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王永光

王永光,湖南省湘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湘剧八大员之首”、湘剧艺术大师徐绍清嫡传弟子。曾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国第八届梅花奖、文化部首届文化表演奖、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国昆剧节特别荣誉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表演奖并多次获得省会演优秀表演奖。

目录

王永光,湖南长沙人,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9岁)考入湖南省湘剧团小演员训练班,习唱功老生。1990年获中国首届文华表演奖,同年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他嗓音清润宽亮,吐字爽朗清晰,唱腔苍劲有力,韵味浓郁,表演典雅、凝重,是徐绍清大师的主要传人。

戏剧之路

1949年冬,王永光响应国家号召,提前半年从西北农学院(现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之后的三年时间中,王永光所在的剧团几经重组和易名,最后更名为西北青年文工团。

这个团当时的任务主要是为西北广大的农村群众服务,演出带有慰问和宣传性质。王永光在回忆录中记载了这段艰辛却意气风发的难忘时光:“我们下乡演出几乎是每天换一个地方。因为是偏僻地区,从一个演出地点到另一个演出地点一般都在六、七十华里以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捆行李、拉驼子、整队出发,走到演出地点就接近天黑了,住在老乡家、吃完饭,就赶快挂幕布、点汽灯、化妆演出。有几次……天已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人员、牲口还没到齐,不得不派一些背枪的演员回头去找(当时社会秩序尚未完全安定,我们干部每人都带一直短枪,演员、乐队、舞工组各有几支步枪)。”,“一九五二年我们增加了放电影的任务,演戏是用汽灯,带电影下乡就非带发电机不可了,于是小伙子就得拉发电机。……我们通过团中央买了一台带胶皮轮的捷克发电机,比架子车略小一点。……平路上还好,走到山区小路,有时简直像八台大轿一样地抬着发电机,可是大家都充满了乐观的精神,觉得蛮有意思。”

在艰苦的环境中,王永光和他所在的文工团,为广大乡村群众演出了《婚姻要自由》、《消灭细菌战》、《王大妈要和平》、《白毛女》、《群众在哪里》等一场场精彩的剧目。

1952年,王永光所在的西北青年文工团划归驻地在甘肃天水的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即中铁一局的前身)。

“那时,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局长王世泰到西安,见到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习仲勋说,我们铁路工人太苦了,需要文化生活啊。习仲勋听后便说,那就把娃娃剧团划给你们吧。”王永光说道,“因为西北青年文工团也包括原来在延安成立的西北儿童剧团,所以习仲勋就叫我们娃娃剧团。”

从此,王永光的戏剧之路,便伴随着大西北铁路建设的步伐,走过荒漠戈壁,沟壑山川,足迹遍布中铁一局曾经参建的宝天、天兰、兰新、宝成、青藏、阳安、京秦线等等。

艺术之路

1956年5月,田汉以“人民代表”身份来湘视察,观看了湘剧小演员的汇报演出。时永光11岁,演出《盘貂》时无绿蟒可穿,只好以女蟒代替。田汉看了说:“哈哈,我看了一世的戏,才见过穿女蟒的关公。”并对教师们说“宁穿破,不穿错”,要从小养成他们对演戏严格认真的习惯。他还拿出300元稿费,给孩子们“打牙祭”。

同年,湖南省湘剧团进京演出,在田汉提议下,训练班的小演员也去了,其中就有王永光。在为毛主席演出《打猎回书》时,永光演二排。小小年纪的王永光看到台下的毛主席,十分激动,不由得分了神,在台上重复道白,惹得毛主席大笑说:“小把戏是不是讲错了啊?”

王永光在省艺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省湘剧团工作,拜湘剧大师徐绍清为师。在徐绍清大师的教导下,王学习了《潘葛思妻》、《扫松》、《古城会》等一批传统折子戏,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徐绍老总结的表演经验,如“表演四功”——气、面、身、心,“精艺六要”——学、看、问、温、教、寻。

王永光学习了大量高腔和弹腔的演唱,为日后漫长而辉煌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王永光在革命历史剧《郭亮》中扮演郭亮B角,他很专注地观看A角的演出,不断地学习。到自己演出时,他并没有一味地模仿,而是有自己的理解和创造,演得松弛、诙谐,深受观众喜爱。

1981年传统大戏《百花公主》上演。剧中,永光饰演的安西王被内奸所害,临死前大呼三声:“百花误我!”把安西王的激愤之情演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为时人称绝。

1987年新创剧目《山鬼》在中国戏曲界引起轰动。王永光在剧中扮演屈原,受到很多专家的认可和赞赏。

1990年,王永光在《琵琶记》中扮演张广才一角。他继承了师傅徐绍清的衣钵,其表演充满人性,堪称一绝。同年,他赴京演出湘剧传统剧目《琵琶记》、《古城会》、《潘葛思妻》,获得了文化部首届“文华表演奖”,也成为了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1994年,王永光全身心投入到《马陵道》中庞涓的人物塑造中去,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总结自己的表演经验时概括了一句话:“用平凡的旧材料作不平凡的新综合”。就以庞涓为例,王永光围绕其人物性格及发展这一中心,把传统的唱、做、念、打等艺术手段作新的创造。王永光已将其几十年的舞台经验总结并上升为理论。

王永光还在许多大戏中担任重要角色,《唐太宗与魏征》中的魏征、《孽梦》中的乾隆皇帝、《秦王遣将》中的嬴政、《谭嗣同》中的谭继洵、现代戏《大决堤》中的田福安、昆曲《荆钗记》中的钱载和以及祁剧《甲申记》中的林泉,等等,独具风采。王已形成了豪放、凝重的表演风格和雄浑、潇洒的唱腔特色。

艺术特色

王永光在艺术方面兴趣广泛。他以湘剧为主体,票过京剧、昆曲、祁剧,还出演过广播剧、电视剧(其中本土方言电视剧《一家老小向前冲》在湖南经视一度热播,由他扮演的“严爹”成为长沙妇孺皆知的喜剧形象),涉及诗词、书画、金石等多种艺术门类,发表了十多篇有关表演艺术的文章,提出了“四处留心皆学问”、“经历便是财富”和“用平凡的旧材料作不平凡的新综合”等学艺演戏的观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开阔眼界,潜移默化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他的师傅徐绍清是一位学者型演员,王永光也继承了徐绍清大师的优良传统,并为之努力奋进。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版权局)新闻出版行政许可工作规程    下一篇 国有商业银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