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佤族服饰

       佤族服饰因地而异,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显示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西盟佤族保持传统习俗最多,服饰最典型。佤族因居住地区不同,服饰也不完全相同。与汉族杂居或受汉族影响较深的佤族,其服饰已和当地汉族没有多大区别,与傣族杂居或受傣族影响较大的佤族,其服饰则接近傣族。西盟地区佤族的服饰较多地保留了佤族原来服饰的特点。[1]

目录

       佤族的服饰可能与东南亚某些民族有历史渊源。例如,我国南北朝时期,对于东南亚的民族 就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林邑……俗居处为洞,名曰干兰。……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而下,谓之干漫,亦曰都漫,穿耳贯小环。……自林邑,扶南以南诸国皆然也。”扶南至唐为真 腊,发展到今日即现在的柬埔寨。柬埔寨的居民主要是孟高棉族。佤语属南语系孟高棉语族。所以,佤族在服饰上与东南亚某些民族(如高棉族)的共同点,也可以说明佤族与他们在族 源上的渊源关系。佤族有自制的布单和自外民族买来的棉毯,睡时作被,早晚冷时就披在身上。佤族妇女的上衣是结构、剪裁及制作都很简单的贯头式。这种衣服是用一幅布双折,中剜一洞,左右臂附近略剜掉一些,两裉连接便成,穿时从头上套下即可。佤族妇女上衣短小,紧身,领呈“V”字形,无袖,两裉和前襟均用线缝合,再配上彩织的花纹短裙,颇具现代时装的韵味。

男子服饰

       西盟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的特色。西盟地区的男子用黑布或红布缠头,上身穿无领短衣,裤子短而宽,裤筒一般宽一尺二寸,喜欢赤足。男青年“串姑娘”时,在黑上衣内要多穿一件白衬衫,有的头上还加鲜花。佤族传统的男子短发,头缠黑色或红色布包头,有的也包白色包头。包头的颜色是区别男子身份地位的标志之一。根据传统习俗,村寨有威望的老人和公认的英雄,以及民间歌手往往包红包头。过去包红色包头者还包括部落酋长和首领,其余多缠黑、白包头。黑布包头是佤族男子普遍喜爱缠裹的,他们认为缠得越高越美,越壮观。

       佤族男子缠红色包头的习俗,据说与对火的崇拜有关。佤族人认为火是力量的源泉,过去每年要以村落为单位,举行取新火祭典。仪式由村寨头人或有威望的长者主持,他们以原始的摩擦方式取火。因为认为火是神圣的,因而火的颜色也是崇高的,于是村寨有身份地位的人就把像火一样的红颜色视为神圣之物缠于头上,以象征自己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显示自己神圣的权力。

       各地的佤族男子外出时,常常是身佩长刀、弩弓和铜炮枪,挎织花“筒帕”。如果男子不佩长刀会被视为衣冠不整,如果不持枪弩则会被认为没有男子气概。因此,佩带长刀,身背枪弩的男子一向被看成是男性美与力量的象征。

       天寒时,佤族男子披麻毯或棉毯御寒。此外佤族男子还有文身的习俗,其纹样大多为动物纹,也有少量的植物纹。

女子服饰

       佤族妇女的服装鲜艳、美观。上着黑色或兰色无领短衣,下穿漂亮的由红、兰等多种图案制作的筒裙(多用自织的麻布制成)。筒裙图案多样,各地不一。裙边织有红、黄、兰等颜色的花边,裙上绣有各种颜色组成的几种图案。图案近看交叉起伏,远看似波涛滚滚,似鱼鳞龙纹。西盟佤族女子穿贯头式紧身无袖短衣和家织红黑色条纹筒裙,赤足。

       佤族女子戴耳柱或大耳环,项间佩挂银圈或数十串珠饰,喜戴臂箍、手镯,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腰间亦以若干藤圈竹串为饰。披发,发箍用红布或金属制作。

       佤族妇女多留长发,饰以银质发箍,有些地区用藤蔑或麻线编织发箍。披肩的长发上常用马尾制作的发网网住,发网上饰有银珠。女子着黑衣、红裙,上衣十分短小,盖胸露腹,无领,对襟,短袖。裙子过膝,常以红色为底,间有黑白绿黄条纹。耳悬银质大耳环,银环一至三个不等,项带二、三个银质项圈和若干彩色珠料,再佩上两三串鸟骨或贝壳制成项链,五光十色,十分耀眼。裸露的腰腹部缠绕若干竹圈藤圈,染成红或黑色,有的还雕饰有许多花纹。

       生活在阿佤山边缘地区的孟连、澜沧、双江、耿马和沧源大部分佤族未婚女子,天蓝色或蓝色是她们的首选服装颜色,梳发盘辫,喜欢将假发一同辫盘于头上,并在乌黑的发辫上常插几朵盛开的山茶或幽香的白露花,有的还在发辫上装饰有两个用多种毛线织成的小绣球,显得活泼可爱。妇女婚后衣着颜色开始改变,黑色逐渐取代青色或天蓝色。留长发,梳发挽髻或编发辫,以彩线缠发,盘绕头上,再缀以彩色毛线球,比少女时代更加妩媚。老年妇女缠黑布包头,在左侧留有一截包头穗。另外,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妇女,她们的衣服上均喜欢缀钉数枚银泡或银质花饰;筒裙边间织有红、褐色几何纹图案;耳坠银质或竹藤质的大圆耳环;颈戴有大小不一的多个银项圈;手腕戴刻有各种花纹图案的银镯;小腿束数道漆色蔑圈;平时上山劳动或赶集,身不离竹编背箩和织花筒帕。

