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恶意

《恶意》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挑战悬疑小说写作极限的佳作,是以加贺恭一郎为主人公的系列作品的第四部,该系列的上一部作品是《谁杀了她》,该系列的下一部作品是《我杀了他》。《恶意》于1996年由日本讲谈社出版发行单行本,文库本由讲谈社于2001年出版发行。《恶意》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为了爱粉身碎骨,《恶意》因为恨万劫不复。《恶意》台湾版本由商周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发行。大陆版本由南海出版公司于2009年出版发行,2016年再版。
作者
东野圭吾
译者
娄美莲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页数
280
字数
170000
ISBN
9787544285148
首发时间
《恶意》于1996年由日本讲谈社出版发行单行本,文库本由讲谈社于2001年出版发行。台湾版本由商周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发行。大陆版本由南海出版公司于2009年出版发行。

目录

《恶意》与《

《恶意》是东野圭吾挑战写作极限的长篇杰作,与《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店》并称东野圭吾四大杰作。《恶意》深刻揭示人性,故事中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让人不寒而栗。读完《恶意》,才算真正认识东野圭吾。《纽约时报》称“《恶意》再次展现了东野圭吾对小说的掌控,比起黄金周期间东京的高速公路,《恶意》有更多的纠结、变道和反转。”知名学者止庵认为“《恶意》作为一部推理小说,极尽曲折复杂周密;同时又深刻揭示了人性,达到很多纯文学作品未能达到的深度”。

畅销作家在出国前一晚被杀,警方很快锁定了凶手。此人供认自己是一时冲动犯下了罪行。案子到此已经可以了结。可办案的加贺警官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他找不到凶手作案的动机,凶手也一直对动机避而不谈。加贺不愿草草结案,大量走访。渐渐显露的真相让他感到冰冷的寒意——

“你心里藏着对他的恶意,这仇恨深不见底,深得连你自己都无法解释。正是它导致了这起案件。这股恶意到底从何而起呢?我非常仔细地调查过,却实在找不出任何合乎逻辑的理由。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的人生,也要达成目的。这真是惊人的想法,简直前所未闻。”

作者简介

东野圭吾,日本作家。1958年生于大阪,

1996年,东野圭吾创作了《恶意》。从某一时期起,推理小说中犯人的动机开始受到了重视。作家们绞尽脑汁就为了想出一个出乎意料的动机来,这种情况到现在(1996年)也没有太大变化。对于是否只有动机就会杀人还是发生命案必须要有大家都认可的动机存在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使得东野圭吾产生了创作《恶意》这本书的灵感。直觉告诉东野圭吾这次要让刑警加贺出场。

同年,东野圭吾还创作了四本书——《名侦探的守则》、《谁杀了她》、《毒笑小说》、《名侦探的诅咒》。他最有把握的作品是《恶意》,他原本期望《恶意》能入围某个奖项的候选名单,但是结果却是《名侦探的诅咒》入围了奖项。

作品目录

事件之章:野野口修的手记

疑惑之章:加贺恭一郎的记录

解决之章:野野口修的手记

探究之章:加贺恭一郎的独白

告白之章:野野口修的手记

过去之章(一):加贺恭一郎的记录

过去之章(二):认识他们的人所说的话

过去之章(三):加贺恭一郎的回忆

真相之章:加贺恭一郎的阐明

人物介绍

加贺恭一郎

登场时为21~22岁,国立T大社会系四年级在学中,剑道部主将,曾赢得全日本选手权优胜,兴趣是茶道与欣赏古典芭蕾。最早出现于东野圭吾作品《毕业》。 

大学毕业后历经两年教员生涯,该作说明了加贺从学校辞职的经过:学生遭到欺负,他不愿学生认输,教给学生剑道,结果学生刺伤了欺负他的人。加贺由此辞职,并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败笔”。加贺觉得自己教师失格而转行当刑警。原任职警视厅搜查一课,之后来调职练马警察署,目前任职日本桥警察署。

身形高瘦,肩膀宽阔,五官轮廓明显,双眼深邃,尖下巴。因为不吸烟,牙齿非常白,笑容爽朗,然而在搜查现场却是目光犀利。不算能言善道,亦非沉默寡言,性格沉稳严谨而重情重意,具领导气质,但当上刑警后却经常单独行动。虽是文学院出身,对於工科的理化资讯科学等领域也多所涉猎。

