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庄子·山木》篇最早提出了“天与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题。《庄子》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论语》,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庄子等道家思想是历史上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与道举的学说。
作品名称
庄子
外文名称
zhuang zi
作品别名
南华真经、南华经
创作年代
战国
文学体裁
经文
作    者
庄周
章    数
原52,现33
篇    数
内篇、外篇、杂篇

目录

《庄子》又称《南华经》,系庄周及其后学所撰。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曾受号南华仙人,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思想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郭象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其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全生保身,逍遥无为。全生保身是道家学说的中心问题,庄子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人既不能表现得有用,又不能表现得完全无用,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精神自由——逍遥无为。逍遥无为,是全生保身的最好形式或最高境界。

与道为一。道是道家学说,也是庄子哲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庄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大地万物的本根,道没有具体的规定性,亦无差别对立。要实现绝对自由即“得道”,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认识的方法,即“齐物”的方法;一是体验的方法,即“体道”的方法。“齐物”就是发现并取消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差别和对立,这种方法使人在精神上从贵贱、寿夭、生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入无差别对待的自由世界。“体道”就是按照一定的修炼程序,不用语言和概念,以达到与道为一的直觉体验。把人生不可避的磨难变成磨砺意志的时遇,积极无为,自强自爱,烦恼和痛苦也只是水中月、镜上痕,体悟大道路上的过程罢了。这种方法可以摆脱哀乐情绪的干扰,舍弃日常世界专注学问,以得到精神的解脱与超越。

无为而治。庄子明确否定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虚假文化生活,他向往远古的至德之世,在政治上主张不干涉主义和提高个人素质修养,实行无为而治。庄子反对当时社会上实行的仁义礼乐等社会道德与政治制度,认为这些都是罪恶与祸害的根源。他用“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来说明“仁义”已经成了统治者窃取国家权力的手段。庄子认为,随着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及争斗也会随之产生和激化,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是按照必然上升的进程前进。他认为自然的本性是最完善的,如果人为地加以改变,便会损害事物的本性,造成不幸和痛苦。统治者应任随社会的自然发展的良性要求,不要加以人为的治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可以说是最早的一种无政府主义思想。

庄子的散文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和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海森堡都受到庄子哲学思想的影响。汤川秀树说他得诺贝尔奖的成果灵感就是受庄子“倏与忽相遇于浑沌之地”的启发。海森堡十分推崇庄子技术哲学的思想,并多次在讲演中提到庄子的观点。后来,海森堡又把庄子的哲学写进了他的专著《当代物理学的自然图象》。

目录

内篇·逍遥游第一

内篇·齐物论第二

内篇·养生主第三

内篇·人间世第四

内篇·德充符第五

内篇·大宗师第六

内篇·应帝王第七

外篇·骈拇第八

外篇·马蹄第九

外篇·胠箧第十

外篇·在宥第十一

外篇·天地第十二

外篇·天道第十三

外篇·天运第第十四

外篇·刻意第十五

外篇·缮性第十六

外篇·秋水第十七

外篇·至乐第十八

外篇·达生第十九

外篇·山木第二十

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

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杂篇·庚桑楚第二十三

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

杂篇·则阳第二十五

杂篇·外物第二十六

杂篇·寓言第二十七

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杂篇·盗跖第二十九

杂篇·说剑第三十

杂篇·渔父三十一

杂篇·列御寇三十二

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成书

庄子庄子 浙江书局刻本

《庄子》约成书于

晋·郭象《南华真经序》:夫庄子者,可谓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

晋·郭象《南华真经序》: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生死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其言宏绰,其旨玄妙。

唐·成玄英《南华真经疏序》:夫庄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畅无为之恬淡,明独化之窅冥,钳揵九流,囊括百氏,谅区中之至教,实象外之微言者也。

宋·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南华老仙盖病列国战争,习趋隘陋,一时学者局于见闻,以纵横捭阖为能,掠取声利为急,而昧夫自己之天,遂慷慨著书,设为远大之论,以发明至理,开豁人心。

宋·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盖善论天道者必本乎人,能尽人道者可配乎天,天人交通,本末一致。论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此万世不易之理,所以立人极、赞天道也。

宋.林希逸《庄子口义》:庄子者,其书虽为不经,实天下所不可无者。郭子玄谓其不经而为百家之冠,此语甚公。然此书不可不读,亦最难读。东坡一生文字,只从此悟入。大藏经五百四十函,皆自此中细绎出。

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庄子南华三十二篇,篇篇皆以自然为宗,以复归于朴为主,盖所以羽翼道德之经旨。其书有玄学,亦有禅学,有世法,亦有出世法,大抵一意贯串,所谓天德王道皆从此出。

明·傅山《傅山全书》:《庄子》 为书, 虽恢谲佚宕于六经外, 譬犹天地日月固有常经常运, 而风云开合, 神鬼变幻, 要自不可阙, 古今文士每奇之, 顾其字面,自是周末时语, 非复后世所能悉晓。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

清·胡文英《庄子独见》:庄子最是深情,人第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於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怨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昧其指者。笑如苍蝇。

清·方潜《南华经解》:“南华,老子之后劲,而佛氏之先声。大抵痛人凿性遁天,桎梏名利,拘墟见闻,而为解其缚者也。”

鲁迅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卫俊秀:庄子是位最有血性的敢于斗争的哲人。

篇目列举

《刻意》是《庄子·外篇》中一篇,一共分为三节。篇名按取自文章首句“刻意尚行”,刻意是“克制欲意,雕饰心志”的意思。本篇是论述养神之道。《秋水》是《庄子·外篇》中又一长篇,以篇首的前两个字作篇名。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中心是谈论人应怎样对待外物。本篇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知北游》是《庄子·外篇》中的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为篇名,可自然分为十一个部分。主要论述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及人应怎样对待宇宙和外部事物。《盗跖》是《庄子·杂篇》中的一篇,盗跖为人名,可分为三部分。中心是抨击儒家,指斥儒家观点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主张返归真性,真性自然。

名句撷英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舂(chong)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鹪鹩(jiaoliao);善筑巢,俗名”巧妇鸟“。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聂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指穷于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

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道就间。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名[者],公器也,不可多取。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

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生者,假借也。

死生为昼夜。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注:自贤之行的“行”之当作心。)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拂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

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且吾闻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毁之。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

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之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调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菜根谭    下一篇 金刚经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