       竹藤圈和银发圈是佤族妇女离不开的佩饰。佤族未成年的少女,从出生时算起,每增一岁,即在腰间或小腿处加一竹藤圈。过去许多人认为,从佤族妇女们所戴的竹藤圈个数,就可以判断出她们的实际年龄,故民间流传有“欲知年龄数脚圈”之说。

       妇女的服饰,各村寨也不相同。岳宋妇女上身着披户,裙子长而大。马散妇女上身穿无领短衣,裙子稍短,小腿上缚有裹脚布。芒杏、翁戛科等寨,因受拉祜族影响,上衣近似拉祜族,裙子与岳宋同。中课、永广等寨,上衣与拉祜族和汉族相似,裙子与马散同。妇女都留长发,不梳辫子,头发多披肩洒向脸颊两侧及肩背,用发箍从前额到脑后把头发拢住,这样既可保证头发不散落在前影响视线,又显得美观大方,使用也很方便。发箍是佤族妇女最具特色的头饰,在我国各民族中只有佤族使用,是识别佤族的最简明的标志。它呈半月形,中间宽,两头窄,长约30多厘米,中部宽约10厘米,多用铝、银制成,也有竹藤制的。耳戴银环(最大的直径约六、七分),颈戴银项圈和若干串料珠(有的料珠中还加有贝壳)。腰围若干个竹圈,小腿和大腿之间戴着若干个竹圈或藤圈,大小臂间戴有银饰,手指上也有戴戒指的。

共同特点

       佤族共同的古老衣着服饰是男子裹青红布于头,身着短衣,裤子短而肥大,尚黑色。颈上戴有银竹制项圈,手戴银(铜)手镯,耳附银环,腰系海贝,颈带项圈或珠串。佤族还有文身习俗,在胸、肩、臂、背等部位常刺有太阳、月亮、蜥蜴、牛头等图案。这些服饰渊源流长,经久不衰。究其原因,除了他们自认为保存祖传的"阿佤哩"民族历史外,那就是他们通过神、宗教等方式保存了本民族的共同意识--传统民族精神。例如太阳、月亮、蜥蜴这些东西都是他们神话与宗教中崇拜的图腾,是伟大梅依格神的生命的物质体现。而莱姆山(公明山)崇拜是佤崩人特有的宗教仪式。据说,这个支系的人们之所以崇拜莱姆山,一是他们认 为,以莱姆山为最高峰的阿佤群山是佤族人赖以生存的最后土地,这是他们对于历史上几经失败的经验之反省;二是反映他们图强自新,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他们需要莱姆山守护照护。

专有服饰

       佤语“阿曼”是各种官人的总称。除了一般民众服饰,佤族还专有阿曼的服饰。

阿曼,有的支系叫利曼,有的叫西曼,因方言不同,叫法稍有有差异。佤族传统阿曼大致有三种:一是格亚永,即寨子头人,二是格利俄,部落酋长;三是王,即邦国的君王,奇怪的是未见史籍记载佤族有国家.但他们传说自己有过国家耿佤,并且国王叫王。佤族头人,无论是寨子头格亚永,还是部落酋长格利俄,西盟叫窝朗,他们都共同保留其先民濮人"尊贵者裹红布头"的习俗。另外,格利俄(窝朗)这一级的头人衣服上还饰太阳、月亮、星星、双龙和牛头。双龙含红日的图形要绣在内衣上。而且只能是头人本人穿,不能转借于他人。

       佤族认为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雨水的吸附者,太阳体内含蕴伟大神灵梅依格的灵气。所以它才能制造生命,才被际为里德神;月亮则是繁星和地球的堆积者,所以它叫鲁安神。“鲁安”即堆积的意思.月亮身上也有梅依格的灵气.所以它也是佤族崇拜的大神之一。星星象征着繁衍与众多,它们是太与月亮的儿女,佤族希望自己儿孙象繁星一样繁多。牛头图案 象征着谦和与善良。牛是佤族者祖母安桂的良伴益友,而且黄牛是大神梅依格最喜悦的祭品,所以佤族人也常常在服装上饰有牛头图案。

       关于内衣饰有双龙图,其意义各地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是人类(佤族)的母亲,所以有"天父龙母"之格言流传于佤族中。另一种传说说龙公主安荣是司掌雨水之大神.她与树神桑洛是一对情深意切的恩爱夫妻。因此龙公主年年岁岁及时给大地、山林及人类送来宝贵的雨水.佤族是一个最懂得感恩的民族.这样的大恩人,他们自然要感谢她。一年一度的迎水节.就是为了报答龙公主安荣的恩情。这是头人在自己内衣饰有双龙的一种解释。为什么只绣在内衣上?他们回答说:"我们的阿祖就是这样做的!"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月球    下一篇 初级移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