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和服

和服(着物--きもの,kimono) ,是日本的民族服饰。江户时代以前称吴服,语出《古事记》、《日本书纪》、《松窗梦语》,在称为和服之前,日本的服装被称为“着物”,而日本古代所称的“吴服”是“着物”的一种。和服可分为公家着物和武家着物。现今所谓和服实即古时之小袖,小袖的表着化始自室町时代,贵族的下着白小袖逐渐成为庶民的表衣。“着物”除了包括“吴服"之外还包括肩衣袴、源自平安时代的狩衣等等,这些都非源自吴服,而是源自本土的传统服饰。十二单则是由奈良时代的裳唐衣加以改良而成,之后又有变化和创新。和服起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纪。到了奈良时代,日本遣使来中国,获赠大量光彩夺目的朝服。次年,日本效仿隋唐服饰,至室町时代,和服在沿承唐朝服饰基础上改进,而和服腰包则是受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影响而创造。日本人将他们对艺术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和服上。在日本,出席冠礼(成人式)、婚礼、葬礼、祭礼、剑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业式、宴会、雅乐、文艺演出以及庆祝传统节日的时候,日本人都会穿上端庄的和服去参加。和服的穿着文化及礼法被称为装道。和服承载了近30项关于染织技艺的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以及50多项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指定传统工艺品。制作和服的越后上布、小千谷缩以及结城紬更是录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文名
和服
外文名
わふく,wafuku
别    称
着物
假    名
きもの,kimono
所属国家
日本
所属民族
大和
布    料
缩缅、羽二重、絽、紬、缎、棉麻
种    类
长着、羽织、袴、襦袢、带

目录

“和服”在德川幕府以前称作“着物”、“吴服“。固定使用和服的称谓是德川幕府之后,与西洋文化接触中兴起的概念。

日本江户时代的《装束要领抄》指出:“[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朝廷命贤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汉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为。本邦之文物千岁不易之定式也。”

古代和服样式古代和服样式

唐代前,日本和服色彩较为单一,多为原始色彩、民族色彩,同一服饰几乎同一色调;在唐朝文化的影响下,和服色彩尤其是大和型贵族服饰色彩进入鼎盛期,此时贵族以色彩划分等级,如等级自上而下服饰颜色为深紫、浅紫、绯、绀、绿、黑;女性服饰颜色装饰打破原来单一色调,而以绿、蓝、红为主调的同时,添加其他色调或纹样,色泽艳丽,色调对比明显,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奈良时代的公家装束奈良时代的公家装束

中国吴地以吴服闻名天下。《松窗梦语》载:“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吴制器而美,以为非是弗珍也。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四方贵吴器,而吴益工于器。是吴俗之侈者愈侈,而四方之观赴于吴者,又安能挽而之俭也。”

《古事记》中卷曰:「若有贤人者贡上。故受命以贡上人名。和迩吉师。即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并十一卷付是人即贡进。又贡上手人韩锻。名卓素。亦呉服西素二人也。又秦造之祖。汉直之祖。」即是说百济给应神天皇的贡品里有论语、千字文、锻造工以及两个从吴国来的缝织女。这件事与兵库县的吴服神社祭祀的织姬和东汉渡来的阿知使主(刘阿知)有关。“三十七年,帝遣阿知使主於吴,求缝工,得吴织·穴织等四女归。会帝崩,因献仁德帝。”也就是说,当时从中国渡来两个织姬传入中国的纺织技术,吴织媛死后被当作吴服大神在吴服神社里被祭祀。

奈良时代宫廷装束奈良时代宫廷装束

《日本国志》亦曰:「应神帝之初,得《论语》、《千文》于百济王仁。四十一年庚午,复遣阿知使主、都贺使主于吴,二人,汉孝灵皇帝之后也,魏受禅后,辟乱至倭。考庚午即西晋永嘉四年,其日吴者,意当时就吴地求之也。此事载日本《应神本纪》。求织缝女。抵高丽,高丽乃副久礼波、久礼志二人为乡导,及得工女还」。所以,和服的纺织和缝制技术最初是从中国传入的。此外,京都大酒神社也祭祀着吴织女和汉织女。神社石标上书「太秦明神 吴织神 汉织神;蚕养机织管弦乐舞之祖神」。另有日本西宫市喜多向稲荷神社祭祀了汉织女吴织女的织姬大明神。日本谣曲《吴服》唱曰:“不思议の事を闻くものかな。それは昔の君が代に。唐国よりも渡されし。词「绫织二人の人なるが。今现在に现れ给ふは。何といひたる事やらん。”

昔日吴服与和服两种概念是分别的(因贵族所穿的公家着物大多不是源自东吴而是源于唐朝,而该类服装以前亦被称为“唐服”),但今天这两种概念已几乎重叠。很多卖和服的商店,招牌上会写着“吴服屋”(吴服屋go ku fu ya),可见两词已经基本上同义化。

