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阿兰达蒂·洛伊

阿兰达蒂·洛伊(ArundhatiRoy),印度作家。十六岁时离家,只身来到新德里,在学校主修建筑;毕业后做过记者、编辑,后从事电影文学剧本写作。三十七岁凭借《微物之神》成为第一个获得全美国图书奖、英国文学大奖“布克奖”的印度作家,震惊世界文坛。2017年,作品《极乐部门》入选2017年布克奖长名单。
中文名
阿兰达蒂·洛伊
外文名
Arundhati Roy
国    籍
印度
出生日期
1961
职    业
作家
主要成就
全美图书奖 布克uq
代表作品
微物之神

目录

阿兰达蒂·洛伊(Arundhati Roy) 1961年出生在印度东北部喀拉拉。父亲是孟加拉裔的印度教徒,母亲来自一个叙利亚基督教家庭。16岁时,洛伊无法忍受家乡的闭塞,离家来到新德里就读于著名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后从事编辑、记者、剧本编写等职业。1997年,小说《

阿兰达蒂·洛伊阿兰达蒂·洛伊

阿兰达蒂·洛伊(Arundhati Roy)于1961年出生在印度东北部梅加拉亚邦(Meghalaya)的首都西隆(Shillong),父亲为孟加拉族的印度教徒,在阿萨姆地区的茶园工作,母亲Mary Roy则出身自印度南部喀拉拉邦(Kerala)的叙利亚基督教(Keralite Syrian Christian)家族,是赫赫有名的女权运动家,曾为了抗议叙利亚基督教遗產法的不公平规定上诉法庭,并设立著名的实验学校Pallikoodam School。在父母离婚之后,洛伊与弟弟Lalit随著母亲回到喀拉拉的娘家。洛伊十六岁离开喀拉拉,住在德裡某废墟的一间锡皮小屋裡,过著波西米亚式的生活,以贩卖空酒瓶为生,六年后她才再度与母亲重逢。

而后洛伊就读

简介

《微物之神》《微物之神》

洛伊的这部成名作1998年曾有中文译本《卑微的神灵》(译者张志中、胡乃平,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了台译《微物之神》(译者吴美真)。

语言

洛伊:我的小说虽然是用英语创作的,但那是非常不地道的印度英语,我一直纳闷英国人真的能看懂我的小说吗?我的小说中充满着不符合英国英语规范的文法错误,但我最后发现这种粗陋反而成了我小说的一部分。我出生在小乡村,我的英语比起大城市孩子还要糟糕。我的所有英语文法知识都是我从听英语歌曲学来的,所以许多评论家问我,《微物之神》有着一些音乐节奏感,那是因为我的英语就是这么学来的。

概述

全书分为二十一章,各有标题,长短不一。小说的核心故事,一个上层的叙利亚基督教离婚女人阿慕与贱民木匠维鲁沙跨越种姓、阶级的悲伤爱情,源于洛伊儿时母亲讲给她的乡间传闻。90年代初,阿慕的儿子艾斯沙被送回阿耶门连的祖屋,他的双胞胎妹妹瑞海尔特地从美国回来见他。叙事大致以这对双胞胎兄妹在故乡重逢和二十三年前他们的表姐苏菲默尔(“默尔”放在女子名后,意为小女孩)从伦敦来阿耶门连度假并客死他乡两条线索交叉展开,大部分章节是一章现在,一章过去交替。然而洛伊的笔触像意识流一样挣脱了时间的束缚,顺着飘荡的情绪随时在每个人物的所有过去里跳来跳去,读者最终得到的不是遥遥相望的两段故事,而是一部细碎而宏大,破碎又完美的家族史。

第一章里,成年的瑞海尔由她和哥哥的出生想起苏菲默尔的葬礼,由此抛出三个悬念:苏菲默尔因何而死?阿慕在葬礼后去警察局说了什么?为什么此后艾斯沙必须被送回父亲身边?而后整本书念咒语似的反复呢喃“事情可以在一天之内改变”,暗示读者有那么一天,就是苏菲默尔死去的那一天改变了他们家族所有人的命运,那一天才是读者真正想知道的故事,大致读过十分之九才可以一睹真容。读者一路迫切地寻觅答案,洛伊却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搬出那部家族史挡住他们的视线,将一段段零落的个人际遇抖落在他们面前,读者只得艰难前行,期待那个谜底解释一切,赋予这些折磨他们的破碎回忆以意义。可真到了图穷匕首见的最后关头,他们突然明白了自己并不是第一次看到这个结局。他们翘首企盼的谜底在揭晓前就曝露过很多次了,以一种隐微的,会被人忽略的方式一再被讲述。甚至二次阅读时,读者可能会发现,所有他们想弄清楚的事在统领全书的第一章就交待完了。洛伊在《小长牙,克朱松邦》一章里借描绘印度传统的卡沙卡里舞之机给“伟大故事”下了定义:“伟大故事的秘密就在于没有秘密”;“你知道它们的结局,然而当你聆听时,你仿佛并不知道。”

