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茅海建

茅海建,男,上海人,出生于1954年。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师从陈旭麓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等职。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澳门大学特聘教授。

目录

茅海建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师从陈旭麓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等职。

任职经历

1980年2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1982年10月获得历史学硕士。

1982年11月-1989年10月,军事科学院百科全书编审室助理研究员1989年11月-1999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9年4月至2008年3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2008年4月至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2015年1月至今,澳门大学特聘教授。

访学经历

1998年11月至1999年2月,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访问研究员

2000年1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2002年月11月至2003年2月,英国剑桥大学远东与中东研究院访问教授

2003年2月至3月,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访问研究员

2003年8月至2004年2月,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访问教授

2005年10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2006年9月至12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访问教授

2006年12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总合文化研究科客座教授

人物言论

真正的学术是平淡平常,平和的,没有太多的华丽色彩,也无需那些枕中秘笈;有着一颗平实平静的学术之真心力行恒久,也就自然地出了平淡平常,平和,而会成为不朽。

以纪传体为正宗的中国传统史学,过多地注重了人物的褒贬,历史著作中登场的历史人物,身上都带有明显的标签。

道德的批判最是无情。而批判一旦升至道德的层面,事情的细节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至于细节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教训更是成了毫无用处的废物。

“清朝的重大决策就是由这些睡眠不足的人在太阳尚未升起时作出”

主要著作

1、《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戊戌变法的另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2、《依然如旧的月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3、《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4、《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5、《戊戌变法史事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2012年第二版更名为《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

6、《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增订版。

7、《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2005年第二版,2014年修订版。

8、《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999年第二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2013年新版;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2008年中文繁体字版。

代表论文

1、《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6期。

2、《康有为一派对陈宝箴父子政治态度的误解与夸张》,《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3、《张之洞、康有为的初识与上海强学会、<强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4、《张之洞策反邱菽园》,《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5、《康有为、梁启超所拟戊戌奏折之补篇——读宋伯鲁焚<余草>札记》,《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5期。

6、  《康有为与“真奏议”——读孔祥吉编著<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

7、《巴西招募华工与康有为移民巴西计划之初步考证》,《史林》,2007年第5期。

8、《“康有为自写年谱手稿本”阅读报告》,《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4期。

9、《史料的主观解读与史家的价值判断——复房德邻先生兼答贾小叶先生》,《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

10、《中国近代政治史面对的挑战及其思考》,《史林》,2006年第6期。

11、《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

12、《“公车上书”考证补(二)》,《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4期。

13、《救时的偏方:戊戌变法期间司员士民上书中军事外交论》,《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

14、《“公车上书”考证补(一)》,《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15、《日本政府对于戊戌变法的观察与反应》,《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与郑匡民合著》

16、《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先前研究各说的认知、补证、修正(一)》,《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

17、《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先前研究各说的认知、补证、修正(二)》,《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

18、《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先前研究各说的认知、补证、修正(三)》,《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6期。

19、《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

20、《大沽口之战考实》,《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21、《入城与修约:论叶名琛的外交》,《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22、《50年来的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与刘统合著)

23、《鸦片战争清朝军费考》,《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

24、《第一次中比条约的订立时间及其评价》,《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2期。

25、《鸦片战争时期厦门之战研究》,《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4期。

26、《关于广州反人城斗争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6期。

27、《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历史研究》,1992年第4期。

28、《定海之战考实》,《历史研究》,1990年第6期。

29、《1841年虎门之战研究》,《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

30、《论刘韵珂——兼评鸦片战争时期的主和思想》,《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4期。

3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装备与训练》,《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

3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法军兵力考》,《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1期。

33、《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兵力》,《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

 所获荣誉

著作与论文曾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次)和二等奖(2次)、思勉原创奖等。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最美的书    下一篇 日心说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