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壶
- 中文名
- 暖瓶
- 外文名
- thermosflask
- 作用
- 保温
- 起源地
- 英格兰
目录
英格兰的科学家杜瓦发明的。1900年,他第一次使压缩氢气变成液体,即液态氢。这种东西得用瓶子装起来,可当时并没有现在这样的保温瓶。他就自己研制。他采用真空的办法,即做成双层瓶子,把隔层中的空气抽掉,切断传导。可是这样之后热的辐射也会影响保温,于是杜瓦在真空的隔层里又涂了一层银或反射涂料,把热辐射挡回去。再用一个塞子把瓶口堵住。这样热传导的三个方式都被切断了,瓶内胆能较长时间保持温度。他就用这种瓶子储存液态氢。后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几乎现在每家都有保温瓶即热水瓶。
1.磁铁除
垢法:在积水垢的水壶中放入一块磁铁,烧水时会使壶内厚厚的水垢自行裂开。
2.土豆除垢法:在结满水垢的壶中放几个土豆,煮上几小时,厚厚的水垢就会自行脱落,而壶体不会损坏。
3.苹果除垢法:大水壶中放满苹果,盖严壶盖。一周后取出苹果,壶内壁的水垢会变软,用水冲洗即可除掉内壁上的水垢,苹果也会变得更甜,可谓一举两得。
4.米(面)汤除垢法:将剩米汤或面汤装入结满水垢的壶中,越稠越好,为使其尽快发酵,冬天时要将水壶放到温度较高的地方,经几天放置,待其自然发酵变酸后,壶中水垢就会慢慢脱落。放置时间越长,去垢效果会越好。这种办法的好处安全、省力、不损坏水壶。
5.食醋除垢法:将食醋两匙倒入结有水垢的暖壶中,倒入烧开的热水半壶,缓慢摇晃,几分钟之后,水垢会慢慢脱落。放置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提热水时,不要大幅度的来回摇晃暖壶,以免提手坏掉。这样热水也容易从暖壶中溢出,在壶内产生压力,导致瓶塞喷出,壶底松动,天长日久,迟早要掉。关键是注意保养暖壶,轻拿轻放,时常查看暖壶是不是有地方损坏,提前预知暖壶是否会破裂。这样就能避免在暖壶打碎时开水烫到脚了。水要打满,在水和瓶塞之间不要留有空气,尤其是小空间的空气。装热水的暖壶不要大幅震荡,轻拿轻放。
建议你用一块纱布包一点茶叶
然后把木制暖壶塞包上
茶叶一定要在下面
四周不要
随着热气的蒸发暖壶塞就是茶叶的味道了。
古罗马人已经知道,双层容器能保暖。在庞贝城的废墟中,人们曾挖出过一个双层容器。现代的热水瓶是苏格兰物理学家杜瓦发明的。1892年,他吩咐玻璃匠柏格吹制一个特殊的玻璃瓶。这是一个双层玻璃容器,两层胆壁都涂上银,然后把两层之间的空气抽掉,形成真空。因为两层胆壁上的银可以防止辐射散热,真空能防止对流和传导散热,所以盛在玻璃瓶里的液体,温度不容易发生变化。
后来,柏格用镍制造外壳,保护易碎的玻璃瓶胆。起初它仅在实验室、医院和探险队中使用,以后在野餐或乘火车时也使用起来。1925年,开始有大众化的廉价塑料热水瓶出售。
有关保温瓶的概念很简单:瓶有内壁和外壁;两壁之间呈真空状,空无一物(里面甚至没有空气)。热不能穿过真空进行传递,所以凡是倒入瓶里的液体都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它原有的温度。
这就是为什么保温瓶能够冬天保持饮料暖热,夏天保持饮料冷凉的原因。许多参加过多次旅游的人觉得很难想象,没有保温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但是保温瓶直到1892年才发明出来,虽然那时它的发明者也并没有意识到它会有多大的用途。发明者是苏格兰科学家詹姆士·杜瓦。
在-240摄氏度的低温下制出了液态氧.为了保存这种液态氧,杜瓦设计了一个热不能传进去,也不能散出来的瓶子.现在我们使用的保温瓶,就是从这种"杜瓦瓶"演变出来的.杜瓦的保温瓶,是根据热传递设计的:第一,它用两层玻璃瓶制成,瓶中间抽趁真空,隔绝了空气对热的传递;第二,瓶壁涂上了水银,就像镜子反射光线那样,能把热量的辐射反射回瓶内;第三,瓶口盖上瓶塞,防止热从瓶口溜出去,若用来装开水,也就成了保温瓶。
然而,认识到保温瓶在各种情形中都会有用的是德国玻璃制造工人赖因霍尔德·伯格。他在1903年获得了保温瓶的专利,并且制订了把它投入市场的计划。
伯格甚至举办了一次给他的保温瓶起个好名字的比赛。他挑选的获胜名字是"瑟莫斯"(即热水瓶),那是关于热的希腊字。
伯格的产品非常成功,很快他就将保温瓶运往世界各地。
保温瓶经常为科学上的用途服务,例如,当液体需要保持恒温时。牛痘苗、血清和其他液体也经常用保温瓶来运送。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