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谢有顺

谢有顺(1972.7-) 男,福建省长汀县人。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学术兼职有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 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终审评委兼评委会秘书长、广东省影视创作中心评审委员会委员等。曾赴美国、英国、日本及台、港、澳地区开会、访问、讲学。2016年4月,当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中文名
谢有顺
籍贯
中国福建
出生地
福建省长汀县
性别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72年8月
职业
教育家
毕业院校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政党
中共党员
代表作品
《活在真实中》、《话语的德性》、《先锋就是自由》、《此时的事物》等著作九种。主编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评传》、《优雅的汉语》

目录

谢有顺谢有顺
  199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2004年在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进修硕士生课程,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起,先后任《南方都市报》专刊副刊部副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一级作家。2006年起,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118日,受聘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2009年,兼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2010年获得全球青年领袖(2010 Global Youth Leadership)称号。2015年,被聘任为三峡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学科岗位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个人作品

谢有顺谢有顺
  •《我们内心的冲突》(广州出版社,2000

•《活在真实中》(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我们并不孤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话语的德性》(海南出版社,2002

•《身体修辞》(花城出版社,2003

•《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于坚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先锋就是自由》(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此时的事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人文讲演录,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国散文二十讲》(散文理论专著,系中国作家协会2004年度重点扶持选题)

•《小说的伦理:19852005中国小说史的一种读法》(小说史论专著)

主编丛书

•《文学新人类》(四卷,珠海出版社,1999

•《呈现——女性写作书系》(三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爱情档案·当代小说丛书》(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9772002中国优秀中篇小说》(两卷,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中国中篇小说选》(20022003200420052006年各一卷,花城出版社)

•《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第一辑,四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优雅的汉语》(三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奖作者作品集》(六卷,华艺出版社,2005

•《一生的阅读珍藏》(三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第二辑,四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学术方向

学术方向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兼及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

研究专题

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中国散文的精神谱系、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当代小说理论等。

主要论文

谢有顺谢有顺
  •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

《文学评论》2007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4期转载)

•终止游戏与继续生存——先锋长篇小说论《文学评论》19943

•不读“文化大散文”的理由《新华文摘》20031期全文转载

•批评应“挟着风暴和闪电”《新华文摘》2005年第23期全文转载

•关于今日批评的答问(对话)《南方文坛》1999年第4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重返“孤独的个人”——写在2004年的小说随想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新华文摘》2005年摘录转载

•重塑灵魂关怀的维度——构建一种新的文学伦理《文汇报?文艺百家》2005731

《新华文摘》2005年摘录转载

•对人心和世界的解析——以新世纪散文为例《文艺争鸣》20076

•追问诗歌的精神来历——从《出生地》一书谈起《文艺争鸣》20074

•极致叙事的当下意义——重读《日光流年》所想到的《当代作家评论》20075

•分享生活的苦——郑小琼的写作及其“铁”的分析《南方文坛》20074

•恢复诗歌的精神重量《当代文坛》20072

•接通更广大的精神视野——几部长篇小说的阅读笔记《当代文坛》20074

•小说的物质外壳:逻辑、情理和说服力《当代作家评论》20073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转载)

•文学叙事中的身体伦理《小说评论》20065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9期转载)

•先锋文学并未终结——答友人问《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5期转载)

•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兼谈东西的《后悔录》《南方文坛》20054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0期转载)

•尊灵魂,叹生命——贾平凹、《秦腔》及其叙事伦理》《当代作家评论》20055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2期转载)

•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当代作家评论》20036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转载)

•消费时代的暖色幽默——《桃李》与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型《南方文坛》2002年第4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0期转载)

•从新的真实出发《文艺报》2002927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12期转载)

•文学身体学《花城》20016期,19500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4期转载)

•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钟山》2002年第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转载)

•十部作品,五个问题《南方文坛》2001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转载

《中华文学选刊》2001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2期全文转载)

•诗歌在前进《山花》2000年第5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6期转载)

