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目录
自2011年至2016年,营养改善计划已实施5年,中央财政为699个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县(含19个团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4元(800元/年),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591亿元,用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其中,营养膳食补助资金862亿元,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429亿元,食堂建设资金300亿元。
截至2016年,已经有29个省份的13.7万所学校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超过3360万。每天有超过1/2的义务教育学校为学生提供营养餐,有近1/4的义务教育学生在校能吃上营养餐。
为推进学校食堂供餐,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了3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解决试点学校就餐条件差、食堂缺口大、供餐能力弱的问题。截至2016年6月,试点地区共完成食堂建设项目近6.8万个,新建、改造面积2544多万平方米。
在食品安全方面,教育部在营养改善计划启动之初,就对699个国家试点县的教育、财政部门负责人等1500人进行了面对面的培训;在实施过程中,各地都按要求建立了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与试点学校、供餐企业等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对供餐企业实行严格准入和退出机制,将不合格的供餐企业列入“黑名单”;建立并落实了学校膳食委员会、校长(教师)陪餐等制度。
为实施好营养改善计划,让学生们既吃得上、吃得饱,又能吃得有营养、吃得安全,教育部等部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立规矩,把严格规范管理贯穿始终。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坚持制度先行,以高标准严要求促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教育部联合财政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原卫生部等15个部门,先后组织制定了实施细则、食品安全保障管理、专项资金管理、食堂管理、实名制管理、信息公开公示、营养健康监测评估、应急事件处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食堂建设等10个系统的管理制度,明确了中央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试点学校以及供餐单位的职责,规范了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一起步就定好了规矩。同时,建立了办公例会、工作调度、分省包干、督察督办、定期通报、监督举报等工作制度,做到了每项工作都有落实的办法。全国各级学生营养办也都建立了目标责任制。
第二、给补助,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中央财政为699个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县(含19个团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4元(800元/年),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试点地区参照国家试点标准执行,中央财政按照不超过50%的标准给予奖励性补助。从2011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591亿元,用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其中,营养膳食补助资金862亿元(含2016年下达189亿元),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一补”)资金429亿元(含2016年下达71亿元),食堂建设资金300亿元。地方财政也投入了不少,根据各地报送数据,截至2016年6月底,地方试点地区仅营养膳食补助一项就支出了230亿元,此外还承担着聘用食堂工作人员、食堂运行成本等费用开支。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等组织经过实地考察后,给予高度赞扬,认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了不起的计划”。
第三,建食堂,大力改善学生就餐条件。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之初,考虑到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饮食习惯差异很大,我们以地方为主,确定了学校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和家庭托餐等三种模式。实践证明,学校食堂供餐是目前最受学生欢迎、较为安全有效的供餐模式。为推进学校食堂供餐,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了3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解决试点学校就餐条件差、食堂缺口大、供餐能力弱的问题。截至2016年6月,试点地区共完成食堂建设项目近6.8万个,新建、改造面积2544多万平方米,有力推动供餐模式向学校食堂供餐转变,试点地区实行食堂供餐的学校比例达到74%。其中,浙江、福建、重庆、贵州、西藏、宁夏等地基本实现学校食堂供餐,学生就餐条件明显改善。许多学生说,在学校可以吃上热乎可口的营养餐,有荤有素,有时假期在家都盼着早点回到学校。
第四,抓安全,努力让学生吃的饱、吃的安全。确保每一份营养餐都吃得安全,每一块钱都吃到学生嘴里,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食品安全方面,我部在营养改善计划启动之初,就对699个国家试点县的教育、财政部门负责人等1500人进行了面对面的培训;在实施过程中,各地都按要求建立了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与试点学校、供餐企业等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对供餐企业实行严格准入和退出机制,将不合格的供餐企业列入“黑名单”;建立并落实了学校膳食委员会、校长(教师)陪餐等制度。在资金安全方面,我部建立了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每一名享受补助的学生都能在系统里查看到;建立完善供货商评议、招标采购等制度,要求凡是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都要通过招标、采购方式确定供应商;各级学生营养办都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试点学校食堂全面实行财务公开,饭菜价格、分量还有享受补助学生名单都要上墙,在学校显著位置公示。
