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程绍国

程绍国,男,民进会员,1960年生于温州市,《温州晚报》编辑,在《当代》《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中国作家》等刊物发过小说和散文。曾获1991—1993年度《中国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奖,2004年获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在《当代》杂志上开的“往事”专栏深受读者好评。新近出版的《林斤澜说》是他的代表作。
中文名
程绍国
籍贯
浙江省温州市
性别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60年
职业
专栏作家
代表作品
《九间的歌》;《双溪》;《林斤澜说》

目录

程绍国程绍国
  程绍国1960年生于温州,《温州晚报》编辑,在《当代》、《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中国作家》等刊物发过小说和散文。出版过长篇小说《九间的歌》、散文集《双溪》等作品。曾获1991——1993年度《中国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奖,2004年获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在《当代》杂志上开的“往事”专栏深受读者好评。新近出版的《林斤澜说》是他的代表作。

人物经历

1960年,出生于温州市。

1991~1993年度《中国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4年获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九间的歌》。

散文集:《双溪》。

作品:《乡吃》、《坐轿记》、《骑骡记》、《快活北国》、《麻将》、《林斤澜说》。

代表作品

林斤澜说林斤澜说
  《林斤澜说》是一部厚重独特的林斤澜传记,谈笑间,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大家轮番登场,将文坛外史演绎得如此惊心又富于意趣。林斤澜在看文坛,我们在看一个中国传统的士是怎样在历史的刀尖上行走。在本书中,你能读到了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坛的历史。这些历史虽然都与林斤澜有关。只是历史的一个侧面,但它的史料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林斤澜把小说语言的作用提到很多人所未意识到的高度。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涩斤澜的语言原来并不是这样的。他的语言原来以北京话为基石出(写的是京郊),流畅,轻快,跳跃,有点法国式的俏皮。我觉得他不但受了老舍,还受了李健吾的影响。后来他改了,变得涩起来了,大概是觉得北京话用得太多,有点“贫”。《矮凳桥》则是基本上用了温州方言。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写的是温州的事。斤澜有一个很大的优势,他一直能说很地道的温州话。一个人的“母舌”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在他的作品里的。在方言的基础上调理自己的文学语言,是八十年代相当多的作家清楚地意识到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背景是文化。一个作家对传统文化和某一特定地区的文化了解得愈深切,他的语言便愈有特点。所谓语言有味、无味,其实是说这种语言有没有文化(这跟读书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人读书甚多,条理清楚,仍然一辈子语言无味)。每一种方言都有特殊的表现力,特殊的美。

《林斤澜说》的创作

林斤澜林斤澜
  程绍国写一个完美的老头阔别三十多年,林斤澜于1979年秋重回温州。程绍国认识上他。

林斤澜的九妹林抗获了莫名其妙的罪,妹夫潘大平打成右派,1957年双双落到我的村庄双溪。他们的不幸反成了我的福分,他的妹夫是我的老师,便是后来大专毕业了,工作了,我仍然挨近他学习;林抗师母的修养和性格酷似二哥,我自懂事至今,没发现过她有什么错,她都是对的,真的。在双溪这个盘古开天只出过一个大学生的村庄里。他们那个破屋实际成了我的第二个家。

林斤澜到了双溪之前,我早已读了他的《春雷》、《山里红》,我已有朦胧的写作的意愿。林斤澜便对我的老师说:“叫绍国抬一缸酒来,我们慢斟慢酌,恐怕还说不好写作的事。”这成了林斤澜1979年故乡之行,让我记忆最深的一句话。这之后的许多年,在他的推荐之下,我发表了多篇小说和散文,并且得奖。但我像一个忙于睡觉的船夫,并没有扬帆破浪的意思。到了今天,看来我想破浪也已很难了。然而这事并不要紧。

二十多年来,我读了林斤澜除剧本之外所有的著作,不少篇章读了不止三次四次。可以说,我是林斤澜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定、最扎实的读者。虽然我说不出评论家鲜花一般的语言,但是我的体会有着石头一般的可靠。二十多年来,我得林斤澜信近百封、电话无数。林斤澜隔年都要回乡,我每次都能接近他,同他喝酒,听他谈话。近年来在温州一住就是数月,非常愉快,我有幸在侧,快乐听差,一同游山玩水。

这是个完美的老头。我用了“完美”一词,或可用“金无足赤”来驳诘。但我不会再反驳别人,是啊,人怎么会完美呢?我有些心慌。但我实在找不出林斤澜有什么缺点!他严己宽人,与人为善,豁达通脱,宽厚灿烂,思想新进,道德高卓。选择作家这一职业,便涅槊于艺术。他一直携手青年,稳站人民立场。我钦佩炫技型的作家(如马原),我钦佩陶醉型的作家(如汪曾祺),而我更加景仰如林斤澜这般介入型的作家,艺术地解剖社会,关怀民生,警世警人……能够为林斤澜作传,是我个人的荣幸。