构造

1.挂衿、共衿

和服构造

2.本衿、地衿

3.右の前身顷

4.左の前身顷

5.袖

6.袂

7.左の衽

8.右の衽

和服结构和服结构

9.剑先

10.身丈

11.绗丈

访问着

12.肩幅

13.袖幅

14.袖丈

15.袖口

16.袖付

和服服地

和服依照四季的不同,从种类、材质、花纹乃至饰品小物有其搭配的规则,特别是修习茶道、花道、舞踊等日本传统技艺者,更是注重时服的传统。时服的形式分为单衣、袷、绵入。袷是有衬里的和服。绵入是丝绵夹层的。端午节以后更换夏装。10月到次年5月初则着袷。日本女人的和服喜欢以四季为主题随季节更换服装。在和服于绘纹样中, 春天的梅、夏天的菖蒲、秋天的枫、冬天的松与日本人的季节感直接相关。

和服本身的织染和刺绣,还有穿着时的繁冗规矩(穿和服时讲究穿木屐<草履>、足袋<ta bi >,还要根据和服的种类,梳理不同的发型)使它俨然成了一种艺术品,是日本千年染织工艺的集中体现。

正蓝染工艺的和服及博多带正蓝染工艺的和服及博多带

和服腰带多采用西阵织物,佐贺锦以及献上博多织。博多织有760年历史,作为优美的“献上带”(和服用的腰带)而有名,据传博多商人满田弥三右卫门从宋朝学回的技法是其始源。“献上图纹”是弥三右卫门把佛教用具独钴和华碟图案化的图纹,因被指定为上贡给幕府的上献品而被称为“献上”。采用独特的技法,竖线使用大量细线,强力织进横线用粗线的同时使竖线浮现出来形成图案。

制作方法

和服制作被称为和裁,制作标准有专修学校教育振兴会实行的《和服裁缝技术鉴定》以及东京商工会议所实行的《和服裁缝技术鉴定》。

和服裁断图和服裁断图

取一匹反物,依据肩与脚踝之间的长度裁两份身倾,曲折并缝合后背中缝。

再裁取反物与前身倾长度相等的布幅,裁成左衽、右衽,衽幅12.5厘米左右。把衽片分别缝合在一片的前片左右两侧。

缝领子(共衿)。领子是一条有1米长的长方形布条对折以后得到的,然后灌缝。再把地衿缝在共衿下方。

把最后剩下的反物裁成两截做袖子,对折并缝在身倾两侧。袖丈标准寸法100-120厘米,先把短的一条边缝合,让袖子变成一个手可以穿过的筒形,再在袖口的那侧留下23厘米,其余缝合,这30厘米是让手穿出来的袖口,是包封的,于是袖口那一侧OK,开始和衣身连接。和一般的服装不一样,它不是把整个袖子都拼接在衣服的袖口处的,他只拼接1/2-3/2左右,腋下那里是不衔接的,也就是说,那里是个洞,手可以穿出来,袖子没有接上衣服的那一部分,男子和服是密闭的,女子和服则是空开,所以包缝。于是和服的侧边也可以缝合上了。

最后把衣服的下摆包缝。

特征

和服种类繁多,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变化万千。不仅在男女间有明显的差别(男式和服色彩比较单调,偏重黑色,款式较少,腰带细,附属品简单,穿着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缤纷艳丽,腰带很宽,而且种类、款式多样,还有许多附属品),而且依据场合与时间的不同,人们也会穿不同的和服出现,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礼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礼和服、宴礼和服及一般礼服)。和服本身的织染和刺绣,还有穿着时的繁冗规矩(穿和服时讲究穿木屐、布袜,还要根据和服的种类,梳理不同的发型)使它俨然成了一种艺术品。设计师不断在花色和质地上推陈出新,将各种大胆的设计运用在花色上,使现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

和服种类和服种类

和服属于平面裁剪,几乎全部由直线构成,即以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几乎没有曲线,只是在领窝处开有一个20厘米的口子,上领时将多余的部分叠在一起。如将和服拆开,人们可以看到,用以制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由于和服的裁剪制作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在量体裁衣方面比较自由。在制作和服时,较少为人的体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着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给人以衣不合体的印象。因为,它可以因人而异,在腰间调节尺寸。和服虽然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对人体曲线的显示,但它却能显示庄重、安稳、宁静,符合日本人的气质。不仅如此,和服同时也顺应日本的自然;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因此服装的通气性十分重要。由于和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十分适合日本的风土气候。

