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额金刚鹦鹉
栗额金刚鹦鹉(学名:Ara severa)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是色彩最漂亮、中等体型的鹦鹉之一,面部无羽毛,布满了黑色的小斑点。尾极长,属大型攀禽。食谱由许多果实和花朵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将坚果啄开,用钝舌吸出果肉。产于美洲热带地区,在河岸的树上和崖洞里筑巢。比较容易接受人的训练,说话能力比较类似于大型金刚鹦鹉,也比小型金刚鹦鹉强一些。
目录
栗额金刚鹦鹉身长40- 49厘米,体重307-387克。鸟体为绿色,前额靠近鸟喙的地方为深棕色,头顶带有些蓝色的羽毛,脸部有白色的裸皮,裸皮带有横向深棕色的细条状羽毛,沿着裸皮外围有一圈深棕色的羽毛围绕在脸部;翅膀前方弯曲的地方为红色,内侧的次级覆羽也为红色,主要飞行羽之覆羽为蓝色。尾巴内侧羽毛底色为绿色,上方为红棕色,尖端带有蓝色。内侧的尾巴和飞行羽部份为深橘红色,鸟喙为黑色,虹膜为橙色。
该物种是中体型金刚鹦鹉中最大的一种,尾巴就占了身体长度的一半,身体大概只有非洲灰鹦鹉那种大小,只是体型比较瘦长些。和其他小型金刚鹦鹉的最大分别就是前额有着栗色的羽毛,脸部的白色裸皮上也有着深棕色的条状羽毛,裸皮的外围带有一圈栗色的羽毛,这也就是该鹦鹉名称的由来。
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森林,有树木的草地、和森林相邻的平原、雨林地带的边缘地区、充满次要植被的地区、有棕榈植物的沼泽区等;此外村庄、农耕区也偶尔有他们的踪迹。
在繁殖季通常以3到15只的小群体行动,有时候也会聚集比较多的数量,在栖息的树木周围会聚集比较庞大的群体,常常和橙翅亚马逊鹦鹉以及红腹金刚鹦鹉一起行动;在清晨会相当吵杂的聚集前往觅食,大多是在飞行的时候才看的见,在野外个性谨慎害羞,只有在觅食的时候才能悄悄接近,因为要躲避天敌所以喜欢栖息于树梢,在林间,身体的颜色提供了最佳的保护色,只要静静的不动很难被察觉。通常有迁移的习惯,迁移的地点完全视食物的充足与否而定,叫声粗哑刺耳,有时候在飞行或是接近目标的时候会发出连续不断刺耳粗糙的声音,在很远的距离就可以听见。
个性活泼好动、友善温驯、外表憨厚傻气,体型虽为小型金刚鹦鹉,却有着和大型金刚鹦鹉一样好的语言能力,虽然叫声粗哑刺耳,但是比起大型金刚鹦鹉巨大的音量比较能让人接受,也比大型金刚鹦鹉更容易训练学习些小把戏,对于喜欢金刚鹦鹉却没有庞大空间饲养,又无法忍受大型金刚音量的饲主而言,栗额金刚是很好的选择,因此它们在欧美是很受欢迎的中型金刚鹦鹉。
主要食物为种子、水果(无花果以及棕榈树的果实)、浆果、果,此外农耕区的玉米和谷类也是该物种喜欢的食物。
分布于玻利维亚多民族国家、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巴拿马、秘鲁、苏里南、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偶入:美国。
在野外的繁殖期为1月到4月,人工豢养的繁殖期则是从5月开始,一次约可产下3到4枚卵,通常不会全部孵化,孵化期间为26天,幼鸟羽毛长成需要12周,在幼鸟离巢后约两星期可以完全独立。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