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升金湖

升金湖(Shengjin Lake),中国鹤湖,位于安徽东至境内,因湖中日产鱼货价值“升金”而得名。198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水禽自然保护区,1988年被编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2015年被编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升金湖湖区面积达132.8平方公里(东至占102.26平方公里,贵池占30.54平方公里),气候温和,水体无污染,周围自然植被繁茂,是珍稀候鸟越冬栖息的理想处所。每到秋冬季节,联合国、欧美地区国家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前来实地考察。据调查,本区共有鸟类142种,其中越冬候鸟66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白头鹤、白鹤、黑鹳等5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白枕鹤、小天鹅等16种。升金湖自然保护区于1997年国务院批准在东至县张溪镇、东流镇、胜利镇和大渡口镇建立,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已被原林业部卉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列为世界40个有国际意义的保护区之一。从2003年起,升金湖观鹤节已成为东至的名片。
中文名称
升金湖
外文名称
Shengjin  Lake
地理位置
安徽省东至县北部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132.8平方公里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景区
所属地区
安徽 池州 东至

目录

升金湖是池州市境内一座美丽富饶的内陆湖泊,又是白头鹤在中国最重要的越冬地,升金湖己成为人们观鸟旅游的好去处。

升金湖诞生于3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那时候,长江沿岸以上升为主,山峦起伏,河流发育,个别地方有小型湖泊,水系汇入古长江,并在江岸湖边堆积冲积了泥砂、砾石,所以升金湖,东南群山环抱,西傍丘陵岗地,北滨江滩洲圩。古时升金湖,曾称生金湖,亦名深泥湖,又叫新深湖。

1980年,首次在此发现白头鹤越冬种群,次年我国政府和日本政府签定“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1983年,在印度召开的国际鹤类学术讨论会上,我国湿地鸟类学家王岐山教授第一次向国际介绍了升金湖。

1986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升金湖水禽自然保护区,事业单位、区级建制、定编10人。湖面13000 hm2为核心区,沿岸2.5km作为缓冲区。

1986年3月,原安庆行署正式组建了升金湖水禽自然保护站。

1997年,国务院国函[1997]109号文《关于发布芦芽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批准建立“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安徽省决定成立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同时撤销升金湖水禽自然保护站,其人员和编制建制划入管理局,局人员编制40人,确定了内设机构。将原东至县公安局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林业派出所更名为池州行署公安局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派出所。

位置境域

升金湖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南部池州市境内,濒临长江。地处东经116°55′至117°15′,北纬30°15′至30°30′。座落于东至县与贵池区交界处,全境以升金湖为中心,沿岸分别向外延伸2.5km左右。其四邻界线为,东自高桥湖东岸经唐田、坦埠、刘村、白笏、杨家咀连线为界,南至丁村、长岭,西至206国道,北自将军庙经新河口至牛头山一线。总面积33340 hm,其中升金湖13300 hm。现升金湖至长江出口建有黄湓闸,湖内水位由其控制。海拔平均11m 。

水文特征

升金湖水源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和东南方的张溪河、东北方的唐田河,集水面达1548.1km。历史上汛期最高水位17.03m时,湖面面积14000 hm,蓄水量8.3亿m。随水位降低,湖面面积减小,通常水面面积10000hm,年平均水位10.88m。湖水经黄湓闸与长江相通,闸门的开闭,能影响到湿地生态环境和水禽的生存、栖息,以及蓄洪、灌溉。

升金湖地区雨量充沛,地表径流丰富,湖区四周植被良好,无工业污染源,该湿地属过水性湖泊,水质优良。水化学分析表明,湖水含钙量高,具有一定的硬度,总氮量、硅盐及磷、铁含量正常水质范围,适宜多种水生动植物生长。