通气是和服的一大优点和特征,因此和服的袖口、衣襟、衣裾均能自由开合。不过,这种开合,尤其是衣襟的开合,有许多讲究。不同的开合,具有不同的含义,显示穿著者不同的身份。例如,艺人在穿着和服时,衣襟是始终敞开的,仅在衣襟的"V"字型交叉处系上带子。这种穿着方式,不仅给人以一种和服似脱而未脱的感觉,显示一种含蓄的美,而且能显示从事该职业的妇女的身份。反之,如果不是从事该职业的妇女在穿着和服时,则须将衣襟合拢。但即使是合拢衫襟,其程度也有讲究,并以此显示穿著者的婚姻状况:如果是已婚的妇女,那么衣襟不必全部合拢,可以将靠颈部的地方敞开。但如果是未婚的姑娘,则须将衣襟全部合拢。事实上,和服的穿着有着如此之多的讲究,以至在日本有着专门教人如何穿着和服的"教室"。1964年日本专门成立了“装道礼法着物学院”,培养出了大量的装道和服专家,普及和服着装、礼法、和裁、创意、美容以及出版图书。1966年全日本着物振兴会成立,提倡11月15日为和服日,并号召大众在七五三节穿和服。

历史

最初的日本服装是被称为“贯头衣”的女装和被称为“横幅”的男装。所谓“贯头衣”,就是在布上挖一个洞,从头上套下来,然后用带子系住垂在两腋下的布,再配上类似于裙子的下装,其做法相当原始,但很实用。所谓的“横幅”,就是将未经裁剪的布围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

领巾一般作为装饰搭挂在两肩,搭挂的形式不限,通常是由个人的爱好决定的。在生产劳动中领巾还时常被用作挽系长袖的带子,或者作替代包袱布之用。在别离的场合,人

和服和服

据《古事记》、《日本书纪》、《植轮图集》、《古语拾遗》等文献记载,日本绳文式文化时代后期和弥生式文化时代的服装已经采用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植物纤维材料制作,带子是选用倭文布。服装材料的出现笼罩着神话的光晕,如天日鹫神裁楮织布、日长白羽神自创麻布以利民用。

染色在当时已经比较普遍,据《应神记》载景行天皇时,平民已经知道用茜草染红、靛蓝染青、荩草染黄、橡果染果黑、紫根染紫。染织品大多无纹,偶有一些印纹,一般都是直接利用树叶花草擦印完成的。所用的植物有月草、燕子草、榛、山蓝、忍冬等。

奈良时代

日本上古时代的粗布服装,窄袖斜襟,与古代中国穿着有所相似。但是,真正有文字记载,将中国服饰引进日本,并使之被吸收和制度化的,应该是从奈良时代开始。公元8世纪,中国唐代服装传入日本,对起源于日本本土的和服产生了影响。当时和服的名称也有很多,如"贯头衣"、"横幅"以及后来的"和服",受到了东亚的服装的影响。日本的奈良时代正值中国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批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和交流和吸收。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都带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规定了礼服、朝服和制服──朝服包括冠帽,按官职等级区分;制服是无官职的公务人员的服装,按行业分类。总体而言,奈良时代的服装色彩还是较为简单的。

时代祭宫廷装束时代祭宫廷装束
平安时代

到了平安时代(九世纪以后),由于国风的盛行,日本和服渐渐摆脱外来的影响,发展出独有的奢美与精致的特色,其衣服色彩开始多样化,衣袖也向宽大方向发展。举个例子,熟悉日本史的人一定听过"唐衣"和"十二单"。唐衣是盛装(礼服)的一种,以紫、绯为贵,金碧辉煌,美丽异常。十二单实际是一种穿着方式,她并不是十二层单衣,而是在单衣上叠十二层被称为袿的服装,袿轻薄透明,多层袿叠起时仍然能隐约看见单衣或表着的颜色,倍添朦胧恍惚的美感。

平安时代宫廷装束平安时代宫廷装束
镰仓时代

由于过度腐化,穷奢极欲,公卿统治终于衰退。

武家官服武家官服

镰仓时期,相对精干、简易的武家文化出现,这一时代特征也反映在服装上。另外,当时,元朝统一中国,并连续十次侵犯日本:日本人为了便于战争,服装又回复朴素,宽袖又变回窄袖。

室町时代

室町时代室町时代

室町时代,在衣服上印上家纹(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纹,估计家纹数目超过二万种),便服设计开始礼服化。直垂和侍乌帽子是时髦的男装,普及很广。而女装则更朝简单化发展。

安土桃山时代

织田信长的安土时代、丰臣秀吉的桃山时代(十六世纪中叶),人们开始讲究不同场所穿着不同服式,于是出现了参加婚宴、茶会时穿的"访问装"和参加各种庆典、成人节、宴会、相亲时穿的"留袖装"。这一时期,带有鲜明民间性的"能乐"逐渐成型,绮丽豪华的"能"装束出现。此时,公卿的服装没有大的改变,基本是平安时代宫廷服装的延续,而公卿与武家的最终融合是在明治时期,那是后话。

