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者
- 中文名
- 张者
- 别名
- 张波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7年
- 国籍
- 中国
- 生地
- 河南
- 民族
- 汉
- 主要成就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 代表作品
- 《收获》、《人民文学》、《十月》、《大家》
- 职业
- 青年作家
- 毕业院校
-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法律系
目录
1967年出生在河南,二岁时父母去新疆支边;
1975年前往新疆寻找父母;
1984年前往重庆求学;
1984年-1988年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写作,发表过诗歌、散文作品。
1988年-1995年在《经贸世界》杂志社工作,先后任编辑部主任,经宣部主任,记者部主任;开始发表小说,以中篇小说创作为主。
1995年到北京,为《经贸世界》杂志社工作驻京办事处主任;
1996年-199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律学硕士学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
1999年-2001年在《红岩》文学杂志社工作,为驻京代表;
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桃李》;
2003年出版长篇经济学访谈录《谏言》;
2004年出版长篇文化访谈录《文化自白书》
继“现代版围城”《桃李》之后,张者日前又推出了一部新作,它就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朝着鲜花走去》。
这本书收录了张者近几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共九部。其内容都是写当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其实写知识分子的小说有很多,到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已达到了十分的高度。钱钟书先生打通了中西文化之后再来关注知识分子,他从文化的层面,用中西文化对知识分子进行双重关照和批判。写知识分子的人性弱点,带有喜剧性的反讽。因为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大学问家、大哲人,所以他有理由也有这个权利和资格站在文化的高度入木三分地来调侃知识分子。“到了我们这一代,没有资格去调侃,我们只是普通的一员,所以我们只有融入,只有零距离地叙述,我只能走进去,有时还会带着欲望写。”张者说。
相对于纷繁复杂的都市,现代的大学校园就像一个城市的包厢,也像一个现实中的大观园。在热闹的场所辟一隅包厢或者一处园子是为了躲避都市的嘈杂,寻找暂时的安静,同时也为了躲在里面去享受另类的自得其乐。这本书以当代大学校园生活为基本背景,展现了纷杂的现代都市景观对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的激荡和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或焦躁或平和、或受惑或变异的心态。它能给人耐人寻味的启示,又间或予人荡气回肠的感受。
2016年1月18日,一年的一度的“《当代》长篇小说论坛”在京召开。在现场投票评选的环节,到场作家、评论家等本着完全公开透明、现场计票唱票的原则,评选了2015“年度五佳”及“年度最佳”长篇小说作品。经过激烈角逐,迟子建的作品《群山之巅》荣获年度最佳,与周大新的《曲终人在》、张者的《桃夭》、陶纯的《一座营盘》、弋舟的《我们的踟蹰》共列年度五佳。
张者因《桃李》声名鹊起。这部以校园为背景的长篇因其中故事涉及北大而引起议论。尽管他在书中尽量淡化故事发生的场景,但还是没能逃脱干系。而过去的校园小说是很难得到大家认同的。作品出版仅一个月,就被翻译成日文,通过图书进出口公司售出日文的版权,欧美版权都在洽谈中。这是张者没有想到的,因为他问过周围的作家包括阿来、虹影等,作品版权卖到国外的,都没有这么快。他感慨地说,全球化果然不同了!另外,有5家知名的影视公司找到张者要求买断《桃李》电视改编权,并且开价不低。其实在写作《桃李》时,张者面临毕业,心态并不沉着,对于作品的市场价值和文学价值毫无信心。于是先写了几个中篇,没想到很快在几家刊物发表并被转载,反响强烈,给张者很大的信心,最后完成了30万字的长篇。
关于《桃李》的电影改编也陆续有公司来谈。张者非常慎重,表示不会像电视剧改编那么快就决定。他最近全力以赴地看古今中外最经典的电影,很奇怪地发现似乎没有一部真正反映知识分子的电影。他认为出演《围城》男主角的陈道明是最有内涵的男演员,演知识分子极有优势。而且在写作《桃李》的过程中,张者的脑海中总不知不觉地浮现出陈道明的形象。目前,他与陈道明已有直接的电话联系,张者说:“他要演主角‘老板’肯定合适,我认为他是中国男演员中最能演出丰富内心世界的演员。”
写完《桃李》后,张者不会再涉及校园题材,他认为作家应多准备几种语言方式和体裁方式,下一部他将写一部以新疆为背景的长篇。他曾在新疆生活了八九年,在大学时他就酝酿写一部有关第一次西部开发的作品,担心自己把握不好没敢动笔,现在已经成熟了,再不写会憋得难受。这部暂定名为《老风口》的长篇还将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如果说写校园题材像轻灵一剑,那么《老风口》将是沉重的一刀,完全改变他的写作方式和语言方式。张者说,现在站在反思的角度写,会对西部开发具有启发的意义。