流域特征

地质地貌

升金湖的形成可追溯到地质史上300万年以前,经喜马拉雅运动后,长江沿岸抬升形成河流,河流汇聚发育形成湖泊。

升金湖东南岸属九华山山脉的一部分,为低山丘陵,西北属沿江冲积平原,为平原圩畈。其东南湖岸为中生代三叠纪与古生代二叠纪地质构造,以灰岩、页岩为主;西北湖岸为第四纪地层构造,以亚粘土、砂砾为主。湖床自南向北逐渐倾斜,形成现代冲积层,泥沙淤积,土壤为黄色亚粘土和粉砂、砂砾。

升金湖1升金湖1

升金湖的四周地形多样,湖岸曲折,湖汊较多,湖岸周长165km,自西向北自然分成三个相连的水面。小路嘴以南为上湖,又称小白湖,面积5800 hm,八百丈以北为下湖,又名黄湓湖,面积2300 hm,上下湖之间为中湖,即升金湖,面积5200hm。上、下两湖湖床略高于中湖,平均海拔11m,湖周岗地平均海拔25m。

气候

升金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平均无霜期240天,年均降雨量1600mm,年均蒸发量757.5mm,最高年降雨量2022mm(1983年),最低年降雨量759mm(1978年)。平均气温16.14℃,最高气温40.2℃(1953年8月1日),最低气温-12.5℃(1969年2月5日),一月份平均气温3.97℃。

土壤

保护区境内土壤种类较单一,地带性土壤为红壤类的黄红壤亚类,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潮土和水稻土。东、南面低山丘陵分布为黄红壤,西、北面及沿湖四周滩地分布为潮土和水稻土。

文化

清嘉庆《东流县志》载:有高湖、鹅潭湖、大清湖、杨家湖(亦名杨河头)、澄潭湖(亦名陈博湖)、前湖、九都湖等,以及贵池区境内的诸湖。那时“水涨则数十里地,弥漫无际;水落则沮如之处,分为诸湖”,循曲折的河道,达黄湓入长江。升金湖的湖床,自南向北倾斜,湖底平均高程为9.4米,最底为8.8~9米,一般为9.5米~11.5米。正常水位湖岸周长165公里,平均湖宽7.5公里。升金湖系的子湖、湾汊众多,名称各异,多数界限不明,以其自然形态,分为3大片:杨嘴至小路嘴以南为上湖;以北至八百丈为中湖;八百丈以东为大湖。上湖有大清湖、麻湖、澄潭湖等,中湖有升金湖、坦埠湖及贵池区唐田湖,下湖有黄湓湖等。升金湖上游的一条主河道名为黄湓河,此河上游为秋浦后河,源于祁门山脉北麓的仙寓岭,先自东向西,后折转从南向北,汇葛公河、梅树河、右鲁河、乌沙河以及来自石台的溪河,又合候店河、五丰河、达杨河头,汇入大清湖,穿升金湖,循黄湓河注入长江。古时江河湖港相连,春夏之交,潦水、白水盛溢,抵九都湖、循黄湓,合大江;冬月水枯则落,河内舟楫往返,二三十吨帆船,远岸之上不见桅帆。沿河湖港有坦埠、唐田、姜坝、张溪、洋湖等地设有水陆码头,是水运竹木山货和商贾往返要道。

滨江湖口滩头,清末开始筑堤围圩,民国8年(1919)东至县始圈裕丰圩,贵池县于民国4年(1915)圈万兴圩,据民国18年《安徽建设》第18号载:“黄湓、沙夹两河为滋泥湖及诸湖内水外泄之道”、“而黄湓宽阔,又觉较胜沙夹,故船只出入,均取道黄湓”,而“内水溢满,漫淹为灾”,“黄湓讼案历年不息”。日本侵占中国时,为其侵略之便,强拆沿湖周围群众的民房填湖,修筑杨嘴至小路嘴公路,由此加快了湖床的淤积。至建国初,湖中河道河床已淤塞,河、湖床相连一体,已无明显界限。汛期江水循黄湓河倒灌入湖,沿湖农田屡受洪水灾害。汛后江水下落,农作物又缺水灌溉。1965年,国家拨款修建黄湓闸。建闸后,一般湖水位比江水位低1~5米,虽然内湖防汛任务减轻,沿湖粮食增产,但汛期江水不能入湖,鱼苗不能游入湖中孳生,鱼类繁殖又受到影响。

