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距市中心10公里,距乌鲁木齐国际机场1.5公里,距乌鲁木齐火车北站(货运站)2公里,距亚欧大陆桥西北编组站一火车西站3.5公里,距火车南站(客运站)10公里,距铁西变电站(开发区专供线)4公里。开发区紧邻312国道,东邻北京路,四周道路宽广,交通方便,完全融入了城市交通网络。 2011年1月,自治区党委、乌鲁木齐市委根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关于做大做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神,作出开发区与头屯河区“区政合一”决策。

目录

2011年1月,自治区党委、乌鲁木齐市委根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关于做大做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神,作出开发区与头屯河区“区政合一”决策。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开发区,2003年国务院批准在开发区内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于1961年建区,是乌鲁木齐市重要的工业区。两区合并后,开发区(头屯河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开发区(头屯河区)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部,规划管理面积480平方公里,现辖9个街道办事处、68个社区,总人口27.4万人。东靠高铁新区交通枢纽客运站,北邻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区内有全疆最大的列车编组站火车西站、全疆最大的货物储运站火车北站以及正在建设的三坪集装箱中心站,312国道、乌奎高速公路、北站公路与苏州路贯区而过,具有较强的对内吸引和向外输出有利条件。

开发区(头屯河区)是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行政区、兵地融合发展区、经济合作区五种体系格局和新疆软件园、新疆留学人员创业园、新疆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产业园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园区。区内注册企业3600余家,其中重点企业588家,包括1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外资企业、13家区外及本地上市公司和15家“世界500强”、24家“中国500强”投资项目。有全国领先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金风科技有限公司和新疆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另有三一重工、中国重汽、陕汽、新研股份、海螺型材、红云红河、中粮可乐、康师傅等众多国内外著名品牌企业。形成了冶金、风电、食品饮料三大支柱产业,汽车、机械装备、新型建材、现代物流四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工程四大新兴产业,以及全国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西北最大的冶金工业基地、西北新兴的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基地、新疆最大的食品饮料加工基地、新疆创智商务总部基地、面向亚欧的国际物流及出口加工基地、面向中亚的软件信息产业基地等“七大基地”的“三四四七”产业格局。2009年综合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在当时统计的55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32位,在西部13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4位。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9.2亿元、工业总产值755.7亿元、工业增加值116.7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21.5亿美元、本级财政收入28.7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16.7%、47.2%、23%、35.8%、14.5%。已成为自治区首府乃至全疆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

“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头屯河区)将围绕建设“中国21世纪向西开放、面向中亚的新经济平台”发展愿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入实施区域融合、向西开放、环境立区、创新活区、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文化凝区“七大战略”,大力开展文化建设、能力提升、效能建设“三大工程”,着力打造全疆经济、文化、人才“三大高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动向多功能综合性园区转型升级,把开发区(头屯河区)建设成为首府乃至全疆改革开放的高地、科学发展的窗口、跨越式发展的排头兵,成为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环境优美、宜业宜居、充满活力的首善之区。预期主要经济指标到2013年实现翻一番,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约70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400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近70亿美元、地方财政收入9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6%以上。

发展建设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是1994年8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部,给投资者提供了宽广的创业地域空间。2003年3月1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位于开发区二期,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首期围网0.4平方公里,于2005年7月28日通过国家九部委的联合验收、封关运作,开发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拥有了广阔的平台和更大发展空间。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依托乌鲁木齐市区,距乌鲁木齐国际机场1.5公里,距火车北站仅2公里,距市中心10公里,乌昌高速公路及312国道穿越开发区,交通十分便捷。

开发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新疆地大物博,各类资源丰富,与8个国家接壤,有一类口岸16个,二类口岸11个。以乌鲁木齐市为龙头的天山北坡经济带汇聚了新疆工业发展的资源、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

开发区先后引进了美国可口可乐、韩国SK手机、法国威立雅、丹麦嘉仕伯、统一食品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以及内蒙古伊利、浙江纳爱斯、珠海中富、湖南三一重工、山东鸿达机械、美克股份、金凤科技、金牛生物等国内知名企业,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电子信息、化工塑料、家具制造、食品饮料、现代医药、现代物流八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风能装备制造基地、西北最大的出口加工基地、全疆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和机械设备制造基地。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以“致力于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理念,以“西部一流水准,中国先进水平”为标准,努力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新疆向西开放大通道和桥头堡的作用,面向中亚、西亚、东欧及俄罗斯等市场,建设国家向西出口加工基地、中转集散地和物流大通道,力争用10至15年时间,建成“中国21世纪向西开放、面向中亚的新经济平台”。

发展历史

她一路走来,沐浴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坚持改革开放方针,以开拓创新的勇气,实现了历史跨越。她凝聚了新疆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实行沿海开发区政策,随着国家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和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西部特色的开发区创业、发展之路,发挥着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2003年3月1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为开发区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形成了两区合一、政策集聚、功能完备、独具优势的新经济区域。

在新的发展时期,开发区将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增添新优势,践行国务院“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发展方针,按照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两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具有新疆特色和独特吸引力的改革开放的试验区、自主创新的引领区、外向型经济的带动区和新型工业的集聚区。

1992年3月,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两级党委、政府作出战略决策,建立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1994年8月,国务院批准首期规划面积4.34平方公里。