•内在的诗歌真相《南方周末》199942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7期转载)

•不信的世代与属魂人的境遇——论北村小说的人学立场《作家》1996年第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2期转载)

•最后一个浪漫时代——我读格非的《欲望的旗帜》《当代作家评论》19962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6期转载)

•历史转折期知识分子的文化定位问题(与南帆等人对话)《上海文学》19955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7期转载)

•关于世纪末文学的对话《文论报》19957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8期转载)

•旧小说与想象的可能——对刁斗小说的简单描述《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4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9期转载)

•《终止游戏与继续生存——先锋长篇小说论》《文学评论》19943

•重返伊甸与反乌托邦——论先锋小说的转型《花城》19943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转载)

•绝望审判与家园中心的冥想——再论余华《呼喊与细雨》中的生存进向《当代作家评论》19932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转载)

•只有创造的文学,才是有价值的文学《文艺理论研究》19932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3年转载)

•先锋性的萎缩与深度重建——评北村的《施洗的河》《当代作家评论》19935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转载)

•绝望:存在的深渊处境《文艺评论》19936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转载)

•发现生活的地基——我读胡廷武的《九听》《南方文坛》20061

•重申长篇小说的写作常识《当代作家评论》20061

•批评的觉悟《当代作家评论》20062

•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当代作家评论》20063

•对人心和智慧的警觉——论李静的写作,兼谈一种批评伦理《南方文坛》20065

•接近那些复杂的灵魂——《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序《南方文坛》20051

•革命、乌托邦与个人生活史——格非《人面桃花》的一种读解方式《当代作家评论》20054

•比权力更广大的是人心——我读范小青的《女同志》《当代作家评论》20056

•经验已经贫乏《南方文坛》2004年第3

•经验必须被存在所照亮——读艾伟的小说所想到的《当代作家评论》20045

•话语喧哗背后的心灵事变《当代作家评论》20031

•叙事也是一种权力——中国当代小说的话语变迁《花城》20031

(《小说选刊》20035期全文转载;台湾《文讯》杂志2005年总第231期全文转载)

•文学:坚持向存在发问《南方文坛》20033

•创造是知识分子的灵魂《南方文坛》20032

•诗歌是不知道的,在路上的《南方文坛》20035

•现实主义是作家的根本处境《当代作家评论》20022

•发现人类生活中残存的善——关于铁凝小说的话语伦理《南方文坛》20026

•词语的冲突及其缓解方式《当代作家评论》20011

•东北在素素的心中《当代作家评论》20012

•真正的写作都是后退的《南方文坛》20013

•一九五七年的生与死《当代作家评论》20013

•通往小说的途中——我所理解的五个关键词《当代作家评论》20013

•批评的野心《南方文坛》20014

•当死亡比活着更困难——我读莫言的《檀香刑》《当代作家评论》20015

•物质生活及其幻觉——朱文颖和她的《高跟鞋》《当代作家评论》20016期;

•散文的命运《当代作家评论》20001

•从理想国的梦中醒来《当代作家评论》20004

•走向美学的途中《文艺争鸣》20005

•羽蛇的内心生活《当代作家评论》19991

•贾平凹的实与虚《当代作家评论》19992

•回到事物与存在的现场——于坚的诗与诗学《当代作家评论》19994

•集体话语的限度《南方文坛》19992

•批评对什么有效《南方文坛》19995

•奢侈的话语《南方文坛》19995

•大师没有现身《当代作家评论》19986

•神圣的背面——王彪小说中的末世图景《文艺争鸣》19971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当代《小说评论》19955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抒情性《小说评论》19956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存在《小说评论》19961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精神性《小说评论》19962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冲突《小说评论》19963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勇气《小说评论》19964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真实() 《小说评论》19965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真实() 《小说评论》19966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朴素《小说评论》19971