安土桃山时代安土桃山时代

桃山时代,人们开始讲究不同场所穿不同服饰,于是出现了参加婚宴、茶会时穿的“访问装”(从左肩、左袖到襟、裙成一幅图案),以及参加各种庆典、成人节、宴会、相亲时穿的“留袖装”。

江户时代

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时期,其时,男装、女装虽有变化,(如女装的小袖形状变得接近现代,而男装流行羽织<以黑五纹为正装,茶、黄次之>,带结开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时代,意义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后一直没有太大变化。我们看到的和服大都是沿续了江户时代服装特式。

幕末武家婚礼幕末武家婚礼

和服美术

日本的绘画起源于日本本土,而日本的绘画史受到过印度佛教和中国的美术影响,特别是在中国唐代的时候,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及日本,无论是寺庙中的壁画塑像还是生活中的肖像画,两个国家都有相似之处。

和服美术和服美术

真正反映日本和服的绘画作品主要是日本的风俗画。日本的 风俗画兴起于室盯时代(1392-1573年),相当于中国的明代。 当时有许多中国的风俗画传入日本,如反映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 产过程的《耕织图》,被日本画家作为一种模式来效仿,以致日本也出现了许多版本的《耕织图》,如有狞野永纳本,也有和歌山县高 野山遍照尊院的彩绘屏风《织图》等。但日本风俗画的真正兴起是在江户时代,当时虽然有一派古典画派专以传统物语为绘画题材,如源氏物语、净琉璃物语等都相继出现于当时皇宫贵族的屏风上,这种传统题材一般用传统的绘画手法来表现。画中人物穿着的都是当时宫中的华丽衣服,造型风格有些类似有职雏人形。 但当时更多的是同时绘于这些屏风上的风俗画,这是江户初期(16世纪初)的一大特色,其绘画中心在京都,当时正值广仁文明之乱之后,京都的经济正在复兴,作为复苏象征的明广九年的 园祭活动也在京都一年一度地举行,正因为如此,一系列的屏风图大量出现,如狞野永德的《洛中格外图》,此图有三种版本,盯田本、历博乙本、上杉本,此外还有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洛中风俗图》屏风(17世纪前半)、静嘉堂文库的《四条河原游图》屏风,这些屏风的题材颇有些类似于唐代的游春图,但人物更为众多,场面更为宏大,其中突出的是歌舞伎的内容。如四条 河原和六条柳叮。前者是歌舞伎兴起的中心地,后者是游女歌舞 伎云集的地方。开创于庆长八年(1603年)的北野社头歌舞伎在一夜之间流行起来。庆长末年在四条河原常设舞台,供六条柳町游女们来表演,当时有大量的文字记载了这一风俗,当地成为京都的文化中心地。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和服的穿着情况。

但是,歌舞伎的盛况为当政者所反感,宽永十六年政府下令禁止歌舞伎,所以在宽永年间大量增加的是室内游乐图。

到江户中期,与风俗画相对应的是桃山时期的浮世绘,浮世绘是从室内游乐图中抽出单独的一个美人进行描绘,这种形式在宽文时代特别流行,因此称为宽文美人图, 其中的《八千代大夫图》是特别优秀的作品。

17世纪中叶,在江户的出版物中出现了版画插图,绘制这些插图的称为板下绘师,大多都是无名的绘师,其中脱颖而出的是菱川师宣(1618-1694年),师宣曾担任进原西鹤《好色一代男》江户版的插图作者,其中的每一幅插图都能独立欣赏。师宣是一枚绘的创始人,他所作的《见返美人图》中的美人身穿红色小团花地的刺绣大团花图案的和服,美人回首,巧笑倩兮,极为动人。

明和二年(1765年)开始流行以俳人为中心的绘画。用豪华的多色摺招版画来制作,其中优秀的作者是铃木春信(1725-1770年),其版画有如锦之美,故称锦绘,其所绘美人尤以柳腰为美,风靡一时。春信以后的美人画代表有胜川春章、鸟居清长等,但最为有名的浮世绘大家则数喜多川歌磨(1753-1806年),其画大多是半 身绘或大首绘,如《妇人相学十躯》等。此后有许多反映蚕桑或纺织生产的风俗画也用了这种浮世绘的风格,画中的女性穿的则是下层劳动妇女的和服。

日本到现代还有美人画这一专门画派,所画大多都是穿和服的日本妇女。

从明治三十年开始,日本的画家开始创造了新的美人画法, 大约可以分成三个流派,一是从浮世绘中脱胎而出的近代美人画派,以关东镝木清方为代表;二是以贵妇和上流社会的太太们为主的美人画,以圆山四条为代,其中上衬松园的作品中有着成群的穿和服的日本太太,丰姿绰约,脸庞丰润,所描绘的和服制作方法也十分清楚,是绞缬还是友禅,都能分清;三是东西合璧的美人画,以西洋画的风格来描绘穿着和服的日本妇女。

