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津子围

津子围原名张连波,出生于1962年,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1986年加入省作家协会,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辽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残局》、《残商》、《残缘》、《夏季最后的洋槐》,中短篇小说集《一袋黄烟》、《相遇某年》。
中文名
津子围
别名
张连波
籍贯
辽宁大连
性别
国籍
中国
职业
作家
毕业院校
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党
中国共产党

目录

津子围津子围
  津子围原名张连波,1962年出生,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企业管理专业。历任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地区公安局秘书,牡丹江市人事局信息综合科副科长,大连市人事局副处级调研员,大连市人事局《大连人才报》执行总编,高级经济师。大连市作家协会理事、副主席,全国林业文联委员。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辽宁省作家协会,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研究生毕业。60年代出生,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发表文不作品150多万字,其小说《蝴蝶》、《黑玫瑰》被译介到海外;长篇小说《残局》、《残商》、《残缘》被美国耶鲁、歌伦比亚、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藏。

主要作品

出版长篇小说:《残局》《残商》《残缘》《我短暂的贵族生活》《收获季》《口袋里的美国》《Childhood Book》《同名のひとたち》等12部。

出版小说集:《一袋黄烟》《相遇某年》《大戏》3部。

文集:《津子围与大家对话录》

创作情况

津子围作品津子围作品
  出版长篇小说12部,中短篇小说集2部,文集1部 19951月《残局》(长篇小说)群众出版社(北京)出版

(《残局》在《大连日报》连载,1995613~711日)

19965月《残商》(长篇小说)群众出版社(北京)出版

(《残商》在《大连日报》连载,19968~9月)

1997年月《残缘》(长篇小说)群众出版社(北京)出版

1998年《大连日报》连载《洋槐下的小楼》(长篇小说)

19991月《相遇某年》(中短篇小说集)大连出版社出版。

20001月《爱的河流》(长篇小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05-6期大型文学期刊《啄木鸟》连载《平民侦探》(长篇小说)

20031月《平民侦探》(长篇小说)群众出版社。

20031月《我短暂的贵族生活》(布老虎长篇小说)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41372日《新商报》连载小说《我短暂的贵族生活》

20038月《死亡证明》(长篇小说)群众出版社。

2003年《新商报》和上海《新闻午报》分别连载《死亡证明》)

20038月《蛋糕情人》(长篇小说)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3年长春《都市晚报》连载《蛋糕情人》)

20051月出版长篇小说《收获季》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571日开始《新商报》连载小说《收获季》)

20085月《童年书》(英文)出版发行

20108月出版长篇小说《口袋里的美国》中国社会出版社(《大连日报》《渤海早报》连载)

20108月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大戏》大连出版社

201011出版长篇小说《同名者》春风文艺出版社(《城市晚报》连载《同名者》)

20113月出版《津子围与大家对话录》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5月出版长篇小说《童年书》中国青年出版社(《大连日报》连载《童年书》)

中短篇小说

19952期《小说林》发《津子围的朋友老胡》《津子围的朋友阮作华》(小说两篇)

19956月《海燕》发《红码头》(中篇小说)

19956期《持绿卡的杜磊》(小说)

19965月《海燕》发《窗口》(中篇小说)

19966月《小说林》发《关于“大清”》(小说)

199612月《海燕》发《槐下弥望》(中篇小说)

19975期《小说林》发《某年》(小说)

19982期《鸭绿江》发《大雨》(小说)。

199812月《海燕》发《静听天籁》(长篇小说节选)

19992月,《青年文学》发《三个故事和一把枪》(中篇小说)

19997期《海燕》发《开元通宝》(小说)

199910月《鸭绿江》发《我家的保姆梦游》(中篇小说)

199910月《长江文艺》发《复活的日子》(小说)

20001月《小说林》发小说《搞点研究》(小说)

20007月《人民文学》发《老铁道》(小说)

20008月《鸭绿江》发《马凯的钥匙》(小说)

200010月《芒种》刊发《横道河子》(小说)

200011月《鸭绿江》刊发津子围小说两篇《在河面上行走》《裂纹虎牙》(小说)

20006期《小说林》刊发《寻找郭春海》(小说)

20011月《芒种》发《共同遭遇》(小说)

20014月《延河》发《宁古塔逸事》(小说)

20014月《鸭绿江》发《手机锁上了》(小说)

20015月《长江文艺》发《寻找》(小说)

