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阳江
- 中文名
- 漠阳江
- 所属水系
- 注入南海
- 主要支流
- 云霖河、那乌河、潭水河等
- 年径流量
- 82.1亿立方米
- 水资源总量
- 86.5亿立方米
- 流经地区
- 广东省阳江市阳春、阳东、江城
- 发源地
- 阳春市云雾山脉
- 流域总面积
- 6091平方公里
- 河
- 长:199公里
目录
漠阳江,广东省径流系数最大的河流,达75%。发源于省境云浮县西南大云雾山南侧,初向西南行,流经阳春县马南山后,转90°折向东南,在阳江县的北津流入南海。干流长169公里,流域面积604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0条。
漠阳江的西面和北面有天露山等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阻挡,使来自海洋的季风和台风在山地前缘产生大量降雨。漠阳江谷地以雨量丰沛著称,年降水量达1800~2000毫米,且暴雨强度大,是广东的暴雨中心,日暴雨
量常达400~600毫米,致使河流径流系数大,暴雨径流特性非常突出,流量分配极不均匀。极端最大流量值出现的月份和月均最大流量的月份不一致,各月流量的极端值和月均值相差很大,月内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可相差40倍。受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影响,漠阳江一年中相应有两次主要洪峰出现,除夏季6、7月有一次外,9月再出现一次。
漠阳江流域每年秋季常遭8~9级台风直接袭击,如正值海水大潮期,江水受顶托难于下泄,江河两岸大片农田常受洪水影响和威胁。流域耕地面积较广,粮食充足,每年提供商品粮数量较大。蔗糖生产亦具一定规模,是省内重要蔗糖生产基地之一。阳春砂仁、阳江鹅及水产品均为广东名产。
上游是石灰岩地貌,沿江两岸有一座座拔而起的石徇山;在河乡,漠阳江缓缓穿过三个岩洞,每一个岩洞都有其特色。由于地势平坦,水质清澈,漠阳江入海处的江水如天一样蓝,那里的海陵岛上的闸坡浴场,沙细滩阔,是广东沿海一带最优美的海滩之一。
漠阳江流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温和,风调雨顺,年平均气温22℃,年平均降雨量2380mm,年平均日照达2000小时。土地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阳春
阳春市耕地面积73.8万亩,其中水田56.9万亩。山林面积38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9.2%,木材总蓄积量743万立方米,可供开发的山坡山130万亩。阳春是广东省粮、油、林、生猪生产基地之一,又是广东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春砂仁、霍香等南药主要产区。市内建成了水果、蔬菜、甜玉米、蚕桑、香蕉、马占相思六大生产基地,颇具本地特色的阳春红荔枝、马水桔等优质水果广销省内外。农业生产和综合开发潜力巨大。
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已探明有铜、铁、锌、钨、锡、煤、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36种之多,是全国矿产最丰富的6个县(市)之一,其中水泥石灰岩储量在10亿吨以上,是生产高标号水泥的好材料。丰富的资源为发展工业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全市工业企业4169家,水电、机电、编织、家具、纺织、食品加工、特种钢材等支柱产业发展迅猛,建材、矿产、冶金、制糖、酿洒、有色金属、烟花爆竹等传统产业基础雄厚,森工造纸、精密铸造、不锈钢制品、彩色包装、药材加工、化工等产业方兴未艾。
阳西
处于漠阳江流域西部的阳西,面积1451平方公里,人口48万,辖织篢、沙扒、程村、溪头、上洋、儒洞、新圩、塘口8个镇,县政府驻地织篢镇。矿产有稀土、独居石、锆英石、花岗岩、石英硅砂、钛铁、金、锡等。其中稀土储量较大。钛铁矿、锆英石和独居石等矿只要分布在上洋、儒洞两镇,花岗岩和金主要分布在程村镇。其中石英砂储藏量达6000多万吨,纯度达99.2%。
阳东
阳东县矿藏多与燕山运动(距今约1.9~0.7亿年),尤其是晚期岩浆频繁活动有关,形成了多种内生矿床,后来又经风化、搬运等外力作用,使一部分矿藏迁移和重新富集,形成了多种次生矿床,使其种类较多、分布较广。
阳东境内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钨、锡、铅、锌、稀土、石英、花岗岩、高岭土等。其中金矿含金品位最高的每吨70克,石英沙二氧化硅的含量达98%,具有工业开采价值。花岗岩以白色和杂色两类居多,分布较广。