开发区从零起步,创业者克服资金少、经验缺、起步晚等“先天不足”,发扬“艰苦奋斗、锲而不舍、团结实干、开拓进取”创业精神,采取“小块起步,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发展思路,“三皮(嘴皮、地皮、脸皮)”开路,“三借(借人、借车、借房)”筹建,“三鸡(借鸡、引鸡、养鸡)”下蛋,用最少的资金和最为有限的资源,“招商、建设两线展开,工业为主,二三产业联动”,开辟了一条创业之路。

在较短的时间内,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项目相继入区,昔日阡陌郊野崛起了一座工业新城,为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培育了精神,锻炼了队伍。

“十五”时期,开发区进入持续稳定发展期。2001年8月,新增二期用地9.87平方公里。2005年7月,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0.4平方公里封关运作。

进入新世纪,开发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发展思路,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综合开发、环境优先”的开发理念,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城区建设向优化布局、提升功能、美化环境转变,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采取“招大、招强、招品牌”的方针,“以商招商”模式初见成效,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项目落户入区,外向型加工项目陆续入驻出口加工区,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这一时期,开发区工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一批机械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化工塑料等工业项目竣工投产,有效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十一五”时期是开发区继往开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商贸中心、新型工业化、乌昌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扎实推进,开发区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2007年8月,开发区十二师合作区首期15平方公里开工建设,“500水库”园区首期规划11.6平方公里。

在新的发展时期,开发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起点谋划“十一五”发展思路和举措。大力实施“区域融合、向西开放、环境立区、创新强区、人才兴区、文化凝区”六大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举措,努力寻求发展大突破。拉大空间骨架,大力度推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培植新型工业基础,大力度促进产业集聚;立足创新,大力度突破事关发展全局的难点和关键点;搭建新的融资平台,大力度拓展融资渠道;实施“三大工程”,大力度提升软实力,掀起了新一轮大规模开发建设的热潮。

2006年以来,开发区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投资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吸引多家世界500强、国内百强企业入区投资,优势产业加快集聚。在一批龙头项目的带动下,全国最大的风能装备制造基地、西北最大的出口加工基地、全疆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和机械设备制造基地雏形初步显现。

经过十几年的创业、发展,开发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十五”期间,经济总量成倍增长,进入“十一五” ,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主导产业加速集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经济质量明显提升,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开发区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奋发图强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基础不断巩固,展现出“活力、创新、和谐、发展”的开发区新形象。

经济状况

“十五”期间,按照国家商务部统计口径,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3亿元,年均增长12.7%;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3.7亿元,是“九五”的5.6倍,年均增长23%;工业增加值46.4亿元,是“九五”的5.4倍,年均增长18.3%;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3.8亿美元,年均增长20%;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年均增长21.4%;累计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1.9亿元,年均增长12.1%,其中:本级财政收入12.6亿元,年均增长6.5%。

2006年,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4亿元,较上年增长29.4%;完成工业总产值69.3亿元,增长37.3%;实现工业增加值23.7亿元,增长26%;完成进出口总额12.7亿美元,增长207.4%;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4亿元,增长35%;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6.92亿元,增长30.8%,其中:本级财政收入3.67亿元,增长22.9%;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较上年末同比下降5%,较知名企业有嘉里大通、SK、统一、中富、嘉仕伯、丹麦LM、华昌雷特、纳爱斯、伊利、三一重工、山东鸿达、南方物流以及金风科技、乌苏啤酒、美克、新能、金牛、维药等,其中进驻世界500强企业9家,国内200强企业8家。到2007年,工业产值上10亿元工业企业1家,上1亿元工业企业13家,限额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3.1%。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数据,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营成本指数位居全国开发区第二位,体制建设指数位居西部开发区第三位,发展与效益指数位居西部开发区第五位。2006年以来,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列。

2007年是近年来开发区经济增长幅度最大、提速最快的一年。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5亿元,增长36%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70.7亿元,增长71.1%。实现工业增加值20.2亿元,增长52.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增长25.1%;进出口总额实现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全口径财政收入11.1亿元,增长60%,其中,本级财政收入5.2亿元,增长4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9亿元,增长34.9%。

投资方向

1、围绕新疆地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利税的支柱型产业,扩大对周边国家的产品出口。

2、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外商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及配套产业。

3、机械电子工业:电子设备、电子仪表、电子原器件和电子产品、高中档家用电器生产、计算机、儿童学习机装配及配套产品、集成电路、多功能电度表、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装配中小型电动工具、石油化工配套机械设备、建筑机械。

4、经工纺织工业:纸及纸制品、皮革制品、裘皮服装、合成洗涤剂及原料、护肤系列产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新型日用陶瓷及搪瓷制品、工艺美术旅游产品、包装容器材料、中小型通用机械。棉、纱、亚(胡)麻、毛丝等制品加工生产,新型特种化纤及深加工。

5、建筑化工类:新型建筑材料、非金属矿物制品、新型固体材料和屋面材料、新型耐火材料、替代进口的建筑卫生陶瓷、大理石、花岗岩加工、石油化工精细产品。

6、制药、农药、食品加工业、医疗保健用品。

7、科研、金融、商业饮食、贸易、旅游及其他第三产业等。

8、投资者自带符合开发区产业政策的项目。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下一篇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