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科奇人
- 中文名
- 楚科奇人
- 语言
- 楚科奇-堪察加语系楚科奇语族
- 居住地
- 大多居住在马加丹州楚科奇民族区
- 信仰宗教
- 萨满教
目录
楚科奇人是俄联邦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俄罗斯联邦马加丹州楚科奇自治专区境内。据1989年统计,楚科奇人共有15200人。其中,约有1500人分布在雅库特共和国科里亚克自治专区内,1300人生活在科累马河下游地区。
楚科奇人的语言属楚科奇-堪察加语系楚科奇语族。楚科奇人相信万物有灵,崇尚护身符,信仰萨满教。楚科奇人自称“劳拉威特兰人”,意思是“自己人”。楚科奇人在人种类型上属于蒙古人种中的北极类型,操楚科奇-堪察加语族楚科奇语。已有28%的楚科奇人视俄语为母语。楚科奇人有文字,是用西里尔文拼写。传统宗教信仰是萨满教和渔猎图腾崇拜。
中国《明史》中的北山野人女真就是他们,1368-1644年他们受中国明朝奴儿干都司管辖,按生产和生活方式楚科奇人分为两个群体:养鹿楚科奇人和沿海楚科奇人。
养鹿楚科奇人主要从事养鹿和狩猎,捕鱼是副业。主要运输工具是鹿拉雪橇,主要食物是鹿肉。沿海楚科奇人主要从事海兽捕猎业,副业是捕鱼和狩猎。主要交通工具是狗拉雪橇和兽皮船,主要食物是海兽肉。
在俄罗斯楚科奇半岛上居住着古老的楚科奇人。与西伯利亚其他土著民族不同的是,楚科奇族从来都没有被俄罗斯军队征服过。但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传统文化却曾因苏联时期的工业污染和新武器的测试遭到破坏。
尽管居住环境恶劣,但楚科奇人也依然保持着好客和慷慨的美德。他们认为,所有的自然现象都具有独特的精神和个性。虽然楚科奇人至今还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但也或多或少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楚科奇人与俄罗斯人的接触始于17世纪40年代,经过长期反抗,最后于18世纪归顺俄国。1930年12月10日成立楚科奇民族专区,1977年改为自治专区,属俄罗斯联邦马加丹州。
楚科奇人民族史志概述楚科奇人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俄罗斯联邦马加丹州楚科奇自治专区境内。国内学界对该民族的情况鲜有介绍,本文根据中外资料,从民族学角度对楚科奇人的民族起源、民族历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楚科奇人最早形成于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现代考察表明,楚科奇半岛和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的古代文化具有不同的起源,而楚科奇人则是楚科奇半岛大陆区域的最古老居民。他们的祖先至少在6000年前就定居在这一地区。
近年来发现的古村落遗址证明,楚科奇半岛的新石器文化同雅库特和科累马河地区的中石器时代文化以及更晚期的文化具有密切联系。同时,楚科奇人的许多文化特点也证实,他们的祖先形成于楚科奇半岛的大陆地区。如在楚科奇人的年历中,月份名称全都与北极条件下的野鹿生活有关。楚科奇人的天文概念,如许多星座和星体的名称,也与猎鹿有关,这同楚科奇半岛新石器时代各部族的主要经济活动完全吻合。另一方面,楚科奇人在语言上保留着他们自己的独立性和统一性,这一点也可以说明,他们是单独的和独立的发展起来的。
楚科奇人的祖先在由此向北迁移时,同化了一部分尤卡吉尔人和爱斯基摩人,由此形成了楚科奇族。1368-1644他们受中国明朝奴儿干都司管辖,《明史》中被称为北山女真。
10世纪初,楚科奇人逐渐由陆路狩猎和捕鱼向捕海兽经济过渡。数量众多的楚科奇部落开始向海岸一带迁移。他们在这里碰到了爱斯基摩人,其中,相当一部分爱斯基摩人被楚科奇人所同化,而楚科奇人也从爱斯基摩人那里接受了许多本地的滨海文化成分。如油灯、帐篷、神鼓的结构和形状,渔猎仪式和节日、舞蹈哑剧等等。由于两种狩猎文化——陆路狩猎和海上狩猎的接触,在楚科奇人和爱斯基摩人那里出现了社会劳动分工。这对两个民族的整个经济和民族发展过程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在楚科奇人的民族起源中,还明显地包含了尤卡吉尔人的成分。楚科奇人同尤卡吉尔人的接触开始于18-19世纪之交。当时尤卡吉尔人受埃文人和雅库特人的排挤,逐渐东迁至阿纳德尔河流域,与楚科奇人毗邻而居。毫无疑问,这种地域上的邻里关系不能不对楚科奇人的民族面貌产生影响。不仅如此,楚科奇人同尤卡吉尔人还具有相似的人类学特点,以及共同的祖先。
