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决定于2017年1月6日对外公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起草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意见反馈截至时间为2017年2月6日。

目录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为了进一步增强立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立法质量,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决定,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报送国务院审议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及其说明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可以在2017年2月6日前,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出意见:

(一)登陆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网址:https://www.chinalaw.gov.cn),通过网站首页左侧的“法规规章草案意见征集系统”,对送审稿提出意见。

(二)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北京市2067信箱(邮政编码:100035),并请在信封上注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字样。

(三)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2017年1月6日

起草说明

根据立法工作安排,国家互联网信息办起草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以下简称《条例(送审稿)》)。现说明如下:

一、起草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使用互联网。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其中青少年网民(19岁以下)约占全体网民的23%,达1.6亿。调查显示,有90.1%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未成年人逐渐成为网民主力军,深受网络影响。数据显示,七成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是因网络而起,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未成年人保护的新领域,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凸显。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所占网民比例不断提高。然而,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正常活动尚没有得到应有保护。一是未成年人上网权利保障不到位,部分地区由于公益性上网场所缺失,未成年人缺乏正常的上网渠道;二是未成年人受到暴力、色情、凶杀、恐怖等网络信息危害严重,大量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充斥网络,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三是网络游戏导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案例层出不穷,以及假借“矫治网络沉迷”名义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问题时有发生;四是未成年人网上个人信息滥采滥用的情况严重,未成年人网上个人信息保护缺乏专门规则;五是网络欺凌问题时有发生,立法上缺少制度保障。

(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立法不足。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作了一些规定,但总体来看这些规定过于原则,关于未成年人上网权利保障、网络空间内容建设、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等问题缺少具体的法律规定,影响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起草思路

为确保《条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在开展起草工作时,主要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

(一)坚持问题导向。《条例(送审稿)》起草工作启动后,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研究材料,开展了实地调研,确定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亟需解决的五大问题(上网权利保障、网上内容管理、网络防沉迷、个人信息保护、防范网络欺凌)。其中一些问题可以在我办的职责范围内解决,其他一些问题需其他部门解决。因此,我们在起草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原则,针对上述重要问题进行法律制度设计并拟定法律条款。

(二)加强综合治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涉及方方面面,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都应当从不同的角度发挥各自重要作用。同时,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也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在推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过程中,行政管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教育、引导等手段的辅助性作用也十分明显,针对学校、家庭使用非强制性手段更符合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在起草过程中坚持综合治理原则,既规定了强制性的行政手段,也规定了教育、引导等非强制性手段。

(三)创新承继并重。《条例(送审稿)》起草过程中,我们围绕研究确定的五个方面问题,对于存在立法空白的,创设性地设计了相关法律制度,如不宜信息提示制度、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等;对于立法层级较低的,通过《条例(送审稿)》提高效力,如对有关违法信息管理,提高了处罚力度;对于已有成熟制度的,沿用现行制度,如网络游戏管理制度。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既能通过《条例(送审稿)》立法填补空白、完善管理,同时也尊重了现行管理制度,有利于推动《条例》顺利出台。

三、起草过程

自2014年6月启动《条例(送审稿)》起草工作以来,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研究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主要问题和制度诉求。起草过程中,我们委托有关研究机构、高校研究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国内、国外法律规定和主要做法,研究了当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了中央各有关部门、群团组织、行业协会等的法律制度诉求,翻译了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法规作为立法资料。

二是组织开展实地调研。赴上海、杭州进行了立法调研,研究确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条例(草稿)》的制度框架;赴湖北、云南就未成年人上网权利保障、网瘾矫治以及网上内容管理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赴深圳就预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可行性、操作性等问题进行调研。

三是就重点问题组织研究论证。就网上内容管理、网瘾矫治问题,组织中央编办、教育部、中国关工委等12个部门和社会团体进行了座谈讨论;组织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有关专家学者对重点问题进行论证。

四是组织起草初稿。我们起草形成了《条例(框架)》,确定了《条例》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拟建立的主要法律制度。在《条例(框架)》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多轮修改和完善,通过召开座谈会进行专题讨论,拟定了网上内容管理、网瘾矫治等问题的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我们起草形成了《条例(草稿)》。

