“环翠南山之南”,关于仙姑顶遗迹的源起,依然模糊——“仙姑遗迹,秦汉而上远”,但其中有“金州”字样,隐隐呼应着景德4年碑中出现的神秘文字。因为溯及“秦汉”,所以今天重建的仙姑顶五行门是典型汉朝风格的重檐子母“汉阙”。
威海仙姑顶自驾车路线:
1、江家寨立交桥西走,上环山路。20分钟到半小时左转,到仙姑顶
2、江家寨立交桥下来上青岛路直走,20分钟左右到望岛红绿灯左转,沿河西路或莱西路直行,10多分钟到仙姑顶。
3、火车站入口右转,直行500米,至华夏路,前行5分钟至环山路,大概10分钟到仙姑顶。
威海仙姑顶乘车路线:
在威海市中心华联商厦金猴购物站点乘坐27路车到终点站下车。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