建国后,升金湖两岸人口增加,围堤、垦殖增多,加上每年约9万吨泥沙,从黄湓河中下游推入湖中,湖面不断缩小。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升金湖围垦面积约为64.84平方公里(含贵池区9.9平方公里),现湖面积为132.8平方公里(东至占102.26平方公里,贵池占30.54平方公里),湖水位为15.5米时,安全水位为15.0米,汛期最高水位17.60米(1997),多年平均水位为13.87米,围垦后比围垦前水位约增高0.81米。近几年大汛,沿湖两岸均遭洪涝灾害。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保护区记录到浮游植物27种、水生维管束植物38科84种。水面群落的优势种为马来眼子菜、苦草、菹草、聚草、野菱。沼泽及滩涂群落以阿齐苔、白郎苔等苔属植物为优势种,总盖度达85%以上。

保护区内有浮游植物27种、水生维管束植物84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野大豆、莲、野菱和水蕨。有浮游动物13种、底栖动物23种、鱼类62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3种、鸟类174种、兽类5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7种,分别是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黑鹳、大鸨、白肩雕和黑麂;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8种,分别是胭脂鱼、虎纹蛙、黄嘴白鹭、白琵鹭、卷羽鹈鹕、黑头白鹮、白额雁、小天鹅、鸳鸯、灰鹤、白枕鹤、小青脚鹬、小鸦鹃、草鸮、斑头鸺鹠、黑鸢、苍鹰、赤腹鹰、雀鹰、松雀鹰、普通鵟、乌雕、白尾鹞、白腹鹞、红隼、游隼、穿山甲、水獭等。

升金湖升金湖
动物资源

保护区记录到浮游动物13种、底栖动物23种、鱼类62种、两栖爬行动物21种、兽类52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麂,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胭脂鱼、虎纹蛙、鬣羚、穿山甲、水獭 、小灵猫等。

鸟类是升金湖动物中的最大群体。保护区已记录到的鸟类有230种,占安徽鸟类种类的46.8%。包括国家一级保护的7种,即白头鹤、白鹤、白枕鹤、白鹳、黑鹳、白肩雕、大鸨;国家二级保护的18种,分别是白枕鹤、灰鹤、白琵鹭、黄嘴白鹭、小天鹅、白额雁、小白额雁、鸳鸯、花脸鸭、白鹮、乌雕、白头鹞、草鸮、小鸦鹃、鸢、白尾鹞、普通狂、红隼。

升金湖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环境及越冬水禽。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中下游的众多湖泊都因经济开发造成的污染或围垦而不再适合水禽的栖息,升金湖却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成为难得的保存十分完好的重要湿地。升金湖水质良好、有机质丰富、浮游生物种类结构合理、软体动物种类多、含量高、水生维管束植物分布广,生物量大,生态系统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和典型性。每年10月,升金湖随长江水位水降,露出大片浅水、泥滩、沼泽,成为水禽的良好栖息地,吸引大批雁鸭类、鹤类、鹳类、鸻鹬类、鸥类水禽前来越冬、停歇。每年在保护区内越冬水鸟84种,越冬水鸟数量超过10万只。其中,冬候鸟有61种,夏候鸟13种,留鸟4种,旅鸟6种。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水鸟有54种,占该协定鸟种的45%;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水鸟有24种,占该协定鸟的34.2%。越冬候鸟中,以鸻形目鸟类最多,达25种,占该区冬候鸟的40.9%;雁形目23种,占37.7%;鹳形目13种,占21.3%;鸥形目6种,占9.8%。从动物区系组成上看,古北界水鸟53种,东洋界11种,广布种20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白头鹤(Grus monica)、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 vipio)、白鹳(Ciconia ciconia)、黑鹳(Ciconia nigra)、大鸨(Otis atra)6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黄嘴白鹭(Egrettaeulophotes)、小天鹅(Cygus columbianus)、白额雁(Anser albifroms)、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花脸鸭(Anas formosa)、灰鹤(Grus grus)等7种。