此外,我们还定期组织对试点地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至今已经开展了四轮全国性督查,针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向各省印发问题清单,督促相关省份限时整改。
第五,做加法,汇聚众力为学生添营养。改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不是中央包打天下,也不是教育一家单打独斗,靠得是政府、社会、家庭一起努力。在中央层面,一直在资金、项目和力量上做加法,包括统筹推进营养膳食补助提标、完善“一补”政策、支持地方试点、改善就餐条件等工作;会同中国疾控中心开展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进行农村学生膳食营养指导;成立营养改善计划专家委员会,积极发挥专家学者在技术支持、决策咨询、业务指导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等等。在地方层面,不少地方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搞创新,不断丰富营养改善计划内涵。江浙沪等东部地区地方财政掏钱,让学生吃上营养餐;重庆、四川鼓励学生家长承担一部分,让营养餐标准实现4+X,膳食结构得到优化;湖北团省委、青基会发起建设近1700个“希望厨房”,改善学生就餐条件;云南6600多所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勤工俭学基地面积超过7万亩,既增加学校蔬菜、肉食等供应,又提高学生伙食补贴;宁夏给陪餐教师发伙食补助,全面落实校长教师陪餐制,等等。
第六、促公开,推动营养改善计划在阳光下运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我们坚信,“晒”得越彻底,过程越透明,食品安全、资金安全就越有保障,学生吃得就越放心、越安全。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公开公示办法,要求把每一个环节都放到阳光下“晒一晒”,让政策文件、规章制度、进展情况“上墙”、“上网”。全国学生营养办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建立了专题页面,公开并解答有关政策、介绍工作动态、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并展示各地实施情况,先后视频展播了654个国家试点县实施情况,152所试点学校营养餐实物图片。2015年,我们又委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开展“阳光校餐”项目试点,试点学校的老师利用手机APP,直接将营养餐实物图、学生就餐图和饭菜用料、价格等上传到阳光校餐网,所有人在网上轻轻一点,就能一览无余。此外,我们还坚持开门办会和检查,对问题不遮掩、不护短,凡是有关会议和督导,各位媒体朋友都可以参加。
五年来,营养改善计划陪伴了数千万中小学生的成长,基本消除了农村学生饿着肚皮上学的现象,明显改善了学生在校吃不上热饭的状况,有力保障了学生营养餐的食品安全,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效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施规模大,受益学生多。目前,已经有29个省份的13.7万所学校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超过3360万。也就是说,每天有超过1/2的义务教育学校为学生提供营养餐,有近1/4的义务教育学生在校能吃上营养餐。其中,国家试点县699个,受益学生2097万人,实现国家试点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全覆盖;地方试点县805个,受益学生1264万人,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等部分省份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覆盖,四川实现67个民族待遇县所有义务教育学生全覆盖,有力的促进了教育公平。
第二,学生营养状况有改善,社会反响良好。根据中国疾控中心作为第三方开展的跟踪监测结果,试点地区学生的营养状况发生了积极变化,身高体重有所增长、身体素质有所改善、贫血率明显下降,营养不良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家长和老师们都说,孩子们吃得比以前好,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更好了,学习意愿和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也养成了更加健康的生活习惯,参加体育运动的活力也大大增强了。这项计划顺应了群众期盼,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广大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对此都给予高度认可和热烈拥护。
第三,对试点地区发展起到了有效带动作用。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近1600亿元资金,用于实施国家试点、奖励地方试点、改善就餐条件和补助困难学生,有力地支持了教育事业发展。按照目前的标准,国家给每生每天4元膳食补助,寄宿生加上“一补”后达到每天8-9元,基本能够解决贫困学生在校吃饭问题,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不少地方一方面鼓励试点学校就地取材,另一方面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营养改善计划覆盖面广、涉及环节多,而且是从最贫困地区起步,基础条件比较差,管理能力比较弱,又没有先例可循,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地方责任落实不到位。一些地方工作机构不健全,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动率高,责任心不强,影响了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效果。
二是食堂供餐推进较慢。个别地区食堂建设工程进度缓慢,部分地区食堂建成后未及时投入使用,没有积极克服困难,发挥食堂作用,为学生提供完整午餐。
三是食品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个别学校食堂管理不规范,食堂晨检制度落实不到位,学校食品储存室达不到规定要求,存在安全隐患。
四是资金安全存在风险。一些地方没有严格落实招标采购规定,部分地区专项资金结余量较大。
第一,推动相关省份进一步扩大地方试点范围。积极推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方试点工作,要求相关省份切实加强省级统筹,认真摸清底数,制定详细工作方案;抓好关键环节,强化各项管理工作,把地方试点所需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证,积极改善供餐条件,严格食品安全管理;尽快落实组织领导机构和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认真落实营养改善计划相关制度措施,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今年启动扩大地方试点工作,确保2017年实现营养改善计划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