200110月《青年文学》发《战俘》(中篇小说头题)

200111月《鸭绿江》发《陪大师去讨债》(中篇小说头题)

20021月《小说林》发《方家族的消失》(小说)

20022月《上海文学》发《案子》(小说)

20023月《安徽文学》发《搓色桃符》(小说)

20024月《春风》发《心灵的钥匙》(小说)

20023期《十月》发《一顿温柔》(中篇小说)

20023 期《时代文学》发《古怪的马凯》(小说)

200210月《春风》发《月光走过》《隔街爱情》(短篇小说)

200210月《山东文学》发《上班》(短篇小说)

200210月《布老虎中篇小说》发《情感病历》(中篇小说)

200211月《青年文学》发《说是讹诈》(中篇小说)

200211月《延河》发小说两篇《戴黄色安全帽的丈夫》《没什么大事儿》

200211月《清明》(6期)发《无处传说》(中篇小说)

20035月《剧作家》发《遥远的父亲》(话剧)

20035月《鸭绿江》发《民工大宝的约定》(短篇小说)

20039月《岁月》发《匿名上告》(中篇小说)

20039月《青年文学》发《拔掉的门牙》(短篇小说)

200310月《延河》发《黑客兄弟》(短篇小说)

20041月《芙蓉》发《自己是自己的镜子》(短篇小说)

20041月《岁月》发《持伪币者》(短篇小说)

20041月《当代》发《谁最厉害》(中篇小说)

20043月《当代小说》发《情报》(短篇小说)

20045月《中国作家》发《小温的雨天》(中篇小说)

20045月《十月》(三期)发《求你揍我一顿》(中篇小说)

20045月《十月》(三期)发《审判》(短篇小说)

20055月《时代文学》第3期发《寄生者》(中篇小说)

20056月《人民文学》发《谁爱大米》(中篇小说)

20058月《鸭绿江》发《国际哥》(短篇小说)

20059月《岁月》发《茄子》(短篇小说)

200510月《中外读点》发《小站》(小小说)

200511月《布老虎中篇小说》发《梅加的夏天》(中篇小说)

200511月《上海文学》发《走过青梅》(短篇小说)

200512月《中外读点》发《辉煌》(小小说)

20061月《芒种》发《成长》(中篇小说)

20061月《中外读点》发《商店关门了》(小小说)

20062月《山花》发《存枪者》(中篇小说)

20063月《中外读点》发《经历》(小小说)

20064月《中外读点》发《一园鲜花》(小小说)

20065月《中外读点》发《负翁们》(小小说)

20065月《鸭绿江》发《遗产》(短篇小说)

20066月《现代小说》发《扑克/暑期战争》(短篇小说)

20067月《中外读点》发《依赖》(小小说)

20061225日《辽宁日报》发《做客的父亲》

200718日《辽宁日报》发《低语》

2007115日《辽宁日报》发《民间哲学家》

2007129日《辽宁日报》发《宠物》

20075月《芒种》发《稻草》(中篇小说)

20076月《人民文学》发《闯绿灯》(短篇小说)

20076月《啄木鸟》发《隐姓埋名》(中篇小说)

2008426日《光明日报》发《河里飘梅》(短篇小说)

20084月《芒种》发《歌唱的篝火》(中篇小说)

2008820日《光明日报》发《世界在惊叹中认识中国》

200810月《人民文学》发《博弈》(中篇小说)

20092月《山花》发表《大戏》(中篇小说)

20101月《芒种》发《大减馒头》(中篇小说)

20111月《芒种》发表《童年书》(中篇小说)

转载情况

巴黎歌剧院门前巴黎歌剧院门前
  19955-6期《青年报刊世界》转载《别小瞧俄罗斯人》(散文)

19964月《中华文学选刊》转载《津子围的朋友老胡》(小说)

19994月《小说选刊》转载《三个故事和一把枪》(中篇小说)

20008月《搞点研究》(小说)收入《2000年大众最新名家小说速递丛书》

200011月《小说选刊》转载《马凯的钥匙》(小说)

200011月《中华文学选刊》转载《马凯的钥匙》(小说)

20011月《马凯的钥匙》被收入《中国年度最佳小说·2000年卷》

20012月《小说月报》转载《寻找郭春海》(小说)

20014月《小说月报》转载《共同遭遇》(小说)

20015月《北京文学》转载《马凯的钥匙》(小说·全国小说排行榜)