上述与和服有关的美术作品。不但保存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和服的色彩、面料、图案、款式和配饰,还反映了和服的穿着方法,以及穿了和服的日本人的举手投足的千姿百态。此外,这些作品事实上是艺术家眼中的和服,流露了艺术家及其同时代人对和服的态度和感情。

种类

和服的种类很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男式和服色彩比较单调,偏重黑色,款式较少,腰带细,附属品简单,穿着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缤纷艳丽,腰带很宽,而且种类、款式多样,还有许多附属品),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礼服之分。昭和13年(1938),日本文部省成立「作法教授要项调査委员会」,当时礼法的最高权威、贵族院议员德川义亲侯爵任调查委员长。不久文部省颁布《昭和国民礼法要项》。《礼法要项》对国民礼服进行了详细的规范,采用了江户武家士族的礼服。日本男子国民礼服源自室町江户时代的武士朝服。明治四年颁布散发脱刀及制服着用令,规定大臣、参议、诸省长、次官除了朝仪以外,以羽织袴为便服。明治十年太政官宣布羽织袴为官吏通常礼服,此后成为日本男子国民礼服,即纹付羽织袴,也作为成人式、婚礼的礼服。

日本国会前身着和服的日本议员日本国会前身着和服的日本议员

女性和服色彩艳丽,腰带宽,不同的和服腰带的结法也不同,还要配不同的发型。已婚妇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据拜访、游玩和购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着和服的图样、颜色、样式等也有所差异。

浴衣浴衣
浴衣

江户时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热水”,那时候人们把和服称作“汤帷子(yu ka ta bi ra)”。帷子指单衣,即用于单穿的衣物。

古时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气式的,和桑拿很相似。人们为了防止被墙壁和柱子烫伤,都穿着汤帷子入浴。汤帷子被称为“和服”始于江户时代。后来,人们逐渐改变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时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热水中。于是,这种和服便成为洗浴完毕后穿着的简单衣物,并作为夏季休闲体现个人情趣的衣物延续至今。

和服浴衣和服浴衣

浴衣严格来说不能直接等同于和服,正装的许多配件,对于浴衣而言是可有可无的,例如足袋、带蒂等。

小纹和服

小纹可作为常服。与和服中的大的或中等的图案不同,它采用的是用纸型印染碎小花纹的工艺,因此配以这类纹样的和服被命名为“小纹”。

久留米絣小纹和服久留米絣小纹和服
色无地
色无地色无地

虽然没有图案,不过允许有织出来的暗纹。

如果在色无地上缀有家纹,那么它是和“访问着”同级的礼服;如果没有缀上家纹,则是次级礼服,或者是日常服。而且如果使用黑色的腰带,它又能能作为次级的丧服(参加丧礼穿的衣服);如果配上九寸带,它甚至还能作为参加法事的服装。因此,色无地是对穿着的时间、场合不太挑拣的、应用广泛的种类。没有家纹的色无地给人一种便装之感,带有一纹(衣服背缝上有一个家纹)的色无地就可以用作参加茶会、祝贺会的次级礼服,如果带有三纹(背缝、左右肩各一个家纹)的色无地,格调几乎可以说比付下、或者是没有上家纹的访问更高了。色无地也很适合在茶会上穿着,因为茶道讲求洗脱铅华,平淡宁静,所以色无地可以说是最符合茶道旨趣的服装。如果在法事、为熟人守夜、丧礼等场合穿着色无地,一般选用颜色朴素,带有一纹的色无地。要注意的是,尽管颜色朴素,但是如果衣服的暗纹是吉祥意思的纹样的话也是不太合时宜的。

付下和服

"付下"和服可以看成是访问着的简化版。是对袖子,前后身,领子的图案全是自下而上的方向 印染的和服的总称。比访问和服更轻便舒适。付け下げ并没有「絵羽」这种形式,所以图案是分散的。另外付け下げ一般并不加上家纹。适用的场合与访问着类似,但较不适合正式仪式。

付下付下
访问和服

访问和服的历史不长,乃是明治时代因应洋服的"Visiting Dress"而产生的类别。

访问和服访问和服
振袖和服

振袖一般仅限女孩儿和未婚女子穿着。不过也有例外,就是男孩过七五三的庆祝礼服也是做成振袖的式样。

礼服振袖礼服振袖

振袖分为三个细目——小振袖(二尺袖)、中振袖(振袖)、大振袖(本振袖)。

大部分人误认为,振袖的分类是按照袖子的长度来分,其中小振袖的袖丈为二尺,也就是76厘米左右,在这一点上基本没有异议,但是中振袖过去袖丈大约只有85厘米左右,后来却逐渐加长到和大振袖无异,使得连日本人都难以区分振袖、中振袖和大振袖这几个词的区别。导致这种模糊的原因,大约是因为女孩子的平均身高增加了。例如原本中振袖只能垂到小腿中部。

