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清水河

清水河,宁夏境内黄河水系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固原县南部开城附近,流经固原、海原、同心至中宁泉眼山注入黄河,全长320公里,流域面积1.4481万平方公里。东南西三面为地形破碎、沟谷发育的黄土地貌,中为南高北低的河谷平原。全流域已建成沈家河、长山头等中小型水库78座,灌溉农田1.12万公顷。
名称
清水河
所在洲
亚洲
流域面积
14481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宁夏
长度
320千米
源头
固原县南部开城
特色物种
春小麦、冬小麦、糜谷、马铃薯、胡麻、芸芥、玉米、高梁、荞麦

目录

黄河上游支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古代称西洛水、高平川水、蔚茹水,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开城乡境内的黑刺沟脑,向北流经固原、海原、同心、中宁等县,在中卫的泉眼山西侧注入黄河,长303公里。是宁夏境内流入黄河最大、最长的支流,在固原地区境内流程180公里(直线),流域面积8499.6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65亿立方米。受整个气候的影响,清水河流量越来越小,表现出干旱半干旱河流的特点。

河流历史

清水河清水河
  历史上,清水河两岸台地是土著人生息繁衍和耕牧的地方;也是北方少数民族相互融汇的地方;清水河谷地是古丝绸之路固原境内的一部分,也是萧关古道的的一部分;更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现在,清水河沿岸还有不少规模很大的古城遗址,是历代战争留在清水河两岸的缩影。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里将清水河的走向、汇入的小支流、流经的地方等写得非常清楚。

清水河流域的灾害甚多,干旱、风沙、冰雹、水土流失和苦水等自然灾害,一直严重影响着流域内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民生活十分贫困,是我国著名的低产贫困地区之一。除上述灾害外,地震也是流域内的一大灾害。流域的上中游,是中国地震活跃、震次频繁、震级较高的地区,中小地震几乎年年都有。19201216日大地震,震中在海原县,震级为8.5级,烈度达12度,山崩地裂,黑水横流,地面或为高陵,或为深谷,房窑倒塌严重,人畜伤亡甚多,海原县死7万人,流域全境死亡人数不下20万人。大震之后,人能感觉到的余震有360次,断续时间长达一年之久。这是近百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理概况

清水河清水河
  清水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形类别有三:一是山区,流域西南有六盘山脉,海拔一般在2 500米以上,使流域呈西南高而东北低之略势;流域东部为南北向断续分布的剥蚀残山;北部诸山高出当地丘陵很多。流域周围的山区地势较高,构成与泾河、渭河、祖厉河的分水岭。二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流域总面积的82%,分布于流域的中上游,呈特有的黄土沟谷和峁梁丘陵地理景观,相对高差60100米,黄土覆盖层厚30100米,植被稀疏,树木极少,水土流失严重。三是川区,约占流域面积的15%,分布于干流两岸,顺河而上延伸长200余公里,平均河谷宽约5公里,在固原县黑城镇一带及同心县城以北河段,河谷宽达10公里以上,共有川台地150余万亩,地面平缓宽阔,利于耕种,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这种宽谷河流的形成,考其原因是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本区自燕山运动以来,流域南部的六盘山急剧上升,而中部沿南北方向发生断陷,几经演变,发育成今日的清水河宽谷。

全流域平均泥沙侵蚀模数3410/平方公里。由于干支流流经含盐量高的第三系红层或石膏地层,河水矿化度高,并由上游向下游递增。当地采取排盐蓄淡与农业措施相结合,利用中下游苦水灌溉农田,获得了较好收成。清水河河谷平原地势平坦,有较大面积水浇地。下游已开辟为引扬黄河水的新灌区。土壤多为黑垆土。农作物有春小麦、冬小麦、糜谷、马铃薯、胡麻、芸芥、玉米、高梁、荞麦等,是宁夏南部的重要农耕地带。

气候特征

清水河清水河
  清水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由于南部受六盘山、北部受腾格里沙漠的影响,以及纬度的差异,流域南部和北部气候差别很大。南部固原以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56℃,无霜期110130天。北部同心以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20毫米或更少些,是黄河流域的少雨区,年平均蒸发量高达1 800毫米,年平均气温79℃,无霜期130150天。干燥度由2增至9。按照中国气候区划,即由南部的暖温带亚干旱区过渡到中温带干旱区,这对当地的水资源、人文地理和耕作习惯都有很大影响。南部六盘山地区,阴湿多雨,雾气环山,草木丰茂,细水长流,人口相对稠密,平均每平方公里50100人。北部同心及其以北地区,降水极少,又多大风,气候特别干燥,山上草木难生,沟底长年干涸,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相对稀疏,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水资源概况

