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诒和
- 中文名
- 章诒和
- 籍贯
- 安徽枞阳
- 性别
- 女
- 民族
- 汉
- 国籍
- 中国
- 出生年月
- 1942年9月6日
- 星座
- 处女座
- 职业
- 戏曲研究者作家
- 毕业院校
-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
- 代表作品
- 《中国戏曲》、《往事并不如烟》、《伶人往事─写给不看戏的人看》
目录
章诒和 儿时曾居于香港(湾仔与旺角亲戚家)三年,在培正小学读书,建国前随家迁到北京定居;1954年起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1960年考进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文学系,大学时期(1963年)被下放到四川川剧团艺术室工作;因为在日记中写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得罪了江青。
遂于1970年被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四川省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为现行反革命罪犯并判有期徒刑20年(当时被划为右派),狱中诞下一女;1979年5月丈夫唐良友在成都因急性胰腺炎离世。同年秋天被判无罪释放并回北京,后在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室工作。1979年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2001年退休并开始写作,2004年《往事并不如烟》出版。
《中国戏曲》(中国文化艺术丛书)章诒和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1月初版。
《往事并不如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初版,ISBN 7-02-004440-9 /I.3872(只印4次,共发行十六万册,但据明报报道总数为三十万册,见下面访问连结)
《往事并不如烟》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10月初版。
《最后的贵族》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初版。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2月初版(首印十五万册封存并未发行,2004年第29期《凤凰周刊》、2004年9月29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1,2,3,4首发)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1月初版。
《雪山几盘江流几湾》台湾时报出版2007年12月初版。
《顺长江水流残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初版。
《这样事和谁细讲》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初版,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2009年11月初版。
《四手联弹》章诒和贺卫方-合著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初版,亦有广西师范大学版。
另2005年章诒和主编有《往事并不如烟》系列(香港出版;该系列分别有章立凡的《君子之交》、康正果的《我的反动自述》、朱正的《反右派斗争始末》上下册、杜高的《我不再是我—一个右派分子的精神死亡档案》、张元勋的《北大一九五七》、濯非着、章诒和的《英租界名流在文革的故事》。)
章诒和,中国民主同盟创办人章伯钧之女,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退休并开始写作,现居北京守愚斋。
当章诒和穿着精心挑选过的晚礼服,与贺卫方教授一起出现在酒会现场,她蓦然发现只有自己穿得这样隆重,厚重的颜色与讲究的剪裁成了她当晚的负担,恨不得马上回酒店换掉这身衣服……
这是继去年之后,章诒和第二次应主办方——香港贸发局与《亚洲周刊》之邀参加香港书展。
在香港下榻的酒店一楼咖啡厅,她与记者讲起头天晚上的尴尬遭遇,她应该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说起话来神采飞扬,引人入胜。她原本以为,晚礼服配酒会,理所当然,就像小时候父母在家宴请宾客时作为女主人的母亲会庄重地穿上晚礼服,小小的她也有质地考究的旗袍,现在却成了不合时宜。
章诒和“正是那‘最后的贵族’”。与她合着过一本小闲书《四手联弹》的贺卫方说。似乎只有在回忆往事时,章诒和才会频频用“美好”这个词。她轻声细语地模仿康同璧(康有为之女)捧着水仙花跟在母亲后面来家里做客时的祝词,或者是对父辈那一代人的艺术文化趣味的深情回顾,感慨音乐家让她去聆听的心中的雨滴……
在《往事并不如烟》、《伶人往事》等作品中,章诒和以深情而忧伤的笔调,讲述那些逝去的往事。那些美丽得仿佛只存在于旧电影中的人物与故事,在新时代到来之后,如同烟云般消散。她怀念那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因为“见过真正的文人和艺术家是什么样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现状,她满怀失望之情。
从公开指出黄苗子告密出卖聂绀弩,揭发翻译家冯亦代在章伯钧家“卧底”,到炮轰将梅葆玖称为大师的说法,感叹京剧完了,中国传统文化没戏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章诒和的许多文章和言论引发轩然大波,她说这种写作的冲动是源自经历过地狱的人对天堂的向往,她要活下来替在天堂的父母留下一双眼睛去看,说到这里她声音哽咽了。
极度的美好与极端的失望就这样纠结在她的生活与作品里。家族命运在翻天复地中变化无常,她在“文革”中被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刑二十年,坐牢十载。父亲殁于被捕之初,女儿生于囹圄之内,丈夫亡于平反之前。所有的亲人不断地走了,等日子好了些,她蓦然回首,茫然四顾,发现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
当记者问起章诒和现在是不是比较多呆在香港时,她斩钉截铁地说,“不,在北京,永远在中国。”她并不打算追随父辈那一代人的流亡路线,“这样的命运就沦落到我,但我是人不去香港,书去香港。”2004年开始,牛津大学出版社替她在香港出版了一系列回忆往昔的书籍,包括《最后的贵族》、《伶人往事》、《这样事和谁细讲》等书,她戏谑地称呼自己是“香港作家”。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