其实中振袖,也就是一般所称的振袖,和大振袖也就是本振袖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袖子的长度。中振袖除了袖子较长之外,其他结构基本和普通和服无异。

留袖和服
黑留袖(左)色留袖(右)黑留袖(左)色留袖(右)
海老茶袴

明治时代,女子国民教育开始普及。明治时代学习院女学部长、华族女校校长、女子礼法家下田歌子把男子马乘袴改造后的海老茶袴作为女子校服。海老茶袴也多作为女子毕业着作为毕业典礼的礼服。

花嫁和服

花嫁衣裳(はなよめいしょう)为女性结婚时的服饰,是最正式的礼服,源自江户时代武家大礼服。日本的传统婚礼为神前婚礼;而花嫁衣是神前婚礼的必要穿着。花嫁衣主要分为三种,包括色打挂、白无垢以及振袖(通常为大振袖),色调以白或红为主。

打挂是幕府时期侯国夫人的正式礼装,仅在节日、庆贺仪式上着用。未婚女性也可以着用。白无垢是幕府时期士族女子婚礼礼服,绫、纶子、羽二重质地。结婚当天只穿着白色打卦,因为白色象征纯洁(又一说女子嫁入夫家便是在娘家死去了,白色又是寿衣的颜色)容易沾染夫家的颜色。结婚几天后才换上色打挂(带夫家家纹的)。日本神前婚礼时的新娘却是一身白——称为“振袖”的白色长袖和服,上披白色和式罩衫,称为“白无垢”,据说白色是为了让新郎来染成自己喜欢的颜色,或者是为了证明新娘的纯洁。新娘还梳着称为“文金高岛田”的高高的日本发髻,戴白色丝棉帽子或者蒙白头纱,胸部插着荷包或者短剑(用于护身或自杀,现作为装饰),脚穿白色的日式短布袜,穿草履。

丧服

丧服(五纹)便是在丧礼上穿的和服,全黑(除长襦袢外),包括腰带等一些小物都是黑色。带家纹,属于五纹和服。有些丧服没有暗纹,有些带

有纱绫形、云、莲、流水、波等暗纹。

男式和服

男子和服以染有花纹的羽织和袴为正式礼装,即纹付羽织袴,羽织服地为羽二重,袴地为仙台平。除了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纹的打褂和袴也只作为略礼装,可以随便进行服装搭配。小袖长着、浴衣则作为常服。

附带品

丸带

女式和服最初使用的带子,其正面里有花纹,华丽而不失典雅。

丸带丸带
袋带

宽八寸(日本的1寸=3.03cm),正面有花纹,底面是素色,是日本最流行的带。其中一种织入锦线或金线的带可与礼装搭配,其他染有轻快图案的带子则用于时装服。

名古屋带

太鼓的两端分别连有两条较细的带子,这样系起来即舒适又方便。

袋名古屋带

带宽八寸(1寸=3.03cm),比袋带更轻便舒适。

半幅带

半幅带又名半巾带,其带宽只有普通带子的一半左右(约15cm),长3.5米。没有里衬,也不用细绦带,可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打结。(可用于浴衣或小纹和服,以及穿着袴时作袴用带)

半幅带半幅带
和服的配件

和服之美,除了夹、带、结的组合外,和服的配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和服的配件主要有带扬、带缔、带板、带枕、伊达缔、腰纽、胸纽、比翼等。另外还有与和服配套的内衣,穿和服时、进行美容时的一些辅助用具以及鞋和其他附属品。

带扬和带缔

带扬和带蒂是和服整装中十分重要的小配件。

绞缬带扬绞缬带扬

带缔起着系结和服带结的作用,有绳带、编织带、绗缝带之分。有一种绗成圆筒形的带子称为丸绗带,是礼服上专用的带缔。还有一种掺和金银丝的绳带也是平常用于正式礼服和便礼服的带缔。

一般来说,带缔厚实的宽带比窄幅带的价格高,所以窄幅带缔一般只用在浴衣上面。

带蒂(图左下“绿珠”为带留)带蒂(图左下“绿珠”为带留)
带板

(又名“前板”)是置于腰带里,防止带子起皱的一种整形用的配件,宽度相对于腰带要窄一些。

带枕

带枕是制作太鼓结的形状和塑造变化带结造型时用的,也可以作为带结的支撑物。大的很大,但一般都是选用标准形。

带枕带枕
伊达缔

是系在和服领窝以下的胸口位置,以防止穿着走样的一种和服配件。伊达缔一般选用质地较薄的博多织物。

胸纽

:是和服着装时用于比试和服的长度,或者作为胸口的假纽之用。

足袋

足袋即袜子。和服的袜子要求完全选用白色,而且四个脚趾套在一起与大脚趾分开。

足袋足袋
肌襦袢、长襦袢

肌襦袢即贴身汗衫,起到夏天吸汗,冬天保暖的作用,面料选用天然纤维制成的细纱、罗等,领子用同类布做成窄幅的V形领。面料选用纺绸、绉织物、尼龙等长度比长襦袢短5厘米左右。

