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于1833年8月1日创刊于中国广州,其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该报本质上已完全脱离宗教刊物范畴,完全不具宗教性质,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在编辑上,该报文字通俗,文风简短,尽可能与中国文化相吻合。1834年出版第10期后休刊,1835年2月复刊,出版6期后再度休刊,可见到的最后一期出版于1838年7月。

目录

报纸名称:《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有时标作《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外文名称: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
创办地点:中国广州
创办时间:1833年8月1日
终刊时间:1838年7月
装订版式:每期约十二三页,楷书木刻,连史纸印,中国线装书本形式。
出版周期:月刊
创办人: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1803-1851)
主编: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
小马礼逊(John Robert Morrison);
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
办报目的: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创办背景

郭士立对于了解清代中国的社会状况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办报前曾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他是普鲁士人,1822年受荷兰布道会的派遣来华传教,起先活动于爪哇暹罗等地。1829年和荷兰布道会脱离关系后,他转而同英国来华的传教士、商人和官方人士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从1831年6月至1833年4月期间,他曾三次进入中国沿海诸省搜集政治、军事和商业情报,并向沿岸居民散发大量宗教宣传品。这三次航行的经历,使得他更为深切地感到,打开中华帝国的大门已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他曾一再表示,要为“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而进行工作。可以这样说,正是这种想法,直接推动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

办报目的

郭士立编纂这样一份杂志,其目的十分明显,是要传西学入中国,表明西方文化是与东方文化并存于世的两大文化,而不是如中国人所想象的是蛮夷之邦。而这样做的最终目的,便是以此来开化中国人,使之不致影响到在华的外国人的利益。
郭士立曾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楚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刊物不必谈论政治,也不要在任何方面使用粗鲁的语言去激怒他们。这里有一个较为巧妙的表明我们并非‘蛮夷’的途径,这就是编者采用摆事实的方法,让中国人确信,他们需要向我们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报纸性质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宗教内容已在次要地位,这与它在中国境内出版有一定关系。1834年1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表《新闻纸略论》一文,全长331字,叙述了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当前西方一些国家的报纸出版情形。

报纸特点

其一是尽量迎合中国读者的习惯,“不谈政治,避免就任何主题以尖锐言词触怒他们,可有较妙的方法表达”。这“较妙的方法”除采用中国线装书式装订、以“爱汉者”作为主编笔名、采用易为中国人接受的中、西历史对比、书信往来、访谈、对话、唐诗宋词等文体,并且使用“贵国”、“兄辈”、“弟”等谦称语气之外,就是大量摘录孔孟语录来隐晦地宣示自己的办刊宗旨,尽量运用儒学阐释教义,使人相信尊崇孔孟与信奉耶稣是一致的。
其二是不忘维护外国居民的利益。郭士立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前发表的创刊缘起中明确表示:“中国人……如此妄自尊大,严重影响到广州的外国居民的利益,以及他们与中国人的交往。本月刊现由广州与澳门的外国社会提供赞助……外国社会的全体成员在此工作顺利进行方面具有共同利益”。这其实已将该刊编辑的另一特色或立场表露无遗。这份中文刊物尽管是办给中国人看的,但正如郭士立所预言的:“至少在数月之内,中国人本身必不能重视一种如此性质的出物,因而可立即期待于他们的支持祗是少量的支持”。

发展历程

1833年8月1日(道光十三年七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第一期初印六百本,不久,再印三百本。很多本地中国人成为该刊读者,但订阅的极少。后来该刊又被寄往北京、南京和中国其他城市,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应。至一八三四年五月出第十期后,因郭士立忙于筹备“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一度休刊。
1835年2月(道光十五年正月)复刊。至七月出六期后,又因郭士立其他工作繁重(这时他任英政府驻广州使团的翻译和“传播会”的中文秘书),再度休刊。郭士立愿把这个刊物交“传播会”续办。“传播会”决定接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但一时未能实现,只是先将过去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分成两卷,重印一千套,在新加坡、马六甲、巴达维亚和槟榔屿等华人聚居地区发行。至1837年2月,才在新加坡正式复刊,“传播会”任命中文秘书郭士立和英文秘书马儒翰为该刊编辑,后来新加坡的麦都思也任编辑、稿子由郭士立、马儒翰自广州寄出,再由麦都思编好付印。复刊后的该刊称新《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目前所能看到的最后一期出版于1838年4月(道光十八年三月)。1838年后,“传播会”的整个活动实已趋于停顿。

 报纸地位

从传播史或接受史的角度看,被称为“中国境内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刊行时影响甚微,但是在中国遭遇鸦片战争的失败,与西方关系发生根本逆转后,该刊所登载的实用性知识和传递的现代性价值却被次第发现,影响力日增,并最终确立起在中国新闻史上的不朽地位。

后世影响

郭氏等人编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一番用心是取得了效果的。不少先进的中国人注意到了这份杂志,并转引到自己的著作中去,间接地起了启蒙的作用。据研究,魏源写《海国图志》引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文字达二十八处。徐继畲《瀛环志略》是一部极其严谨的地理学著作,也同样引用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记述。尤其是对于英国国会的记载,显见是前述《英国国政公会》一文的删定。关于华盛顿的论述也与该刊所载《华盛顿言行最略》有渊源关系。魏徐之外,梁廷籹也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读者,其名著《海国四说》也有来自《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内容,如关于蒸汽机的工作原理肯定来自该刊。
由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甚早,介绍西方文化时可借鉴的中文文献不多,于是不得不自造许多新词,以表现中国没有的新事物与新概念。如果研究中国新词语的来源,该刊是不可少的参考文献。举例说,“文艺复兴”一词可能就是该刊首创。另外还可看到,在西方国名中,西班牙与葡萄牙两个名称均已出现。后来西班牙一度曾译为以斯巴尼亚,最终仍回归原称。一语言学家为考证“布国”绞尽了脑汁,后来才知道是普鲁士国,高兴异常,特写了两篇文章记载此事。如果读读早期中国地理书籍以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便知布路西亚国是何处,还知道此国的另一译名是破路斯(斯或作西)国,若简称破国,也不以为怪了。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在研究东西方交流史上虽有重要参考价值。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