20016月《小说月报》转载《宁古塔逸事》(小说)

20016月《短篇小说选刊》转载《手机锁上了》(小说)

20019月《传奇传记文学选刊》转载《黄金埋在河对岸》(中篇小说)

20023月《短篇小说选刊》转载《方家族的消失》(小说)

20025月《小说月报》转载《搓色桃符》(小说)

20027月《中华文学选刊》转载《天堂的钥匙》(短篇小说)

20027月《中华文学选刊》转载《一顿温柔》(中篇小说)

20027月《中华文学选刊》转载《古怪的马凯》(小说)

200212月《短篇小说选刊》转载《上班》(小说)

200212月《短篇小说选刊》转载《隔街爱情》(小说)

200212月《小说精选》转载《上班》(小说)

200212月《小说月报》转载《月光走过》(小说)

20021224日开始《作家文摘》转发《说是讹诈》(小说)

20031月《小说精选》转发《没什么大事儿》(小说)

20031月《小说月报》转发小说《没什么大事》(小说)

20031月小说《说是讹诈》收入“当代中国社会写实小说大系”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1月小说《搓色桃符》收入《中国短篇小说精选》

20031月小说《一顿温柔》收入《城市·女性2002小说精选》

20032月《小说选刊》转载《说是讹诈》

20038月山东文艺出版社《中国年度小说经典》收入《搓色桃符》

200311月《小说月报》转载《匿名上告》

200311月《小说精选》转载《拔掉的门牙》

200311月《短篇小说选刊》转载《拔掉的门牙》

2004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短篇小说》收入《拔掉的门牙》

20042月《自己是自己的镜子》转载《短篇小说选刊》

20043月《自己是自己的镜子》转载《小说精选》

2004316日开始《谁最厉害》转载《作家文摘报》

20044月《匿名上告》转载《中国新写实系列小说》1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4月《一顿温柔》转载《中国新写实系列小说》2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4月《自己是自己的镜子》转载《中华文学选刊》

20045月《匿名上告》改编后发《连环画报》

2004518日开始《作家文摘报》连载《小温的雨天》

20046月《小说选刊》(下)转载《求你揍我一顿吧》

2004年四期(7月)《中篇小说选刊》转载《小温的雨天》

20047月《小说选刊》(上)转载《小温的雨天》

20047月《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转载《求你揍我一顿吧》

20048月《小说月报》增刊转载《小温的雨天》

20048月《十月》经典小说专刊转载《审判》

20051月中篇小说《小温的雨天》被《2004中国年度中篇小说》收入。漓江出版社。

20051月短篇小说《宁古塔逸事》被收入《被遗忘的经典》。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53月短篇小说《阿雪的房租》被谢冕主编《跳蚤女孩》。华艺出版社

20055月《说是讹诈》收入《国家利益》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5月《谁最厉害》收入《公安局长》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5月小说《一顿温柔》收入《大连市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选》

20055月小说《马凯的钥匙》收入《大连市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选》

20055月小说《贵族生活》收入《大连市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选》

20055月散文《倾听法布尔》收入《大连市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选》

20055月报告文学《曲云霞在长跑中历练爱情》收入《大连市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选》

20057月小说《谁最厉害》收入《小说月报2004精品》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8月《小温的雨天》收入《步步高升》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8月《求你揍我一顿》收入《步步高升》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10月《国际哥》转载《小说选刊》

200510月《国际哥》转载《小说月报》

200511月《小站》转载《小小说选刊》

200512月《小站》入选《2005年度中国最佳小小说》漓江出版社

200512月《辉煌》发《小小说选刊》

20061月《有过青梅》收入《2005年短篇小说新选/专家年选》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1月《国际哥》收入《2005年短篇小说精选》漓江文艺出版社

20061月《国际哥》收入《2005年短篇小说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3月《存枪者》转载《小说选刊》

20063月《成长》转载《小说精选》

20063月《成长》转载《小说月报》

20063月《国际歌》收入《2005最受关注的小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4月《存枪者》转载《中篇小说选刊》

20064月《公章》收入《预备干部》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4月《豁嘴公务员》收入《市长的父亲》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1月《存枪者》收入《2006年中篇小说新选》(专家年选)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5月《小说选刊》转载《稻草》

20077月《中篇小说》转载《隐姓埋名》

20093月中篇小说《大戏》转载《北京文学,中篇小说选刊》

20093月中篇小说《大戏》转载《小说选刊》

20101月《大戏》被收入《2009中国年度短篇小说》(漓江出版社)

