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曾凡华

曾凡华 ,男 ,1947年生,汉族,湖南溆浦人,中共党员,军旅作家。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解放军报》编辑,主任编辑,文化部副主任、主任,大校军衔。
中文名
曾凡华
籍贯
湖南
出生地
湖南溆浦
性别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48年
职业
作家
毕业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
政党
中共党员
代表作品
《洞庭军号》

目录

曾凡华曾凡华
  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又就读于北京大学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部。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解放军报》编辑、主任编辑、文化部副主任,《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大校军衔。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理事。

主要作品

曾凡华作品曾凡华作品
  196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洞庭军号》、《辽远的地平线》、《士兵的维纳斯》,散文诗集《绿雪》(与晓桦合作),散文集《月食》,长篇报告文学《最后一战》、《牺盟·牺盟》、《神农架之野》(与李德禄合作)、《蓝色三环》、《铁马金戈》(与纪学合作)、《湘西大剿匪》(与侯健飞合作),长篇小说《碧血黄花》,电视连续剧剧本《牺盟·牺盟》(24集,已录制播出),大型文献纪录片撰稿《共和国之最》(100集,已录制播出)、《开国英雄》(50集,总撰稿,已录制播出)等。

荣获奖项

电视连续剧剧本《蓝色三环》(20集,已录制播出)获春燕奖,其作品还获全国1990-1991年优秀报告文学奖、第三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十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胜利之歌征文特等奖。

创作经历

曾凡华曾凡华
  “湘西雪峰山会战作为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日的最后一战,尽管留下了许多遗憾,但仍不失其辉煌与荣光。因为这毕竟是一场中国人抵御外寇入侵的战争,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反侵略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近期在央视电视剧频道热播的《最后一战》原著作者曾凡华,于20多年前在书的尾声里写下这样一段话,表明他写作此书的初衷。

作为向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的剧作,《最后一战》电视剧再现了中国军队与民众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故事,同时也将中美混合空军“飞虎队”的故事搬上了银幕。该剧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连日来在晚间电视剧收视榜单上始终跻身前三。20日,曾凡华在接受红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说起来,当时还是一块躺在猪圈里的陵园碑石,让他下定决心写好这本书。

曾凡华是怀化溆浦人。20多年前,他在《解放军报》任职,一次,他去湘西雪峰山下的龙潭采访,路过一户农家时,他在猪圈里发现一块躺着的碑石,细看后才知道这块碑石原本属于龙潭弓形山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在“文革”时期被砸坏了,散落于此。

“虽然是国民党的官兵,但也是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人。我当时看了难受很长一段时间,就有心要把这段历史写好。”曾凡华回忆道。

为了写这本书,曾凡华在湖南档案馆、南京档案馆查阅收集了大量史实资料,又花一个多月走访了湘西20多个县市,采访老兵,重走抗战战场。

1993年,《最后一战:中日湘西雪峰山会战纪实》一书终于完稿,交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刚一上市,这本书就十分畅销,连续几次再版。1995年,在第二届广州南国书香节上,该书还被评为最受读者欢迎的10本书之一。

本世纪初,在中国讲学的日本学者橘良雄读到《最后一战》一书后,认为该书较为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湘西会战,辗转找到曾凡华,将该书翻译为日文,更名为《雪峰山的祈祷》介绍给了日本读者。《朝日新闻》还在头版对专门就此事作了报道。

关于这本书的影视改编,曾凡华说,实际上在这本书刚出版后,就有多家影视公司找到他,提出想改编拍摄成电视剧,但最后又都望而生畏。“不敢接,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题材,在当时还是比较敏感,就一直拖了下来。”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能被批准出版,就已经是一种胜利了。”现在,以这本书为原著改编的电视剧能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曾凡华认为,这是“对国民党正面抗战的一种认定,是历史的进步。”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刘兆尘    下一篇 胡逸轩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