•谢有顺专栏:写作的恐惧《小说评论》19972

•谢有顺专栏:写作的难度《小说评论》19973

•谢有顺专栏:写作与意义问题《小说评论》19974

•谢有顺专栏:写作是信心的事业《小说评论》19975

•谢有顺专栏;我们的怯懦与贫困《小说评论》19981

•谢有顺专栏:沉默或者觉悟小说评论》19982

•谢有顺专栏:闭抑的文学和精神小说评论》19983

•谢有顺专栏:我们批评什么小说评论》19984

•谢有顺专栏:抵制谎言小说评论》19985

•谢有顺专栏:失语和命名的困难《小说评论》19986

•谢有顺专栏:批评的智慧《小说评论》19991

•谢有顺专栏:写作与什么相关《小说评论》19992

•谢有顺专栏:人为什么恐惧《小说评论》19993

•谢有顺专栏:传媒时代的文学空间《小说评论》19994

•谢有顺专栏:序跋二题《小说评论》19995

•谢有顺专栏:诗歌内部的真相小说评论》19996

•谢有顺专栏:失眠的内心《小说评论》20001

•谢有顺专栏:先见鲁迅《小说评论》20002

•谢有顺专栏:阿道夫·艾希曼的良心《小说评论》20003

•谢有顺专栏:通向网络的途中《小说评论》20004

•谢有顺专栏:写作不是养病的方式《小说评论》20005

•谢有顺专栏:批评焦虑的缓解《小说评论》20006

•谢有顺专栏:为破败的生活作证——陈希我小说的叙事伦理《小说评论》20061

•谢有顺专栏:文学叙事中的身体伦理《小说评论》20062

•谢有顺专栏:对人心世界的警觉——〈尴尬风流〉的叙事伦理《小说评论》20063

•谢有顺专栏:重申文学的信念《小说评论》20064

•谢有顺专栏:为一种写作耐心作证《小说评论》20065

•谢有顺专栏:“他在,就还不完全的黑暗”——为巴金逝世一周年而作《小说评论》20066

•谢有顺专栏:重申灵魂叙事《小说评论》20071

•谢有顺专栏:小说写作的专业精神小说评论》20072

•谢有顺专栏:短篇小说的写作可能性《小说评论》20073

•文学与人生的精神遇合——评於可训的《王蒙传论》《小说评论》20102

•谢有顺专栏:小说写作的几个关键词《小说评论》20121

•谢有顺专栏:小说是活着的历史《小说评论》20122

学术成就

谢有顺谢有顺
  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和论文集十四部,文学对话录两部。主编丛书多套,四十余本。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发表学术论文三百多篇,约三百万字。三十九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七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四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超过六十篇文章被全文收入各种理论选本和大学教材。

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首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第十届、十二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第四届、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第二、第三届广东文学评论奖,广东省20082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个奖项,并多次获《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杂志的优秀论文奖,被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推选为“2005年度青年批评家”。曾当选为广东省“新世纪之星”。2009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成就荣誉

谢有顺谢有顺
  •2010年,论文《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

2010年,论著《文学的常道》、《被忽视的精神》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2届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

2008年,获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基金会主办)

2008年,获首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主办)

2008年,获广东省“新世纪之星”称号(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主办)

2008年,获第二届广东省“十百千工程”优秀培养对象二等奖(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

2001年,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

2006年,论著《先锋就是自由》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0届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

2005年,《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等系列论文获“中国青年作家批评论坛·2005年度青年批评家奖”(《人民文学》、《南方文坛》主办)

2005年,《文化大散文的精神困境》一文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理论奖”(中国散文学会主办)

2005年,《消费社会的叙事处境》一文获第三届“广东文学评论奖”(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

2005年,《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一文获“《南方文坛》2005年度优秀论文奖”

2004年,《叙事也是一种权力——中国当代小说的话语变迁》一文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文联主办)

2003年,《文学身体学》一文获第二届“广东文学评论奖”(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

2003年,《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一文获“《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度优秀论文奖”

2001年,《通往小说的途中——我所理解的五个关键词》一文获“广东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东省文联主办)

2001年,文学评论集《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获第十三届“广东省新人新作奖”(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

