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文水鈲子

文水鈲子是流传在文水县境内的一个独特的民间乐种,因其源于并主要流布于岳村一带,故又称岳村鈲子。文水鈲子源于祈雨,与当地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紧密相关,主奏乐器是一种罕见的小钹(钹碗大、钹边小),岳村人称为“鈲子”,被誉为“三晋锣鼓中的一绝”。

目录

文水鈲子流传于

文水鈲子是岳村人古老独有的民间打击乐器合奏形式。产生于明嘉靖年间,迄今已有500年历史。起初它是岳村人用来祭祀、祈雨的一种神鼓。由于祈雨仪式在当地民众生产、生活中的独特地位,“鈲子”音乐一方面随着祈雨文化代代传承,并被当地百姓作为祭祀音乐,而保持其作为仪式音乐的庄严性;另一方面逐渐与民众的生活习俗结合,成为迎神赛社和日常迎宾的仪仗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逐渐成为岳村人逢年过节、闹社火、喜庆丰收等不可缺少的民间艺术形式。

在嘉靖年间,文水县18个村的村民发起一场规模宏大的祈雨活动。即“接麻衣仙姑”。传说,“麻衣仙姑”娘家是县城东北二里外的桑村,因继母娘虐待,她便跑到汾阳黄芦山石室洞修练成仙。成仙后的仙姑广施甘霖造福百姓,文水人便想请仙姑回乡。不知何时定规之盛典,请仙姑回乡需选拔18村民间艺术精品组成迎神队伍,如能进入18家迎神队伍,便是文水各乡村民的荣耀。在这一活动中,岳村人自制了“鈲子”乐器,创造了最简便的舞蹈动作,打出了鈲子雏形,演出了以“雷公闪电”为题裁的一组鈲子表演,一举夺魁。从此,历代接仙姑回乡都离不开文水鈲子。文水鈲子的出现会使整个活动场面掀起高潮。多年来,岳村人把祖传下来的鈲子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大人小孩等都会拍鈲子。只要村里一召唤,不论男女老幼,不论春夏秋冬都会跑到一起参加活动。

艺术特色 

文水鈲子文水鈲子

鈲子音乐使用的乐器有小钹、大钹、大铙、大鼓(雷公鼓),因其乐器的不同组合、独特的敲击方法和演奏姿势等呈现出独特的音响效果。经挖掘整理,“鈲子”音乐现有《雷公闪电》、《乌云翻滚》、《普降甘霖》、《喜庆丰收》等曲目。当地人以“阵”指称子音乐演奏时的队形变化,有“双龙出水”、“二龙戏珠”等流动队形和“方阵”、“菱形阵”等固定阵形,与祈雨内容极为契合。

文水鈲子的主要乐器是一种在打击乐器中罕见的特制小钹、钹面直径约20公分,钹碗直径约16公分,重约3公斤,类似缩小的大钹,具有激越刚脆的特点。由于钹碗大、钹沿小,捂出来的声音叫“鈲子”。在“岳村鈲子”乐器中还有大鼓,大鼓是用来指挥一切的。通常使用的大鼓直径3尺左右。后来发展到1.5米。木制鼓框,两面张牛皮,具有威武、浑厚的特点。演奏分正击(发音为“咚”)、轻击或击鼓边(发音为“龙”)和敲击鼓帮(发音为“巴”)三种。乐器还有大铙、大钹。大铙人称“铙儿”,铙碗较小,不拴铙巾。它有温和、清亮的发音特点。大钹俗称“钹儿”钹面直径约3l公分,重量为2公斤左右。钹碗较大,拴环式绳制钹巾,具有雄壮、强大、扩散的音响特点。

文水鈲子的艺术特色是在演奏的声效中,以大锤猛击大鼓表示惊雷,以锤轻击鼓面表示闷雷。大铙大钹的“擦击”声(抹、挽)模拟“风的回响效果”和大钹的“抛击”模拟“闪电的视角效果”,从而使整个击乐在演奏中给人以风雨到来之际的各种自然变化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艺术感觉。“擦击”,民间老艺人称它为“挽抹”。“挽抹”分前挽抹、后挽抹两种。演奏时其中一扇铙在手腕的推动下,依半月形向前擦击称前挽抹,反之为“后挽抹”。在擦击时要发出的声音。每四拍擦一次,表演时队员有时成骑马蹲裆式、左右擦击。有时为右前弓步,有时变为左弓步,腹前从下划至右侧,左臂经左上方绕至右侧。有时双腿成大八字,身体直立面向前方,双手握铙于胸前抛击。在演奏中将铙向上抛击2、3米,最高可达5、6米。落下来其“声”仍在点子上,不误节拍继续演奏。抛击分“单抛击”与“双抛击”两种。“单抛击”是在演奏中将一扇钗垂直向上“抛击”。“双抛击”即双钗同时脱手,这需要有过硬功夫和熟练的技巧方可掌握。还有一种是“闷击”,“闷击”也叫捂音,演奏时两钗相对,然后轻轻一合,使击钗后的余音即刻消失。

传承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村鈲子被广泛运用,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了当地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影响逐渐从岳村扩大到了整个文水县,成了“文水鈲子”。文水鈲子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其风格豪放雄浑,粗犷奔放,古朴厚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祭祀祈雨文化的缩影,传承着华夏农耕文化的精髓。

1991年后,文水鈲子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精心设计了“弓步错击”“跨虎擦击”“跳叉拍击”“童子拜佛”“丹凤朝阳”等舞蹈动作。在演奏上从原来的“擦击”“错击”“挽抹”“抛击”等几种技巧的基础上,又设计了“磨击”“敲击”,”刮击”“半击”,“边击”“对击”等几种特殊的演奏方法。在道具的改革上,队员的手腕、脚腕上增加了腕铃。还设计了“四海龙王、行云布雨”的大鼓车,鼓车直径3.5米,高1.8米,4个木雕大龙头镶嵌在鼓车四角,四条金龙缓缓升起一米多高,左右摇摆,喷云吐雨,形象地渲染了“普降甘露”的深刻内涵,描绘了“人神共庆”的祥和之气。同时又在表演队伍的四角又增加上3尺大鼓4面。以渲染风雨到来之际的气氛。在服装上设计了一套别具风格的表演服装,男人赤背坦胸、树叶围腰、头戴柳圈、脚穿草鞋,胸前戴长命锁,腿腕、手腕戴14个铜铃。1998年后半年,在演出队伍中参加了80多名本村妇女,服装上男人戴长命锁,女人胸前穿肚兜表示了一副远古时代黄土人的装束。

经过多年的恢复整理,文水鈲子音乐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比赛,频获殊荣,成为名符其实的锣鼓精品,被誉为“三晋锣鼓中的一绝”,山西省锣鼓四大精品之一。文水鈲子的曲谱和照片均被选入《山西民间锣鼓集萃》、《山西群众文化概述》、《艺术辅导》等资料中,并完成中央电视台和国务院对外办拍摄的《岳村鈲子》专题片,全球发行。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一带一路”旅游城市媒体联盟    下一篇 麻辣变形计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