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于1980年12月,当时名称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湖北分会。从1987年起,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分会也相应地更名为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目录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成为中南大区的首府,一批领受过毛泽东文艺思想教育的革命文艺家会聚此处,带来了重视民间文艺和关注群众文艺创作的优良作风,搜集整理和学习民间文艺蔚然成风。《湖北文艺》和《布谷鸟》刊载了大量苏区革命歌谣,杨子江(平植义)采录的《洪湖渔歌》,曾被选入中学课本。特别是《双合莲》(宋祖立、吕庆庚、夏昭明等搜集整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和《钟九闹漕》(孙敬文等搜集整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两部民间长诗的出版,更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不仅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撰的第一部《中国民间文学史》列为专节给予很高评价,而且作为近代汉族民间叙事诗的代表作,进入1986年问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被列为“辞条”。

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自倡导搜集民歌。在北京召开了以“采风掘宝,繁荣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化”为主题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全国民间文学工作形成热潮。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曾惇被推选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理事,同年6月4日成立湖北省采风委员会,大力推进全省的采风掘宝活动。1958-1960年间,陆续编辑出版了《打开岩石劈开山》、《呼风唤雨由我来》等十几种新民歌选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和中南民族学院等院校中文系还开设了民间文学作品课。在大量涌现的新民歌中,《歌唱毛泽东》、《架飞泉》、《顶住日不落》、《我是一个装卸工》、《妹挑担子紧紧追》等17首名作被选入《红旗歌谣》;黄声孝、张庆和、习久兰、王老黑等成为全国知名的民间歌手。湖北省采风委员会的建立及其活动,为后来湖北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进人80年代之后,随着“文革”十年浩劫的结束和中国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湖北省的民间文艺工作随着整个文艺事业的兴盛获得了蓬勃发展。

湖北省文联于1980年2月召开全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精神。会上成立了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湖北分会筹备小组。同年12月在武昌召开首届代表大会,正式建立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湖北分会,曾惇为名誉主席,吕庆庚任主席,江云和黄声孝任副主席。之后分别于1986年冬和1991年12月,召开了第二、三次会员代表大会,组成第二、三届理事会。第二届理事会推选李尔重为名誉主席,吕庆庚任主席,江云、刘守华、李惠芳、蔚家麟、辜德祥(常务)任副主席,李继尧任秘书长,王作栋任副秘书长。第三届理事会推选刘守华任主席,辜德祥、李惠芳、陈仁梁、方培元、徐荣强任副主席,傅广典任秘书长,鄢维新、李征康任副秘书长。聘请吕庆庚为名誉主席。1997年10月增补傅广典同志为驻会副主席,1998年4月任命鄢维新为秘书长。2001年10月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傅广典、李惠芳、蒋显福、王作栋、郝华民、陈建宪、何红一、周濯街为主席团成员,傅广典任主席,鄢维新任秘书长。聘请刘守华为名誉主席。2008年3月17日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傅广典为主席、鄢维新、陈建宪、王作栋、郝华民、徐文胜、万全文、桂胜、张卫平、潘彦文、宋怀远、袁希正为副主席。鄢维新兼任秘书长。任命罗与之、万立煌、郑浩为副秘书长。任命向柏松为专家委员会主任、黄红为工艺美术委员会主任、吴志坚为民俗摄影委员会主任、万立煌为叙事长歌专业委员会主任、佘大平为三国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 

从1987年起,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分会也相应地更名为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主要成绩   

30年来,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开展的工作及其业绩主要有如下几项:

人才培养。省民协成立后首先抓人才培养,同省群艺馆协作,于80年代初期连续举办了6期民间文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学员约300余人,加上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和中南民族学院,都在本科中开设了民间文学课程,还招收了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省民协对所有民间文学爱好者均给予积极扶持。因而形成了一支既热爱民间文学又具有较好专业素养的民间文学工作队伍,现拥有会员1200余人,全国会员100余人。其中有7人因成绩显著获得湖北省文艺明星奖,他们是刘守华、王作栋、王老黑、周濯街、陈建宪和李征康、丁开清。会员中有一批人已成长为全国知名的民间文艺家。这支队伍是推进我省民间文艺事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民协的中心任务是搜集整理、理论研究与开发利用。搜集整理工作的前期成果结集为两套书,一是按地区编印的《湖北民间文学资料汇编》共14种,二是从中按体裁择优选编,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长江民间文学丛书”,包括《巧媳妇》、《杜老么》、《山川佳话》、《桃花洞》、《绿袍小将》等。后期的搜集整理工作以在普查基础上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为中心任务,这是一项由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协同实施的巨大民族文化工程,在10套文艺集成志书中,含有《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和《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我省在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成立了以吕庆庚为首的民间文艺集成领导小组,任命江云为“故事集成”主编,韩致中、刘守华、李惠芳为副主编,万立煌、黄耕为编辑部编辑;辜德样为“歌谣集成”主编,蔚家麟、李继尧为副主编,鄢维新为编辑部编辑;哈经雄为“谚语集成”主编,徐荣强、陈瑾为副主编。三套集成的编纂工作分别由省群众艺术馆、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南民族学院承担。从1987年起历经近10年的艰辛劳作终告完成。其中《中国谚语集成湖北卷》已于1994年问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于1999年9月出版,《中国歌谣集成湖北卷》也已定稿。“歌谣集成”编辑部根据湖北民歌歌谣的实际情况,大胆突破“集成编辑工作手册”中的八类分法,将之扩充为十余类,受到国家总编委会的高度赞赏。三套书的编纂工作均获得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授予的一等奖。这三套书的省卷本也就是国家卷本,在此期间,我省各个地区、县市乃至乡镇,还结合普查编印出本地区的三套集成资料本130余种,其中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就达到25种。三套集成所收录均为短篇作品,神农架林区文化馆的胡崇峻多年来还致力于《黑暗传》搜集整理工作;10多年来,《黑暗传》文本不断有新的发展,备受民间文化界关注。

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省民协及相关文化部门协作完成的上述工程,是对我省民间口头文学丰饶遗产的一次大规模发掘和抢救,它也是近30年来我省众多民间文艺家协力同心所实现的一项光荣历史任务。

利用民间文学进行改编和再创作也是充分实现其价值的一项重要工作。我省王老黑坚持不懈地学习民歌,创作出具有浓郁水乡韵味的《水味歌谣》、《水中王》;周濯街吸收融化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创作出《炎帝》、《妈祖》、《造字之神苍领》、《鬼中豪杰钟馗》、《七仙女正传》等数十部深受读者欢迎的通俗神话小说。他们富于创造性的劳动为我国文艺百花园增添了新的花朵。

对民间文艺的开发,要以加强研究、提高民间文艺学水准为基础,我省高校聚集了一批从事民间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员,学术力量雄厚。在他们的带动下,我省的民间文学研究一直呈现活跃态度,省民协举办多次学术研讨会,成果迭出。由省民协编印的“民间文学研究资料选”6种,《湖北民间文学论文选》4种等都是群众性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在省民协副主席培元主持下,分别于1992、94、97年在荆州召开了一二三届学术研讨会,又分别于1993、95、99年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楚俗研究》一二三集,共收入全国12个省学者文章194篇,分为30个栏目,共计152万字。主编方培元,执行副主编鄢维新。首开国内区域文化系统研究记录,填补了楚文化研究空白。鄢维新等首次提出“传统文化传播的二个载体说”,成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说的先声,认为“即便是汉文化也有区域特色”,为开展区域文化研究张目,据此,又提出历史文化研究的“三维论证─五维操作法”,将历史文献、文物、民俗事项作为论证材料综合运用,引起学术界的瞩目。

1994年,中国民间文化泰斗钟敬文先生为《楚俗研究》题词:“荆楚文化,是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复合的结果。研究它,阐明它,是全面弄清中国文化的需要。从这种意义上说,你们的工作是值得重视的!”