读者最终得其所愿,却发觉从现实的逻辑看去,不是那一天解释了一切,而是一切解释了那一天。一日之内的故事如同一滴露水映出了整个世界,所有的过去和未来,正如第一章的末尾所写:“事实上这件事开始于数千年前,开始于马克思主义论者到来之前;开始于荷兰人往北推进之前”;“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件事开始于基督教乘船到来,并且像茶包中的茶那样渗入喀拉拉之前”;“我们也可以说,事实上,这件事开始于爱的律法被订立之时”。

影响

1997年,37岁的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ArundhatiRoy)凭借处女作《微物之神》,获得英国布克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

阿兰达蒂·洛伊《微物之神》的回响

洛伊(ArundhatiRoy)这个名字应该是1997年最响亮的名字之一,不但名列《

洛伊不仅在小说中表达对弱势族群的关怀,批判当权者的权力运作牺牲了弱势族群的权益,在现实生活中,洛伊亦实际参与许多社会运动,其中最受瞩目的是针对中西部大型水坝兴建计画和印度当局於拉贾斯坦邦(Rajasthan)试射核弹的抗争行动。洛伊甚至将布克奖的奖金与《微物之神》的权利金捐给非政府组织Narmada Bachao Andolan,并且亲自参加反对兴建Narmada水坝的抗争游行,还因此遭到法院判刑入狱一天。

洛伊对政治霸权的批判并不只停留在印度,她也针对国际情势方面提出许多尖锐的评论,她主要谴责美国政府所表现的新帝国主义行径,尤其在九一一恐怖攻击之后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事。洛伊强烈批评美国挟著反恐活动为由进攻阿富汗,她特别指出美国以前曾援助塔利班政府,另外,美国亦仍支持北方联盟,而北方联盟的行径与塔利班政府并没有太大差异。她直指美国政府的实际目的并非要维护世界和平,推展民主政治,而是要图利武器工业和石油业。美国布希总统於2006年访问印度时,她亦鋌而表达强烈的批评。

2006年8月洛伊签署了由Steve Trevillion所写的谴责信,指出以色列对黎巴嫩的攻击乃是“战争犯罪”,以色列只是一个「恐怖政体」。2007年3月由Queers undermining Israeli Terrorism、South West Asian和North African Bay Area Queers等团体发起一封公开信对“旧金山同志影展”(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LGBT Film Festival)的主办单位Frameline施压,使其切断与以色列政府的任何合作关系,有一百餘位艺术家和作家参与签署,洛伊亦名列其中。

个人创作

洛伊1961年出生在印度东北部的山城锡隆。父亲是孟加拉裔的印度教徒,一个茶叶种植商,母亲来自一个叙利亚基督教家庭。父母离婚后,她随母亲回到喀拉拉邦的家乡,《微物之神》写的就是她度过童年的地方:阿耶门连,早年是村落,到1992年洛伊动笔写小说的时候,已经扩张得像个小镇了。她幼时在邻近的果塔延镇上学,16岁离家来到新德里就读于著名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后转行做编辑、记者。1989年她自编自演了《安妮如此付出》,一部描绘建筑学院毕业生的电视电影,其后她还为电影《电月亮》和电视剧集《孟加拉榕树》写过剧本。

洛伊说,耗时五年成就的《微物之神》写尽了她的故事。这十年来她虽然不再写小说,但仍然笔耕不辍,她陆续将她的随笔和论文结集出版,主要有(1999年),《正义方程式》(2002年)、《强权政治》(2002年)和《谈战争》(2003年)等等。2007年初,洛伊宣布她将开始动笔写第二部小说。

主要作品

微物之神(TheGodofSmallThings):1997年,该作获得

在洛伊出版《微物之神》之后,读者翘首企盼她的新作,然而洛伊并没有如读者预期地继续创作小说,而是开始发表散文作品评论印度社会与国际情势,1997年后其散落於各报章杂誌的政论作品集结成书,陆续於国际间出版,其中较为重要的作品如下:

The Cost of Living:本书除了收录批评Narmada水坝兴建计画的文章之外,后半段亦收录数篇文章讨论印度核弹的意义,其中包括“The End of Imagination”这篇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她在文中强力批评印度政府的核武策略,表示试射的这颗核弹是“终极殖民者”及“最反人道的邪恶之物”。

Power Politics:在本书中,洛伊讨论的议题主要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藉著检视由美国能源公司所独揽的印度电力供应系统和迫使数十万居民迁离的大型水坝兴建计画,严厉批判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的权力政治。

War Talk:本书描述全球军事、宗教、种族等暴力的高涨,反对印巴之间的核武竞技、在古吉拉特邦(Gujarat)所发生的伊斯兰教徒恐怖屠杀事件和美国不断扩张的反恐战争。

The checkbook and the Cruise Missiles:此书收录四次洛伊与David Barsamian的对话内容,Barsamian為尖端电台的製作人,他们的对话始於2001年9月的恐怖攻击,并继续追踪美国对伊拉克所採取的军事制裁行动。