2001年,《十部作品,五个问题》一文获“《南方文坛》2001年度优秀论文奖”

2001年,《通往小说的途中——我所理解的五个关键词》一文获“《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度优秀论文奖”

2000年,《散文的命运》一文获“《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度优秀论文奖”

1999年,《贾平凹的实与虚》一文获“《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度优秀论文奖”

真实写作

谢有顺谢有顺
  谢有顺强调“写作的尊严”的同时也渴望“真实”,他认为“真实在折磨着我们”他甚至不无偏激地认为“发生在中国当代的一系列文学革命事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卡夫卡、普鲁斯特、博尔赫斯、罗伯·格里耶等人的文本经验直接诱发的,从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作家对生存的确切体验,也没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对艺术对生存的清晰态度。他们的立场都隐藏在上述大师的面影中而显得暧昧不清。”然而何谓"真实"呢?作家所看见的真实也许只是一种表象;每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呈现真实的方式,也存在着不同的关于真实的本质,一个作家要接近这个真实,运用他的心灵显然必须多于他的眼睛。只有用""才能体验真实。

从谢有顺对当代作家诸如余华、北村、韩东、张炜、迟子建、格非等作品的细致分析,可以看出谢有顺的批评视角始终是对存在的追索。然而谢有顺在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写作时,失望难以避免。于是谢有顺写出:"我怀疑张炜以土地为中心的田园乌托邦、王安忆虚构的家族史,史铁生的冥思,张承志的愤怒能使人居住下来。我怀疑"的话语(《不信的世代与属魂人的境遇》),如此真实的写作又如何成为可能;写作又如何直抵存在的本质?谢有顺先生无法给出答案。尽管谢有顺说过:“在这个荒凉的大地上,我们却看到了一些真正的大师,用他们的勇气、人格、受难的姿态,尽其所能地在废墟上把人类残存的希望与信心聚拢起来,以获得一个完整的基础关怀人,解释未来新的生存。”但让我们灰心的是这些真正的大师都有是外国人,诸如福克纳,埃利蒂斯、英格玛·伯格曼等等,审视当下的写作,大师何在?也许人们内心的冲突"就緣于"真实的写作毫无可能的痛苦罢。绝望之后,希望在废墟中站立起来。

多彩人生

 《活在真实中》

谢有顺谢有顺
  谢有顺告诉记者,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写作,是靠近心灵中神圣部分的写作。而真正有力量的语言,也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到达心灵和事物的本身,而非远离它。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谢有顺的导师孙绍振说:“他以小小二十几的年纪,为什么就有了对中国当代文学条分缕析、挥斥方遒的气魄?只有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他的出发点不是世俗的人生的感叹,而是从精神天国投射向世俗人生的一道救赎之光。那个精神彼岸,是那样纯洁、崇高、风烟俱净。”

孙绍振指出:“正是因为这个精神向度的存在,谢有顺的文章中,才有我们所缺少的对于精神救赎的追求。他的诚惶诚恐、抵制谎言、拒绝游戏、为真实所折磨、为怯懦所折磨、为烦恼所折磨的主题,正是他的信念的真诚而自然的流泻。也正是因为自然、真诚,他的文章中才有了理论文章难能可贵的激情,或者叫作情彩。他那种行云流水的气势,他纷纭的思绪,像不择而出的奔流,绝不随物赋形,而是充满浩然之气,横空出世,天马行空,行与所当行,止于所不得不止,来不及作学院式的引经据典,好像他自己汹涌的思路已经流布了他整个篇幅,舍不得把有限的空间再让给那些死去了的权威哲人。”

一句话,谢有顺为什么这么红?是因为谢有顺“活在真实中”。

冯牧文学奖得主

第二届冯牧文学奖得主中,29岁的谢有顺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和谢有顺共同获奖的有莫言、乔良等著名作家。