而写缺憾的人容易,写完美的人非常艰难。我多凭我的记忆写作,少有采撷他零星的散文。我用散文的笔调写传记,而且写了不少别的作家。写了不少别的作家,用意还在林斤澜身上。倘有讹处,敬乞海涵。传记选择这种写法,是因为没有别的路可走。对林斤澜,或对别的作家,我会把以为真的当真的写了,但我决不会把假的当成真的来写。我不会美化林斤澜。但倘若读者看出我的作品中,有溢美的意味,那缘由肯定是我对林斤澜的感情。请相信我是无意的。——我在写作这本书时,老人家就告诫我必须真实,或者可以戏说他。

我的散文能靠近史诗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程绍国的散文

程绍国程绍国
  程绍国从不讳言好酒。读这个酒人的散文,字里行间除了流荡着瓯江楠溪两岸的水色山光,乌岩石门的烟岚雨雾,闯世界揽来各地叫人揪心的风景光影,还氤氲着黄的、白的、红的土洋各色酒的芳香。

没感觉的人读不出来,有感觉的读者,于是跟着微醺,这时看这一作者,身高背阔,不似传统的文人墨客,谈吐间明快豪爽,甚至带几分粗犷,心中品味,像是燕赵慷慨悲歌之士?像是台州一带坚韧执拗的浙东硬汉?归根结底是浙南温州人性格的典型。

早在多年之前,人们说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中国的吉卜赛”,不带褒贬,仅为事实判断;到“文革”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做生意成了“投机倒把”,改革开放之初,又反对“温州模式”捎带着犯“红眼病”,这类说法遂成了负面价值判断。程绍国曾起而为温州人辩:温州丘陵,地少人多。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温州人反其道而行,不得已啊。几代人漂洋过海,或走南闯北,洒汗流血,历经磨难,许多客死他乡,可歌可泣。温州人有钱,全是温州人苦难、温州人精神换来的,也是温州人尊严换来的。我们捂着疼痛的十二指肠溃疡,笑陪喝酒;我们被指“资本主义”,我们因“投机倒把”被游街,被坐牢,被枪毙;我们上缴高额赋税,却没有换来怜悯抚摸;我们自己造机场,造铁路,求告的双脚满是血泡……俱往矣,伤感过去,温州人既往不提。

以上云云,你不觉得俨然可作温州市的代言人么?

读其书不可不知其人。要概括程绍国其人,我忽然天赐灵感,以为可以套用一句现话:“立足温州,胸怀天下”。

绍国离不开温州的山水、民俗、人脉,甚至也离不开温州的美食。他起步的创作,是童年和家乡,他以苦难中童年的视角,写了他第一部悲悯情怀的长篇《九间的歌》,不知是由于涉及“文革”的断代背景之讳,还是很长一阵评论家的青睐专注于某些时髦之作,总之这一作品没有受到相称的重视。然而,绍国通达,不以为意。他照旧在他的胸中笔下,酿他的精神私酒,一不按国家标准,二不按专家配方,自有承传,并不左顾右盼。他甚至不像他视为老师的林斤澜先生那样,不求官不求钱但声明文学上的所谓“名利”(其实主要也还只是一个公正的评价)还是要的。绍国并不是矫情,他真的看透尘世转眼皆空的名利,而倡言跟朋友们一起享受眼前的生活。从表层看,他与“乐活派”仿佛合流,但不要被他轻易瞒过,这其实也是如同历代温州人的背井离乡一样,乃不得已耳。散文这一体裁最是无法掩饰自己,他心灵深处供奉的,还是雨果、托尔斯泰那样的文学偶像:“作家得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双眼睛首先不是观察春花秋月、草木虫鱼,而是注视人道、正义和真理。”他苦恼的纠结,还是在“一个人改变不了世界”的孤立感和无奈感罢了。或许,我们正好从他的作品,体会一个有精神向往的知识分子在当下必然难免的内心矛盾吧。

我最初读到程绍国的散文,是他写自己家乡的《双溪》,他的父辈是舴艋舟的水手,他写水手生涯,让我想起沈从文。从篇末他的考证看,他是相信李清照《武陵春》那阕词可能是从水路由温州去金华经他家乡这个双溪后写的,“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般人多半是在这里才知道世上有一种叫做舴艋舟的船。

程绍国并不像有人爱拿古今名人跟家乡套近乎,他反倒对李清照有意见,说:“我不怎么喜欢李清照,尽管战乱颠沛,尽管女人悲悲切切的伤感总有理由。一个人活了五十来岁了,还要‘欲语泪先流’。一边拼老命‘从海道’追随皇帝,一边又‘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她的‘许多愁’。读来心中别别扭扭的。”他有这样的感觉不奇怪,因而他这样评价斯人斯句,也可以理解。不过,他是把词里的愁,简单地当成了小儿女的闲愁,忽略了这是一个家破人亡又罹国难的敏感诗人的“家国之愁”。我以为,绍国其实是因为李清照“追随行在”的体制内身份,先就有了戒拒之心,然后迁怒于她的“五十来岁”,这就不讲理了,换成青春年少,就不妨随身带着“许多愁”了吗?其实,问题不在这里。尽管绍国说“尽管女人悲悲切切的伤感总有理由”,他却厌烦诗词里面“悲悲切切的伤感”,就像我们现在厌烦当代诗歌散文中的“无故寻愁觅恨”一样。

