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默斯·希尼
- 英文名
- Seamus Heaney
- 中文名
- 谢默斯·希尼
- 籍 贯
- 爱尔兰北部德里郡毛斯邦县
- 性 别
- 男
- 国 籍
- 爱尔兰
- 出生年月
- 1939年4月13日
- 去世年月
- 2013年8月30日
- 职 业
- 作家 诗人
- 代表作品
- 《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门》、《诗歌的纠正》
目录
求学
1939年4月13日,谢默斯·希尼出生于北爱尔兰 乡村,12岁便背井离乡来到城里的寄宿中学,“从一个浑身泥浆的野孩子,变成了温文尔雅的文人”。
自小接受正规的英国教育,1961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文系。
教学
1972年,谢默斯·希尼从英属北爱尔兰移居到南方的爱尔兰共和国 ,以教书为主,同时写诗和诗评,希望成为专业作家。
写作
1966年,以诗集《
谢默斯·希尼属于在北爱尔兰人中居少数的天主教派,但他又是贝尔法斯特的一所新教大学——女皇大学的一个优秀学生。他内心深处是一个爱尔兰人,但他又有非常好的英国文学修养,并对欧洲和俄国文学,如契柯夫和曼德尔斯坦姆(Mandelstan)的作品有广泛兴趣。
诺贝尔文学奖
1995年,谢默斯凭借诗集《酒精水准仪》 摘得诺贝尔文学奖 ,组委会的评价是:“他的诗歌具有抒情之美和伦理之深,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华。”
他的诺贝尔奖演讲《归功于诗》(Crediting Poetry,1996)是一篇重要诗论。其诺奖获得理由——SEAMUS HEANEY for works of lyrical beauty and ethical depth, whichexalt everyday miracles and the living past。(李维译: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
艾略特奖
2006年,谢默斯·希尼凭借新出的诗集《District and Circle》获得了2006年度的
作品类别 | 作品名称 | 原文名 | 年份 |
诗集 | 《
希尼的诗作纯朴自然,奔流着祖辈们的血液,散发着土地的芳香,继承了爱尔兰文学的优秀传统,以极富感情色彩的田园抒情诗见长,比方《采梅子》 开篇,诗人交代采莓子的时令和环境:“八月底”,“滂沱大雨”“烈日炎炎”。这正是黑莓子成熟,鲜美的时节。然后诗人铺陈渲染,从形、色、味、态等方面,在一个点上生动地描绘黑莓子成熟、鲜美的情景。黑莓子“起初,只是小小的一枚,闪着晶莹剔透的紫色”“夹杂在,红花绿叶之间”,是一个“硬硬的小疙瘩”,毫不起眼。可那“品尝第一粒”的滋味却是那么的“鲜美”诱人。紧接着,作者用了一个别致的比喻——那漫山遍野成熟的黑莓子 “仿佛沉淀下来的美酒:把夏日的醇美尽收”,再进一步从面上来强化突出这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和感受。 希尼的诗歌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蕴丰富的哲理于日常生活,而且他还对古希腊和英国的史诗做了深入的研究和介绍,从而拓宽了现代诗的表现领域。他以一种带有现代文明的眼光,冷静地挖掘品味着爱尔兰民族精神。他虽有学院派的背景,却绝无学院派的那种孤芳自赏的情调。他在12本诗集中,描摹爱尔兰的乡村生活,歌颂土地、自然、古老的道德,思考爱尔兰复杂的历史与政治冲突,并试图在作品中,唤醒人们对宽容与和解的认知。和他的前辈、爱尔兰诗人叶芝一样,希尼的名字是和他的祖国爱尔兰分不开的,而和叶芝一样,他朴实而深厚的诗歌,能够抵达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广大人群。 谢默斯·希尼的诗作纯朴自然,奔流着祖辈们的血液,散发着土地的芳香。他以一种带有现代文明的眼光,冷静地挖掘品味着爱尔兰民族精神。他虽有学院派的背景,却绝无学院派的那种孤芳自赏的情调。希尼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诗学专家。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是希尼的忠实粉丝,他的回忆录《希望与历史之间》书名取自于希尼的剧本《在特洛伊治疗》。克林顿这样评价诗人:“是爱尔兰人民和世界的礼物,是我艰难困顿时的慰藉。”据说克林顿曾养过的拉布拉多犬名字就叫“谢默斯”。 希尼在爱尔兰享有极高的名望,他在爱尔兰是一个明星式的人物,他的诗作也已经成为爱尔兰文化和爱尔兰普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普利策奖得主、《纽约客》诗歌编辑保罗·马尔杜恩(Paul Muldoon)评论道:“尽管叶芝那样有名,也在公共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老实说,他没有享受过希尼这样的名望,没有像他那样感动普通人的能力。”《纽约时报》也刊发的希尼讣告:“希尼几乎是和爱尔兰这个国家分不开的。他就像一个摇滚明星,只不过他碰巧是个诗人。”《出版人周刊》也曾写道:“希尼身上有一种只有少数几个当代诗人身上才有的光环,如果不说是明星式的力量的话。这种光环来自他狮子般的体格,他切实承担的公民责任,同时也来自他诗句中的那种直接性。” 很多人注意到希尼的诗作中,爱尔兰传统与现代性的结合。诗人理查德·墨菲说:“因为出身和教养的关系,希尼属于爱尔兰的乡村及传统文化的那个古老世界,它的根深扎在其前新教主义的辉煌过去中;但他所受的教育把他带到了现代世界中,他在其中发现了英语诗歌。” 但也有人对希尼的诗歌写作方式表示不满,认为其“太肤浅”,1980年,诗人、诗歌评论家阿尔·阿尔瓦雷茨(Al Alvarez)在《纽约书评》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如果希尼代表了写诗的最高成就的话,那么,整个焦虑重重的、探索性的现代诗都偏离了正确的道路了……艾略特和他的同时代人,洛威尔 (Robert lowell)和他的,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和她的全都错了:试着在那未被驯服、没有围栏的黑暗中为感官、规则、形式扫清道路,不过是错将病态当成了灵感。” 附件列表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第十一届中国金鹰艺术节 下一篇 昆西·普罗梅斯 同义词暂无同义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