冯牧文学奖的授奖词是这样评价谢有顺的:“谢有顺的朝气、锐气和才气令人欣喜。他的写作保持着文学批评的批判性品格,以鲜明的立论和泼辣的论辩介入纷繁的文学现状,表现了提出问题的眼光和勇气。他以犀利的思想评论见长,直面现代人的灵魂冲突,以批判的立场探讨当下复杂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矛盾,使批评呈现为一种激越、敏捷、具有冲击力的思想交锋。但同时,他也相对忽视了深入、细致的文本感受和艺术分析。”

谢有顺获奖的感受是:“谈不上意外,因为我对自己的写作有信心。此前有一两个理论杂志的主编对我说,由于你还太年轻,你得奖的时间有可能还会再往后推,我就反问他们:我年轻也成一种罪过了吗?他们就笑。你知道,中国的很多事情都与年龄有微妙的关系,评奖大概也不例外。但我还是很感激冯牧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在我还这么年轻的时候就给了我如此重要的肯定。说出来也许你不会相信,我不认识评委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多是文学前辈,也从来没有见过我,却对我并不成熟的文字有罕见的宽容。我想,他们是一帮真心想把评奖做好的人。”

多次为老师“捉刀”

在《活在真实中》的序言里,文学评论家孙绍振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谢有顺多次为他“捉刀”。第一次是谢有顺完全“捉刀”,署名为“孙绍振、谢有顺”。孙绍振说:“有一次,《文艺理论研究》主编徐中玉老师约我写一篇文章,写了亲笔信来。我刚刚从美国回来,对于中国当代文论,一时有些生疏。不得以请他(谢有顺记者注)试试,用我们两个人的名字合作一篇文章。他交来的稿子,不管我如何以挑剔的眼光去推敲,也只改动了两个字。稿子寄出的时候,本来是把他的名字放在前面的。但是编者张德林先生来信,出于某种不成文的规格,必须把我的名字放在前面。我很为难,他却爽快地同意了。”

第二次依然是谢有顺完全“捉刀”,而且一写就是10多篇,署名是“孙绍振”。孙绍振透露说:“《小说评论》的王愚先生又约请我为他们写评论专栏。由于连续出访,我对于中国当代小说的熟悉程度已经远不如前了。我又一次请他代笔。这一次由于是连续性的专栏,而他当时大学本科还未毕业,用两个人合作的名义,怕在编辑部很难通过,暂时就用了我的名字。”在当代文坛的某些领域里,谢有顺的名气甚至比他的导师孙绍振还要大。

曾是失学儿童

一位经常称“我的朋友谢有顺”的朋友告诉记者,谢有顺有私人飞机,这私人飞机是他的妻子的,他的妻子非常漂亮,也很有钱,却爱上了家中贫困却才华横溢的谢有顺云云。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求证谢有顺时,谢有顺哈哈大笑:“根本没这么回事,我妻子是个普通职工。”但谢有顺家贫却是个事实,他还曾经是个失学儿童。谢有顺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曾经因为祖母去世等家庭变故而辍学了近一年,跟随父母到了外地。

谢有顺说:“当时连我自己都以为不可能再有读书的机会了,于是,小小年纪便开始自暴自弃。后来是我的语文老师和我的大伯坚持要我回去读书,我才回到老家,重新坐在教室里。我记得很清楚,那时我刚去世的祖母简陋的墓地就在我教室背后的山坡上,黄土是新的,很抢眼,连上课时我也忍不住往那里张望。每次目光与祖母的墓地相遇,我孤单的心便会被恐惧和悲伤深深地攫住。我就是在这种境遇下读完小学最后一年的,这样的记忆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谢有顺失学时年方11岁,他跟一个乡村老中医当学徒,背了一大堆的“汤头口诀”。谢有顺至今还问自己:“假如我成了一个乡村中医,又何尝不能过上幸福的人生呢?医生面对的是人的肉体,而写作更多的是面对人的精神,显然,后者要比前者艰险和痛苦得多。”

改变新生代批评家现状

在“文人相轻”的今天,年轻的谢有顺受到了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的普遍好评。贾平凹认为:“北方的评论家如下象棋,南方的评论家如下围棋,谢有顺的文章似有综合的味道,真好!”

