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仁山
- 中文名
- 关仁山
- 籍贯
- 河北唐山
- 出生地
- 河北唐山
- 性别
- 男
- 国籍
- 中国
- 出生年月
- 1963年2月
- 职业
- 作家
- 毕业院校
- 昌黎师范学校
- 政党
- 中国共产党
- 代表作品
- 《福镇》
目录
关仁山,男,河北唐山人。中共党员。满族,1963年2月生于河北唐山丰南县,1981年昌黎师范学校毕业后当过教师、乡文化站长和县政府秘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室主任,与作家何申、谈歌被文坛称做河北“三驾马车”。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福镇》、《魔幻处女海》、《胭脂稻传奇》、《天高地厚》、《风暴潮》、《权力交锋》等六部,中短篇小说集《大雪无乡》、《关仁山小说选》、《野秧子》等8部书(集)。中短篇小说《大雪无乡》、《蓝脉》、《红旱船》、《破产》、《九月还乡》、《太极地》、《落魂天》、《天壤》、《平原上的舞蹈》、《红月亮照常升起》、《苦雪》等,长篇纪实文学《小镇太阳神》等30余篇,达六百余万字。《醉鼓》获1993年优秀小说奖,《关仁山小说选》获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两次获《人民文学》优秀小说奖,两次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两次获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获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称号。《船祭》获香港第二届《亚洲周刊》华文小说冠军奖,《苦雪》获河北省第四届文艺振兴奖、1992年《人民文学》优秀小说奖等。长篇小说《天高地厚》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和2003年度文艺类十大畅销书奖;2004年获中国作协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中篇小说《九月还乡》获第六届《十月》文学奖,三次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三次获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小说《船祭》获香港《亚洲周刊》第二届世界华文小说比赛冠军奖等。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转载。部分作品翻译成英、法日文字。作品多次改编拍摄成影视作品或话剧等。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天高地厚》、《白纸门》、《风暴潮》、《福镇》等六部,中短篇小说集《大雪无乡》、《关仁山小说选》、《野秧子》等8部书(集)。中短篇小说《大雪无乡》、《九月还乡》、《蓝脉》、《红旱船》、《落魂天》、《平原上的舞蹈》、《红月亮照常升起》、《苦雪》等,七百余万字。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转载。2004年获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长篇小说《天高地厚》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小说集《关仁山小说选》获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两次获《人民文学》优秀小说奖,获第六届《十月》文学奖,两次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两次获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获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称号。2010年10月凭借报告文学《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著有长篇小说《福镇》、《魔幻处女海》、《胭脂稻传奇》。
小说集《大雪无乡》
中篇小说《红旱船》、《破产》、《九月还乡》、《太极地》、《落魂天》、《天壤》
长篇纪实文学《小镇太阳神》等30余篇。《醉鼓》获1993年优秀小说奖,《关仁山小说选》获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第三届《人民文学》优秀小说奖。《船祭》获香港第二届《亚州周刊》华文小说冠军奖,《苦雪》获河北省第四届文艺振兴奖、1992年《人民文学》优秀小说奖等。
最新作品《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由河北出版集团及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关仁山在掌握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先后采访了唐山志愿者、深入灾区的记者、唐山地震孤儿等各种人物,以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这一视角,深刻挖掘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中发人深省之处,比如政府对生命的重视,对生命个体的心理治疗干预,高科技救援手段等,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巨大变化,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
(22集电视连续剧《唐山大地震》原著小说版)