20101月《大戏》被收入《2009中国小说精选》(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01月中篇小说《隐姓埋名》(改名马区长)收入《政法委书记》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08月出版长篇小说《口袋里的美国》《小说选刊增刊》

20113月《小说月报》增刊转载中篇小说《童年书》

评价文章

《独特的观照视角,新鲜的艺术风貌》(评论,作者何镇邦)《大连日报》199532

《评长篇小说“残局”》(评论,作者何镇邦)《黑龙江日报》199532

《九十年代一场悲喜剧》(评论,作者何镇邦)《新闻出版报》1995310

《从“新生存状态”到“后写实”》(评论,作者朱凌波)《大连文艺界》19954

《从“新生存状态”到“后写实”》(评论,作者朱凌波)《黑龙江日报》199566

《关于“残局”的文学对话》(作者王稀君、扬子)《大连晚报》1995514

《结构与幻想》(创作谈)《大连文艺界》19956

《妙笔挥洒一片情》(评论,作者代一)《海燕》199512

《红码头评论文章》(评论,作者陆文采)《海燕》19961

《社会转轨期生存状态的体味与表现》(评论,作者轶戈)《海燕》19968

《我与长篇小说“三残”》(创作谈)《大连文艺界》19973

《大连长篇小说述略》(评论,作者王晓峰)《大连文艺界》19974

20011113日,《津子围中盘发力》发《文艺报》(作者学忻)“作家剪影”

2001124日,《‘战俘’评论》发《文艺报》(作者张学忻)“擒贼先擒王”

200221日,《钥匙作为权力的实现解码──评小说(马凯的钥匙)》发北京《今日周刊》“刊林擒王”

20026月《生命是最高的权利》(辽宁作家研究·作者刘红兵)《大连大学学报》(20023期)

20022期《辽宁作家》发《生命是最高的权利》(评论)作者刘红兵。

20027月《中华文学选刊》发《看好的作家》(评论,作者王干)

200210月《春风》发《超越世俗的智性叙述》(评论,作者张学忻)

200212月《短篇小说选刊》发《生命中的树》(创作谈)

200212月《短篇小说选刊》发《权利的解码》(评论)作者刘红兵。

20031月《小说精选》发创作谈《悄悄地写作》

20031月评论《津子围阅读笔记4篇》收入《真实的分析》一书,作者张学昕。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6月刘红兵的硕士毕业论文《失态的诗神》,重点评介了津子围的小说。

20036期(11月)《当代作家评论》发《进入恒温层的写作》(评论,作者刘恩波)

20044月《19-20世纪东北文学的历史变迁》重点评价评价津子围小说。吉林社科院文学所编,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6月《小说选刊》发《后窗》(创作谈)

20047月《中篇小说选刊》发《每个人的雨天》(创作谈)

20047月《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发《关门》(创作谈)

20061月《寻找自己的声音》发《文艺报》(创作谈)

20075月《鸭绿江》发评论

20092月《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大戏》(创作谈)

200911月《青年文学》刊发贺颖评论津子围小说《博弈》的文章。

20105月西雅图《时代日报》《世界日报》评介《口袋里的美国》

20105月《小说选刊》评介《口袋里的美国》

20106月《中国日报》《文艺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刊发《口袋里的美国》的评论。

201099日《人民日报》刊发《口袋里的美国:从“悲情”到“批判”的转身》作者孟繁华。

2010911日《新商报》刊发评论家雷达、叶梅、石一宁《口袋里的美国》评论

20109月《作家通讯》刊发《抖落时间的羽毛》

2011510《徘徊于命运中的有序与无序》《文汇读书周报》(评论,作者:贺颖)

2011521日《徘徊于命运中的有序与无序》《齐鲁晚报》(评论,作者:贺颖)

人物经历

低调创作

与作家王蒙夫妇与作家王蒙夫妇
  津子围,中国知名作家。在文坛,他很低调,文学评论家陈晓明称他是八九十年代苏童,余华那批先锋作家“落下的人”。

在生活中,他更低调,他身边很多人不知道他写小说,也不知道他就是津子围,张连波是他生活和工作中的名字。

如今在机关工作二十多年的津子围已发表文字300余万字,却遵循自己的原则,从不写官场小说,他一直坚持将知识分子写作风格转换为平民化写作的视角,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和人文的关怀。