日高邦彦

该案中被害者。畅销小说家。

野野口修

主要创作儿童文学的小说家。以前曾是语文教师,是加贺教师时期的前辈。日高邦彦的朋友、中学同学。

作品鉴赏

手记体推理小说

《恶意》是一本手记体推理小说。手记叙述历来是推理小说的惯用表达方式,第一人称视角易于促使读者产生代入感,而在身临其境的同时,视角与感受的潜在同化,便使得作者更有机会、更顺利合理地利用心理盲点巧布迷局,引人入彀。自阿加莎·克里斯蒂颠覆华生模式之后,手记叙述与第一人称就告别了百分之百忠实、安全系数不容置疑的时代,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新本格推理潮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叙述性诡计的外延一再扩充,已渐渐将第一人称视角推到了“绝对不可信任”的另一极点。从某种程度上说,蒙蔽的对象是读者,还是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是分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是否属于叙述性诡计范畴的一条分界线,《恶意》中的手记叙述,大体上并没有迈向叙述性诡计的彼岸,加贺恭一郎视角和野野口修视角的双线结构的运用精巧而大气,随着阅读进程,读者必须不断回溯前文,一次次修正自己的立场和猜测,在小说由直进单性延展到立体迷宫的过程中,阅读的乐趣也因此得到最大的发掘。作为一部手记体作品,《恶意》环环相扣的侦破进展百转千回,将手记体叙事的发挥得淋漓尽致。

颠覆传统

东野圭吾认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其实还是会在无意识之中,去对故事的结局做一个想象。而我想所谓的意外性,应该就是对于这种想象的一种背叛。”其实有些东西之所以让人感到“意外”,并不是它超出了读者的事前想象,而是它原本就隐藏在某处,只是读者并未发现和重视罢了。这种对本格推理创作模式的反拨,集中体现在贯彻“解明动机”要素的《恶意》中,它可说是东野在踏袭传统推理小说元素之下,却又充分呈现了属于现代风貌的鲜明代表作。当然,这种作品中的时代感也正是作家对于所处的时代、社会能够予以细致观察的佐证。

《恶意》与之前的推理小说不同,东野圭吾淡化谜团,淡化凶手的身份,把重点放在“犯罪动机”上,《恶意》在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凶手就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但对犯罪动机含糊闪烁。在之后三分之二的篇幅里,“犯罪动机”成为唯一的悬念,作品中加贺通过不断问询凶手,犯罪动机也不断发生改变,从开始的“影子作家”到与日高前妻有染,直到最后的只是憎恨日高邦彦,恨意层层深化,逐渐将真相拨开,呈现在读者面前,将“人性”中深沉的恨意展露出来,让人不寒而栗。

 作品评价

东野圭吾最得意的作品,将读者从头到尾彻底欺骗。——《读卖新闻》

读完《恶意》,才算真正认识东野圭吾。——日本网站

一直以为,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Yes24(韩)

作者一贯精心的作案手法与惊世骇俗的作案动机,让人在充分享受阅读乐趣的时候根本不能转身,不愧为天才作家的杰作。——《书の杂志》(日)

东野圭吾在《恶意》中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又一个反转,从阴谋实施到真相大白间的精巧设计,令读者赞叹不已。——《出版家周刊》

东野圭吾在《恶意》中再次展现了对推理小说的掌控,比起黄金周期间东京的高速公路,《恶意》有更多的纠结、变道和反转。——《纽约时报》

《恶意》作为一部推理小说,极尽曲折复杂周密;同时又深刻揭示了人性,达到很多纯文学作品未能达到的深度。——止庵

这是一本结构相当完整的一流杰作,视点、逻辑、伏笔、动机、意外性、公平性安排都几近满分。——蓝霄(推理小说家)

小说早早就将凶手置人眼前,却以大量篇幅探讨作案动机,实在扣人心弦。——北上次郎(知名文学评论家)

《恶意》在东野圭吾票选的作品中排名第7位 ——东野圭吾读者票选最佳十部作品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张宏江    下一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