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
目录
《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7号)和《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国发〔2014〕28号),按照统筹推进、突出重点、远近结合、滚动实施的原则,就有关部门、有关地方做好2016-2018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并明确了各项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间。
《实施方案》重点围绕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四大核心任务,分年度明确了137项重点工作,其中2016年85项,2017年36项,2018年16项,这些工作主要是对中发〔2016〕7号和国发〔2014〕28号文件的进一步深化、实化、细化和具体化。
如在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方面,明确了加快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深化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领域工作任务,包括制定和组织实施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在东北地区改组组建一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在部分转制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和分工激励工作等。
在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方面,明确了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工作任务,包括推动在东北地区开展“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组织实施东北地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建设若干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示范园区等。
在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方面,明确了吸引留住人才、完善区域创新环境等领域的工作任务,包括组织实施东北振兴重大创新工程,制定实施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推进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
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明确了在鼓励就业创业、加快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具体工作任务,包括全面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继续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等。
《实施方案》提出了拟于2016-2018年开工建设的对东北振兴有全局性重要影响的,能够有效补短板和培育新动能的重大项目,共127项,其中2016年62项,2017年33项,2018年32项,主要涉及交通(含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承担好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实施方案》的实施。同时,结合东北地区经济运行情况,加强政策预研储备,研究出台更有针对性、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和推动东北地区通过改革开放重振雄风。
“振兴东北”的提法始于2004年8月份。经过了12年的发展,东北三省经济虽有所发展但仍是困难重重。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携127个重点项目或涉投资1.6万亿元开始再次迈上振兴之路。据观察,此次出台的东北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可以看作是东北三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锋”。
对于2016年上半年东北三省的经济,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的说法是,“出现向好势头和积极变化”。上半年吉林经济增速达到6.7%,与全国增速持平;黑龙江增速5.7%,运行基本平稳;同期辽宁增速是-1%,面临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从东北三省经济比较具体的层面来看,产业相对多元,民营经济活跃,产业升级快的地区经济呈现企稳向好的态势,而传统产业集中的资源枯竭城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从行业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兴产业发展较好,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产值增长都在10%以上。
也正是基于东北三省经济出现的这些积极变化,东北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出台了一些有的放矢的政策。比如,在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方面,明确了加快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深化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领域工作任务。在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方面,明确了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工作任务。在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方面,明确了吸引留住人才、完善区域创新环境等领域的工作任务。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明确了在鼓励就业创业、加快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具体工作任务。
三年滚动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这四项发展任务,就蕴含在国务院批转的国家发改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里面。因此,三年滚动实施方案就是东北三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锋”。随后,国家发改委将结合东北地区经济运行情况,加强政策预研储备,研究出台更有针对性、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和推动东北地区通过改革开放重振雄风。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振兴东北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打好发展组合拳,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
现在振兴东北打出的组合拳,是以具体的投资项目来带动的。三年滚动实施方案提出了拟于2016-2018年开工建设的对东北振兴有全局性重要影响的、能够有效补短板和培育新动能的127项重大项目,主要涉及交通(含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力求实现全面振兴。
目前东北三省在A股市场有近150只股票。随着这些投资项目和改革措施的落地实施,相关上市公司将受到各路资金的青睐,也将成为市场行情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同时也可推动相关实体经济的发展。
新京报:振兴东北,需要跳出“靠拨款”思维
2016年08月26日
东北的经济潜力无比巨大,只要大胆开放、改革,让新的力量发展起来,东北的旧体制惯性会得到克服。
东北经济萎靡的问题,正备受关注。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分年度明确了137项重点工作和127项重大项目,被解读为“国家又给了东北1.6万亿”。发改委方面对此澄清,称这是误读,三年滚动方案涉及项目并非全额由国家投资,更不是“输血式”的资金投入。
发改委的郑重澄清,是对输血式振兴模式的否定。实际上,输血式援助向来并非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长久之道。美国学者威廉·伊斯特利在著作《白人的负担》中说,西方半个世纪来援助非洲等贫困地区投入的2万多亿美元,就基本上未起到预期的作用。说到底,发展的根本,还在于本地体制的改善、经济要素效率的提高。
就在2016年8月19日,北大、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举办了第二届东北振兴论坛。所有的专家、包括东三省本地官员都认为,东北要加快市场化改革。
上上下下都有加快东北市场化改革的共识,但东北的市场化依旧步履缓慢。如国企改革,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就说,其他地方早就完成的国企改革,东北仍然没有完成,连企业办社会、厂办大集体的老旧现象都还存在。东北大学校长赵继的解释很形象:尽管大家都知道要改革,但是东北国企太多,很多人在体制内呆惯了,有了问题还是习惯找政府,地方政府又习惯找中央政府。
而单纯输血式振兴,不会改变“等靠要”的体制依赖,反倒可能助长依赖惯性。就算有“输血”也是为了“造血”,而就“造血”而言,东北也亟需放权清单。
事实上,东北有很好的外贸条件,完全可以给东北更大的设立自由贸易区的自主权。自上海自贸区于2013年9月成立后,东北申报自贸区的热情也很高,如设中俄蒙自贸区、延边自贸区等。其实整个东北都可以成为一个大自贸区,退一步讲,东北地区可营造更开放的经贸环境,扩大与东北亚经贸合作。
东北拥有令其他地区羡慕的丰富资源。资源要变成资本,需要发达的市场、良好的产权环境,而不单纯是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上半年东北民间投资下滑严重,也说明了这点。因而除了在基础设施上给东北输血,更要允许东北自行探索各种形式的产权改革,把资源用起来。
旧体制难改,不如先发展新的经济力量,这是中国改革的一大经验。比如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崛起,就是政府意料之外的新力量;乡镇企业发展之后,民营企业接着发展壮大。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新力量,后面全国的国企改革才有了良好的条件。因为体制之外的机会增多,国企员工才有去处。东北的经济潜力无比巨大,只要大胆开放、改革,让新的力量发展起来,东北的旧体制惯性会得到克服,其振兴对“拨款”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弱。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