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浮盖山

浮盖山是闽浙两省界山,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南面,福建省浦城县盘亭乡柳墩村东面,同廿八都、盘亭均相距9公里。闽浙两侧均可进山。浮盖山景区总面积14.4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46.4米。景区内形态各异的顽石星罗棋布,石质银灰粗放,属熔结凝灰岩。主峰峰顶盘石垒叠,下者如盘,上者如盖,故名"浮盖山"。位于江山市境内部分开发较好,建有游步道。
中文名称
浮盖山
地址
浦城县盘亭乡柳墩村东面
景区景点
犁尖峰,石莲池,一线天,龙池等
地质构造
山体由古老的花岗岩构成
历史记载
霞客曾于1630年游历浮盖山

目录

地理位置

浮盖山浮盖山
  浮盖山与中国东南半壁的重要风景区都有公路相通,真可谓“四通八达”。向北直通浙江省的新安江千岛湖,距离约200公里;西北沿205国道线公路到安徽黄山约250公里;西向公路可直迭江西省三清山、龙虎山等道教名山(距离分别约150公里和200公里);西南向公路可通武夷山,距离约130公里;由此向东驱车去福建闽东太姥山风景区,大约300公里;东北方向有公路直达浙江省著名的青资、宝剑之都龙泉市,距离只有140公里。

地质构造

浮盖山山体由古老的花岗岩构成,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由于各种自然力的作用,山岩崩裂断塌,形成了奇峰突兀,怪石漫坡的独特景观;再衬托以郁郁葱葱的苍松翠竹,冬夏不捆的踪棕涧泉,太自然在闽浙边境造就了这一片秀丽的山川。

历史底蕴

浮盖山位于仙霞古道沿途,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仙霞古道与徐霞客游记

仙霞古道仙霞古道
  公元878年,黄巢军为避唐王朝主力,从江山仙霞岭"凿山伐道七百余里直趋建州"(《旧唐书》),从此攻克天险,打开了浙江通往福建的门户。

仙霞古道自唐末开辟以来至民国二十二年江浦公路修通为止,千余年来基本上为闽浙通道。虽然元、明两代它曾失去交通要道的地位,然而就在古道被渐渐淡忘的明末,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偏偏顺钱塘江而下,在古道第一站江山青湖舍舟登陆,随后一路留恋古道风光,留下了两千余字的《闽游日记()。在《闽游日记()》中,徐霞客畅书游览、考察此山的经历。在山中,他惊讶于"怪石拏云,飞霞削翠";在游玩龙洞时,他更写下"穿簇透峡,窈窕者,益之诡而藏其险;屼嵲者,益之险而敛其高"的赞叹之语。

大云禅寺

大云禅寺大云禅寺
  大云禅寺位于浮盖山南麓,始建于唐周武年间,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建。这座古刹是佛教临济宗的寺院。而早在仙霞古道建成之前的唐延历二十三年(804),著名的"入唐八家"之一、日本空海法师渡海入闽、由闽进浙时曾经过大云寺并礼佛进香。之后的明崇祯三年(1630)八月初,徐霞客游浮盖山,在寺中住宿三日。

郑成功狩猎场所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曾是廿八都的一名守将,当年郑成功常随父亲到浮盖山狩猎。廿八都枫溪十景中的"狩岭晴岗"据传亦由郑成功而来。

景区特色

浮盖山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奇峰与怪石。

浮盖山浮盖山
  游客在山下十余里外,远远就能望见石人峰如一位危冠高坐的仙翁在守护着三省边境。酷似犁头与犁伴的犁尖峰直插云天;指节毕现的仙掌峰仿佛向游人指点迷津;主峰碧狮峰近顶处的块垒巨岩恰似一头雄狮蹲伏,似乎猛然一扑便可跃上峰顶;还有巨岩天然累叠而成的棋盘石俨如一座巨大的城寨古堡,而游人只能沿着岩石缝隙转弯抹角地攀上峰顶……

随着坡回路转,这些岩峰由于视角的变化,在游人眼底又呈现不同的形象,令人叹赞不迭。特别在山坡茂密的松竹丛中,那些奇形怪状的巨石,大的一二十米、小的三五米不等,有的像伏牛卧虎,有的如球如璧,有的则如钟如鼓……真是千奇百怪,形态各异。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岩,挤挤挨挨,层层叠叠,互相支撑,又形成了曲曲折折、忽明忽暗的岩洞。它虽没有石灰岩溶洞那般深幽,但游人侧身其中无需灯火,却又能充分体验"洞游"的情趣。唯有徐霞客当年在寺僧引路下燃薪人游的石龙洞,是在钟鼓岩附近的一条深邃的岩隙,游人只能从仅容一人出入的洞口悬身而下。洞内下端可容三五人,但向上愈窄。三五十米之上,仅容一人侧身立足。因洞身狭长且两壁岩石粗疏犹似龙鳞、洞顶又有一脉清泉细细而下,故古人号之曰"石龙洞"--这是浮盖山唯一一处暗无天日的奇洞。

景区景点

犁尖峰

南向,两石前耸,各高数十丈,其中一石斜而尖锐,故名。《徐霞客游记》中称之为"犁头尖石"