津子围说自己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很偶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他还在大学校园里,学的是法律专业,偶然写了一篇小说,叫《棋迷》,很顺利就发表了。接着在《青年文学》发了《鸟墓》等作品,从那时候起,他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1986年,他的小说《黑玫瑰》获得了“青年与和平”奖,进入2000年以来,他是国内被选载和转载中短篇小说最多的作家之一。

文学评论家陈晓明曾评价他是八九十年代先锋作家“落下的人”,津子围认为:“‘落下的人’是评论家没有把我归纳到那一拨作家里,归纳是评论家的工作,我的工作是写作。

在文坛如此低调的津子围,在生活中也很低调,他身边的人很多不知道他写小说,也不知道他就是津子围。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承担很多角色,社会的、家庭的,职业有职业的要求和规范,需要一丝不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没有专业写作的福分,所以写作只能是业余时间。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不会打麻将,也不喝酒,所以,在这些方面节省了时间,并用以读书和写作。”

就这样一个用业余时间写作的兼职作家,每年创作七八篇小说,他的作品几乎发遍了所有的文学杂志,在文坛是属于高产作家的行列。

平民化写作视角

德国莱茵河畔德国莱茵河畔
  如今已创作300余万字的津子围认为自己还没有代表作,而他的小说《我短暂的贵族生活》面世五六年了,至今还有人在评论,至少说明他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

这部作品是中国图书第一品牌“布老虎”系列中的一部长篇小说,曾被称为“都市白领的情感羊皮书”。对此评论,津子围认为读者阅读一向是“各取所需”的,理解也各有千秋,有些年轻人很喜欢,但也有人“误读”。

“比如,有人认为这部书很‘小资’,也有人干脆写了论文,引用大量的学者的观点和外文,来说明中国还没有真正的贵族。有人认为我在写中国的贵族,说明他没读或者没认真读,其实,我批评的正是目前出现的‘伪贵族’现象,现在有很多‘有钱人’,但他们不是贵族。而单就批判而言,显然是单薄的,我所关注的是:现代人的‘精神性’问题。”

何为“精神性”问题,津子围给出了具体的解释: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有的时候我们对具体的事物根本来不及思考,或者这样说,你还没有搞清事实真相的时候,这件事已经成了“往事”,同时,这还是一个移植和复制的时代,有一天回家,你突然找不到家了,你家的门口突然移植来很多高大的树木,你看不到树木生长的过程,会让很多人产生失重感,从而在情感生活中产生错位。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精神如何赶上来才重要。

这位坚韧的精神“秉烛者”,将知识分子写作风格转换为平民化写作的视角,才得以让自己的作品受到读者的追捧。他曾引用艾柯的话:“读者在上游”。他认为,只有用真诚充分地尊重读者,读者才认可你。所以读者一直能看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和人文的关怀。

提升自己

2004年,在津子围作品研讨会上,李敬泽、贺绍俊等评论家提出了中国作家的“高原现象”。认为有一个作家群体已经有很高的水准,理论准备、写作实践和社会影响力都进入了“高原”,但中国更需要产生国际影响的“高峰”级作家。

谈到自己的写作被评论家称为处在“高原期”时,津子围表示,自己算不算“高原”这一拨作家另当别论。“就创作来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但更不能过分自我肯定。我觉得,毕竟我们离文学国际化和文学大家还有相当的差距。”

津子围认为,要想追求作品的深度,首先应该提升作家自己。“我个人这样看,写作不仅需要智慧,但更重要的是善良、真诚和感动。要把爱渗透作品里面和作品外面。”

荣获奖项

津子围津子围俄国海参崴广场
  19983月,长篇小说《残商》获中国小说学会、全国生态文化协会“中国生态文学奖”获二等奖。

2000523日,中篇小说《三个故事和一把枪》获大连市优秀创作奖中篇小说奖。

20009月,传记文学《灵魂的锚》获辽宁省首届传记文学奖。

200012月,被评为第五届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称号(四年一次)。

200111月,短篇小说《马凯的钥匙》获第二届辽宁文学奖(两年一次)。

20025月,获得辽宁省“文艺新星”称号(两年一次)。

20025月,《马凯的钥匙》获大连市优秀创作短篇小说奖。(两年一次)