他,接近人文,但在人文中又寻找人文以外的东西;他,应该是个不甘平庸的文字工作者,在不断探寻中发现真正自己需要的精神;他,敏感深思,幽默俏皮,另类求变;众多笔触中支撑起他多角度的目光。他,就是张者。
是一部乡村里的血肉抗战史,老百姓用质朴的良心和血肉之躯来衡量着人仇恨与人性之间的距离,上演了一幕幕残酷而又真实的抗日故事。作品一反战争小说的宏大叙事,采用民间的叙述方式,以六十年前的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贾家兄弟们的命运,来展示那个特殊年代的老百姓的命运。小说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冷幽默,每一个人物的遭遇都让人悲喜交加,整个长篇荡气回肠,引人深思。
师兄姚从新是一个名校的研究生,师兄最近心情不好,郁闷,师兄都“奔三”了还没女朋友,是我们宿舍唯一的处男。师兄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大二女生钟情。钟情的父亲因炒股赔本自杀,而钟情要卖初夜权交学费。师兄把钱给了钟情,但并没有碰人家。钟情成为师兄的女朋友,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结果。师兄和钟情外出度假,钟情毫不犹豫地在师兄面前打开了自己,师兄连忙用被子将钟情裹上,说不结婚是不能这样的。钟情哈哈大笑,骂师兄有病,然后甩门而去。师兄和钟情回来后,两个人开始冷淡起来。杰雄公司的刘曦曦声称愿意为师兄而醉。这样,师兄和刘曦曦好上了。
师兄在刘曦曦处知道了导师教授方正的特殊身份,原来教授是“发审委”的成员。一个企业能不能上市,什么时候上市,导师都有举足轻重的一票。杰雄公司在这期间已经被批准上市。刘曦曦告诉师兄她已经怀孕了,师兄提出和刘曦曦结婚,刘曦曦却不干,刘曦曦只想要孩子不想要婚姻。
教授学开车去了,一到周末就天不亮出门,天黑了才回家,这引起了师母的注意。师母跟踪了教授,发现教授被一个女生开车接走了。这个女生不是别人,是钟情同宿舍的邸颖。
杰雄公司发行了股票,融资了好几亿,一直没见挂牌。后来,我们得知杰雄公司涉嫌欺诈发行股票,这事把师弟卷进去了。师弟作为律师为杰雄公司出具了《法律意见书》,涉嫌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被抓。师兄为师弟进行了辩护。
师弟出狱后请师兄吃饭,告诉师兄刘曦曦在美国。师兄知道了刘曦曦的下落后,他开始闹腾着出国。教授为了让师兄出国把自己的论文送给了师兄,让师兄拿去发表。师兄将论文发表后顺利地拿到了出国名额。
师兄出国后,教授的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教授与师母吴迪离婚后和邸颖同居了。师兄出国后并没有找到刘曦曦,出国不久就被学校招了回来。师兄为了出国拿导师的论文署自己的名字发表的事情败露了。后来,师兄被开除学籍了,那天,我送师兄离校,正是校园里桃花盛开的时候。
张者《桃李》《桃花》《桃夭》三部曲研讨会举行
2015年12月22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重庆市作协、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张者《桃李》《桃花》《桃夭》三部曲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重庆市作协主席陈川、《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出席会议。雷达、吴秉杰、胡平、潘凯雄、梁鸿鹰、胡殷红、孟繁华、贺绍俊、牛玉秋、白烨、李一鸣、王山、王干,徐坤、张颐武、陈晓明、邱华栋、马玉霞、周晓风、顾建平等评论家参加研讨。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应红主持。
2002年,张者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桃李》,写当时大学校园里的学术生态和爱情现状,新颖的创作题材、大胆的批判锋芒勾勒了大学知识分子的气质变迁。张者因这部小说成名,被称为“最具潜质的青年作家”。2006年,他又推出了“大学三部曲”的第二部《桃花》,试图寻找大学喧器背后沉潜的学术底蕴和道德坚守。2015年6月,他推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桃夭》。通过一群中年人的同学会,讲述曾经的大学生活和现在的中年危机,校园爱情和灰色中年碰撞产生的荒诞感。三部曲既有所勾连,又有区别。尤其是《桃夭》,作者将视角拉出校园,更多地揭示了现代都市人的中年困境。小说将庸常圆滑又精怪喧腾的现实生活切出了棱角,对法治社会的建构与情感人生的平衡,表达出了细密的解悟和深切的思虑。
张者的作品往往能够敏感到时代变化在人、在人性上的投影,敏感到时代变化给人文精神造成的畸变。张者的视线还涉及经济发展进程和法律进程,借着小说中的案件,张者写到了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公司的上市程序、股票市场的波动和刑事民事诉讼的程序等等。在张者的笔下,大学既是社会的缩影又是社会照物。
丰富的生活阅历给了张者的创作更多的层次感:法律视角下的校园、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知识分子的困境和追求,他的小说充满戏谑荒诞的戏剧效果,在带有强烈现实感的同时,又不乏理性的深度和思考。
张者表示,新作《桃夭》是以“突围和挣扎”为主题,用平常而别具一格的视角,写出了一代人独有的情感纹理和精神质地。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