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创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是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为江苏省卫计委直属的省级重点医院,苏南地区医疗指导中心。医院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健康报医院改革创新奖等称号。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连续多年进入前50强,并连续三年在中国地级城市医院100强排行榜中雄踞榜首,在近期发布的2015年中国顶级医院排行中,我院名列第41位。

目录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分为老院(十梓街)和新院(平海路),包括本部、平江、南区和竹辉路地块,开放床位近3000张。2015年,门急诊量279.1万人次,出院9.4万人次,年手术量2.9万台次。医院现有职工3993人,其中正高级专家239人,副高级专家463人。

科室设置

医院设有临床科室35个,医技科室8个,临床医学教研室21个,国家、省部级以上培训、示范基地10个,中心实验室、骨科、心血管疾病等实验室15个。现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内科血液病学、骨外科学),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骨科、血液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呼吸内科、临床护理和血液重点实验室、神经外科、临床药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临床免疫实验室),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江苏省分库HLA配型实验室落户在医院;拥有省“科教兴卫工程”临床医学中心2个,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学科2个,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实验室1个,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5个;移植免疫技术重点实验室为苏州市重点实验室;校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资格专业17个。

医疗设备

近年来,医院在异体骨髓移植和干细胞移植及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自身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冠状动脉造影、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颅内肿瘤CT立体定向内放疗、脑血管动脉瘤夹闭术、脑胶质瘤和垂体瘤临床治疗、异体肾移植、亲体肾移植、冠状动脉搭桥术、经椎弓根短节段脊柱内固定、椎体后凸成形术、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骶骨肿瘤、人造小血管的研制和临床应用、人工肝支持治疗系统、腹腔镜手术等项目分别达到省内、国内先进水平。 医院拥有PET-CT、平板式全数字化心血管造影仪、全数字化医用直线加速器、数字化X线诊断系统(DSA)、多导电生理实验室系统、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准分子激光系统、光子嫩肤仪、麻醉工作站、核磁共振成像仪(MRI)、体外循环机、血液透析机、全自动基因分析仪、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仪、多层螺旋CT机、乳腺X线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冷循环肿瘤治疗系统、X线模拟定位机等。

学术研究

医院为苏州大学附属教学医院,承担着苏州大学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的教学任务。医院现有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个。

医院现有博士生导师84人,硕士生导师15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专家会员 1人,江苏省医学杰出贡献奖1人,江苏省“双创”团队4个、江苏省“双创”人才6人,江苏省“双创”博士1人,江苏省优秀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江苏省“兴卫工程”医学领军人才5人,江苏省优秀医学重点人才4人,江苏省“兴卫工程”重点人才13人,江苏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1人,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0人。

医院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频繁,多渠道,多领域开展友好往来,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和技术人才,促进了医院现代化建设和发展。1978年以来,医院先后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士、印度、巴基斯坦、荷兰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的30多所大学和医院建立了良好的院际合作关系。医院先后聘请了100多名外籍专家来院指导讲学,聘任30多名海外著名学者和校友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并派出多批业务骨干赴这些国家和地区进修、考察、访问和学术交流,医院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

医院管理

医院于1999年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现有工作站1800多台,通过“千兆光纤为主干,百兆到桌面”的信息网络,电子病历系统、临床路径管理系统、护士工作站、OA、LIS、RIS/PACS、医保系统、体检系统、多种预约挂号系统、“一卡通”自助系统、后勤物资零库存管理系统、车辆计时收费管理系统等全面投入使用,实现临床、医技、管理信息互连互通,初步建成数字化医院。图书馆藏书5万余册,中外文期刊600余种,连接到苏大校园网,可供查询中文数据库40个、外文数据库49个。

一院两区

为进一步放大优质资源,做好、做强、做优苏大附一院,经深化研究、广采民意、积极争取,2011年,市委、市政府明确在我院平江院区现有地块东面新增100亩建设用地,实现我院主体迁建至平江新城的发展思路,并将该项目纳入苏州市“十二五”重大医疗卫生发展项目整体推进。新院(平海路)占地约200亩,规划床位3000张,项目总投资匡算29亿元。经过全院职工的努力,2015年8月28日,新院一期正式启用,开放门诊、急诊、住院等多方位功能。同时,老院(十梓街)目前还将保留全部医疗功能,继续为广大市民服务。这意味着,苏大附一院将形成一院两区,同步运行的医疗新格局,将更好地承担起为地区医疗保驾护航的重任。

领导团队

院长 侯建全

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纪委书记陈 赞

副院长 沈学伍

副院长 陈 亮

副院长 缪丽燕

副院长 时玉舫

副院长 刘济生

副院长 方 琪

党委副书记 丁春忠

历史沿革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英、美、法列强进入中国。

1859年,美国监理公会派兰柏(J·W·Lambuth)等三位传教士来华传道。到苏后,因当时“风气未开”,收效甚微。

1869年,兰柏再次来苏。在天赐庄一带开展布道和行医工作。建立根基后,教会又派兰柏的长子兰华德(W·R·LAmbuth)到苏辅佐工作。(兰华德出生于中国上海,熟悉中国情形,又曾在美国攻读过医学)

