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高浮雕传拓

能够对高大的陵墓石刻及石窟中巨龛佛像雕刻进行传拓的技术称之为“高浮雕传拓”。2014年,高浮雕传拓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录

李仁清称,高浮雕传拓技艺大体分为“上纸、上墨、后期修复”三个大类,其中后期修复最为关键,要把原物的整体形态、信息都要修复出来。

特点

北魏 巩义石窟寺飞天造像墨拓北魏 巩义石窟寺飞天造像墨拓

高浮雕拓印的对象是凸凹不平的立体雕像,湿透的宣纸必须以正投影的要求,切成碎片直压到各个部位,每一个细节都要拓出。传拓一尊完整浮雕造像的拓片,其碎片常常多达数百张,现场拓完揭取之后,需要后期再一一粘接,才能连成平面作品。“在外面拓一个月,后期修复起码需要三个月。”李仁清说。

李仁清拓制的作品施以不同墨色处理,乌金蝉翼,浓淡相宜,十分精美和生动。“从保存文物资料看,它比文字的记述、摄影资料、测绘图纸等更加真实,也更有助于学术研究。甚至在石刻上出现的裂隙或剥蚀等病害,也可记录下来,为进行保护、观察提供准确信息。”他自豪地说。

意义

高浮雕传拓技艺,不仅可以保留文物作品原大尺度与艺术风格,具有极好的原真性,而且它又是一项在石刻本体的基础上,通过精湛的墨拓技巧拓印出精美的之上画卷,从保存文物资料看,它比文字的记述、摄影资料、测绘图纸等更加真实精细,也更有助于学术研究,因为许多在现场已看不清晰的细微内容,在拓片中却一目了然,甚至在石刻上出现的裂隙或剥蚀等病害,也可记录下来,为进行保护、观察提供准确信息。总之,这一传拓技术的成功,对现在和将来的石刻保护与开展学术研究、建立科学档案、开展文物工作交流、弘扬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各种展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这项技艺能将不可移动文物按1:1比例转化为可移动文物,甚至石刻上的裂隙、剥蚀等病害也可记录下来,为观察、保护文物提供了准确信息,这是目前三维扫描、摄影等技术仍无法替代的。

历史渊源

东汉初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时,已经进入像法时期。天竺国的竺法兰和迦叶摩腾二位高僧当时用白马驮至洛阳的不仅仅是佛教经籍,还携带了几尊西域的佛祖圣像。

此后,佛教在中原逐步兴盛,石刻造像等诸多艺术形式随之不断发展。

在其流经的华夏地域,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造像式样,令中国多民族佛教艺术的内涵和风格更为多姿多彩。

在今天保存下来的古代碑刻中,最多者还是有关佛寺碑志和造像题记。

中国汉魏早期的佛教石刻造像,镌造的内容基本是佛和菩萨,二晋南北朝时期增加了明王,罗汉,天人(飞天),供养人,瑞兽和题记等。

精美的石刻佛造像艺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造像皆存有时代的烙印。

尤其留存到今天的南北朝至隋唐期间的石刻造像,虽然有的头部,或面部,或手印,或足趾,或背光多有残毁,但仍可领略到那个时期造像的不同风貌和工匠师们杰出的表现手法。

那些华丽的线条和丰富的内容以及采用鬼斧神工般的圆雕、浅浮雕、阴线刻画等雕造技艺,成就了这门艺术特有的魅力,呈古今无比之伟观璀璨之丰碑,较之西方古典雕塑艺术,丝毫没有不足之憾或落后之感。

倘若我们借助一些精美的石刻造像拓片,再次回眸古人的造像遗风和艺术成就,敬仰之心便会油然而生。

中国的碑刻传拓技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传拓作品都是平面的碑文和墓志。

遇到石窟或造像碑中的高浮雕造像,多是空缺留白,或者仅拙出佛像后面的背光图案,造像仍是空缺不拓。

能够对高大的陵墓石刻及石窟中巨龛佛像雕刻进行传拓的技术称之为“高浮雕传拓”。

这种新的技艺也是近几十年才创举出来的,此法既可保持原造像石刻的原真性,又提高了石刻作品内容的可读性,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高层次工艺。

它从石刻对象、时代风格的观察确认、并决定拓印手法,到现场用正投影方式剪裁;再从墨色调济、变化,直到拓印之后破碎拓片的揭取与室内拼图组合,每一步骤繁琐而细腻,工作起来急需要高超的技艺,又需要平静的心态,任何一点浮躁心急都会造成功亏一篑的后果。

因为拓印者面对的是凹凸不平的石雕面,纸张随需而剪,拓成揭取下来的是无数张碎片,后期的拼合作业是在一项在细心中求真实,在碎片中求完美的工作。

所以人们在事后看到的每一张美丽的动人的画卷,都要经过传拓者在高架上、在石窟中弓背屈身的拓印、细心分块的揭取和耐心细微的拼合等层层难关之后才能完成的。

比起碑志的平拓。高浮雕拓印的难度实在太大了!

