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凌志军

凌志军,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畅销书作家,法学硕士。祖籍广东,生于上海,长在北京。15岁到工厂做工,16岁做农民,19岁当兵,25岁成为新华社记者。没读过中学,也没读过大学。30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2000年的《追随智慧》被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联想风云》入选"2005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中文名
凌志军
籍贯
广东
性别
国籍
中国
职业
记者作家
代表作品
《中国的新革命》、《变化》

目录

凌志军凌志军
  凌志军,祖籍广东,1953年生于上海,长在北京。15岁到工厂做工,16岁做农民,19岁当兵,25岁成为新华社记者。30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

现在是《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和畅销书作家。凌志军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

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2003年的《变化》被中国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

成长经历

凌志军凌志军
  凌志军本是个理科胚子,自幼崇尚技术,轻视文史。家境不错的他,原本有希望循着他哥哥的轨迹,搞化学实验,做火箭模型,进而成为一名科学家——这是从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中国大多数孩子的“童年梦想”。

在他小学毕业那年,文革来了。他被抛入时代的洪流,先在农村做电工,后来参军,练习刺杀练习投手榴弹,心有不甘的他,晚上蒙在被子里打手电学习数理化和英语,直到有一天被连队首长发现。首长批评他不安心保卫祖国,还想到外国去,于是他“悬崖勒马”,埋头训练。

凌志军的父亲凌建华,原名林烈辉。凌建华出身于广东的旧式农家,却又向往新生活。1941年,17岁的他离家出走,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华日报>副总编辑,1949年后,曾任上海<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兼总编室主任,《人民日报》记者、评论员、总编室副主任、科教部主任、编委。正是父亲与《人民日报》的关系,让凌志军幸运地从千百万埋头训练者中被挑了出来,改行写新闻,并经过自己的努力一路“写”回北京——要知道,那时的他只有小学学历。

1983年,没有上过大学的凌志军,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3年,他系统研究了费孝通、杨藻、梁厚甫、李普曼等人的作品。威廉·曼彻斯特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当他第一次读到《光荣与梦想》时,曾感慨“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

1998年,他与马立诚合作,写了一本《交锋》,这让很多中国人感叹,“原来中国的历史可以这样写。”这本被视作“有极大官方背景、向极左势力发起全面反击”的书,引发的反响和反击也“极大”,以至于已经离开政治局委员位置多年的万里也到处询问《交锋》的作者,“要见见面,鼓励一下”。

19848月,《交锋》引发的官司也以被告马立诚、凌志军、今日中国出版社的获胜告终,有人说,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法院判决的方式进行思想斗争。新加坡<联合早报>828日发表报道,题为《“万言书”作者不敌〈交锋〉》,称改革派的获胜是时代潮流的力量,世易时移,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创作思想

凌志军凌志军
  如同之前的《交锋》、《变化》、《联想风云》,凌志军仍然坚守自己的价值判断。“我同意什么不同意什么,我一定要让读者能看出来,这是我的第一个原则。”他的第二个原则是,那些他赞成的人,干了蠢事,他照记不误,他不赞成的,他也把其观点表达出来,不去歪曲他们。他希望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写作者,“这是一本没有人‘认可’的书,中关村的官员们是和所有的读者一起读到它的。”而他在自序中也提到,在采访和写作中,没有人来告诉他应该写什么和不应该写什么。

他不曾离开过这个体制,现在仍然是<人民日报>的资深记者。体制内的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受体制的限制,够不到天花板,但其实是他们自己的很多东西没有发挥出来,“即便是在体制外,写作也应该是负责的”。他羡慕新一代的阳光与积极,“以至于把我也改变了不少……我们这一代,抱怨得比较多,总觉得自己生不逢时。”

从《交锋》《变化》到《联想风云》再到《中国的新革命》,他转变得很自然。他相信,如果今天还写《交锋》这样纯政治的题目,影响会完全不一样,因为人们现在更关注经济、技术的领域。

这些年对他触动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的变化。“我们这一代可能更像我们的父辈,你们这一代就和我们更远了,这是社会前进的标志。刺激人的行为的最原始的动机跟我们那时候是完全不一样了,现在这个动机可能更物质化一些。”

代表作品

凌志军作品凌志军作品
  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

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

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烈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

1996年出版的《历史不再徘徊》,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优秀图书奖”。

社会评价

凌志军作品凌志军作品
  财经写作者,要找研究型的榜样,首选是凌志军。对上世纪90年代的细微观察和评论,我没有看到比他更好的人了。——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凌志军作为中国政论写作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已经成为不是谦辞可以推却的事实。

——《人物》杂志凌志军先生以诚实的态度让政论诚实地走进公众,影响着那些必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年轻人。我们相信,他业已“尽可能地向读者说了心里想要说的话”,最大限度地保持着诚实的大勇之气。——《南风窗》杂志1993年“年度人物奖”颁奖词

凌志军的选材多带有前沿性,他是属于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强的新闻工作者。——《凤凰周刊》

凌志军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界有独特价值的一个作家。凌志军的最大的价值在他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凌志军的著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历史价值。——杨浪(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

《交锋》是一部能够产生巨大阅读期待的激动人心的当代政治思想史。《交锋》能够使你对国情特点和我们这个里氏斗争的焦点获得透辟的了解,能够帮助你透过经济和生活的现象,从更深的层次解读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时报》

迄今为止,在介绍和描写改革开放的诸多著作中,还没有一部书像《交锋》这样,直面二十年来的风风雨雨,揭示会上会下的激烈交锋。正因为如此,这部著作惊心动魄,振聋发聩。——《中华工商时报》

《交锋》涉及如此严肃的题目,但它的行文一点也不枯燥,没有一般思想著作那种令人瞌睡的沉闷艰涩和教条感。它有如一幅长卷,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绘出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期间有险峰起,亦有激流回旋,令人抚案叹息,掩卷深思。——《中国青年报》目录

抗癌经历

凌志军凌志军
  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之时,凌志军刚刚完成了当时的新作《中国的新革命》。凌志军当时被医生定义为“肺癌晚期”,活不过3个月。然而,凭借着对癌症治疗的冷静和理性,凌志军和他的家人创造了癌症救治的奇迹。而凌志军则将治疗癌症期间一波三折的求医之路,写进了自己最新出版的书籍《重生手记》之中。凌志军“向死而生”,对生命有了不同的感悟和理解,他说,很多癌症患者最大的难关是心理上的,觉得自己倒霉,甚至得抑郁症,其实不是这样,而是进入了生命的另外一个境界。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五谷杂粮    下一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