长襦袢也叫和服长衬衣,是穿在和服里面的一层衣服,主要功能是在穿着是保持和服的平整和外形的美观同时也起到防污的作用。

长襦袢长襦袢

半衿:也叫衬领(假领)。半领缝在长襦袢上,主要功能是防污和美化襦袢。面料选用绉织物、盐濑纺绸等。

履物

与其他服饰品包括草履、下驮、手提包、带扣、发饰等。

草履不是指用草制做的鞋,而是对包括布鞋、皮鞋、漆皮鞋等脚后跟约在2-8厘米的鞋的总称。

即木屐,有涂漆下驮、白木下驮等。

赤足穿下驮。下雨时,木屐要套上防雨、防泥的木屐罩称为雨下驮。

手提包

也是和服的重要附属品之一,在选用面料、花色上同样要求与和服配套。礼服用的手提包通常是以佐贺锦、博多织、织锦作为面料。作为外出是携带的手提包,一般都是选用漆皮和皮革作为面。

带留

和带缔起着同样的作用,但是带扣上通常装饰珍珠、七宝等,为的是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发饰

如梳、簪、丝带等,选择发饰要注意使用的场合,像穿振袖之类的华丽和服,选择发饰也就要花哨些;若是穿丧服则要避免戴珊瑚、翡翠之类的发饰。

另有:手袋 、木屐(或草履)。

专用夹子

穿和服时,控制好长襦袢及和服领子时,需要专用夹固定。打结时方便固定带的位置。与普通夹子不同,为防止衣服或带留下夹子印,专用夹夹物处应是平整的,且夹物的力度要够,有固定的尺寸。

公家着物

公家着物是指奈良平安时代以来日本天皇直至五位以上大臣的服制,即华族的礼装,又称平安装束。包括衮衣、束带、直衣、狩衣、十二单、袿袴、水干等等。天皇服黄栌染衣。日本皇太子服黄丹衣,亲王紫衣。

公家着物公家着物

诸臣一位至八位依据唐宋公服制度,分别衣紫、绯、绿、缥。幕府时代,公方以束带为礼服,四位以上黑袍, 五位绛袍。十二单乃是命妇进宫或节会时所穿的盛装礼服。分为唐衣、单衣、表着等,共十二层。

和服穿着

首先第一步是穿上足袋(袜子),然后按顺序整齐穿上,带子不能系得太紧。

1.穿好长襦袢后,披上和服,把内衬衣的袖子套进和服袖里。把和服的背缝调整到后背中心,然后用夹子把衬衣与和服的领子固定。

2.一只手提起领子下方约15cm处,另一只手握住和服后面的中心线,提起和服,并调整下摆的长度,以不接触到地面的长度为止。

3.打开和服把前领放到腰骨的位置,决定正面的幅宽。和服边缘与身体侧边对齐为宜。

4.决定幅宽后,慢慢把正面打开,接着把底面合身定宽,然后把右手所拿着的领子下部提高10公分,使下摆线程倾状

5.重复正面,把左手所拿的领子下部分提高5公分,注意不要错位。腰间出现后皱褶往上调整。

6.在腰间系上第一根细绳。带子从身体正面往向系,在背中交叉后线回到前面打结。

7.把腰间的皱折拉平。手从和服袖裉下的开衩处伸进去检查和服是否被带子夹住,弄平背后多余的部分。

8.同样把胸前多余的部分平整好,把皱折拉到腋下,两手抓住两袖边,轻轻拉袖口。

9.检查两领子是否整齐交差好,如有错位,把手从袖裉下的开衩口伸进去调整。领口开衩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10.在胸下系上第二根细绳,多余的部分一定要拉整齐,正面重复的部分程水平状。

11.端正腰身,在胸前系上一条叫"伊达"的小带子,因为小带子有伸缩性,注意不要系得太紧。

12.检查胸前和后背是否有折和松懈,有的话,往腋下这边拉平整。检查和服与长襦袢的中心线是否在同一位置。整体完成后用大镜子检查是否有差错,然后摘下领上的夹子。

浴衣腰带系法(文库结)