五是征求有关方面意见。我们书面征求了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卫生计生委、工商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等12个部门对《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并在充分吸收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立法协调并沟通一致;通过召开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征求了地方网信部门的意见,确保反映网络信息内容管理的立法需求;通过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征求了专家学者的意见;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结合意见情况对有关法律制度进行了研究论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条例(送审稿)》。

四、《条例(送审稿)》的主要内容

《条例(送审稿)》包括总则、网络信息内容建设、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预防和干预、法律责任、附则等6章,共36条。第一章是总则,主要对立法目的、原则、综合治理等作了规定;第二章是网络信息内容建设,主要从正面宣传引导和违法、不宜信息治理两个方面作了规定;第三章是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主要从未成年人上网权利保障、学校家庭教育、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措施;第四章是预防和干预,主要对防范网络沉迷、防范网络欺凌、举报制度等问题作了规定;第五章是法律责任,主要对违反《条例(送审稿)》的法律责任作了规定;第六章是附则,主要对有关术语定义和公布实施作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明确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管理体制。《条例(送审稿)》规定了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网信、教育、工信、公安、文化、卫生计生、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共青团、妇联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协助开展工作,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家庭、学校发挥各自作用。(第三条至第五条)

二是建立了网上内容管理制度。《条例(送审稿)》鼓励制作或发布健康、正面的网上信息,禁止制作、发布、传播违法信息,规定了不宜信息提示义务,并规定了违法信息和不宜信息的判定标准由国家网信部门和国务院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指导相关行业组织制定。(第六条至第九条)

三是对预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作出了选择性要求。《条例(送审稿)》要求公共上网场所应当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智能终端设备在出厂时或销售前,应当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或者为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提供便利并进行显著提示。(第十一条、第十二条)

四是强化了对未成年人网上个人信息保护。《条例(送审稿)》规定了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须经未成年人或其监护人同意,规定了搜索结果不得显示违反《条例(送审稿)》规定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规定了未成年人或其监护人有权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删除、屏蔽网络空间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第十六条至第十八条)

五是就网络欺凌问题作出了规定。《条例(送审稿)》规定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威胁、侮辱、攻击、伤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学校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发现网络欺凌的,负有救助义务。(第二十一条)

六是规范了网络沉迷的预防和干预活动。《条例(送审稿)》强调家庭、学校在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中的预防和干预作用,规定了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共管机制,禁止通过非法手段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规定了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进行身份注册、采取技术措施防范网络沉迷的责任。(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

七是规定了法律责任。《条例(送审稿)》对监护人监护不力、制作复制传播违法信息、未对不宜信息进行提示、未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且未为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提供便利、网络游戏未进行实名验证和防沉迷、违反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规定、通过非法手段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实施网络欺凌、违反举报管理规定等违反《条例(送审稿)》的行为,设置了相应的处罚。(第五章)

条例全文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营造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网络空间安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网络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国家保护未成年人合法的网络活动,保障未成年人平等、充分、合理地使用网络,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违法信息侵害,避免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网上个人信息,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第三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作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相关经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

各级网信、教育、工信、公安、文化、卫生计生、工商、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

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以及有关负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团体,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网络知识普及、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

第四条 国家鼓励相关行业组织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制定关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行业自律规范,引导行业组织成员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

第五条 国家、社会、学校帮助和指导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学习网络知识、提高网络素养,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不当网络行为。

第二章网络信息内容建设

第六条 国家鼓励通过网络空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倡导创作、提供和传播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文化产品,建设未成年人精神家园。

国家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专门网站、应用程序等网络内容平台的建设,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内容的生产,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第七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网络空间制作、发布、传播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信息。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网络平台服务的,应当对其所登载的信息进行审查;发现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信息的,应当采取措施进行删除或屏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八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在网络空间制作、发布、传播符合本条例第七条第一款规定、但具有以下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情形的信息,应当在信息展示之前,以显著方式提示:

(一)可能诱导未成年人实施暴力、欺凌、自杀、自残、性接触、流浪、乞讨等不良行为的;

(二)可能诱导未成年人使用烟草、酒类等不适宜未成年人使用的产品的;