20039月中篇小说《说是讹诈》被评为辽宁文学奖。

人物影响

在联合国安理会大厅在联合国安理会大厅
  津子围在中国作家中始终是个坚韧的精神“秉烛者”,八十年代初中国文学热的时候,他初登文坛,写了很多小说和散文。有些小说现在看也很精彩,如收入他早期小说集《一袋黄烟》中的《鸟墓》、《黑玫瑰》、《蝴蝶》等,很地道的乡土气息和中国传统小说的味道。八十年代后期,他的作品更多地体现出了文本探索和主题的先锋性。《眼镜》中的荒诞、《三个故事和一把枪》的解构、《马凯的钥匙》的象征、《在河面上行走》的诡奇。评论家陈晓明评价他是八九十年代先锋作家“落下的人”,这里说的“落下”是指被评论家忽略了。进入2000年以后,他的注意力转到了“传统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的中国”上面,并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悲悯、感动和隐含的理想主义色彩。

说来很有意思,津子围总是和文学潮流“擦肩而过”,当一阵风过去之后,他的作品才“酿”出酒来,越品越有味道。著名评论家繁华评价道:津子围不是中国当红的作家,但绝对是不可忽视的重量级作家。

叙事:中国元素

津子围的小说世界里有一群“小人物”:小公务员、小警察、小医生、小教师、夜班司机、看门人等等,他们既生活在现实社会里也“活”在津子围精神虚构的世界里。很显然,津子围对他那个世界的“小人物”是充满感情的,《天堂的桥》《上班》《一顿温柔》《共同遭遇》《求你揍我一顿吧》等等,读起来让人觉得温暖。《小说选刊》给他获奖的中篇小说的奖授奖词是:“津子围一向以他的善意和温情看待这个世界,并以他成熟的叙事技艺和艺术感染力展示生活的质地和纹理,本奖同时表彰他对都市生活诗意化表现所做的艺术探索”。读这些小说,我发现文字和结构之外,还潜伏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叙事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宁静、和平、同情和感动。津子围盛赞汉字的魅力,他说,一段表达同样内容的文字,每换一个字,视觉效果就不同,文字上有场景、色彩、气味和温度……我觉得作为一位汉语写作者是幸运的。

原始动力:重拾想象

与老作家汪增祺(左)在一起与老作家汪增祺(左)在一起
  虚构文字与社会现实究竟有多大的距离呢?作品中的预言性算不算另一种方式的“距离”呢。早在1994年,津子围在《津子围的朋友老胡》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场车祸使一个男人丧失了记忆,他发现身边衣服上写着:胡春林,中医。就认定自己是中医,在一个熙熙攘攘的城市里行医。渐渐地他火了起来,成了祖传名医,被神话了。奥秘在于“大家都知道中医是慢功夫”,他就用草叶沫调上西药,如此“中西结合”收到了效果。后来,他恢复了意识,原来,他是监狱的狱警,本来是押着执行犯胡春林去农场给人看病的……十几年后,我们看到津子围的寓言比比皆是:社会上有多少问题是“中西结合”组装的假药方呢!再比如2004年的《小温的雨天》,一个中规中矩的男人和女同事在办公楼的走廊里拥抱了一下,被监控设备录像,于是,在单位和家里掀起波澜,而更大的波澜在他们内心里激荡,男主角患了阳痿症,女主角得了抑郁症,总想向人解释她是清白的。随着“艳照门”事件的出现,对于隐私问题被“曝光”的道德和法律的讨论越来越多了。文学的原始动力是想象力,想象力具有寓言的效果,而寓言需要见证。

时间:逆行者

我们是生活在时间里,还被抛弃在时间之外?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津子围说,从奥古斯丁对时间的怀疑开始到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时间管理,好像我们的生命被时间管束了。在他看来,时间并不是线性的,同时还有一个循环时间和价值时间。有的时候,走的是我们而不是时间。

采访他时,正逢他的英文版小说《Childhood Book》出版,小说写的是童年的一个片段,小说以最大的真诚定格了特定时间里的孩子们,他们永远停留在那里,不再长大,与未来的访问者(读者)对话。津子围认为写作就是在抖落时间的羽毛,在那里时间总是以某种方式回到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始就是未来!

津子围说,在时间的河流里,印着文字的书刊是有待点燃的薪柴,读者和作家共同燃烧了火光,那些光芒就是我们内心的温暖所在!