楚俗研究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产生良好的影响。

省民协还实际参与了《巴楚文化研究》、《巴楚文化源流》策划和组织工作。

1995年召开川渝鄂3省市专家80余人参加的“首届巴楚文化研讨会”,会议精选论文68篇,结集为《巴楚文化研究》,分19个栏目,共53万字,于1997年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彭万廷、屈定富主编,鄢维新、石美玉任执行副主编。

2003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巴楚文化源流》,计42万字。彭万廷、冯万林主编,蔡靖泉、鄢维新分任上下编主编。这是国内首次以两种相邻的区域文化交融后产生的亚区域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讨活动,廓清了楚(汉)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和对巴文化的吸收,厘清了巴文化、楚文化对土家文化的影响,采用了历史纵向与断代民俗相结合的研究模式。

“巴楚文化研究”开拓了国内区域文化研究新领域。鄢维新撰写的《巴楚文化──个亟待开垦的处女地》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刊发后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全文复印。

与此同时,由高校和地方会员个人独立完成的民间文学论著也不断涌现,如刘守华的《中国民间童话概论》、《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比较故事学》、《中国民间故事史》、李惠芳的《民间文学的艺术美》、《中国民间文学》。陈建宪的《世界民俗学》(译作)、《神祗与英雄》、《神话解读》,黄永林的《郑振铎与民间文学》、《中西通俗小说比较研究》,枫波的《鄂西山歌初探》,田发刚的《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曹毅的《土家族民间文学》,龚发达的《夷水古风》,费杰成的《鄂南民俗撷论》,韩致中的《伍家沟村民俗研究》,李惠芳、鄢维新的《中国民俗大系•湖北卷》、鄢维新的《幻真世界──长江流域的神话传说》等著述。对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的研究蔚然成风,既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达到了较高水平,成为我省发展民间文艺事业的重要特点之一。

20世纪末,湖北省民协进行了一些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利用影视手段,对民间文艺进行开发和保护。1995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拍摄了文化专题电视片《伍家沟故事村》,总长50分钟上下两集,以中英文两个版本向全世界发行,并获得中国优秀文化电视片奖,嗣后与湖北电视台合作拍摄了《汉口第一街》、《仙桃屋檐画》等20余部专题片。为了凸现湖北民间文化,发现、培养出“湖北三大民间文化村落”,即丹江口伍家沟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和宜都市青林寺谜语村。同时培养出五峰县刘德培、伍家沟罗成双两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民间故事家。

1996年与恩施州文联及来凤县政府合作拍摄了《土家牛王节》电视片,1995年与十堰电视台合作,摄制了《武当山下故事村》,与武钢电视台合作摄制《武钢剪纸》获第二届全国民俗片奖。积极支持丹江口市六里坪文化站李征康抓伍家沟和吕家河两个民间文化村落的开发与建设,支持宜昌市民协王作栋抓好本地区的“三家一村”的民间文艺开发系统工程。这“三家”是:宜昌市的三位故事家刘德培、孙家香(土家族,女)和刘德方,他们的口述故事专集《新笑府》(王作栋整理)、《孙家香故事集》(肖国松整理)和《野山笑林》(余贵福、黄世堂整理)问世后均获得好评。刘德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十位中国民间故事家中居于首位。孙家香成为土家族第一位杰出的女故事家,刘德方多才多艺,新近成立的刘德方民间艺术团正充分发挥活力。“一村”即为宜都市青林寺谜语村。民间文化村落的发掘,不但具有重要学术文化价值,它作为旅游文化资源所具有潜在经济价值更受到地方当局的关注。

对其他民间艺术门类的开发也日益受到重视,1994年在省民协领导下,成立了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分会。2005年,为适应民间工艺美术人才不断涌现,品类不断扩展的形势,同时,遵照国家有关规定,省民协成立了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剪纸分会停止活动,其业务纳入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省民协还组织推荐“三峡奇石”、“沙市抽塑”、“蛋壳造型”、“宜昌县农民版画”等工艺品种,多次参加全国民间工艺展览,组织推荐汉阳舞龙队参加全国舞龙大赛,均获得奖励,为促进湖北民间艺术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开拓视野、强化职能,以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为中心,注重民间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促进了伍家沟、青林寺、吕家河等“湖北三大民间文化村”的可持续发展,创建了武穴市吴楚民间文化研究基地、荆州荆楚民间文化研究基地、孝感孝文化研究基地、夷陵盘古文化研究基地,建立了“堵河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了下堡坪、襄樊市等一批文化之乡和车溪民俗旅游点,为一大批优秀民间艺术家授予荣誉称号,将刘德方、孙家香申报为国家级民间文化传承人,协会多项非物质文化项目进入国家名录;省民协还指导当阳市王友兵等同志,承接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汉族地区示范本的编纂工作,历时二年,一次性审查通过,并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全国编辑工作会议”上亮相,受到高度评价;推出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宜昌卷》、《向坝民歌集》等成果。协会创办的会刊《荆楚民风》、协会主管的“基地”刊物《大众故事.》、《家园》等均受到广泛好评。