清水河清水河
  水,是清水河流域的突出问题。就总体而言,水资源量很少,多年平均天径流量仅2.16亿立方米,折合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1.49 万立方米,只相当于黄河流域平均年产水量的20%,全国平均水量的1/20。南部地区虽然降水较多,径流模数较大,韩府湾站(汇流面积 935平方公里)以南,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也只有2.9万立方米,约为黄河流域平均数的39%;而韩府湾以北地区每平方公里产水量只有0.76万立方米,仅及南部地区的26%,水资源之贫乏由此可见一斑。北部地区,大多数支流都是时令河,除汛期降雨时有水外,其余时间均干涸断流。 

清水河不仅水资源贫乏,而且水质很差,有大量苦水分布,愈向下游水愈苦。据观测,干流三营断面河水平均含盐量小于3/升,韩府湾站平均含盐量增至3.58/升,至泉眼山站平均含盐量达5.08 /升。其苦水区域分布,有苦淡交错的,有全为苦水的,更有浓度甚高的苦水出露点。流域内左岸的中河、苋麻河、西河、长沙河等支流是苦淡交错分布,各支流上游的较大支沟多为苦水区。流域内中下游干支流的地表水均为苦水,中下游干流川区及多数支流的地下水亦为苦水。流域内苦水的含盐量一般在310/升。局部地区矿化度在15/升以上的臭泉水出露点有10余处,其中矿化度最高的是东至河上游的硝口4号井,泉水含盐量高达138/升,日产水量40立方米,水中富含芒硝,臭气甚浓,对河水污染严重。长期饮用苦水有损于人体健康,流域内地方病甚为普遍。为了获得淡水,当地群众多在山坡、路旁修建“水窖”,积蓄天然雨水,以备饮用,饮水十分困难。

水利工程

清水河清水河
  新中国成立后,清水河流域人民为了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和兴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绩。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19581960年间在干支流上修建了长山头、张家湾、沈家河、石峡口、寺口子、苋麻河等6座大中型水库,除张家湾水库于1964年被洪水冲毁外,其余水库均运用至今。70年代又在干流及西河、东至河、杨达子沟等支流上修建了6座中型水库,同时在流域内兴建了众多小水库。流域内已建大中小型水库约90座,总库容8.55亿立方米。上述水库,绝大多数位于干流上游及西河以南的支流,水质较好,构成水库群,调蓄径流,灌溉良田,共有设计灌溉面积近5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约30万亩。增加了农业生产,有效地控制了流域的水沙,效益十分显著。

长山头水库是清水河流域治理中的关键性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4 174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7.9%,几乎控制了流域的全部水沙。该工程自19608月建成投入运用以来,由于库区淤积严重,已连续加高了4次,坝高由初建时的26.5米加高至34.5米,库容由0.86亿立方米增至3.05亿立方米,进入大型水库之列。水库平日不蓄水,只滞洪拦泥,是一座大型拦泥库。这是由于清水河多沙的特点所决定的。它不仅具有一般水库的防洪作用,而且拦沙淤地效益特别显著。

为了开发沿黄干旱高台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国家还在宁夏境内修建了同心、固海两大扬黄工程,灌溉清水河流域的干旱土地。同心扬黄工程建于1977年,自中卫县境七星渠引水,设计流量5立方米每秒,设5级泵站,累积扬程253米,干渠长93.7公里,沿清水河左岸逆流而上至同心县,有效灌溉面积8万亩。固海扬黄工程建于1985年,自中宁县泉眼山黄河干流直接取水,设计流量20立方米每秒,设10级泵站,累积扬程342米,干渠长202公里,先沿清水河右岸上行,至长山头架渡槽跨越溢流坝后,改从左岸上行,并与同心扬黄干渠立交,然后同在左岸于不同高程位置上并行一段后直至固原县七营,设计灌溉面积40万亩。这两大工程的建成,为开发清水河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原来干旱缺水的宽谷川地(包括长山头库区)都成了这两大工程的灌区。

污染状况

清水河污染清水河污染
  被两岸回汉各族人民誉为“生命河”的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城郊的黄河支流清水河,如今“清水”已变成污水,散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据悉,清水河污染源于两岸近500座不同规模的土豆淀粉厂以及原州区部分机关、居民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清水河发源于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黑刺沟,流经海原、同心两县,由中宁县境内入黄河,全长150多公里,是黄河上游一级支流。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火星冲日    下一篇 胶州大锅饼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