人物评价

精英与大众写作

在意大利罗马但丁之家意大利罗马但丁之家
  如今已创作300余万字的津子围认为自己还没有代表作,而他的小说《我短暂的贵族生活》面世五六年了,至今还有人在评论,至少说明他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

这部作品是中国图书第一品牌“布老虎”系列中的一部长篇小说,曾被称为“都市白领的情感羊皮书”。对此评论,津子围认为读者阅读一向是“各取所需”的,理解也各有千秋,有些年轻人很喜欢,但也有人“误读”。

“比如,有人认为这部书很‘小资’,也有人干脆写了论文,引用大量的学者的观点和外文,来说明中国还没有真正的贵族。有人认为我在写中国的贵族,说明他没读或者没认真读,其实,我批评的正是目前出现的‘伪贵族’现象,现在有很多‘有钱人’,但他们不是贵族。而单就批判而言,显然是单薄的,我所关注的是:现代人的‘精神性’问题。”

何为“精神性”问题,津子围给出了具体的解释: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有的时候我们对具体的事物根本来不及思考,或者这样说,你还没有搞清事实真相的时候,这件事已经成了“往事”,同时,这还是一个移植和复制的时代,有一天回家,你突然找不到家了,你家的门口突然移植来很多高大的树木,你看不到树木生长的过程,会让很多人产生失重感,从而在情感生活中产生错位。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精神如何赶上来才重要。

表层到内心的焦虑

美国国会大厦前美国国会大厦前
  秦万里(《小说选刊》副主编秦万里):短篇小说《马凯的钥匙》构思比较巧,一开始就把你带入了一种寻找的焦虑,钥匙丢了吗,找钥匙,他让你在这焦虑中追踪悬念,又在追踪的过程中看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另一层内容。中篇小说《说是讹诈》也写了一种焦虑,甚至它通篇都写的是焦虑,悬念或者说故事在焦虑中进行,和《马凯的钥匙》相比较,更注重内心地描绘,内容上更沉重一些,从表层的焦虑进入到内心的焦虑。中篇小说《求你走我一顿吧》仍然是写了人的焦虑,所不同的是,前两篇的焦虑来自事件,而这一篇的焦虑则是来自生活无形的挤压,表现出一种失衡的心态,也表现普通人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忧虑,这是一种无法排解的忧虑。它的主题也不再那么单纯了,它朝着多元意象努力。到了《小温的雨天》,津子围小说的变化就更明显了,他的创作心态似乎也变得更加平静了。在这里故事或悬念已经退居到次要的位置。津子围还是写焦虑,这焦虑来自生活琐事,比如说丈夫婚外恋的怀疑、公共汽车上的遭遇、对女学生的担忧等等。最后,随着另一个女人接二连三的电话“干扰”,小温焦躁失衡的心境渐渐平静下来。当愤怒化成了宽容,作品慢慢向生活的深处、向人心的深处走去。

津子围比较会编故事,他虽然没有写震撼人心的故事,而是让人物在故事的载体中进行着鲜活的表演,他在处理故事与人物的关系方面,显得越来越成熟了。

如何走出“高原区”

李敬泽(《人民文学》副主编,评论家):津子围是一块玉,而且是好大的一块玉。但我一直觉得他的写作处在一个高原区,有广泛的影响,很多人喜欢他的作品,但他的写作好象也没到了交口称赞的地步。我同样做编辑,我就注意到,津子围的小说很多刊物都喜欢,做为同行我也在揣测,他们为什么喜欢津子围的小说?我想起2000年他写了《马凯的钥匙》,影响不小,但《马凯的钥匙》是最后没事了的小说。钥匙丢了,最后找到了。再看《说是讹诈》,很紧张,最后也没事。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的读者、编辑喜欢津子围的原因,因为津子围这个作家对生活有一种特别的敏感和准确的把握,确实切中了现实生存的状态,让人们感到共鸣,但是问题在哪儿呢?是不是仅仅表达和舒缓这种焦虑就够了呢?这个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的确是最好的说法,是最好的抚慰,那么对小说而言,我是觉得有必要在小说中提出不依不饶的问题,就是说小说你不能够轻易把人物、事件放过去,应该有一个非常有力的小说态度,我要跟你过不去,要把人也好,事也好,逼到那儿,形成一个路哪怕是形成一个绝路。津子围处于创作高原上,要想再突破,我觉得津子围应该更坚决,更凶狠。要有力量把人物推到那儿去,去碰生活中铁的界限。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镑    下一篇 萨姆索诺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