石莲池

犁尖峰下有五峰回环离立,中藏一坪,古代山僧在坪上微洼处缀以碎石,蓄水种莲,故名石莲池。

石钟

古代山僧曾于五峰之麓的土坪上修建大云寺(又称大寺),旁有一石,形如寺钟,故名。

仙掌石

位于石钟之东的一块奇石,酷似仙掌,分指伸爪,恍欲伸向苍穹摘取星辰,故名。

仙人迹

仙掌石之南遗有仙桥,桥上有类似巨足的踪迹,人称仙人迹。

碧狮峰

位于仙人桥之东,形似雄狮,而林木点缀山峰之间,碧绿葱茏,称碧狮峰。

一线天

浮盖山浮盖山
  位于碧狮峰之东,为一岩罅式岩洞。洞口夹壁仅狭尺许,上下如一。通往浮盖峰顶即由此罅攀登而上。罅内晦暗,游客执灯具匍匐而入,旁岩罅夹立而高峙,徐霞客当年游览时写道:"初入,其合处犹通窍一二,深入则全黑矣。其下水流沙底,濡足而平。中道有片石,如舌上吐,直竖夹中,高仅三尺,两旁贴于洞壁。洞既束肩,石复当胸,无可攀践,逾之甚艰。再入,两壁愈夹,肩不能容,侧身而进。又有石片如前,阻其隘口,高更倍之。"游人履艰历辛,才能通过隘口,复上跻重崖,到达绝顶。

龙池、龙洞

龙池位于一线天的中段,其处岩罅内壁稍宽舒,游人可平肩而进,而罅间流水较为泓深,人称"龙池"。仰睇其上,高不见顶,一条状似蛟龙的白岩自夹壁尽处悬崖直下,迥异于岩罅中赭黄色的岩石。而白岩石突兀峥嵘,纹理又裂成鳞甲状,此洞也称为"龙洞"

松岩洞

位于一线天的东面。洞皆大石层叠,如重楼覆阁,其中燥爽明透,可坐卧。

双笋石

位于松岩洞之前,状似春天迸发之双笋。

仙人峰

位于双笋石之西。峰如人状,立于一块高约丈许的石座上,美称为仙人峰。

棋盘石

位于仙人峰之西,岩石平砥,视若巨大的棋坪,称棋盘石。

东瓜石、虾蟆石

出浮盖山,面临江山溪口,有巨石高数丈,俗称东瓜石,旁蹲一小石,俗称虾蟆石。

浮盖山绝顶

位于浮盖山最东,出一线天,可逶迤攀登绝顶。峰顶有石,踞石而坐,下视峰麓,只见崩坑坠谷,层层如碧玉轻绡,远近万状。由此而西,则蜿蜒数峰,迭起迭伏,止于三叠石(三叠石为最西头,称为西隅)。三叠峰下即为白花岩。

三叠石

棋盘石之西,三石相叠,故名。其中一石着地。落地石上叠有三面悬空的两块岩石。

白花岩

从三叠石迤北而行,即见白花岩。岩块宽敞方正,左右壁相距数丈。外黑中白,远望若仙人挂榜示人,因名挂榜石,又名"仙人晒被"

里山寺

里山寺,旧称里山庵。位于浮盖山北麓。始建于宋,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建,二进一大天井。进山门即前殿,过天井为正殿,两侧为偏殿,平面呈""字形。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和八月廿四日,为春秋两季庙会,浙、闽、赣三省边境游客多达千人。寺左存立乾隆二十二年"重修里山寺"石碑。

叠石寺

叠石寺,曾为叠石庵。明崇祯年间(1628~1644),刑部郎中宪大夫徐日葵兴建。建筑面积417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二进一天井,坐北向南。原供奉药王,又称药王庙。

大云寺

大云寺,又称大寺。位于浮盖山南麓,里山寺南约3.5公里。始建于唐周武年间,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建。占地12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山门东开。沿中轴线依次为:前殿、正殿、后殿。两侧为廊房。正殿面阔3间,进深4间。殿内塑有弥勒、四大金刚、如来、观音等诸佛像,高大威严,保持完好,香火犹盛。每年六月初一,举行大云寺庙会,演赣剧,香客云集。

旅游信息

交通

峡谷漂流峡谷漂流
  江山老火车站公交站乘坐往廿八都镇方向的乡村公交车前往(201)在廿八都镇下车后,可从廿八都包车到山脚,大概11公里左右,没有专线车。

也可以在廿八都镇购买廿八都、浮盖山联票,联票包括浮盖山的景区交通费,廿八都游玩后即可乘坐景区交通车到达浮盖山入口处。

旅游线路参考

一日游

飞石谭→莲花池→聚仙洞→莲花洞→五福石→叠石寺→炼石三叠→海沽石烂→困牛石→观景坪→静心台→冬瓜石→浮盖石。

此线路经典景点精炼,线路游玩时间紧凑,且线路路面较为平坦,是普通游客的首选线路。

二日游

飞石谭→莲花池→聚仙洞→莲花洞→五福石→叠石寺→炼石三叠→海沽石烂→困牛石→观景坪→静心台→冬瓜石→浮盖石→初生牛犊→天然居→苦泉→天池→观音石→一眼望三省→拳头石→风动石→仙人桥→神龟探水→刀币岩。

此线路的景点完整,但时间较长,可以在炼石三叠处立帐过夜。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若奥·马里奥    下一篇 代号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