漠阳江流域背山临海,有众多的山口,为暴雨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流域内又是冷暖气流交接静止地方,是华南暴雨中心之一,洪涝灾害频繁。流域地处南海之滨,受台风和咸潮的威胁。由于降雨时空分配极不均匀,流域内也常出现旱患。在涝灾、风灾和旱灾中,以洪涝灾害尤为严重。
据历史记载:1458年(明英宗天顺二年)至1949年,共发生重大洪涝灾害24次。其中,1516年(公元明德正十一年)特大暴雨,县志记载:“积雨旬日,壬戊夜潦暴涨,坏公私房屋数千间,城崩殆尽,毁民田无数,时二熟不登,民大居困”。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县志记载:“四月大水,暴雨迎潮,水深八尺,西门外旦场,华濠一带,民房崩陷者七百余家,白沙顶、麻布演、津头朗等村庐舍淹没殆尽”。“庐舍淹没殆尽”,就是水位已达房屋檐口以上。
1922年7月14日漠阳江出现的特大洪水,俗称“大潦王”,春城水位达17.02米,双捷站水位9.2米,阳江站水位4.18米,漠阳江两岸一片汪洋,房屋崩塌甚多,农田失收,灾后求乞者众。当时堤围矮小单薄,只能抵御一般小洪水,洪水都是漫滩而过,消退较快,洪涝相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漠阳江的最大洪水是发生在1981年10月5~8日,受台风影响,漠阳江中上游降特大暴雨,圭岗最大24小时雨量425.8毫米,据双捷水文站水后实测,流量为4390秒立方米,超过50年一遇洪水,漠阳江两岸除埠场联围外,堤围全部崩缺,缺口979处,长36.81公里,水淹村庄700多处,冲崩房屋3.4万间,灾民20多万人,死亡47人,淹没农田3.8万公顷,损失稻谷2亿多斤。
1949年前流域内水利设施十分落后,堤围低矮单薄,没有蓄水水库,仅有少量临时水陂引水,洪、涝、旱灾害频繁,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末,兴建了拦、蓄、引、排、灌等防风、防洪、防旱工程5000多项。其中大型水库2座,即大河水库和东湖水库;中型水库11座,大、中型水库总集水面积为(548)平方公里,小型水库202座,总库容为12.372亿立方米。主要排涝工程有漠西排涝工程、中心洲排涝工程、埠场排涝工程、马南垌排涝工程以及一些小排渠和电排站等,兴建引水工程3385项,引水流量92秒立米,其中大中型引水工程有双捷拦河坝、红江拦河坝、西山陂和响水陂等,还建有电排灌站和涵闸工程一批,这些工程对防风、防洪、防涝、灌溉发挥了巨大作用。
20世纪末,漠阳江流域内有耕地面积14.934万公顷(224.0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28万公顷(109.2万亩)。流域内人口199.66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197345万元,工业总产值为1219571万元,农业总产值为583899万元。2000年总用水量10.4578亿立方米,其中工业0.77亿立方米,农业8.54亿立方米,城镇生活0.50亿立方米,农村生活0.64亿立方米。
漠阳江流经春湾,在春湾廖施朗尾村与一级支流云霖河汇合。河上建小型水库3座,库容计675万立方米,建有100千瓦以上小水电站4座,共装机970千瓦。流域下行与那乌河汇合。河上建有那且水库,库容382万立方米,还建有木楼陂、沙底陂等小型水陂一批,灌溉着两岸分散的农田,另建有黄泥夹、马师田等电站2座,共装机485千瓦。
漠阳江南下至合水镇汇合西山河,河长108公里,是漠阳江支流中落差最大的一支,现已兴建了林湾电站、张公龙水库、大河水库、新朗电站,西山陂引水等工程,合计装机46700千瓦。
漠阳江东南行流经岗美镇,左岸有库岗美水库,它由蛤山、那马两座水库组成,以灌溉为主、兼负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
漠阳江向东南,进入阳江市江城区境内,于双捷镇有双捷拦河闸坝是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处潭水河入漠阳江入口下游7公里,坝高15.5米,长470米,泄流时有“捷坝惊涛”景观显现。双捷拦河闸坝与近旁石河水库引蓄联合调度,灌溉江城8万多亩农田。工程于1958年动工, 1963年全面发挥效益。双捷拦河闸坝还用管道向海陵岛供水,以解决该岛内水源不足。
“阳江话是全世界唯一的一种语言。”它虽然使用范围很小,却也以一个独特的语言系统,进入我国的汉族语系。在一些权威的汉语著作中,阳江话与吴话、闽话、等大语系是相提并论的。
