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杭州黄龙越剧团

黄龙越剧团已经发展成为弘扬越剧艺术、蜚声江南的一个越剧阵地。据统计,10年来剧团已接待中外观众累计达700多万人次,平均每年演出达1000多场次。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普遍喜爱和赞扬,得到了文艺界领导、老前辈、专家们的支持和肯定。

目录

黄龙越剧团是杭州游览景点黄龙洞的民间职业剧团,创办于1988年。演员大多来自浙江周边地县及省文艺学校越剧科毕业生。

剧团特色

剧团针对所处风景旅游点这一特殊环境,力求以动态的形式演绎民间传说、风俗风情。剧团为此作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编排创作了一系列演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缘”民俗文化的新剧,努力将民间戏曲艺术和旅游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剧团挖掘传统剧目中一系列“缘”文化色彩的精彩片段,如“十八相送”、“红楼梦”、“送凤冠”等,根据现代人的口味编排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月老圆缘”、“福禄寿禧”等剧目,“缘”文化成了剧团新的艺术创作的主题和灵魂。每天演出2至3场,并推出挂牌、挂名的方式,演到热烈处请旅客即兴参与演出,以游客可任意点唱等灵活的演出形式,极大地调动了观戏、品戏的兴趣,使中外游客既饱览了秀美的景色,又欣赏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演出,了解到“缘”文化的内涵和江南越剧的迷人魅力,由此也吸引了大量杭州越迷聚集旗下。

剧团领导

剧团的创办人、团长朱燕燕,副团长汪秀华,队长俞美华,副队长周燕义。

发展方针

剧团迈出了三大步:

一、抓素质。年轻演员四处拜师学艺,省内许多专业大剧团和艺术院校里留下了她们勤学的身影。在老前辈沈祖安先生热心牵线下,6位主要演员孟科娟、吕兰芳、周燕、王小燕、王杭娟、孙建红分别拜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戚雅仙、毕春芳为师,并得其真传,使演出质量有了整体的飞跃。全体演员现都已具有初、中、高级专业职称。?

二、抓管理。剧团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了达到专业剧团艺术水准的办团方针与严格的规章制度,实行了一整套周密细致的考核方法,把演员每天的演出场次、演出质量、公益劳动、卫生保洁、劳动纪律等事项一一打分,并与当月工资、福利、奖金牢牢挂钩,做到奖罚分明,从而大大调动了演员们的工作热情和钻研艺术的积极性。在专业上对演员严格要求,使之树立敬业精神,在生活上对她们悉心照顾,使剧团形成不论三九寒天还是炎热酷暑,不论台下观众多少,都同样一丝不苟演出的好台风。

三、抓本子排新戏。为了充分展示越剧的艺术魅力,剧团精心挑选剧本,邀请省市著名导演及主创人员共同合作,排练演出了新编历史戏《出宫回宫》、《唐伯虎点秋香》及传统戏《血手印》、《红丝错》等多台剧目。

艺术影响

剧团和演员也获得了许多荣誉:1994年获全国小百花越剧会演优秀演出奖;1996年获“红豆杯”全国企业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金奖;同年赴香港参加国际旅游文化交流展示会演出,受到来自世界各地代表的好评;1996年参加长沙举行的中国第四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大赛,新编历史剧《出宫回宫》获得七项一等奖,轰动古城长沙;1998年晋京汇报演出获得首都观众的欢迎和专家的一致肯定,受到文化部部长的接见,并在文化部专题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主要演员孟科娟获演员个人一等奖和第1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戚派花旦王杭娟获得省“戏曲明星奖”和省“越剧新十姐妹”之一的称号,后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专题风情片《乡音》和《听戏黄龙洞》。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共吉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    下一篇 千波万波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