著名评论家、澳大利亚《澳华日报》总编朱大可认为,从终极关怀出发展开文学批评,这令谢有顺成为商业时代的一个独特的声音:犀利、无畏,并且饱含着内在的精神性。他的努力改变了新生代批评家的现状。

著名作家、青岛市作协主席尤凤伟认为,谢有顺总能一针见血地道出一些真言。著名评论家洪治纲认为,在同时代的青年人中,谢有顺的智慧和学识几乎无人可攀。著名作家格非说,谢有顺为人的诚挚、文章的才华、道德上的勇气都令人钦佩。“能够成为他的朋友,我颇感到荣耀”。著名作家叶兆言认为,印象中,福建人天生适合批评。功成名就又身居要位的,大有人在。然而年轻人中,除了谢有顺,不知道还有谁,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谢有顺与他的前辈们截然不同,这或许是大家要关注他的缘故。

人物评价

谢有顺谢有顺
  谢有顺,阅读这位年轻文人的文字和心灵,常使人产生少有的感叹和沉思,是什么原因使这位青年文人在不到30岁的年龄就写出了如此深厚的作品?惊讶之余,不禁又有一种深深的敬仰,而对谢有顺所有的认识,都来自于他的这本名叫《活在真实中》(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7月版)的作品集:有杂文、有随笔、有文学评论。在谢有顺的文字中,沉积着的是一位年轻文人在浮躁的世事中对人生真义的深沉思考。他的抵制谎言,拒绝游戏,为真实所折磨,为怯懦所折磨,为烦恼所折磨的主题,呼唤着、重塑着做人的应有的尊严、勇敢、真诚、良知和责任。他的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无不深入骨髓,震撼人心。

他的老师、著名评论家孙绍振这样评价他:“如果说。在我们这个多山的省份,人们的艺术和学术的目光,免不了为高耸的武夷山和太姥山所阻挡,乡土观念奇重的福建人一辈子把大王峰当作喜马拉雅山的大有人在,而谢有顺却以1.73米的个子,站在大学本科嘈杂的宿舍的窗口,目光一下子就超越了武夷山的大王峰,到达了天安门广场,到达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核心。”对自己的学生,孙绍振未免有钟爱之情,但若细读谢有顺的文章之后,你会对孙绍振的精确表述击节称赏。

谢有顺,19728月出生于福建长汀,199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1991年起在《文学评论》、《花城》、《作家》等刊物上发表当代文学批评及思想随笔近百万字的青年文人,用自己厚重的作品,逐步赢得了众多文坛重量级作家的关注与好评。著名学者朱大可说:“从终极关怀出发展开写作,这令谢有顺成为商业时代的一个独特的声音:犀利、无畏,并且饱含着内在的精神性。”

著名诗人于坚说:“作为当前最年轻的学者之一,谢有顺具有敏锐、独立、不同凡响的眼光,未被图书馆和学院损害的艺术直觉以及真正的智慧和勇气。”当前,在这个看惯了评论家对作家和文本无关痛痒、蓄意奉迎的评论文字的时代,这些对谢有顺的评论显得是那么的贴切和恰如其分。

在这个金钱在各个行当叮当作响的商业时代,注重内心精神生活的作家,已如沙漠里决绝的独行者,但他们却“一意孤行”,苦苦跋涉,探寻着终极目标,构建着人类全面发展的精神大厦。有人说,这个时代鲁迅已经过时了,人们更注重的是消费和享乐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脆弱的心灵已承担不起任何社会、历史的责任,文化、艺术的追求,甚至做人的道义和尊严了。正因为如此,精神大厦的构建才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般艰难。而谢有顺就是这样一个不畏艰难的人。

真正有价值的写作,是那种不断地靠近心灵,靠近心灵中神圣部分的写作。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济南商赢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下一篇 琥珀蜜蜡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