阳江话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说,在古代,打仗都用父子兵、同乡军,以保证同心作战夺取胜利。曾有一支北方军队驻守在我们阳江,后来在我们阳江这块土地上扎根繁衍,世世代代都说他们家乡语言,流传下来,这就是阳江话。理由根据是,阳江话里有许多字词的读音和意思都和普通话相似,有的甚至完全一样。这种说法似乎有点道理。但细一想,问题就来了:既然这阳江话是从某地方传来,是某地的乡音,那么,为什么全国又找不到第二个说阳江话的地方呢?“父子军同乡军传播”是地方语言的真正成因吗?各地的方言都是“父子军”传下来?在这些“语言传播部队”来到之前,当地人都不说话了?显然,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阳江话是阳江古代土著俚族人的古语保留。在古代,阳江大地上聚居着但、俚、僚、瑶等多种民族。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我国的历史翻到第六世纪这一页时,阳江这块土地上诞生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后来被称为“谯国夫人”的南粤女英雄冼夫人。冼夫人与中原下来当高凉太守的汉人冯宝结婚,共同为统一战火纷飞的南粤而奋斗。“历十余州,述上意,谕诸俚僚,所至皆降”,平定岭南。她主张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她和汉人结婚,她的儿子冯仆也娶冼氏,促进了民族的团结。至其孙子越国公冯盎在阳江逝世的110多年里,冯冼族系一直是阳江的统治力量,对当时阳江的军事、政治、经济改革作出重大的贡献。因此,作为冼氏家族的家乡话俚话,也就成了地方的“官话”,一直流传下来。又因为洗氏夫家冯氏家族来自文化发达的陕西,后迁徙到中原,流行于阳江的“官话”也就夹杂着来自夫家的某些中原话在内,这就是阳江话。
汉文字的输入,是阳江话融会中原语的重要原因。在当时,俚族没有文字。来自中原的冯氏家族在传入中原语言的同时,也传入了先进的汉文字,俚人在接受汉文字的同时,也就不可抵抗地接纳了中原的语音和语汇。尽管这些语音和语汇也不可避免地遭到阳江话的同化,但终以它无可替代的先进地位,在阳江话语系中保留一定的成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阳江话含有一定分量的中原古音古义的历史原因。据民俗学家研究,后来僚族与部分俚族演变为升黎族,大多数俚族人汉化了,瑶族现在也还有,他们至今均有自己的语言。阳江话明显不象黎语或瑶语,显然是俚语的保留。或许某地纵有俚语保留,因未经象阳江话这样有过与中原话结合这一过程,所以也不可能与阳江话相同。
一千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话阳江话依然是自成体系的阳江话,而不被周围声势浩大的粤语(白话)、客家话、北方话(普通话)同化呢?按上面所说,对阳江话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来自中原的“冯氏语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北话”。但是,在冯冼族系中,冯氏是外来家族,洗氏是本地土著,论人数,洗氏比冯氏多,论地位,虽然冯氏集团代表朝廷,但为了团结岭南的少数民族,它还得依赖洗氏集团的力量,所以要采取怀柔政策,从政治到经济作出忍让。实质上冼氏的威望比冯氏大,因此语言也就占了优势,奠定了俚语在阳江放言中的主导地位。及到后来,虽冼冯族系的统治地位已消失,且不断有外地人来到阳江。但是,冼冯治郡的110多年,阳江话已经指扎下了牢固的基础,不会轻易被外来语言同化。
看阳江的地形:东北西三面是大山,南面是大海。这天然的屏障,把阳江紧密封闭住,古代交通不发达,这里几乎成了世外桃源。因而外来人员不会象其他地方那么多,来往也没那么频繁。特别是,在这块土地上,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关系,矿产资源丰富,农林渔牧发达,尽可自给自足。(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盐在决定一个地方能否独立,是有重要地位的)在当时,完全可以在无求外援的情况下生存。
因此,这就形成了两个人文要素:其一,因为交通不便,外来人少,纵有来者,亦非是达官贵人,多为战乱逃难的群民,或者是发配流放,路经这里的小官员。他们之于阳江,成不了气候,更未能造成同化语言的威胁。其二,由于阳江自给自足的经济环境,自古就有“阳江贵地永无忧”的说法,造成了阳江人强烈的优越感和自尊心。他们自信只有他们才是这块土地的当然主人,外来人只能听我的。故此在语言上也“为我独尊”,对外来说,也只是“为我所用”,或者在上流社会交流时偶尔用一下。更多的时间还是使用本地土语阳江话。外来话在这里没有实用价值,没有实用市场,因此阳江话在这块封闭的土地上能够顽固地保留下来。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山东华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下一篇 复方阿胶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