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
- 姓名
- 张建国
- 性别
- 男
- 生日
- 1958年
- 籍贯
- 河北石家庄市晋州市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族
- 现任职务
- 中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
目录
张建国,男,1958年出生,河北晋州人,
张建国,晋州市小樵村人,生于1958年6月11日。 1972年考入石家庄地区戏校,1975年毕业,分配到石家庄地区京剧团。1984年正式拜中国四大须生之一、著名京剧大师奚啸伯高徒张荣培为师,学习奚派艺术 。1992年调入中国京剧院,为中国京剧院青年团主演,国家一级演员。199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2001年毕业。同年任中国京剧院三团团长。
张建国出身于农家,从小就聪明伶俐爱唱戏。小樵村有玩儿戏的传统。张建国的父亲张景刚能唱老生、旦角,他的爱好影响了年幼的儿子。人们说张建国爱戏比他爸爸还入迷。
张建国上小学时正是全国大唱京剧“样板戏”时期,这个小戏迷很快就学会了不少唱段。在本村宣传队里,张建国是个“好角儿”,他的京剧清唱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一次某部队拉练到小樵村,在联欢会上,张建国一段《智取威虎山》剧中的“朔风吹”,颇受欢迎,部队首长当即提出让他参军入伍,可村里干部都不同意,说张建国有“严重政治问题”。这“问题”发生在张建国7岁那年,邻居家墙上发现了一句“反动标语”,他被人诬陷。那时候谁写了反标,轻者劳改,重则杀头。小建国面对一次次审问,有口难辩,只是冤得真哭泣。此案最后虽未落实,小建国却背了几年“政治黑锅”。
张建国13岁那年,省艺校来晋县招生,他凭着宽亮的好嗓子和一段段板眼准确、腔调动听的样板戏唱腔,赢得考官的喜爱。省艺校在 300名考名中将他选拔出来,然而他们没能把张建国带走,还是因为那个“政治问题”。
第二年,石家庄地区戏校前来招生。负责考试的老师一见张建国就说“你不用考 ,只要村里放人,我们就要。”其父张景刚深知儿子无辜地受了委屈,为了张建国的前程,就连夜赶到县文化局长家去反映问题。正直的局长很快就查证、落实了张建国确是蒙冤受屈。从此张建国才走入梨园。
14岁的张建国胳膊腿开始发硬。到戏校后他就忍着筋骨的疼痛,一天到晚玩命地苦练。3个月的试办期刚过,张建国就进入了演员最怕的“倒仓”期。他的金嗓钢喉消失了,只能演个小配角,可聪明的张建国接受了现实,他想,能把反面人物配角演好了也不简单,因为反面人物最容易锻炼演员的表演才能,于是他一连在几个现代戏里都扮演了反面角色,如《沙家浜》里的刁德一、《杜鹃山》里的温其久。在这期间,张建国每天坚持早起晚睡喊嗓子练功。听人说,口含黄莲对嗓子有好处,他就真的天天把黄莲含在嘴里。是啊,他盼望着苦尽甘来哪!
时过一年有余,张建国的嗓音有了明显的好转,正巧原来的正面人物课堂上的同学大部分进入了倒仓期,这时张建国终于有机会“改邪归正”,扮上了《审椅子》中的沈家昌和《红灯记》中的李玉和。
3年半的学员生活结束了,张建国分配到地区京剧团工作。一次剧团下乡,负责业务的老师问张建国会不会演《沙家浜》里的主角郭建光。张建国一听高兴万分,当即答道:“成!”第二天《沙家浜》的“军民鱼水情”演出了。在后台,张建国试试嗓音,满有把握,可在出场的一刹那,忽然看到团里人都站在舞台两侧观看。这下子张建国慌了神,动作不自然,嗓子不听使唤,只觉得脑袋发懵,满头冒汗。台下的观众见他把个英雄人物演成这个样子,一个劲儿地喝倒彩。戏算演砸了,张建国被打入“阴山背后”。很长时间在台上只能演没有台词的哑巴角色。这时候他才明白老师们常说的那句话:“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的含义。看来自己的功力还不够,火候更差,要想在台上站起来,还得苦练。从此,他练功、喊嗓真是拼命加玩儿命。过了一段时间,团里下乡分队演出。为了补缺,张建国才在现代戏《就是他》中扮演了一个主要角色,反映还不错,打这天起,他总算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1984年3月,张建国正式拜本团的张荣培先生为师。
尽管张建国以前学过不少戏,也演过不少活儿,那多数是大路活儿。而张荣培则要让徒弟一切走入正轨,原来不甚规范的唱腔、念白以及身段,都要“脱胎换骨”,张荣培不厌其烦地从走台步开始给张建国改毛病,哪怕是一个唱腔,一个身段都要反复教上数十遍。建国也格外用心,知难而进。师徒二人在开始的两年多里,经常一说戏就到深夜一两点钟。师父只睡几个小时,第二天一早还要去上班。张建国学完戏回家的路上,为了边走边背戏,有车不骑,推车而行。有时到了家门口还没背完,就把车支了门外,直至把戏全部背会。即使进了屋,还总怕忘了哪一点,赶紧悄声用录音机录下来。第二天接着复习,免得到了师父家还没学会,惹得师父生气。
就这样一出《三家店》说了3个月,一出余派的《击鼓骂曹》,手把手教了一年半。《击鼓骂曹》彩排,内外行一致赞许。1986年,张建国又以此剧参加石家庄地区艺术节,荣获了“梨花奖”。良好的开端激励着他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迈进。
