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丽
- 中文名
- 王红丽
- 别名
- 豫剧小皇后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
- 出生地
- 河南开封
- 出生日期
- 1967年11月
- 职业
- 豫剧演员
- 毕业院校
- 洛阳地区戏曲学校
目录
王红丽,河南小皇后豫剧团长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工豫剧花旦,闺门旦。
王红丽是豫剧界首位二度梅花奖获得者。生于1967年,祖籍河南开封。她生长于一个艺术家庭,1979年考入了洛阳地区戏曲学校,习花旦、闺门旦。1985年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豫剧二团。1987年主演《春秋配》崭露头角,1988年以《司文郎》在河南省第二届戏剧大赛上获演员一等奖。1989年赴京演出获赞誉。著名剧作家马少波为她题诗曰:“陈姿阎韵两派兼,借得金玉三分憨,胡女雪梅传京蓟,急管繁弦惜少年。”王红丽扮相俊美,演技出众,嗓音明亮甜润,被观众称为“豫剧小皇后”。1993年自组“小皇后豫剧团”,代表剧目有《秦雪梅》、《抬花轿》、《泪血太行》、《风雨行宫》、《三更生死缘》、《铡刀下的红梅》等。
王红丽生长于一个艺术家庭,1979年考入了洛阳地区戏曲学校,习花旦、闺门旦。
1985年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豫剧二团。
1987年主演《春秋配》崭露头角
1988年以《司文郎》在河南省第二届戏剧大赛上获演员一等奖
1989年赴京演出获赞誉。著名剧作家马少波为她题诗曰:“陈姿阎韵两派兼,借得金玉三分憨,胡女雪梅传京蓟,急管繁弦惜少年。”
1979年至1985年在河南省洛阳戏曲学校学习;
1985年至1992年分配在河南省豫剧二团工作;
1993年至今在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任领衔主演;
2004年至2007年在中国戏曲学院第四届优秀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学习。
王红丽扮相俊美,演技出众,嗓音明亮甜润,被观众称为“豫剧小皇后”。1993年自组“小皇后豫剧团”,代表剧目有《秦雪梅》、《抬花轿》、《泪血太行》、《风雨行宫》、《三更生死缘》、《铡刀下的红梅》等。
小皇后豫剧团筹建于1993年9月,10万元起家,由王红丽担任团长,1994年3月1日正式成立。建团之初的艰辛可想而知,“小皇后”的开团大戏《风雨行宫》和《美女涅槃记》好评如潮,但谁会知道,这两台戏仅有20天的排练时间,还是借用电影院做排练场,而且是在电影散场后的23时到次日4时。
河南小皇后剧团从建团之日起,就提出了“改革兴团、以质量取胜,靠好戏赢得市场”的经营思路,一切按市场规律办事,引进竞争机制。50人的剧团全部实行聘任制,管理上实行责任制,分配上一律按贡献大小、剧团收入情况而合理拉开档次,从而激发了演职人员提高自身素养和参与演出的积极性。独特的机制,使艺术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他们获得36项全国和省级的集体奖、个人奖。
民间剧团一切都要自力更生,没有排演场,他们租用电影放映室。白天别人要放电影,晚上12时以后他们才能进去排练,常常是排练到太阳升起。为了节省开支,小皇后剧团从不请小工卸台装车,所有的活都是自己干,甚至连头上戴的一朵小花也是演员自己做的。
小皇后豫剧团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农村演出市场。每年,他们大约在基层演出3轮10个月。第一轮从大年初一开始,一天两场,三四天换一个台口,一直演到麦熟,以年均400场以上的演出纪录巡回全国。
剧团到农村演出,十分艰苦。两天住一村,三天换一个乡镇。他们吃无定时,居无定所。60多张折叠床,随着他们演到哪里就运到哪里。农民看豫剧,往往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场演出后,演员再来段清唱。为了让观众过足“戏瘾”,王红丽带头表演,一段又一段,直到他们满意为止。剧团与农民交朋友,群众把演员当成自己的亲人。豫东尉氏县四新乡郝寺村的群众想看戏,但又凑不上钱请剧团。小皇后豫剧团得知后,无偿为他们演出4天7场戏。乡亲们兴奋得像过年似的,杀猪宰羊来招待演员。临别,乡亲们还把家家户户攒的19袋花生装到剧团的车上。
2003年,小皇后豫剧团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村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成为全国民营剧团的一面旗帜。
1994年荣获中国戏剧第十二届梅花奖;
2002年荣获中国戏剧第二十届二度梅花奖;
1995年荣获中央电视台95花城杯中国音乐电视MTV金奖;
1996年首届中国豫剧节优秀表演奖;
1996年荣获文化部“金三角”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
1988年荣获河南省首届香玉杯艺术奖;
1988年荣获河南省第二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
1993年荣获河南省第五届戏剧大赛表演奖;
2002年荣获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