医生与圣人

阿兰达蒂·洛伊不断发声提及、而印度人却最希望三缄其口的问题莫过于种姓制度——这一几千年来建基了印度社会的稳固结构。早在《微物之神》中,洛伊就对此有所涉及,在《医生与圣人》一书中,她又重提这一主题,并对甘地和安倍德卡的两种改革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她指出甘地只是想消灭贱民阶层,而安倍德卡则要摧毁整个制度。

《医生与圣人》是作为B.R.安倍德卡(Ambedkar)的经典著作《种姓的灭绝》的介绍性文章,重新审视了种姓制度。在书中,她回溯分析了安倍德卡和甘地之间的复杂关系,她将长期被忽略的安倍德卡称为印度穷人真正的英雄,而她认为,甘地只是一个自导自演的保守主义者。

资本主义:幽灵的故事

《资本主义:幽灵的故事》则呈现完全不同的风格,文笔激昂、放纵、充满了诡谲阴谋和无情批判,你几乎很难将这篇文章的作者和在SOHO办公室中娴静交谈的那位中年妇人联系在一起。她的主要论争内容是关于20世纪90年代印度经济的改革开放,这场改革将整个国家推入全球市场,创造了充满活力的中产阶级一代,但是对于穷人来说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在文章中,她写道,“因为我们(3亿中产阶级),8亿人变得穷困潦倒。”

独特之处

1997年的布克奖得主阿兰达蒂·洛伊这些年来似乎成了多产的评论家。自处女作《微物之神》大获成功后,出版商和读者都对其下一部作品寄予厚望,新作迟迟不见踪影,这位精力旺盛的印度女作家倒是将自己“转型”成了一个政治的激进主义分子,以对资本主义犀利的口诛笔伐引起了印度新兴中产阶级的不满。近期,她的两本最新评论文集《医生与圣人》和《资本主义:幽灵的故事》出版,她本人也接受了英国《卫报》的专访,谈及印度当下的贫富差距和种姓制度等问题。

诚如洛伊在剧本InWhichAnnieGivesItThoseOnes的前言中所表示的,她到目前为止的所有写作,不论是建筑研究所硕士论文、电影剧本、小说或政治评论,皆是在磨练她个人思考或观看世界的方式。无论是她的文学创作或政论作品,其实皆多少表达她个人对政治的看法,包括对阶级或性别之权力运作的批评和对弱势族群或跨越疆界等主题的关注。虽然她在社会运动与政治评论中所发表的言论时常引起不同立场者的批判与指摘,但是诚如VirinderS.Kalra在讨论离散文学时所指出的,洛伊因为拥有多重语言能力,并且在印度境内都市间迁移,而让她的作品带有些许离散意识,但是洛伊不像其他离散作家游离於境外,而是选择持续以敏锐的笔锋批评社会政治不公义的权力运作,并挺身站在抗争活动的前线,这也是身为作家的洛伊最独特之处。

争议

印度的穷人并非什么新鲜产物,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是印度的历史问题导致了贫困阶级的重新分配,而现在问题变成了富人阶层的再洗牌。洛伊指出,当今印度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现象。不过洛伊的批判却并非严谨无瑕,她提及武器交易是资本主义的主要功能之一,却无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印度第一和第三大的武器出口国;她在书中引用了巴博鲁·聂鲁达的诗句来抨击美孚石油公司,却忽略了诗人在写作时是个不折不扣的斯大林主义拥趸,相较之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来支撑自己,洛伊更喜欢机关枪式的抨击,从美帝国主义的霸权一直批判到可口可乐对非政府组织的资助。

这类犀利言语很容易就让那些本就反资本主义的读者俯首称臣,但对于真正急于知道现在的印度是否较之以前更好了的人来说却并无裨益。对此,洛伊的看法是,干涩的学术分析无法改变穷人的现状,需要有人来炒热话题、激起更多人的羞耻之心和愤怒之情,而她乐于担当此道。

不过批评者指出,洛伊的故作姿态同样于事无补。2011年另一位小说家兼评论家阿蒂西·塔西尔(Aatish Taseer)在一本在线文化杂志上这样说,“我觉得她完全称不上是穷人的同盟,她会使他们陷入永久的贫穷困境中……”

洛伊的回应是,“我并非先锋,我表达的观点和许多抵抗运动都是一致的。我不是要告诫穷人们该如何思考。”

另一点常常令洛伊遭到指责的是她的富有,这个独身女人居住在新德里Jor Bagh小区的一栋大公寓内,这对于很多穷人来说,难道不是已经拥有的太多了吗?可是事实上,洛伊并非出身于特权家庭,她自己轻描淡写地说,“我只不过是写了一本书,赚了一点钱。”

2007年就有消息传出她正在创作自己的第二本小说,洛伊也没有否认,“我已经写了几年了,那些角色一直在我的屋子里晃悠,摆弄着腿抽着烟蒂,他们哪儿也不会去。不过这件事并不紧要。”这个态度大概会令上百万苦苦等待她第二本小说的读者们备受打击,同样感到折磨的还有那些被她的激进言论所困扰、期盼着她尽快“滚回”小说圈的人们。不过,如果关于千面洛伊有什么是恒久不变的话,大概就是她永远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吧。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微物之神    下一篇 OTA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