1877年(清光绪三年),兰华德到苏州,在天赐庄试办诊病所。

1882年(清光绪八年) 11月2日 ,兰华德偕同其妹婿柏乐文(W·H·PARK)由美抵申,稍事逗留后即到苏州,着手筹建博习医院。

1883年(清光绪九年) 4月8日 ,破土动工,安置基石。历时半年,医院告竣,题名“苏州博习医院”,英文名“Soochow Hospital”,性质为私立教会医院。

1883年11月8日 ,博习医院开幕。一切院务由柏乐文、兰华德两位美籍医生主持,并有几位国人襄助工作。1884年,柏乐文回美国继续医科学业。

1884年,伯乐文回美国继续医科学业。

1885年,兰华德随父赴日本传教,由曾从兰、柏二医生习医的国人曹子实主持院务。

1886年春,柏乐文学成返回,任博习医院第一任院长。

1909年,美国外科医生苏迈尔(J.A.SNELL)奉派来院任外科主任。同年,医院开始有护士工作。

1917年,苏迈尔任院长。

1919年,苏迈尔筹得银元二十万,将旧屋全部拆除重建新房。

1922年春,新院建成,设计床位100张,延聘不少中西职员,并开始全部雇佣女看护。

1926年8月,美国外科专门医学院派员来院审定。认为医院为合格医院,且谓“如此医院全中国仅三四处而已”。

同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在院的美籍医生护士均急于避沪,由国人副院长李骏德暂代院长。因战事影响,经济拮据。

1927年8月,鉴于时局趋势,医院董事部推选国人李广勋任院长。为第一位中国人担任的正式院长。

1927年6月,苏迈尔医生受协和医院委托,前往汉口医治伤兵,为时约六星期。

1927年12月4日 ,柏乐文医生在美病逝。为纪念柏医生,医院在宫巷乐群社设立一送诊处,定期有专科主任医生前往应诊,完全免费。

1932年,日寇侵占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是年夏天,李广勋院长辞职离院,由苏迈尔继任院长。

1936年3月2日 ,苏迈尔医生染疾肺炎,不治而病故于博习医院,院长职务由教会调派常州武进医院的美国人赵乐门(J.C.Thoroughman)来苏接替。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11月,医院被迫停诊。

1938年10月,赵乐门院长由沪回苏,四散人员亦陆续返院,医院复办。

1940年5月,赵乐门回美休假,由儿科医师美国人米艾迪(Dr.Rice)任院长。

1941年初,太平洋局势紧张,米艾迪等美籍人员先后回国,董事会推选肖伯萱任院长。

1942年底,肖医师因病辞去院长职务,由蒋育英继任。

1941年12月8日 ,珍珠港事件爆发,医院被日本同仁会接收,但直延至 1943年1月21日 ,日本第百七十兵站才进驻医院,日本人中山正雄任院长。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10月12日 ,同仁会撤出医院,医院由教会收复。 11月1日 ,医院正式恢复门诊并收容住院病人,时由刘克望暂任院长。

1946年6月,美籍医务人员再度来院工作,赵乐门复任院长。

1947年,医院得到联合国救济总署及中国善后救济总署的物资资助。

1948年,苏州解放在迩,卫理公会华东、华中、江西的教区长在镇江集会,商讨应变措施。决定推中国人为院长。

1949年1月,院董事会推举陈王善继、诸荣恩分别担任正、副院长,赵乐门退任外科主任。 1949年4月27日 ,苏州解放,医院仍维持原状。

1950年6月10日,最后一任美籍院长赵乐门离院回国。

1950年11月4日 ,苏州市医务工作者工会博习医院委员会正式成立,凌长庆出任第一届工会主席。

1950年底,医院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批入团4人。

1950年底,医院停止一切宗教活动,原传道人员改任行政工作。

1951年11月9日 ,由苏南行政公署尹楚升、孙贻德、姜锡麟等人组成的接办工作组到院工作。

不久苏南行政公署鲁琦来院在全院职工大会上宣布人民政府正式接办医院。同时,每个职工填写表格一份,作为参加革命工作的开始。

政府接办医院后,医院成为全民所有制性质,属苏南行政公署卫生处领导。正副院长分别由陈王善继、诸荣恩担任。

1954年5月2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卫字(54)32071”批准博习医院交苏州市人民政府领导。

1954年10月14日,市卫生局“(54)卫秘字2466号”批准博习医院改名为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1957年9月2日,江苏省卫生厅“卫办顾字32号”苏州市人民政府“市卫医字2228号”文批准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由学院直接领导。

1959年9月1日,苏州医学院“(59)办字第23号”批准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改名为苏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959年9月9日,苏州医学院“(59)办字第25号”决定苏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改为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1968年6月29日,苏州市革委会“(58)市革批字0160号”决定成立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革委会。

1975年8月28日,省卫生局“苏卫科(75)第42号”文根据省革会苏革发“(1975)54号”文件批准我院实行医院办学、学校名称为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卫校。

1988年6月18日,江苏省卫生厅“苏卫人(88)20号”文同意成立江苏省血液研究所,隶属附一院领导。

2000年8月11日,省卫生厅苏卫人(2000)33号文件,同意苏州医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名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隶属关系经费渠道人员编制不变。

2000年10月16日,苏大委(2000)53号文件,撤销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一系。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一系(医学影像系、护理系),血液研究所挂靠附属第一医院。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阿里山    下一篇 猪苓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