在升金湖越冬的白头鹤(Grus monica),每年10月下旬迁至升金湖,次年3月下旬飞离,居留期约145天,越冬数量400-500只。主要越冬地点在升金湖上湖区域的大洲、烂稻陈、联合、杨娥头等处。越冬期喜在软泥地及草滩觅食,以苦草、肉根毛茛的地下茎为食,有时也取食蚌类及软体动物,具原始性和自然性,不同于在日本、南朝鲜等国家的白头鹤在稻田越冬,主要以稻谷为食。

升金湖1升金湖

在升金湖越冬的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每年11月下旬迁至升金湖,次年3月飞离,居留期130天左右,数量约250只,占世界总数的1/8。东方白鹳以水生动物小鱼虾等为主要食物,是典型的肉食性水鸟。越冬期主要分布在升金湖上湖的大洲、联合及下湖的三千亩。

在升金湖越冬的小天鹅 ( Cygnus Cygnus),数量5000-8000只,以水生植物的地下根茎为食。主要分布在上湖的联合、小西湖、赤岸、小路嘴等水位较深的区域。

在升金湖越冬的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越冬期为140天左右,一般年份越冬数量在300只左右,数量最多时达到一千只。白琵鹭喜群体活动,个体间越冬行为表现有很强的一致性。觅食地水深在5-20cm,休息地水深小于70cm或水边陆地。在升金湖越冬的白琵鹭,主要分布于上湖的大洲、联合、小西湖及下湖的三千亩等浅水水域,以小鱼为主食。

在升金湖越冬的雁类有鸿雁(Anser cygnoides )、豆雁 ( Anser fabalis)、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灰雁(Anser anser)等5种,其中以鸿雁、豆雁数量最多最常见。鸿雁越冬总数达到4万只以上。在越冬期间,雁类主要分布于上、下湖区域的浅水、草滩及软泥地地带,以植物的地下根茎和地面茎叶为主食。升金湖是珍稀水鸟大鸨、黑鹳的良好栖息场所,也是鸻鹬类的主要越冬地之一。

升金湖升金湖

2004年1-2月,中国国家林业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展的长江中下游水鸟调查显示:升金湖有6种物种的数量达到了国际重要意义的标准,包括全球受胁种的白头鹤和鸿雁。在升金湖越冬的国际重要物种有白头鹤、东方白鹳、鸿雁、豆雁、黑鹳、白琵鹭和小天鹅等。在此越冬的鸿雁占全球种群数量20%以上,在此越冬白头鹤占迁徙路线上种群数量20%以上,黑鹳占迁徙路线上种群数量10%以上,白琵鹭占迁徙路线上种群数量5%以上。升金湖湿地是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平原3个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地区之一,建议提名升金湖自然保护区为国际重要湿地。

候鸟名录

在升金湖越冬的白头鹤(Grus monica),每年10月下旬迁至升金湖,次年3月下旬飞离,居留期约145天,越冬数量400-600只。

升金湖升金湖

在升金湖越冬的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每年11月下旬迁至升金湖,次年3月飞离,居留期130天左右,数量约300-500只,占世界总数的15%。

在升金湖越冬的小天鹅 ( Cygnus Cygnus),数量在10000只以上。

在升金湖越冬的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越冬期为140天左右,一般年份越冬数量在3000只左右,数量最多时达到5000只。

