岠嵎山国家森林公园
- 中文名称
- 岠嵎山国家森林公园 地理位置:乳山市区西约18公里处
- 气候类型
- 未知 占地面积:3.3公顷
- 开放时间
- 8:00-18:30 著名景点:岠嵎山
目录
位于乳山市区西约18公里处,占地3.3公顷,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这里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古代时有地震发生,1041年(宋庆历六年)开始的岠嵎山大地震余震曾持续50多年,岠嵎山也因此留下了山石会自己舞蹈的传说。
特殊的地质条件,造就了岠嵎山特异的自然风光。这里奇石林立,千姿百态,似禽、似兽、似人、似物,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堪称一座天然石雕园。古人曾留下过“盘游岠嵎观奇石,胜于二八相巧云”的叹诵,并将岠嵎山风景归结为二十四大景、七十二小景。
二十四大景有飞石凌空、骆驼负宝、石瀑烈星、千古猿人、万年灵芝等,七十二小景有千层饼、拇指石、玉三尊、七彩虹等。中央电视台曾在《神州风采》节目中专门介绍过骆驼负宝、石猴拜月等景观,电影《山菊花》中也有石瀑烈星等景观的画面。
由于四周高山,岠嵎山风景区内小气候特征明显。这里夏无酷暑,六月份最高气温为24.6摄氏度,冬无严寒,一月份最低气温为零下1.8摄氏度,年平均气温在11摄氏度左右,无霜期长达230多天。因为气候独特,地形复杂,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树木多松、柞、楸,以石为母,以云为乳,郁郁苍苍,与奇石相掩映,为岠嵎山风景区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情趣。名贵中药材40多种,可食野菜20多种,其中蕨菜、刺楸等产量尤为丰富。岠嵎山杏以其果粒大、甜度高、口感好等特点享誉省内外,在岠嵎山林场的经营下,杏园面积不断扩大,现已达120多亩。
威海岠嵎山奇石为齐鲁一绝。这里怪石林立,千姿百态,如禽如兽,似人似物,无不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堪称天然石雕园。古人曾留下“盘游岠嵎观奇石,胜于二八相巧云”的诗句,人们把岠嵎山的风景归纳为24大景和72小景,其中24大景有:飞石凌空、骆驼负宝、千古猿人、玉帝阁、莲真洞等。
威海岠嵎山景观奇特,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名副其实的植物园,主要有赤松、银杏、水杉、白榆、三角枫等名优树种及石竹花、映山红、中华结缕草等花卉。奇花异草与奇石、白云相映成趣,以其郁郁苍苍为岠嵎山风景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情趣。山中名贵药材50余种,山珍野菜20余种,岠嵎山杏以其果粒大、甜度高、口感好而闻名遐迩。岠嵎山还是胶东地区最大的茶园,所产茶叶营养丰富,醇香四溢。
威海岠嵎山林茂水清,古木参天,群山苍郁,鸟语花香。放眼望去,山上苍松、柞树相间,浓绿嫩黄交错辉映,更有那河边的古柳与水中虬曲的倒影,构成了一幅绝妙的风景山水画。这里的动物品种繁多,生活着狐狸、狼、獾等动物170多种,身游其中,飞禽走兽时现于林,鸟鸣虫吟,声声不息。山险石奇,树美水秀,是造化赋予岠嵎山这神奇的美,是自然孕育这一方钟灵毓秀的土地,吸引着历代文人游客在此驻足、漫游、咏诵。
胶东半岛的东海岸,有一座古老的名山——岠嵎山,听这名字就很老道。岠者巨也。嵎者,原于胶东半岛乃古嵎夷之地。岠嵎山或谓胶东半岛上古老之大山也。这名字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岠嵎山位于乳山县(今改为市)境,乳山人在介绍乳山县的旅游资源时说:乳山有一山,一滩,一泉。这山就是岠嵎山,一滩是白沙滩,一泉是温泉。岠嵎山雄踞东海之滨,山高598.5米,不惧风高浪险,气吞海上风云,有天然石雕公园和天然氧吧之美誉,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
岠嵎山不仅景色迷人,还有厚重的文化积淀。1046年(北宋庆历六年),这里曾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当时的学者沈括这样记述到:“登州岠嵎山下临大海,其山有时震动,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如此已五十余年,土人皆以为常,莫之所谓。”(《梦溪笔谈》)《宋史》中也有记载:“庆历六年三月庚寅,登州地震,岠嵎山摧,自是震不已,每震则海底有声如雷。”(《宋史》卷67)“岠嵎山摧”说明地震不小,把山上的石头都震到海里去了,并时常听到海底下传来打雷似的轰鸣声,且持续50年之久,当地百姓都不以为然了。一次地震能持续50余年,在地震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登州府地处边陲,其时,这里正处开采地下黄金的热潮,人们以为地震或是开采黄金所致,如《东都事略》载:“多居民以凿山谷,阳气损泄,故阴乘而动。”从现今的科学观点来看,说是地下采矿损泄了阳气而地震,或许不够科学,但从传统哲学的观点来说,“阴阳不调”而地震就有道理了。现代人依然这样认为,地震是地下两种力量对抗的结果,或者说是矛盾激化而地震。这次地震在当时影响很大,官居中原的大清官包拯也听说了,他在一次奏折中说到:“臣近闻登州地震山摧……登州密迩东陲,今继以山摧,不可不深思而预备之也,惟陛下特留圣意。”(《孝肃包公奏疏》卷二《论地震》)包拯是在从国家安危的角度思考这次地震的。
