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祭月

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动,称为“夜明”或“夕月”。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
中文名
祭月
定义
古代对月神的祭祀
又称
“夜明”或“夕月”
时间
中秋夜

目录

中国的祭月仪式从周代起就有,祭月时间是在

1 祭桌或祭几一张。普通的小桌即可。

祭月祭月

2 草席若干条。行拜礼之用。普通草席。上可加软垫。

3 香炉一盏,香若干。普通小型香炉。

4 盘碟碗盏等祭品盛器若干。

5 红烛两根。照明、烘托气氛及点香用。

6 普通的酒一瓶.酒爵三只。酒杯亦可。

另外就是:月饼、猎取节日野味、糯米圆饼、饮酒、瓜果、毛豆、鸡冠花。

程序

“坐”,就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兴”,就是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缓缓拜手(手至地,头贴手),再缓缓起身;平身,就是双脚同时,从“坐”的姿势站起来。

祭桌正前方摆着香炉,香炉两边大红烛摇曳着红色的烛光,切成莲花状的西瓜、月饼、柑橘、葡萄分列在祭桌上。距离祭桌1.5米远的地方,摆着一块红地毯,“所有人关掉手机,以示虔诚”,赞礼宣布“赞礼执事就位”后,两个身着汉服的男汉友,缓步走到祭桌的两侧,接着,在主祭的带领下,汉友们整齐地来到祭桌前,随着“坐”的口令,双腿跪在地上。

祭月活动正式开始,主祭坐在红地毯上,从执事手中接过3炷香,许愿后,插在香炉中,连续重复了3次后,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接着,主祭借助烛光,向月亮的方向朗读祝文,祝文写着“时维丙戌年仲秋,诚炎黄儿女……兹呈斯文,祀於神灵,维伏尚飨!”,然后,主祭将祝文和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

方式

壮族的“祭月请神”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竖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做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祭月祭月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著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寻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中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寨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寨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到为之动情动容。

高山族“赏月”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意义

中秋赏月、祭月是中秋活动的重要内容,当明月在东方冉冉升起,人们便设案于庭院,祭拜月亮,供品以月饼为主,另加瓜果之类,特别是柚子是不可少的,祭品多具圆形,是取团圆之意。祭毕,家人团坐,饮桂花酒,吃月饼,赏明月,讲述有关月亮的故事,比如牛郎织女、吴刚伐树等等。

有些地方的青年男女,祭拜月亮之后,便乘着清亮的月光,成群结队到夜色悠美的野外对歌,往往通宵达旦彻夜不歇,对歌后带着露水成双结对窃窃私语,有的从此结下百年之好。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冲绳美丽海水族馆    下一篇 红火蚁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