传承与发展

1982年起,作为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的一名普通学徒工,李仁清先后参加古建、石窟、石刻、古代桥梁等的调查、测绘与传拓工作,渐渐对那些图文并茂的造像碑和高浮雕造像等有“生命”的石头产生了感情,却常常为无法拓印下来而苦恼。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受到正投影测绘方法的启发,李仁清开始探索在高浮雕石刻上进行立体拓印。经过多年实践,目前高浮雕传拓技艺日臻成熟,它综合了考古测绘、绘画雕塑等多学科知识,不仅是考古文献资料的收集,还是艺术的再认识和创造。

与传统的平面拓不同,高浮雕拓印的对象是凸凹不平的立体雕像,湿透的宣纸必须以正投影的要求,切成碎片直压到各个部位,每一个细节都要拓出。

传拓一尊完整浮雕造像的拓片,其碎片常常多达数百张,现场拓完揭取之后,需要后期再一一粘接,才能连成平面作品。

对于高浮雕传拓发展空间如何?李仁清信心满满:我认为以前的雕像不仅是千姿百态,还应该是色彩斑斓的,希望在不久将来实现“彩拓”,拓出石刻原本的颜色。

评价

高浮雕传拓技法别具一格,他是介于平面拓和立体拓之间的一种传拓技法。它的作用和意义:一是能够弥补造像拓制中只对雕像做蜻蜓点水似的拓制的不足,在我所见到的数千种造像拓片中,绝大多数只是拓制造像的题记部分,绝少拓制雕像部分,偶有拓制雕像也仅仅是做点状拓制;二是这种技法不但能如实的反映雕像的全貌,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而且能够依据该拓本对雕像进行复制。——冀亚平,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高浮雕传拓作品,填补了拓片史上的一个空白。——郭玉海,传拓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高浮雕传拓给传拓技艺带来新内涵、新元素、新审美,新突破。将碑拓从单一文字拓展到了图案,图像,又将平面的图像拓展到虚拟的三维立体空间,为传播石刻艺术,发扬传统技艺贡献卓著。——仲威,上海图书馆碑帖研究课题组组长,研究馆员,西冷印社社员,著有《中国碑帖鉴别图典》等。

专题采访

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专题采访高浮雕传拓技艺传承人李仁清

CCTV专题采访高浮雕传拓技艺传承人李仁清CCTV专题采访高浮雕传拓技艺传承人李仁清

李仁清,1963年生人。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传拓工作30余年。

据了解,自1982年以来,李仁清老师一直从事高浮雕传拓技艺的研究工作,并于2014年在金水区文化馆成立了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2008年为嵩山“天地之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了高浮雕拓片精品档案;2013年去台湾佛光山举行高浮雕拓片展,同年应文化部古籍保护中心之邀,为“第一期全国传拓技术高级班”授课;2015年7月—12月,应郑州博物馆、郑州考古院、登封市文物局邀请对登封的嵩阳观大唐碑、嵩阳寺造像碑、刘碑等名碑名刻进行传拓;2016年5月被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列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李仁清传习所。

30多年的奋斗,他付出了无数的血汗,正是他对高浮雕传拓技艺的执着和痴迷,使他坚持了下来。李仁清老师这样的工匠代表着中国水准、完美诠释了“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是中央电视台2015年推出的系列节目,作为中央电视综合频道(CCTV-1)《新闻联播》中的专题栏目,《大国工匠》用纪录片的形式重点讲述我国不同岗位的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旨在希望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栏目播出后在国内外都引起巨大反响。

据悉,本次拍摄的《大国工匠》作为2016年国家重点对外宣传项目,对李仁清老师的拍摄是《大国工匠》第二季的选题之一。

央视《大国工匠》栏目,将李仁清作为高浮雕传拓技艺代表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刘中伯    下一篇 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