这是绍国受了有关李清照是什么“婉约派”的说法误导的缘故。同样划到这一派的一些作者——且是男作者,流连花月,雕红镂翠,温声软语,婉约备至,恰好与豪放一路形成对照。然而,李清照的作品,不说她另外的诗文,即令是小词,即令写闺房之私,能够直写“被翻红浪”,是多少男词人笔下所无,哪里有一点婉约,倒是敢于出格,敢于突破禁忌的一股英气,有几分近于豪放了。

我以为李清照的风格是率真,“处世无奇但率真”的率真,或者叫真率,辞书上释为“直爽而诚恳”,“真诚直率,不做作”,诗词如此,做人亦然,在家与夫君赵明诚真的是平等的互相敬爱的知己,晚年再婚后发现对方乃“驵侩之下材”,且有贪渎恶行,不惜诉之于官。这样的一个人,岂是“五十来岁”还作无病呻吟的人?我在这里不是单为了跟绍国一辩,我是借这个机会,说说对李清照的一些想法,并就教于读者,希望有心人再读《漱玉词》时印证一下。

而绍国的写作,以至其为人,特点也正是率真——真率;直到他毫无掩饰地把他对李清照《武陵春》的感觉直说出来,也正是一种率真——真率的表现。他的这个特色,跟李清照的词品和性格是合拍的。他若不是蔽于一时意气,本来应该引李清照为同调。

率真——真率,也就是“生活在真实里”:说来容易,行来实难啊!

程绍国程绍国
  我和绍国相交二十年,读他的纪实之作多,虚构之作少,尤其是散文随笔,叙事人一般就是作者自己,作者的精神影像无所逃于读者的眼睛。难得他在家乡从村镇到城市,虽阅世日深,交游亦广,而不改其率真——真率。看他自述当乡村教师时常常借家访之名去学生家吃嘴,每每哑然失笑;又看他写叔父作为“文革”中掌权的最基层干部,其功过浮沉,不因“文革”后曾被揭批失势而有所避忌,绍国是把旁的作者视为私房话的端出来给公众,“一体周知”了。绍国的“把心交给读者”,是把每个读者都当做朋友,知心朋友,当然不限于这两例。崇尚真实,这本来应该是所有写作者共同的底线:外是社会人事的真相,内是个人内心的真实,离开这两个方面,还侈谈什么“生活在真实里”呢?!

绍国不止一次说到自己的“懒”。从一个方面说,写作的勤或懒,不是看作品的数量。从前有位作者,给自己规定每天必写诗一首,应该算是勤于此道了吧?老诗人艾青不以为然,说,写诗又不是大便,哪能硬性规定一天一次?也正是鲁迅说的,写不出时不硬写。当然,鲁迅还说过,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等等消闲的时间也用来读书、写作了。如果把读书写作的时间全用来搓麻将,自然为我们所不取,但有时搓搓麻将,舒缓身心,未为不可,何况绍国还写出了《麻将》这样的美文,文中的语言看似脱口而出,却不失其文学性,极丰富而生动,此中意味,值得深思。不过,普希金大概也是个扑克高手,不然写不出《黑桃皇后》那样的经典,现在散文《麻将》出自绍国笔下,“麻将”桌上的“黑桃皇后”名篇却还翘首以待呢。

近年网络发展,网上短文,不乏可作散文随笔来读的篇章。这些作品,不须硬拿来以就纸面文体之范。而网文的特点是一般写作心态比较自由,故同样具有率真——真率的天趣。这就向所有的散文作者包括以率真——真率为特色的绍国也提出了挑战。

酸文假醋是我们反对的,但“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无论对于挑战者还是应对者,永远是不刊之论。文采斐然,也就永远是一切文字工作者的地平线吧。

社会评价

为写《林斤澜说》这部传记,绍国付出了很多心血。倘是让我来写,我是不敢的,我怕我的心理解不了林老的心。绍国知难而进,勇敢地把这项事情承担下来。绍国尽量以自己的心理解林老的心,写得诚恳而有分寸。从这个意义说,通过这部书我也看到了绍国的心。借此机会向绍国表示敬意。林林斤澜对程绍国说:“当一个作家没什么,重要的一条,必须做到独立思考,独立表达。如果不能“独立”,宁可不写。

“程绍国的文笔甚佳,描写也入画。”读者评论。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波卡    下一篇 法国木纹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