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周淑娟

周淑娟,女,江苏徐州人。199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徐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目录

周淑娟生活照周淑娟生活照
周淑娟,女,江苏徐州人。199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徐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长期从事散文创作,作品散见于《文学报》《散文选刊》《雨花》《江苏作家》《曹雪芹研究》《红楼梦研究辑刊》等,出版《红极一时》《我常一生爱好是天然》《纵横红楼》《我俩的徐州》等7部散文集。
 
作品曾获徐州市“五个一”工程奖,徐州“晨报文学奖”,2010年中国最佳散文奖,2011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江苏省、华东报纸副刊优秀作品二等奖,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乐游徐州征文大赛一等奖,南水北调工程征文大赛二等奖。另受市委指派,参与撰写徐州生态文明建设长篇纪实散文。

作品概况

2016年秋,继《我常一生爱好是天然》之后,被誉为“爆发式写作”的周淑娟,从“爱天然”的“小女人散文”悄然转身,重新回归她的兴奋点《红楼梦》。一切都如同去年春天时所发生的那样——她突然从红楼个人体悟集《红极一时》剥离,用一本《我常一生爱好是天然》给了读者惊喜。

《纵横红楼》一书,是周淑娟游走在散文创作与《红楼梦》研究间的又一作品集,收录了她发表于《雨花》《曹雪芹研究》《红楼梦研究辑刊》《贵州红楼》《红楼文苑》等权威刊物以及品红专栏、《红楼梦学刊》等专业微信订阅号的文章30余篇。

《红楼梦》随笔系列,专业而不学究,钩古却不攘今,在经典与当下之间架起桥梁,在文学人物与社会关系之间考量纵横,观爱情人情世情,谈风流风雅风骨,观点新颖犀利,文笔流畅优美,有思想锋芒,更具入世情怀。
“我与红楼”“真与假”“有与无”“来与去”“哲与悟”等系列文章,《宝钗的丘壑》《黛玉的峥嵘》《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被动的人,被动地生》《小人物之“大”》《爱情“名利场”》《中式“红与黑”》等多篇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赢得了文学界和红学界的认可,以及广大读者和“红迷”的喜爱。

当这些散章集结成书,便铺陈成另一种纵横开阔的气象,将古今连成笔下的一片江山。正如宁夏作家高丽君在书跋中的评说:“这个江苏徐州的女子,前生,或许是红楼前的一棵古树;今世,又是清水中一瓣荷莲。以树的姿态挺立,以莲的姿态摇曳。既留恋现代,又穿越百年,将古今连成自己笔下的一片江山。”

对于《纵横红楼》这本文集,你可以用红学的标准来衡量,也可以用文学的目光来打量,也可以在红学与文学间架起“桥梁”,如同在梦里梦外、槛内槛外搭上“彩虹”。

近期作品

代表作《我俩的徐州》代表作《我俩的徐州》
人,活在关系里。文学,又岂能回避得了丘壑?所以,作者坦然地向黛玉的峥嵘、宝钗的纵横以及错综复杂的关系致敬,真挚地向关心她的女士们帮助她的先生们致谢。是以,这本红楼随笔集,取名为《纵横红楼》。

除红楼随笔外,周淑娟近年还涉足长篇历史散文创作,对历史与地理、时间与空间、人物与风物进行或感性或理性的解读与剖析,厚重而流动,严谨且旷达,《我俩的徐州》便是何圭襄、周淑娟夫妇俩的散文合集。作为主笔之一,周淑娟还参与了长篇纪实散文《守望的风景——徐州生态文明全景扫描》的创作,该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历史散文与纪实的写作,反过来又促使周淑娟的红楼随笔更为开阔更具气象,能够轻松地“出戏入戏”,“出将入相”。

周淑娟近作《纵横红楼》《我俩的徐州》两本散文集,于20169月由凤凰出版社正式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本书封面的设计装帧、开本与纸张的选择,都极具匠心,书中还穿插了作者及文化名家友人的书画作品,令读者于赏心悦目间,更享捧读之乐。

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先生“梦香情痴”的题字,上海《红楼梦研究辑刊》主编萧凤芝女士的《墨竹图》,著名画家袁志山先生的《春花迷眼图》,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仇高驰先生的封面题字,都为《纵横红楼》增添了厚重感与可读性。