在升金湖越冬的雁类有鸿雁(Anser cygnoides )、豆雁( Anser fabalis)、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灰雁(Anser anser)等5种,其中以鸿雁、豆雁数量最多最常见。鸿雁越冬总数达到4万只以上。

升金湖是珍稀水鸟大鸨、黑鹳的良好栖息场所,也是鸻鹬类的主要越冬地之一。

珍稀生物

升金湖里有鱼类66种,软体动物18 种,水、湿生植物62种,大量越冬候鸟排出的粪便补充了湖区的肥力,使植物生长更为繁茂,又促进了鱼类及软体动物的生长,湿地生态系统呈现良性循环。优美的环境和充足的饵料,吸引了大量珍稀水禽来此觅食越冬。据统计,这里有秋冬季鸟类103种,越冬停息水禽70余种。

一级重点

有白头鹤、白鹤、白鹳、黑鹳、黄咀白鹭、大鸨、金雕、白肩雕;

二级重点

有白枕鹤、灰鹤、白琵鹭、小天鹅、白额雁、白尾鹞、红隼、黑鸢、草鹗。每年 来此越冬的白头鹤和东方白鹳,分别占全国野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和八分之一,越冬鹤鹳6种,占全国二分之一强。因此,升金湖在198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水禽自然保护区,1988年又被编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受到亚洲湿地局和世界湿地水禽调查局等国际保护管理机构的关注。1991年2月上旬,世界鹤类基金会副主席吉姆.哈里斯先生到升金湖考察,当他两天在同一地点看见并计数到白头鹤358只,白鹳163只,白琵鹭176只之后,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竖起大拇指连说:“ok!ok!”。

观鹤节

鹤倚城为生,城以鹤而荣,每年的11至次年的1月被定为东至县观鹤节。这是集经贸、旅游、文化、艺术、体育大成的大型国际性商旅文化节庆。

升金湖升金湖

东至县以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的丹顶鹤等鹤类为媒的大型国际性商旅文化节庆。中国东至观鹤节始于2003年12月,是东至县冬季的地方性大型节庆活动。节日期间日接待游人近30万人次,日销售额高达400万元,前来参加观鹤节的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客商达3.6万人次,年均签约额为26亿元人民币,履约率达50%以上,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促进了地方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观鸟攻略

自驾

自驾到达方式:杭州到升金湖所在的东至县大渡口镇有两条路线:路线一、杭宁到湖州北转申苏浙皖到宣城转S32铜南宣到钟鸣枢纽上G50高速,一直向西到大渡口出口;b是继续走高速到芜湖,到芜湖转向铜陵、安庆方向,到大渡口出口。路线二、杭徽到黄山转合铜黄,铜陵不到的地方有个特大的互通枢纽,转G50高速往安庆方向,大渡口出口下。路线一a有70公里国道,从杭宁入口到大渡口出口约370公里,4个小时,过路费50+35+10+45;路线二从杭徽老余杭入口全程高速到大渡口出口约440公里,4小时15分,过路费190。路线二路远费用高,但是车少风景好。

升金湖升金湖
鸟点

升金湖分上湖和下湖,以升金湖大桥为中线,东北是下湖,西南是上湖。上湖基本是南北走向的,所以可以分为上湖东岸和西岸。东岸的鸟点有杨鹅头、佘干,按理说东岸的鸟点上午是顺光,但冬季太阳从偏南的方向升起,而水鸟聚集在这两个鸟点的黄溢河南岸。所以,到了这两个鸟点附近,还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向才能好好赏鸟。西岸的鸟点有联合和大洲,在国道206沿线。升金湖大桥附近应该就是所谓的核心区,养殖业很发达。下湖的形状呈东西走向,鸟点在国道206沿线,就是北岸,一是黄溢河闸附近的保护点(这次没去);二是七星墩北侧大堤和西侧大堤以及东侧机耕路,上午的时候下东侧机耕路还是有机会顺光观鸟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狮子滩水库    下一篇 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