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比斯组织
- 中文名
- 国际奥比斯组织
- 外文名
- Orbis International
- 成立时间
- 1982年
目录
“奥比斯”(orbis)在拉丁文中含有“地球、眼睛”的意思(另一说法是“眼睛地球仪”)。
在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德州眼科医生戴维培顿开始构思一间能飞行的眼科培训医院。其后,戴维培顿梦想成真,得到美国联合航空捐赠一架在一九六零年建成的德格拉斯D C - 8 飞机,在美国国际发展局拨款资助下,飞机内部被大规模改装成为一间设备完善的眼科医院,到了一九八二年三月,奥比斯飞机医院正式启航,在巴拿马城进行了第一次救盲工作;自此以后,一支灵活的奥比斯医疗队伍,联同世界先进国家的义务眼科专家到访发展中国家,为失明人士带来光明。一九八六年,奥比斯将医疗工作由飞机伸延到地面医院,在当地医疗设施贫乏的环境下,向医护人员亲身示范眼科手术及分享临床经验,让他们学以致用。随着救盲计划不断扩充,奥比斯于一九九四年以崭新的DC-10 飞机取代已有机龄三十年的DC-8飞机,DC-10飞机医院比以前空间大了一倍有多,设备更为先进完善,所发挥的救盲力量也愈来愈大。
近年,不少发展中国家都积极寻求解决失明问题的长远方法,奥比斯在当地政府及医疗单位协助下,将工作重点放在长线的防盲项目上,首先在埃塞俄比亚推行全年的眼科医疗行动,改善当地医疗设施及加强救盲工作的影响力。其后在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及越南等地相继展开同类型项目。
今时今日,奥比斯从未间断推动各国领袖和医疗组织团结起来,遏止失明问题升级。奥比斯除了与其它处理失明问题的非政府机构紧密合作外,还是「视觉2020:看得见的权利」(Vision 2020:Right to Sight)计划的始创成员。此计划由世界卫生组织开设,旨在集合和积累资源,盼在2020年之前治愈全球可避免的失明。
奥比斯期望有朝一日,失明不再成为社会问题,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人得以恢复视力。在理想未达之前,奥比斯会竭尽所能,努力为全球人类争取看见的权利。
这个组织的国际奥比斯眼科飞行医院是世界第一所飞机眼科医院。该院于1982年3月在美国休思敦正式建立,它是由一架DC—8型飞机改装而成,内部设有预检室、检查室、微型手术室、护理室等手术设备,既可施行手术又可从事示范教学、并通过双向通讯设备,直接与示范医生进行问答。
奥比斯组织总部设在纽约。在休斯敦、伦敦、加拿大和香港设有办事处,并配备了从美国及其他地区选出的一批拥有高级技术的医生、护士、工程师、机师、影视制作人员等为随机人员。自1982年成立以来,来自29个国家的600多位世界一流的眼科专家,先后访问了四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2万名眼疾患者在专机上进行手术治疗,使他们重见光明,并有3万多名各国眼科医生、护士参与了它的训练计划,使之成为推行防盲、治盲的骨干。
作为一个不以牟利为目的的非政治性独立组织,它逐渐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眼科同行的支持。至1991年,除美国外,现已有29个国家和地区的眼科专家参与这一活动,志愿为各国眼疾患者服务。它正在壮大为一个世界性的眼科集团。
奥比斯拥有最为知名的飞机眼科医院,并通过四种不同方式提供眼睛保护和防盲资源:
空中:通过世界上唯一的机载医院及培训设备:DC-10飞机。
项目点:通过一系列以医院为基地的短期项目来建设当地的防盲能力。
地 面:通过在全球五个国家的长期项目大规模建立眼睛护理及防盲基础设施。
网络空间:通过新建立的网络视讯项目连接世界各地的签约眼科专家,用互联网进行一对一的技术指导以及针对单个病例的会诊。
自1982年在中国实施第一个防盲项目以来,奥比斯在卫生部,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各地政府及卫生部门、以及广大眼科医务工作者的支持下,已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近二百个防盲项目。
奥比斯已经在中国开展了114项医疗培训项目,包括29个飞机培训项目、85个地面医院培训项目,内容涉及手术、护理、生物工程和社区保健培训项目。有超过10000名中国眼科医生、超过6300名中国眼科护士接受奥比斯的培训,超过3500名的中国眼病患者在奥比斯项目中重获光明。在未来的5年里,奥比斯将把工作重点放在中国。
奥比斯已经在全球85个国家完成了700多项防盲医疗培训项目。
自1982年以来,奥比斯已经在中国25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177个医疗培训项目,包括32个飞机培训项目、106个驻院培训项目(包括8个远程医疗项目),28个在奥比斯太原培训中心举办的培训班和20个中国培训网络培训班,内容涉及手术、护理、生物工程、视光学、眼库管理、医院管理和社区保健等各个方面。
超过60,000名中国眼病患者在奥比斯的项目中获得手术治疗(其中11,081名在2005年中获得手术治疗)。
超过400,000名中国眼病患者在奥比斯的项目中获得门诊治疗(其中144,898名在2005年中获得门诊治疗)。
超过3,000,000人在奥比斯的项目中接受了视力检查和眼病筛查(其中403,682名在2005年中接受了视力检查或眼病筛查)。
超过13,000名中国眼科医生接受了奥比斯的培训(其中1,059名在2005年中接受了培训)。
超过9,000名中国眼科护士和乡村医护人员接受了奥比斯的培训(其中1,120名在2005年中接受了培训)。