如果是一个人打带结的话,可以在先胸前打结,然后右手拿着结子,左手拿住后背的下侧,从右方向把和服结转到背后。

1.把腰带宽上下对折,贴在腰上,取好打结眼的长度,结眼长以20公分为宜。

2.把打结眼的部分挂在肩上,剩下的部分严整地围腰两圈。

3.围腰两圈后剩下的带子对折后与挂在肩上的一端打结。

4.两脚稍分使身体稳定,然后用力勒紧带子。

文库结文库结

5.拿起打结眼的部分叠成三折。

6.用一条绳子绕两肩一圈系好,用夹子把结眼部分固定在绳子上。

7.把结翅部分的皱折拉平整。

8.结翅的长度与两肩同宽,正面朝上卷好。

9.拿起结翅,在带子衬垫上放入带枕后卷好。

10.把结翅叠成漂亮的褶,贴在后背上。

11.把结翅打开整理漂亮。完成后再做一次检查调整好结翅的角度。

12.把整个结转到身后。

穿着注意事项

和服着装时需要注意的是和服的左襟和右襟的盖法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穿时右襟领贴胸口,左襟领再盖在右襟领上,此穿法称为“右前”;反之则为“左前”。和服穿法,生人是“右前”即左搭右(襟领),由于日本人认为,死后的世界与生前相反,因此死者的穿法是“左前”即右搭左。“右前”穿法,有一说是受到中国古代服装影响,也有一说是日本人惯用右手,因此惯将刀在配在左腰间,若采用“左前”穿法,拔刀时受左襟领影响,动作会不顺畅。

领子:左襟搭右襟领子:左襟搭右襟

很多人不知道这一说法,穿和服时右襟搭左襟,甚至很多明星的穿着都是右襟搭左襟,比如说伊能静、杨丞琳参加某节目时就都出现这个错误,这是不正确的。

着装禁忌

日本有用衣服"招魂"的习俗:人们或者在死者的枕边,或者登上房顶朝向高山大海,或者挥动死者衣服大声呼唤死者回来。为死者洗用过的衣服时,要面北而洗,午半晾晒。洗完晾干后,必须整整齐齐叠好,收藏一段时间后再用棒敲打几下,生者才能穿用。因此,人们在日常浆洗衣服时,都绝不朝北晾晒,而且夜间也不挂在外面。

在城市,正月初一,大部分家庭都不洗衣服。古俗,每月的一日、十五日、二十八日,甚至彼岸等祭日也不得洗衣。这固然是节假日需要好生休息,也是畏惧这一天祭祀对象的魂灵飘游而过时附在晾晒的衣服上。新穿刚做好的衣服时,有的地区(如纪州)先将衣服披在柱子上;有的地方(冲绳)要口唱"我也千年,柱也千年"、"衣服单薄,身板结实"。即使不先给木柱穿,也要叠好后敲打两下再用。这都是出于担心衣服上藏有某种魂灵的缘故。收藏一段时期后用棒敲打,或者先给木柱穿,从主观愿望来讲,希望起到化解的作用,去灾避邪。

《无何集》载:"毋反悬冠,为似死人服",河南沁阳一带有"反穿罗裙,另嫁男人"的传说。由于死者去的是一个与阳世截然相反的阴间世界,所以死后要反穿衣,反戴帽。日本习俗,人死了下葬时,要左向掩衣襟,意味着死者的一切装束都与生者相反。所以,平时人们穿衣服时,最忌讳领子窝在里面,或者以后为前,以里为面。

同样,由于"万物有灵"思想,人们认为自己穿用的衣服必然寄存有自己的灵魂,把自己穿用的衣服赠给最亲近的朋友,意味着把自己的魂魄也赠给了对方,足见一片诚心。有的人赠衣时,还在兜内放一枚五圆的日币,这是取五圆的谐音,表示"御缘"(与您有缘)之意,还存在的赠"买衣服钱"、"买腰带钱",都是这种习俗的表现。

色彩禁忌

《中国民间禁忌》一书中曾将服饰的颜色归纳为四:贵色忌、贱色忌、凶色忌、艳色忌。

《礼记》载,天子弹服装因季节不同而颜色不同,按季节的阴阳五行,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

唐太宗贞观四年定百官朝服颜色,紫列朱前: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可以这样说,日本历史上的色彩禁忌与这些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

推古天皇十一年(605年),圣德太子颁布"冠位十二阶",按阶位用冠。

从上至下是德(紫)、仁(青)、礼(赤)、信(黄)、义(白)、智(黑)。这六种颜色和冠位又分别细分为大小两种,共十二阶。

日本历史上曾定桔黄色、深红色、青色、深紫色分别为皇太子、太上皇、天皇、和亲王的礼服用色,限制他人使用。尤其深红色和深紫色,更不准皇室以外的人使用,这种规定一直持续到1945年。

在日本高松冢古坟壁画上,除有唐装男子和女子画像外,尚有作为四方守护神的青龙、朱雀、白虎、玄武(黑龟)图画。直到今天,在日本的一些地方穿着和服时,非隆重仪式,一般不选用白色和红色。因为:白色代表神圣、纯洁;红色则象征着魔力。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安启洪    下一篇 七月与安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