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苏晓康

苏晓康(1949年~)当代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祖籍四川,出生于浙江杭州。苏晓康是继刘宾雁之后又一位敢于触及重大社会问题的作家,被认为是“新生代”报告文学作家代表之一。由于其作品关注社会热点,揭示矛盾尖锐、泼辣、敏感,赢得很高的社会威望,但也招致不小的非议。2013年6月初,应邀到台湾省台北市担任“驻市作家”。
中文名
苏晓康
出生
1949年
祖籍
四川

目录

中学毕业后当过知青、工人、报社编辑、记者。

1984年,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大专班,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3年,发布报告文学《东方佛雕》,获第三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1986年,分别在《中国作家》第2期和第5期发表《洪荒启示录》与《阴阳大裂变》,引起强烈反响,使他成为1986年最惹人注目的人物,故有人称1986年为“苏晓康年”。

1987年,又连续发表了两篇同样引起轰动的作品:《神圣忧思录》与《自由备忘录》。

1988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8年,撰稿的电视片《河殇》受到政治批判。

1989年,移居欧洲。

出版著作

国内

寂寞的德拉瓦湾寂寞的德拉瓦湾
  《洪荒启示录》通过对河南洪汝河两岸(驻马店地区)连年水灾、人们逃荒要饭这一贫困落后现象的探讨,说明造成贫困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天灾”,而在于“人祸”,即贫困是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极左路线相结合的产物。

《自由备忘录》,可说是《洪荒启示录》主题的延续与深化:《洪荒》通过对洪荒原因的探寻,批判了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呼吁中国的民主与法制;《自由》则直接、集中写中国法制的不健全与人民民主、自由的贫乏,从而揭露中国现行体制的弊病在于“人治”(以权代法),因而呼唤法律的尊严、执法机关的独立和人民的民主、自由。

《阴阳大裂变》,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台北:联合文学,1988年(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发表后,立即使以往的婚姻道德方面的作品黯然失色。(后易名《当代婚变沉思录》,三联书店;1988年)

《不结浆果的黄土地》,《阴阳大裂变》的续篇,作品通过列举、分析种种不合道德、情理甚至是残酷的婚姻事实,指出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封建主义传统势力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贫穷、愚昧;而这种传统的封建势力,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中,而且反映出我国《婚姻法》的某些不完善、不明确以及执法者的心理偏差。

《神圣忧思录——中小学教育危境纪实》(与张敏合作)是在反映教育问题方面影响较大的作品。它通过记叙北京市教育界众多发人深省的事例,在肯定教师的献身精神和说明教育工作之神圣的同时,揭示了我国教育界存在的严重问题,从而呼吁全社会关心和重视教育。

《最后的古都》(与蔡元江合作)围绕北京的城市建设问题,反思和批判了在此问题上的左倾错误,提出和探讨了关于保护古代文明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二重命题。

《活狱——关于我们心灵的报告》(与张敏合作)则通过采访、解剖一些精神病患者,提出了“一个人怎样不使他的心灵成为他自己的牢狱?”的社会问题,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宽容和互助,改善整个社会的人文条件和民族的心理结构。

除“金刚怒目”外,苏晓康也有“悠然见南山”的时候。如《东方佛雕》描写了改革者的事迹,《炼魂之火——老山作战纪实》歌颂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将士。

但他的长篇《“乌托邦”祭——1959庐山之夏》却存在较大失误。即该作在反思1959年“庐山会议”这一当代重大历史时,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和评价上存在态度上的偏激与方法上的片面,未能把握人物与事件的整体性质,违背了历史真实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海外

《河殇:电影片集解说词》(与王鲁湘撰稿),香港:三联书店,1988

《河殇》(与王鲁湘撰稿),香港:中国图书刊行社,1988

《乌托邦祭》(与罗时叙、陈政合作),台北:风云时代,1989

《乌托邦祭:庐山会议纪实》(与罗时叙、陈政合作),香港:存真社,1989

《自由备忘录:苏晓康报告文学精选》,香港:三联书店,1989

《全景报告文学集》,香港:上海书局,1989

《河殇集外集》,台北:风云时代,1990

《龙的悲怆:<河殇>回响》,台北:风云时代,1991

《从五四到河殇(Seminar on Chinese storm)》,主编,台北:风云时代,1992

《离魂历劫自序》,台北:时报,1997

《屠龙年代:中原丧乱与<河殇>前传》,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有限公司,2013

《寂寞的德拉瓦湾》,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有限公司,2013

人物评价

他的“轰动”,不仅在于他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刘宾雁针砭时弊、干预生活的传统,而且在于他在手法上,也将刘宾雁的“一人一事”式发展为“客观综合”式,即不同于刘宾雁的主要通过解剖典型的一人一事来直逼现实政治,而是通过综合大量非典型的人事,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以貌似客观、冷静的态度来对政治进行干预。而贯穿其中的主题就是反封建主义与呼唤民主科学。也就是说,他继承和发扬五四思想启蒙的战斗传统,将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并由此而对文坛产生深刻影响。这是他对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整个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贡献。当然,他的探索也有失误之处,主要是某些作品思想偏激、方法片面,同时也存在“思想大于形象”等问题。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医生    下一篇 抵押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