对于这次地震,1998年有关部门曾组织过一次野外考察,笔者也随从其间。说来也巧,考察期间,在乳山市下初镇宋代寿圣院遗址附近,发现了一块宋碑,竟然记载了这次地震。1958年,寿圣院被毁坏,碑被拉去搞水利建设了,这是其中的一块,做了小桥的路面,可喜的是有碑文的一面朝下,免遭毁坏。我们从碑文中得知,《敕赐寿圣黄山院之碑》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86年),这时地震已经过去40年了,碑文云:“西有岠嵎,名峰常震,八方摇动,四方低昂。”这正可和《宋史》的记载相吻合。
岠嵎山地震快过去近千年了,地震使岠嵎山更加奇险多姿,今天我们走进岠嵎山,依然可以看到山坡上巨石垒垒,因地震而坠落的巨石堆满了山谷,历历可见,由此可感受到当年地震时惊心动魄的场景。从而又使我们想起清初学者,乳山泽上村人张崧游岠嵎山的记叙:“四山皆石,兽蹲人立,拔地倚天,百千其状,清泉急湍,琴锵筑鸣。”当年张崧是从东口顺着小溪走进山谷的,迎面看到的是寺庙岠嵎院,他记叙道:“岠嵎院背枕积石,屋崖欲落,南向空阔,一水环抱,四山如屏,东来一径。缘溪而入,曲折幽香,不绝崎岖。峰回路转,忽见梵宫翼然临于溪上。”这临于溪上的岠嵎院是隋唐时的建筑,至今遗址上还立着几根高大的石柱,想见当年庙宇之宏伟。如今在岠嵎院遗址上建起了岠嵎院林场的工人宿舍。岁月如流,张崧游岠嵎山已经过去了300多年,笔者去岠嵎山地震考察也过去20多年了,如今崌嵎山已开辟为旅游风景区,如果能把地震景观做为游览内容展示给游客,充实其历史文化内涵,岠嵎山的景色或许更加诱人。
说到岠嵎山旅游,我想,当年地震时“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而今岠嵎山已远离大海数公里之遥,这正是所谓沧海变桑田了,一千年间大自然竟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从开发旅游业的角度讲,如果我们能把宋时的海岸与地震时巨石坠落的地点考证出来,做为旅游项目展示给游客,也是很有意义的,这正是所谓地质旅游资源,广东、福建、天津都开发有这样的旅游项目。天津附近有三条海积贝壳堤,是当年海岸线的证据,这一自然景观经天津自然博物馆考证,已被确定为弥足珍贵的自然教科书,现已成为天津地区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了。
清乾隆时人冷士林,也是乳山人,他在《岠嵎山记》中写到:“岠嵎山峰去海仅数里,往往有蜊鞟焉,老人相传,海港昔在此也。”(《续登州府志》)在岠嵎山上发现有贝壳,老人们说这里曾是海港,而今却变成了高山,这一现象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可能的,正像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鱼化石一样,大自然就是这样朝秦暮楚地变化着,只是需要人们科学地来认识它。遗憾的是笔者没有机会到岠嵎山上去找贝壳,真希望乳山旅游部门的人也这样想,高山之上有海贝壳存在的话,那是多么诱人的自然之迷呀。岠嵎山是从大海之下升起来的,这同样是吸引人的旅游话题。旅游是需要文化来支撑的,有人说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的缺失将使旅游业陷入低层和肤浅,这话是有道理的。文化内涵的注入将会提升旅游业的质量和境界,若能如此,岠嵎山就成了一个有灵气的山,穿越时空的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看不完的画。让我们去开发岠嵎山的文化,去提升岠嵎山的旅游境界吧。
笔者20年前游过岠嵎山,也看过前人游岠嵎山的诗作,尤喜欢其中高端佐《游岠嵎》一首:
独步成佳趣,林深一径开。
樵声山鬼应,人影野禽猜。
奇石排空出,飞霞拥石来。
豪歌尘俗外,搔首意徘徊。
迷人的岠嵎山在向我们召唤,走进岠嵎山自当会“豪歌尘俗外”,忘却世间的繁嚣,走进一个清凉的世界。
营业时间:8:00-18:30
交通简介: 自驾车路线:北京出发,京津唐高速--京沪高速--沧黄高速--津汕高速--滨大高速--滨博高速--济青高速--威青高速--青威高速--S202--S208--岠嵎山国家森林公园。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