在俄文文献中,最早提到楚科奇人是在17世纪40年代。据这些文献称,楚科奇人在经济关系上分为两个群团:“使鹿的”和“徒步的”。“使鹿的”楚科奇人游牧于冻土带和阿拉泽亚河与科累马河之间的北冰洋沿岸,以及舍拉戈岬和更东部的白令海峡。“徒步”定居的楚科奇人同爱斯基摩人交错散布在杰日尼奥夫角至克列斯特海湾之间的沿岸一带。由此往南,楚科奇人居住在阿纳德尔河下游和坎恰兰河河口湾一带。
17世纪末,楚科奇人的人口总数为8000-9000人。1642年,在阿拉泽亚河流域,俄罗斯人开始同楚科奇人发生联系,随后楚科奇人并入了俄国。但实际上,直到19世纪前,楚科奇人一直没有向俄国臣服。在此期间,哥萨克对楚科奇人进行了多次武力征讨,均未奏效。18世纪60年代以后,沙皇政府彻底放弃了以武力使楚科奇人臣服的主张,楚科奇人得以同俄罗斯人和睦相处,并开始同俄罗斯人进行贸易。
19世纪初,在楚科奇半岛出现了许多集市,前来贸易的不仅有使鹿的楚科奇人,而且还有沿海岸居住的楚科奇人。同时,毛皮税政策的改变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楚科奇人同俄罗斯人相互关系的改善。1822年制定的《异族人管理条例》正式确立了楚科奇人在沙俄帝国的特殊地位。根据这一条例,楚科奇人不属于俄国,独立存在。不承担劳役,不课税,缴纳毛皮税自愿,并实行有偿交税。直到1917年,楚科奇人一直保持着这种特殊地位。十月革命后,在楚科奇人居住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0年12月10日建立楚科奇民族区,属于俄罗斯联邦。1977年改为楚科奇民族自治专区。
在苏联时期,楚科奇人的民族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楚科奇民族自治专区的建立,渔业和养鹿业经济的改造,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建设,以及社会文化教育活动,所有的这些措施都极大的消除了沿岸居住的楚科奇人和游牧的楚科奇人的地域特点,打破了屯落与住地之间的封闭隔绝状态。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一过程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现在,两个不同民族群团的生活方式已无太大差异。不同群团之间已开始通婚。但在楚科奇半岛的东部,沿海岸居住的楚科奇人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以往的生产习惯、传统的文化特点和经济生活结构。在他们那里捕海兽活动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同使鹿楚科奇人的通婚现象也比较少见。
近几十年来,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楚科奇人的居民数量开始猛增,民族成分也相应扩大。楚科奇人在自治专区的比重已不超过8%。在这种情况下,楚科奇人不得不同俄罗斯人和其他民族全面接触,从而出现了更多的杂婚家庭。这种婚姻的比例在不同的村落中为23%-60%不等。另一方面,楚科奇人年轻一代的文化水平的提高,现代的社会职业结构以及社会生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混合家庭的构成。通常,这种民族混合家庭的孩子一般都选择楚科奇族民族成分。
18世纪以前,楚科奇人仍然保留着许多母系氏族组织残余,在他们那里,父系氏族组织尚未形成。在游牧的楚科奇人中,真正的氏族单位是临时的游牧居住地。这种游牧居住地由3-4个血缘家庭组成,称“瓦拉特”,意即“一起居住者会议”。而在定居的楚科奇人那里,基本社会单位是由若干家庭组成的“兽皮艇公社”。这种“兽皮艇公社”中,以拥有兽皮艇的家庭为核心。狩猎时,这家的主人还会得到更多的猎物。在楚科奇人不同的社会组织中,劳动工具、鹿、兽皮艇、住宅和狗均为私有,牧场和渔猎地点则为公社所有。这些瓦拉特和兽皮艇公社都与真正的氏族组织不同:一是这种社会单位都不是永久性机构,其成员常常变动;二是亲属按男女两系计算。据考,这种社会单位乃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中间形式。在楚科奇人的婚姻关系中也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特点。18世纪,他们的婚姻制度为从妇制,即男到女家居住。此外,在楚科奇人中还存在一些群婚残余,如“妻姊妹婚”等。到19世纪,在楚科奇人中已有明显的社会分化,开始出现剥削集团。在定居的楚科奇人那里,甚至出现了所谓的“贸易中间人”社会阶层。他们来往于西伯利亚东北端的迭日涅夫角和查翁湾之间,进行买卖活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楚科奇人的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明显的阶级社会特点。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