(三)可能诱导未成年人产生厌学、愤世、自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的;

(四)其他可能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网络平台服务的,应当对其所登载的信息进行审查;发现前款规定的信息的,应当采取措施以显著方式进行浏览前提示。

第九条 国家网信部门和国务院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需要,依据各自职责制定违法信息和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的管理政策,指导相关行业组织制定具体标准。

第十条 国家鼓励并支持研发、生产和推广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

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工信等部门组织制定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研发、生产和推广的政策并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学校、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公益性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上网设施的,应当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避免未成年人接触违法信息和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

第十二条 智能终端产品制造商在产品出厂时、智能终端产品进口商在产品销售前应当在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或者为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提供便利并采用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安装渠道和方法。

第三章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规划和建设本地区的公益性上网场所,拓宽和规范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渠道。

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上网场所建设,中小学校、依法设立的公益性上网场所等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上网设施。

第十四条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教育、引导、监督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未成年人不当网络行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网络权益。

第十五条 中小学校应当将安全和合理使用网络纳入课程,对未成年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教育。

国家鼓励中小学校通过开设校外课堂等方式指导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帮助未成年学生养成良好上网习惯、提高网络素养。

第十六条 通过网络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未成年人或其监护人同意。

通过网络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制定专门的收集、使用规则,加强对未成年人网上个人信息的保护。

第十七条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信息搜索服务的,不得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显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搜索结果。

第十八条 未成年人或其监护人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删除、屏蔽网络空间中与其有关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删除、屏蔽。

第四章预防和干预

第十九条 家庭、学校应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对于有沉迷网络倾向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指导其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配合家庭、社区及其他机构进行教育和引导。

第二十条 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组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宣传教育,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实施干预。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第二十一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威胁、侮辱、攻击、伤害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学校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发现未成年人遭受前款网络欺凌侵害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救助,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或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单位应及时受理。

第二十二条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以下称“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网络游戏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进行注册,有效识别未成年人用户,并妥善保存用户注册信息。

国家鼓励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开发网络游戏产品年龄认证和识别系统软件。

第二十三条 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游戏规则,对可能诱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游戏规则进行技术改造。

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的时间和单日累计使用游戏的时间,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00至8: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

第二十四条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便捷的举报渠道,通过显著方式公示举报途径和举报方法,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职人员,及时受理处置公众对本单位网络信息服务活动中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举报。

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可以向网信、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举报。网信、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应当建立便捷的举报渠道,依法受理处置举报案件。

第二十五条 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信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不履行本条例规定监护职责的,由其所在单位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制作、发布、传播违法信息的,由网信等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责令删除、停止更新信息;情节严重的,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履行审查义务,未对违法信息进行删除或屏蔽的,由网信等部门依据职责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可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经省级以上网信等部门认定,由省级以上工信部门责令关闭网站,停止接入服务。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制作、发布、传播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未以显著方式进行浏览前提示的,由网信等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停止更新信息;情节严重的,并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对其所登载的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采取措施以显著方式进行浏览前提示的,由网信等部门依据职责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公益性场所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的,由文化、教育等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可并处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

第三十条 智能终端设备制造商、进口商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且未在出厂时或销售前为预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提供便利并以显著方式告知的,由国务院工信、工商等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通过网络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未在醒目位置标注警示标识并征得未成年人或其监护人同意的,或拒绝删除、屏蔽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由网信、工信等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或拒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责令暂停或停止相关服务。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或者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欺凌,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未进行身份注册或未采取防沉迷措施的,由文化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责令暂停或停止网络游戏服务;情节严重的,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四条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建立举报制度或不及时受理、处置举报的,由网信、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责令暂停或停止相关服务。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所称网络,是指由计算机或其他信息终端及相关设备组成的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传输、交换、处理的系统。

本条例所称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是指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信息产品的组织和个人,包括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及产品服务提供者。

本条例所称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未成年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未成年人的姓名、位置、住址、出生日期、联系方式、账号名称、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肖像等。

本条例所称智能终端设备,是指可以接入网络、具有操作系统、可由用户自行安装应用软件的网络终端产品。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孙松    下一篇 韩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