奥比斯的崇高使命已得到中国各级政府认可和支持。特别是在1994年,奥比斯代表受到中央领导人江泽民和李鹏的接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目前有600万盲人。这些盲人的盲病有80%以上是可以避免的(包括本来可预防而没预防的)、或是可以治愈的。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想象倘若中国能够进行有效的防盲治盲工作,那么失明人数将会大幅度地下降。然而,中国目前存在的三大差异(即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以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和一些不利因素给防盲治盲工作带来了困难。
中国目前“盲”的现状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 盲病患者的分部与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衡。
中国2860个县级单位中有1649个农村县,但有一半以上没有一名能做手术的眼科医生,也没有基本的眼科手术设备。其中更有400-500个县不能提供任何形式的眼科服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卫生部2002年的统计显示,中国约有24000名眼科医生,其中80%居住在东部大城市;国内能做白内障手术的医生只有约4000-5000名。而这些能做白内障手术的医生中,大多数也是居住在东部大城市。东部城市医生大大多于西部农村医生,分布不均可见一斑,这就导致了许多西部农村眼病患者在本地无医可求。
第二, 医院收费和百姓支付能力的不平衡。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中国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854.9元。县级白内障手术费1600-2500元不等,省级3000-4000元不等,大城市诸如北京、上海5000-8000元不等。可以说,西部农村地区的百姓进行一次白内障手术需要用去相当于一年的收入,加上车旅、住宿等费用,他们甚至需要积蓄多年才行,更不用谈去大城市接受高水平治疗了。
第三, 基层眼科手术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低下。
基层手术失败率很高,有的地方甚至每100例手术中有将近60例失败,这使得病人对当地医疗质量失去信任。有三个原因导致这些情况的发生。第一,基层能力强的医生往往会向更高一级的医院流动;农村县级医院的医生兼顾眼科和其他医科,其技术不专。第二,西部农村医生缺少培训机会。第三,设备质量差,有的地方仍在使用老旧的、甚至是已被淘汰的设备。如此就产生了恶性循环,手术质量低→病人少→医生得不到锻炼→手术质量低。
第四, 眼科服务的可持续性。
各级卫生部门和防盲组织曾开展过很多防盲的免费手术治疗活动。如“健康快车”、各种手术复明车活动、“光明行动”,等等。这些活动在给当地贫困患者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当地防盲工作的可持续性带来很大的挑战。我们知道,没有任何政府、组织、个人有能力持续不断地为患者提供免费的治疗。当外来的免费治疗活动结束后,留给当地医疗机构的是就诊病人的不足,病人期待着下一次的免费机会而不愿付费就医,从而制约了当地医疗机构自身防盲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奥比斯针对中国防盲治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奥比斯将根据“视觉2020:享有看得见的权利”所提出的建立金字塔式的四级防盲网络体系的模式来开展工作。开展防盲项目的五个原则是:
第一, 将项目服务对象聚焦于贫困人群,特别是西部农村的贫困人群。
第二, 治疗服务的价格必须能为贫困人群所承受。
第三, 保证治疗服务的高质量。
第四, 注重成本效益,最大化地达到投入少产出多的效益。
第五, 奉行“授人以鱼,度一日;授人以渔,度终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方针。
中国的防盲治盲工作任重道远。奥比斯仍然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障碍:一、与艾滋病、重大传染疾病、高死亡率疾病相比,防盲工作尚未被放在各级政府优先考虑的位置上;二、中国公立医院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导致了贫困人群“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三、医务人员对防盲工作缺乏积极性。
奥比斯将继续协助卫生部、中国防盲技术指导组,以及各级卫生部门,偕同其它国际、国内民间防盲组织一道来积极推动“视觉2020”在中国的开展。1982年至2004年,奥比斯在中国总共投入资金约一千二百一十万美元,其中2004年投入的资金为一百七十万美元,2005年投入的资金为二百五十万美元。预计在今后六年中,奥比斯将投入二千二百万美元开展新项目。
这座飞行医院1982年起多次来华,为我国几百名眼疾患者做了手术、使2000多名医生得到了技术培训,并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
1989年8月,双方签署了意向性文件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我国培训更多的县、区级眼科医护技术人员。
1994年,奥比斯主席富特先生访华时将一架DC—8眼科专用飞机赠送给中国。
加拿大
爱尔兰
英国
中国
南非
美国
埃塞俄比亚
印度
越南
孟加拉国
赞比亚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 下一篇 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