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瓦连季诺维奇·万比洛夫
- 中文名
- 万比洛夫
- 出生日期
- 1937年
- 逝世日期
- 1972年
- 职 业
- 苏联剧作家
目录
亚历山大·瓦连季诺维奇·万比洛夫,前
万比洛夫早期创作主要是幽默短篇集《巧合》(1961)。
60年代中期以后,在道德心理剧的探索方面有突出贡献。
他的剧作有:独幕剧《窗子朝着田野的房子》(1964),多幕剧《六月的离别》(1965)、《大儿子》(1967)、《打野鸭》(1967)、《外省轶事》(1970)、《去年夏天在丘里姆斯克》(1972)。
这些作品大多结合对苏联社会的分析,再现了当代苏联青年的性格风貌。他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也表现了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他的作品在部分青年剧作家中,具有很大影响。
万比洛夫戏剧有着明显的契诃夫戏剧的“日常性”特点 ,其中最接近契诃夫风格的是《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他的“写实”具有契诃夫式的象征意味。万比洛夫戏剧有着果戈里式的怪诞风格,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幽默。《打野鸭》某市区住宅楼里,30岁不到的男人齐洛夫突然收到一男孩受人之托送来的花圈和挽联,似乎是给他送终。哀乐声中,齐洛夫开始了自己的6个回忆,齐洛夫在观众面前的精神堕落状态渐渐凸显出来。人们原以为很平常的一个人在以后的叙述中渐变复杂。
《外省轶事》中描述的两件奇闻,曾使苏联及许多国家观众着迷。所谓奇闻看似极普通:某外省旅馆经理误把旅居馆中一排字工人当成莫斯科来的要员饱受惊吓,不惜装疯卖傻;一农艺师出于同情心,慷慨解囊,不仅不被理解,反遭羞骂。平常的凡人琐事被“金钱摧残人性”的立意,让读着联想起《钦差大臣》的魅力。
万比洛夫在苏联的知名度很高,被誉为“敢向阿尔布卓夫、罗佐夫挑战”的艺术家。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写出了五个多幕剧,一个独幕剧和两个戏剧小品。他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和无情地剖析,塑造了一系列苏联当代青年的典型形象。作品中表现的冲突是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日常生活的琐事被上升到哲学意义的高度 ,发人深省。
他不仅对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戏剧和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至今天仍被戏剧评论家津津乐道。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年轻人,都身处偏僻乡村,看似平庸却又不甘于自己的处境,时时面临痛苦的内心挣扎,需要做出痛苦的选择。作者最后往往没有替他们做出任何选择,未了的结局耐人寻味。他的戏既复杂又简单,异乎寻常的创作被戏剧界称为“万比洛夫之谜”。
中国国家话剧院2016秋冬演出季新创小剧场话剧将先后登台。作为国话本季的扛鼎之作之一,根据苏联著名剧作家万比洛夫代表作创排的小剧场话剧《长子》即将首演。
《长子》讲述了两个青年阴差阳错闯入一个老乐师家,并谎称是老人的长子,老人信以为真,最终年轻人经过一番灵魂的纠结,在骗局揭穿后决定留下来,成为老人真正的“长子”。作品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当下现代人生活中面临信任缺失的问题。
在10月25日的发布会上,导演常頔介绍,这部戏的剧本创作于1968年,虽然距今久远,但人物离现实生活很近,堪称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杰作。常頔近年来深度研究了万比洛夫,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影像资料,在他看来《长子》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好剧本,与文化、社会密切相关。在创作风格和样式上为当前的社会需要和观众欣赏趣味提供了一块亲昵的模板。这部戏还延续了苏联的戏剧传统,颇具人文气质,有着浓郁的人道主义情节。全剧悲喜极强的反差呈现出一种荒诞感,是一种“含泪的笑”。
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韩文亮活跃在话剧舞台,他在剧中饰演21岁的布西金,他坦言:“长子相比我之前在舞台上塑造的角色更柔软,这部作品里的所有角色在万比洛夫笔下都是善良的人,充满人性关怀。每个角色都很可爱,排演《长子》从某种角度上说,已经渗透到了现实生活,改变了我和父母接触的态度和家庭关系。”
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高发曾凭借历史剧《汉武大帝》获得第六届中国金鹰节最佳男演员人气奖,此次他在剧中饰演父亲萨拉法诺夫。“与长子相认的一场戏让我印象深刻,剧中父亲亲吻儿子,并从心理上接受长子时,相信观众会触动很深,感动得流泪。”
据悉,该剧将于11月11日至20日在国家话剧院小剧场连演8场。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