第二,紧抓“两个安全”不放松。督促试点地区将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落到实处,确保所有学校食堂持证经营,进一步提高食堂供餐的比例,改进小伙房供餐条件,不断丰富供餐内容、改善供餐环境、提高供餐能力。将政府采购、集中招标落实到每一笔大宗原材料采购,严把“入口关”,坚决阻止不合格企业参与。完善相关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让任何单位、任何人不能从孩子嘴里“揩油”,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肃的问责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第三,大力推行“阳光校餐”。借助“阳光校餐”项目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提升这一民生政策的透明度,创新监管方式,实现营养改善计划执行规范化,学生营养科学化、标准化,把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水平提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一个新跨越。
第四,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加大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和营养师的培训力度,提高试点县和学校的营养配餐能力。积极会同相关部门统筹研究青少年营养健康标准等问题,将食物与营养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加强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营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探索开展“食育”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加强科学配餐指导,让学生吃的营养、吃的健康。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营养健康监测评估情况
2016-08-3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面了解和科学评价“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推广学生营养改善提供科学依据,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领导下,2012年秋季开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组织各试点省、地、县疾控中心每年开展一次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有关情况如下:
一、监测范围
把22个省的699个国家试点县均列为常规监测县,收集各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以及食物供应和学生身高、体重、出勤等信息。同时,从每个省的常规监测县选取1~3个县作为重点监测县,共50个县,在常规监测基础上增加学生食物摄入、饮食行为、营养知识、学习成绩以及微量营养素营养状况生化指标。近年来,监测范围逐年提高,从2012年的414个县(59.2%)上升到了2015年的652个县(93.3%),包含12000多所学校、160余万名学生。
二、监测结果
1.学生营养状况有所改善。身高和体重是反映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基本指标。通过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增长明显,高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增长速度。2015年,男、女生各年龄段的平均身高要比2012年高1.2cm-1.4cm,各年龄段男女生的平均体重多0.7kg和0.8kg。其中,6~11岁的小学生或者女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幅度更为明显。
微量营养素缺乏会影响中小学生的体格和智力发育、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通过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生的微量营养素营养状况有所改善,如学生的贫血率下降、血清维生素A缺乏率减少。监测中小学生的贫血率从2012年的17.0%,降低到2013年的14.8%、2014年的13.5%和2015年的7.8%。
2.学生的就餐状况改善。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后,试点地区学生吃一日三餐的比例有所提高,学生每天吃到三餐的比例由2012年的89.6%上升到2015年的93.6%。反映“吃不饱”的学生减少,2015年学生反映午餐(2.9%)、晚餐(3.1%)“总吃不饱”的比例较2012年(4.7%和5.0%)略有下降。上午第3或4节课“每天都感觉饿”的学生比例在2013年为5.7%,低于2012年(6.6%)。
3.学生出勤率显著提高。国际经验表明,学校供餐能提高学生的健康状况,改善出勤。“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试点地区学生的健康状况,减少了感冒等疾病的发生,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2013年,34.5%的学生反映过去一年“基本没有”发生过感冒,高于2012年(22.3%)。学生缺课率为26.5/万人日,低于2012年的35.9/万人日,无论是事假缺勤率、还是病假缺勤率都有所下降。
三、存在问题
1.学校食堂营养配餐能力亟待提高。为解决基层食堂工作人员营养配餐能力低下的现状,全国学生营养办和营养所共同开发了“学生电子营养师(农村版)”,为学校食堂科学合理地进行营养配餐提供了实用工具。监测时发现,只有近十分之一的学校食堂在配餐时使用了“电子营养师”。
2.学校食堂食物供应有待改进。学校食堂的食物供应情况与推荐量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禽畜肉类、蛋类、奶制品和豆制品的供应不足。以4~6年级小学生为参考人群,学校食堂平均为每人每天提供粮谷类257克、蔬菜196克、禽畜肉66克、鸡蛋10克、豆制品7克。这些食物可以为学生每人每天提供能量1560千卡、蛋白质48克、铁14毫克、钙230毫克和维生素A75微克视黄醇当量,低于全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主要营养素平均摄入量。
3.学生营养知识水平待提高、饮食行为待改善。学生的营养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但监测发现,学生对相关营养知识回答的正确率在20%-60%之间。同时,学生吃零食现象较为普遍,41.0%的学生“每天吃2次以上”零食;“每天花费1元及以上”购买零食的学生达到了66.6%,且寄宿生高于走读生。膨化食品和方便面是他们常吃的零食之一(超过40%),还有48.9%的学生“每天喝1杯及以上”饮料,他们最常喝的是碳酸饮料(42.9%)。
4.学生生长发育状况仍处于落后水平。与全国学生生长发育相比,身高体重仍低于全国农村中小学生的平均水平,贫血率高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全国农村学生的平均水平。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