武穴市吴楚民间文化研究基地,编辑《吴楚民间文化研究》一二辑,出版《武穴民间文化丛书》(第一辑,传说、故事、歌谣、谚语)四册,完成“武穴民间器物”普查工作,普查到民间器物26800件。正在进行《武穴民间器物图录》编辑工作。

荆州市荆楚民间文化研究基地,出版《家园》五期。

孝感市孝文化研究基地,举办全国性征文活动三次,出版孝文化文集五册。

2001、2005年春节,在黄鹤楼分别举办《巴风楚韵闹新春》、《能工巧匠贺新春》活动,2005年国庆节在武汉东湖梅园组织土家歌舞等参加武汉市国际旅游节展演;2005年七夕,在武汉市晴川阁举办七夕民俗展演活动。2005年11月,组织湖北地龙灯、凤凰灯参加在江苏张家港举办的长江流域民间艺术展演活动,获金奖。

傅广典同志关注十堰地区地域文化建设,提出了 “房陵文化”的命题,撰写了《房陵文化的构成、价值及其圈层》等3篇理论文章,勾勒了创建房陵文化体系的构想,并对古房陵中心区域进行了抢救性文化遗产普查,出版了《房陵文化丛书》(《郧阳府志》、《房县民歌集》、《十堰古代方国》、《房县民间歌曲集》、《房县民间故事集》),摄制了五集电视专题系列片《房陵》。目前,正在积极筹划首次“房陵文化学术研讨会”,以求学术界同仁的响应和襄助。

2005年10月,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华中师范大学楚学所、鄂州大学联合举办了“吴楚文化学术研讨会”,国内6省市8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就吴楚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吴楚文化的特色等专题进行了研讨。鄢维新撰写的《吴楚文化举要》在鄂州大学学报刊发后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摘要复印。省民协还参与、发起了吴楚文化学会的筹办并摄制吴楚民间文化系列专题片多部

文化活动扩大了协会的影响,学术建设提升了协会的文化品质和社会地位。

2008年,命名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为“民歌之乡”,参与主办“武汉东湖端午文化节”,与共青团湖北省委联合主办“湖北省首届乞巧节‘巧手’大赛”,与省理论家协会承办“荆楚文化研究高峰论坛”,与华师文学院等联合承办“20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并拍摄电视专题片《阳新布贴》、《土家地龙灯》、《千古匡山》。会员费杰诚出版了《兴国州民俗考略》。刘德方、徐荣耀代表湖北参加全国大赛双获银奖。郑能新名列08年湖北省文艺十大名人金榜。

2009年初,省民协对2007─08年度的组织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09年4月,襄樊市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三国文化之乡”;省民协也于6月5日命名荆州市为“关公文化之乡”、5月,与长江出版社签定长期合作协议,《荆楚民间文化大系》编辑、出版工作正式启动,《咸宁长篇叙事山歌•1》、《雾渡河民间叙事长歌(唱本)•1》等正式进入出版流程。6月,湖北省民间文艺传承人论证、命名工作全面启动。6月1日晚7时,从正在江苏省镇江市举办的中国第二届故事节少儿故事会决赛颁奖现场传回喜讯,宜都市陆城一小的小故事家徐思荣获大赛铜奖。鄂州梁子湖穿花龙舟队出征广州,在全国首届龙舟文化节表演赛上捧回银奖。8月8日,命名咸宁市咸安区为“嫦娥文化之乡”。

经过众多民间文艺家半个世纪的艰辛劳作,湖北省民间文艺事业已取得辉煌成就,一件件被泥土掩埋的珍宝重见天日,在民族文化宝库中焕发异彩。面对世纪之交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变革,研究、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依然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有待全省民间文艺家继续奋力开拓!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北京城市一百物流有限公司    下一篇 黑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