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韵红
目录
“父母都学过戏,以前家里周六日都有人来‘开局’。我小时候是比较抗拒的,不喜欢粤剧,但听多了,就会受感染。1978年,适逢剧校招生,我就去考了。”
1984年,陈韵红从广东省粤剧学校毕业。因刚恢复古装戏不久,粤剧演员需求量大,与陈韵红同届毕业的同班同学全体被广东粤剧院接收。作为尖子生的陈韵红,一毕业就和粤剧老倌罗家宝(人称“虾哥”)合作,首部戏是担演《袁崇焕》里的袁夫人,并于当年参加第一届广东省艺术节。
1985年,广东粤剧院成立“广东省青年实验团”,因而有了丁凡与陈韵红这对在粤剧舞台让人眼前一亮的生旦搭档。四年后,广东粤剧院一团率先作为改革试点,闯进市场经济滚滚洪流中。经过几年磨合,当时已是“金童玉女”的台柱——丁凡和陈韵红担起了为全团人马找出路的重任,不但要团结演员、编排新剧目、打磨表演,在剧团营运上也花了不少心思。
“当时林小群、关国华等前辈老师退休了,我们来当一团生旦,要重组班底。那是自由组合的,要留人并不容易,尤其对于当时还是20岁出头的我们来说。但很庆幸,有一批很好的须生留在了我们团,一班很好的老前辈愿意和我俩搭戏,才有了后来不断的演出邀约。”陈韵红说。
据悉,20世纪90年代,陈韵红与丁凡组班的广东粤剧院一团获得赞誉无数,每年春班档期一年前就被预订了,当时该团一晚的戏金已经高达6万元,在全省粤剧界几乎是最高的。
1993年,她嫁给香港一位商人,移居香港,相夫教子。她惜别舞台,全力照顾家人,抚育一双儿女。
“虽然不舍,但孩子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想一路陪伴他们成长,这阶段一旦错过了,是不能补偿的,因此,我15年没有离开过他们,老老实实当一名家庭主妇。”
2005年,中央电视台邀请各届“梅花奖”得主参加纪念演出,陈韵红发现,她很可能是同台演员里唯一一个为了家庭而舍弃戏剧表演事业的人。随着两个孩子渐渐长大,她心里开始有一种悸动。但要说真正使她下决心重回舞台的,却是2008年她作为得意弟子参演师父陈小汉的艺术欣赏晚会之时。
在新闻发布会上,师父陈小汉的一番回顾艺坛生涯的讲话,让陈韵红莫名其妙地哭了起来。“师父已经七十多岁了,自小身体就不好,现在疾病缠身,依然在这个舞台上坚持了这么多年,我感到很羞愧。”在师父老骥伏枥精神的鞭策之下,陈韵红萌发了复出的念头。对此,家人全都表示支持,师父、同学和朋友们也多次鼓励她不要放弃粤剧舞台。
陈韵红在阔别舞台15年后选择回归。为了给复出热身,2009年,她在香港成立了个人戏剧工作室,制定了一连串演出计划。“退出了这么多年,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年轻的观众都不认识我,于是我得从培养观众慢慢做起。”陈韵红在香港举办了几场折子戏及演唱专场,为观众呈献《焚香记》、《一把存忠剑》、《范蠡献西施》、《宝莲灯》和《游湖册封》等传统名剧。
陈韵红代表剧目有《魂牵珠玑巷》、《宝莲灯》、《鬼才伦文叙》、《美人鱼》、《一把存忠剑》、《风尘知己未了情》、《焚香记》、《范蠡献西施》、《三跪九叩寒江关》、《白蛇传》、《睿王与庄妃》、《刁蛮公主憨驸马》、《梦断香销四十 年》等。
1991年凭《魂牵珠玑巷》获首届“文华奖”艺术表演奖;
1994年以《宝莲灯》获中国小百花粤剧节艺术表演金奖、第十二届梅花奖艺术表演奖;
1991年、1993年分别获得第四届、第五届广东艺术节表演一等奖;
1993年以《魂牵珠玑巷》被邀请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作汇报领衔演出,得到了中央首长和众多著名艺术家、著名剧评家的高度评价,深受海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1995年获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6年获广东第五届鲁迅文艺奖和首届广东戏剧家突出贡献奖。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