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红色中华

《红色中华》报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它是中国红色政权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实际上起着中央党政机关报的作用,社址在瑞金叶坪村。

目录

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在江西瑞金创刊,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周以粟、瞿秋白任主编。 

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由上海迁入中央苏区瑞金。

1933年 2 月4日,《红色中华》在第49期4版刊登的《特别通知――关于红色中华的通讯员问题》中称:“我们认为健全我们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是极端必要的,我们决定:一、改红色中华为党团政府与工会合办的中央机关报……”。因此,从1933年2月7日第50期开始,《红色中华》改为中共中央、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机关报(此时,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仍在刊行)。

1933年6月17日(第86期)《红色中华》改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

1934年2月16日(第150期)《红色中华》改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

1934年10月3日(第240期)因红军开始长征,《红色中华》停刊。

1935年11月25日(第241期)因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红色中华》复刊。

1937年1月25日《红色中华》(第324期)停刊。

1937年1月29日《红色中华》(第325期),改名为《新中华报》。 《红色中华》为8开版。

组织设置

《红色中华》与“红中社”(新华通讯社前身)是“报”“社”一家,两块牌子,一个编辑部。

《红色中华》编辑部肩负双重任务:一是编辑、出版《红色中华》报,二是利用仅有的一部收报机,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及塔斯社英文广播,编译刻印成“参考消息”——《无线电资料》(后改为《每日电讯》)。

报社内设《红色中华》编辑委员会,工作人员最初只有三五个人,编辑人员连新闻台在内最多时也只有12个人。中央执行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长周以栗担任了第一任主笔。先后主管过编辑业务的还有王观澜、杨尚昆、李一氓、沙可夫(陈微明)、谢然之、瞿秋白(1934年1月以后)、任质斌等人。

主要任务

它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1份中央机关报,亦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五份机关报。其主要任务为发挥中央政府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达到建立巩固广大苏维埃根据地,创造大规模红军组织大规模革命战争,以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统治。

《红色中华》通常刊登中央政府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主要讲话,使党的方针政策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积极组织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大力报道红军胜利消息。

出版内容

《红色中华》报铅印四开,一般出4-6版。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有社论、要闻、专电、小时评、红色区域建设、中央革命根据地消息等内容(社论多为中央党政各部门负责人撰写),以及“党的生活”“赤色战士通讯”“工农通讯”“红色小辞典”“工农民主法庭”“红角”“突击队”“警钟”等栏目,还设有不定期出版的文艺副刊《赤焰》。当红军获得大胜利时,还发号外。《红色中华》发行量最多时达4万多份。

停刊复刊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军部队撤出中央苏区开始了长征。此时,留守在江西苏区的瞿秋白一边治疗肺病,一边继续出版《红色中华》,至少出有24期。1935年1月21日出版到264期时被迫停刊。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于11月25日在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29日,改为《新中华报》。

历史意义

《红色中华》报从周刊逐渐办成了三日刊直至双日刊,发行量最大时,每期近四万份。“参考消息”,每期油印四五十份,为中央领导了解敌情、判断形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在《红色中华》百期纪念时,领导同志特别提出:《红色中华》向困难作顽强斗争的精神,值得全苏区的党政工作同志学习!

“红中社”的创办与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红中社代表的是一种崭新的新闻事业,由共产党先进思想培育,植根于人民之中并为人民的利益奔走呼喊,是真正属于人民的新闻事业。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拂晓报    下一篇 艾瑞泽5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