这是第一部全面描述和记录二十世纪十大灾难之一的唐山大地震的小说作品,作品中的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旷世爱情,被誉为中国的“泰坦尼克号”式的爱情力作,根据此书改编的22电视连续剧《唐山大地震》已经制作完成,已经在成都、南京、广州、西安、兰州等地播出,创收视率新高。不久将在各地卫视播出。由李雪健、张延、贾一平、黄梅莹等影星主演,2007年在地震31周年时间全国卫视电视台热播。连续18天日以继夜地写作,每天创作近18000字,实在支持不住了才休息一下,在距汶川地震发生两个月后,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创作出32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该书日前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32年前亲身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关仁山在文章中如此写道:“汶川力量就是中国力量,唐山精神就是中国精神。”在着力表现汶川地震中唐山人民对四川灾区无私救助,讲述汶川、唐山相隔千里的两座城市的血脉相连的同时,这些饱含着感动与记忆的文字也闪烁着对灾难和人性光辉的思考。隔着时间和空间,这部作品以爱为桥梁,将两座经历过灾难的城市连在了一起。
关仁山亲历过唐山大地震,那晚的经历时隔32年后仍被他深深记着:一道蓝光闪过,他和母亲被埋在废墟里。母亲不让他呼喊,怕他消耗体力。大雨落下来,令人愈加感觉呼吸艰难,他伸了几次手,手臂却不能回弯。母亲的眼睛被砖头砸坏了,流着血。他一度绝望。直到第二天上午十点左右,邻居们才把他们从废墟中扒了出来。当时才十三四岁的关仁山没有受伤,很快也投入到救人的行列里……“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被埋是什么样的感觉。汶川经历了什么样的痛苦,唐山人知道。”关仁山在这次写作中倾入了自己的感同身受。书出版后,有朋友特意打电话告诉他,从这些文章里读出深挚的感情。而《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的出版,也正是无数唐山人“感同身受”的产物:建议关仁山写这本书的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是唐山人。为了写这部书,关仁山停下了当时手里正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计划确定后,一切都飞速运转起来:6月3日赴都江堰采访,与人商讨了一夜,确定了以对比的方式叙述汶川与唐山的故事,6日返回,采访一些志愿者和孤儿,还委托一些朋友在前线收集资料,6月10日开始创作,日以继夜的连轴转,7月12日出版……谈到这本书的写作出版,关仁山称之为“抗震速度”。这部作品还有一个主题是“感恩”:书中写到的奔赴四川灾区的唐山志愿者们,无论是火炬手还是民营企业家,很多人经历过唐山地震,他们中的一些人还都是关仁山自小认识的朋友。如国内民间个人最大捐款1.1亿元,就出自唐山地震孤儿张祥青之手。当张祥青出现在募捐的晚会上时,关仁山就从电视上认出了这个儿时的朋友。
“唐山的感恩不仅仅是唐山人民的爱心和善举,不仅需要善良和力量,还有燕赵土地上的燕赵侠风。”关仁山说。唐山人前赴后继地投入到这场救助与感恩的行动中去,发生的感人事迹太多,以致这本书直到交付印刷的前几天还一直在修改添加内容,但还是有很多唐山人的故事来不及收录进去。书出版后,朋友还在告诉关仁山一些故事:一个医生得知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几天几夜没有休息,为了抢救一位中年妇女,他网上查资料,发信息,与朋友讨论,整理各种方案,在最后几个小时里确定了方案,最终使那名妇女避免了瘫痪的危险……
“灾难造成了两个废墟:物质废墟和精神废墟。我们不仅要抢救生命,恢复物质生活,还要警惕精神废墟。当时唐山的教训非常惨重。”关仁山说。他在书里写到重组家庭等唐山地震后存在发生的问题,为汶川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了参照,也加深了精神层面的关注。32年后,地震发生后的救援条件比起当年便利了许多,但也发生了新的情况。“唐山地震时大家都穷。在如今物质社会下,突然家园没有了,汽车没有了,亲人没有了,人的心理落差特别大。这些人的心理重建就非常重要。”“对汶川的关注是长期的,重建心灵家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及志愿者还要继续深入关注他们的内心。”关仁山表示。汶川地震发生后,就是唐山派出了第一支由心理专家和唐山地震孤儿组成的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从灾难中走过来的唐山人对灾区人们进行安慰和开导,给他们讲震后的唐山人民怎么恢复,重新生活。
而关仁山因写作《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而搁置下的作品叫《铁凤凰》,这是一部描写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长篇小说,预计将于明年出版。这也是从32年前的地震后逐步恢复起来的地区,如今汇集了人类最新的知识和科技,建立了大工业化的生态城,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模式。这是震后的唐山,正大步迈向新生活。
“有今天的新唐山,就一定会有明天的新汶川。”关仁山坚信。
关仁山是个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作家:“没有新东西,就没有动力和激情,必须找到变化,才能有兴趣。在生活里架构故事,同时还要看我们给这个好看的故事倾注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感觉。”在《白纸门》的创作过程中,他又极力想从叙述上躲开平原小说的叙事风格,追求一种民俗文化的视角,利用当地民众文化的视角关注渔民精神世界。一部《白纸门》,融入了剪纸文化、海文化、门文化等几种文化,写出了几代渔民当下的几种风貌。《白纸门》的创作,是对和谐文化的一种思考和认识。关仁山说:“我们现在对传统民俗记忆的东西淡漠了,走到极致还是要回归。我的作品写人性的复杂性,写和谐文化的根基。我们的民族是具有和谐意识的,和谐最大的特点是包容。作品中写大自然对人的报复,污染、蟹乱等等,其实都是一种平衡,冲突之上达到高层次的和谐、文化的和谐。”