除红楼随笔、历史钩沉外,周淑娟的女性话题写作,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我常一生爱好是天然》一书,是周淑娟的生活随笔集,是她的自我注解,是她相夫教子的实录。她以一颗“天然”的心,与读者分享她的家庭、生活、阅读、旅行……那些纤柔花草、灵动飞鸟,恰好契合了《牡丹亭》的灵魂——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本书分“亲·密”“觉·悟”“隐·忍”“薄·凉”四部分,由凤凰出版社20152月出版发行。

孩子的成长、家庭的氛围,思考的冷峻、写作的热情,成就了一个人,更成就了一个家——它的饱满、宁静、丰饶和爱。她,以这些“小”飨“大家”,以自己对“小家”的打量写出“大家”的分量。她,把自己怎样安放一个家以“天然”的心境记录下来。她,把自己如何“在家”以“爱好”的眼神定格住了。这是《我常一生爱好是天然》的自我定位。

 

文学评论

代表作《纵横红楼》代表作《纵横红楼》
著名新闻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圭襄评价说:周淑娟是“双源泉型”的作家,这使得她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获得了井喷式的创作力量。《尘埃里开出的女人花》《红楼梦里花》《漫看红楼花弄影》《红极一时》《我常一生爱好是天然》,接踵而至,不断带给读者惊喜。她的“双源泉”,一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红楼梦》,另一是当下社会里呈现的错综复杂的人性和心理、情感。她进出“红楼”,身手自如;她剖析人性,冷静犀利。她的独特而高明之处,在于《红楼梦》引入当下,与今人的职场、情场、官场等对接。她以散文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了研读《红楼梦》的丰硕收获,而不是以论文的方式展示考据考证的繁琐,这赋予其作品以灵动、优雅和活泼。

“《我常一生爱好是天然》,是一本生活散文集,已从《红楼梦》中剥离,转身。”著名小说家、紫金山文学奖获得者丁捷先生评论说,“她的文字,如同初夏槐花的味道,淡淡的苦涩总带着任性的甜;又如立春后的大雪,身负雾霾却又有纯净之感。读她的文字,我常常被她的天真打动,却又为她的细腻折服;我不能不赞叹她的文字的精准和唯美,却又不得不承认她的大气和深沉。那样洒脱的放弃,那样执著的坚持;那个悲天悯人的‘很女人’,那个删繁就简的‘狠女人’。

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何平先生则从“家”的视角理性阐述《我常一生爱好是天然》的意义:这部散文集的边界,几乎不出一个“家”,当然也有旅行,终归是不远的,终归还是要回家的。说到“家”,现代中国总是好纠结。在文学里,“家”一不小心就做了“旧时代”的罪身。这样,还是在文学中,一部现代文学史,就成了“家”的破碎流离史。而我们几乎不需要任何追问,反出家门,做一个叛徒都是有理由的。我们似乎从来不去想,中国的“家”、中国“家”的故事就都这样不堪吗?而且,当我们无法挽留中国的旧家,多少人只能匆忙地在现代的十字街头“做”了我们的新家——不是我们愿意的,是时代硬塞给我们的。那些几世同堂的大家只能是昨日旧梦了。所以,现在的家——一个女人,一个男人,还有一个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安放它?周淑娟就是用文字把她怎么去筑造一个家,如何“在家”,“天然”地记录了下来。我想,这些文字的意义,应该不止于文学吧? 

读者跟随一个女作家的成长,他们说:从“红极一时”到“天然一生”,从自己写作到夫妻合作,从“漫看”红楼到“纵横”红楼,从历史回顾到现实观照,周淑娟“洞悉一切,却只传达美好”。

读者激励一个女作家的成熟,她们说:从亲密到觉悟,从隐忍到薄凉;从家庭到社会,从青涩到圆融;从纷繁到洁简,从混沌到清澈,《我常一生爱好是天然》,勾画出了一位才情女子的心路历程:亲密是不舍,觉悟是舍弃;隐忍是生活,薄凉是人生。读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人生却反其道而行,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行进。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笑CRY    下一篇 陈法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