1987年初,正当张建国如醉如痴地迷恋杨派艺术时,团领导找他谈话,动员他改学奚派。张建国见领导和老师如此器重自己,也索性踏下心来专心学习。他找来奚啸伯生前的演唱录音,仔细聆听,请师父一板一眼地讲授,师父花了3个月的时间,向张建国传授了《白帝城》中“托孤”一折,戏才学罢,就被选为参加1987年全国第一届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的剧目。录像送入京城,张建国获得了荧屏奖,虽未拿到最佳名次,但评委专家开始注意到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出了一个不错的奚派老生。
不久,张荣培不顾体弱多病,又一连给这个爱徒传授了全部《白帝城》和全部《杨家将》、《乌盆记》、《红鬓烈马》、《四郎探母》等戏。1989年夏季的一天,张建国所学的《乌盆记》一剧在石家庄第一文化宫剧场彩排,他脍炙人口的演唱,博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虽说这是一次普通的彩排,而舞台效果却比正式演出还要强烈,连张建国也没料到,由于这场成功的彩排,使得他在艺术道路上又有了一次更好的转机。
《乌盆记》彩排不久,省京剧团领导告诉张建国,上海方面准备邀请他去演出。这个突来的喜讯,倒弄得他莫名其妙,经过仔细打听才知道,原来就在他彩排《乌盆记》那天,台下恰巧坐着一位来自上海的演出经纪人,此人看了张建国的演出,十分激动,回沪之后,便向有关方面建议,邀请张建国去沪参加名流荟萃演出。
张建国急不可待地收拾好靴包,买了张硬席座票,日夜兼程奔赴上海。张建国参加这次名流荟萃的剧目是《白帝城·托孤》、《打金砖·太庙》和一出《乌盆记》。担任伴奏和群众角色的是上海京剧院一团。演出主办单位找到上海京剧院一团的团长并亮出戏码,可是,这位团长却表现出一脸的不愿意:“张建国是何许人也?没听说过。我们上海京剧院是金饭碗,怎么能乱盛菜?”经过负责人一再做工作,上海京剧院一团总算接下了为张建国配戏的任务。张建国胸有成竹,经过几次排练,很快赢得了人们的好感。第一天演出《白帝城·托孤》,台下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张建国一炮打红。第二天演出《打金砖·太庙》一折,那繁重的跌扑翻舞和吃重的唱腔,使剧场气氛愈加炽热,这个戏又唱炸了窝。第三天张建国主演了大轴子《乌盆记》,把演出推向了高潮。全剧演完,热情的观众请求他再加唱一段,张建国为酬知音,清唱了一段《失街亭》,观众听后还是不走,一直待他谢了五次幕,才恋恋不舍离开剧场。张建国首次赴沪,一战告捷。临别时,上海京剧院一团那位团长高兴地宴请建国等人。
上海滩一炮打响,张建国的大名不胫而走,从江南很快传到北国冰城。金秋时节,哈尔滨邀请张建国演出了奚派专场,四场演出轰动了冰城艺坛。刚刚载誉而归,天津又来邀请他参加京剧派流专场演出,被邀请的大都是当今流传的优秀传人,如刘长瑜、李维康、李世济、冯志孝、于魁智、刘学钦、裴永杰等。作为奚派艺术的唯一代表,张建国又引起了天津观众的注目。
1990年,张建国再次带着《打金砖》、《白帝城》、《范进中举》、《杨家将》等来到上海,参加了纪念奚啸伯八十诞辰的专场演出,获得了上海所设的最高艺术桂冠——“白玉兰杯”主角奖。上海一次次走红,天津一次次扬名,东北冰城的轰动,就像一层层阶梯,把张建国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地。
1991年,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的帷幕再次拉开,张建国在领导和师友们的支持下,又一次加入了荧屏角逐,以必胜的信心和最佳的竞技状态,终于赢得这次全国中青年演员电视大赛的最佳演员称号。事隔两年,在1993年的全国梅兰芳金奖电视大赛上,刚刚调入中国京剧院的张建国,又凭着自己精采的技艺,荣获金奖。
2000年,在全国戏剧第17届梅花奖评比中,张建国以创排现代戏《油灯灯开花》,荣获“全国戏剧梅花奖”。
《白帝城》、《范进中举》、《杨家将》、《失空斩》、《上天台》、《红鬃烈马》、《将相和》、《赵氏孤儿》、《法门寺》、《乌盆记》、《珠帘寨》、《击鼓骂曹》、《打渔杀家》、《四郎探母》、《甘露寺》、《白毛女》、《油灯灯开花》、《泸水彝山》等。
1989年他只身闯上海,连唱三天一炮打红,被称为“小演员轰动大上海”。
1990年在上海第二届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奖大赛中,以传统名剧《打金砖》荣获白玉兰主角奖;
1991年在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以奚派名剧《哭灵牌》荣获最佳表演奖;
1993年在梅兰芳金奖大赛中,以奚派名剧《哭灵牌》和《碰碑》荣获梅兰芳金奖;
1996年被推荐为“中国京剧之星”。
2000年,在全国戏剧第17届梅花奖评比中,张建国以创排现代戏《油灯灯开花》,荣获“全国戏剧梅花奖”。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