关仁山的几部中篇《九月还乡》、《破产》和《大雪无乡》发表后在文坛引起了很大反响并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他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天高地厚》获中国图书奖、全国少数民族创作骏马奖、庄重文文学奖等,中短篇小说也多次获奖。谈到自己所关注的领域,关仁山说:“我的作品更多的是写人性。作为作家,不应远离变革时代,而应该在民族转型期帮助人们对时代的震荡产生思考,作家应该多一套笔墨,多方面展示出才华,这样对读者和作家本人都有新鲜感。”在关仁山的心目中,父老乡亲与多情深厚的土地一样,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是我们创作的源泉。看一个作家是否有力量,要看他从人民大众身上吸收了多少营养,看他与这个时代、民族的精神生活有无深刻的联系,一个作家认识历史的深度,取决于其精神视点的高度。
一方面扎根现实,一方面处处充满想象。关仁山的作品,就是这样矛盾的综合体。当他挂职,不仅仅是名片上多一项头衔,从挂职副村长到副县长,不论职务高低,关仁山从没有过居高临下,而是真正走进农民的世界,他更重视和农民情感上的沟通,“故事可以编,可是普通劳动者的感觉编不出来。真正走进普通劳动者中间,需要技巧。农民有抵触,我所做的就是化弊为利,利用职务帮农民解决些实际困难,替他们代言,和他们交心。”《白纸门》中的疙瘩爷,实际上是多位渔民的集合体。确有一位上了年纪的渔民,出不了海,靠打捞尸体为生。关仁山扎扎实实进行了采访,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疙瘩爷形象。“创作了艺术上的真实,才能达到阅读的真实。否则,想象的渔民只是你心目中的符号,读者也认为不真实。”作为少数民族作家,关仁山的创作其实已超越本民族,“过去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是我认为必须超越,用人类共同的东西拓展,才有新的突破。少数民族作家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中华民族新的精神连接点,才能写出人类认可的作品,才能成为走向世界的作家。”
关仁山是唐山丰南县人,个头高高大大,颇有燕赵男儿的豪爽之风,说起话来节奏快,表情也很生动,笑起来眼睛弯成弧形,总是喜眉笑眼的样子。他很有人缘,走到哪里都交有许多好朋友。在文艺报举办的《白纸门》研讨会上,作家蒋子龙说《白纸门》是一部让人震撼的小说,是一部强悍的、鲜活的小说。小说表现了以海为生的人们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心灵的裂变与阵痛,展示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发生的碰撞与磨擦。与会的专家认为小说将有着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成功地嫁接到现实生活故事的大树上,将魔幻色彩与现实描写大胆地结合起来,标志着关仁山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达到一个新的台阶。
关仁山给人们留下印象是从他和何申、谈歌并称为河北文坛“三驾马车”开始的,在当代农村题材作品日渐稀少的时候,他却坚持自己的写作理想,他说:“农民可以不管文学,但是文学永远不能不关心农民的命运。”“靠鲜活的生活之流,书写农民的命运史,这是我心中一个永久的理想。”学理工科的关仁山毕业后当过教师、乡文化站长和县政府秘书,从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一开始主要是写通俗小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到海边生活了几年,在这个结实的生活基础上,他的纯文学创作一发而不可收。他的“雪莲湾风情”系列小说获得了国内多项文学奖。上世纪90年代中,关仁山由写海转入了写他更加熟悉的乡镇村庄,写生他养他的故土和父老乡亲。他的中篇力作《九月还乡》、《破产》和《大雪无乡》发表后在文坛引起了很大反响并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他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天高地厚》获中国图书奖、全国少数民族创作骏马奖、庄重文文学奖等,中短篇小说也多次获奖,至今他的作品达7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文。
作家需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关仁山非常勤奋,每天都在写作。虽然他生长在农村,但他不满足于过去的生活经验,在担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同时还长期下农村深入生活,体会新时代农村生活的脉动,还跑到江浙农村进行考察,观察比较新农村的变化,他的农村题材作品都带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写完《天高地厚》,他现在正在写农村三部曲的第二部《感天动地》。在艺术上他也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关仁山的作品在人们心目中是以写实为主的,这部《白纸门》在艺术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被评论家称为艺术上的“漂亮转身”。“潜心读书,沉进生活的底层并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向。”老作家管桦的这句话,关仁山视若至宝。关仁山现在正处在创作的旺盛期,他是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作家,也是个不断往前走的作家,相信他会拿出更多让人惊喜的佳作。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电信设备进网管理办法 下一篇 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