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董天策

董天策,1963年生,永川水碾人,四川大学文学博士,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会长。曾先后在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任教。2008年先后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目录

1982年考入四川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198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免试录取为研究生

1989年获西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分配到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任教

1996年3月调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同年11月晋升副教授

1998年增列为新闻学硕士生导师

2002年4月调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同年10月晋升教授,担任新闻学、传播学硕士生导师;

2005年4月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2006年9月至2011年7月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先后领衔创建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广东省重点学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学科专业平台,为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做出多项突破性贡献

2006年12月获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2007年增列为暨南大学新闻学博士生导师

2012年定级为暨南大学二级教授

应重庆大学邀请,2012年12月出任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网络与新媒体等领域的研究,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种课题十多项,发表论文230多篇,出版《传播学导论》《新闻传播学论稿》《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网络新闻传播学》《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研究》《问题与学理:新闻传播论稿》《消费时代的中国传媒文化嬗变》等论著。

社会兼职

中国网络传播学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新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委,全国网络舆情考试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西大学-新闻出版总署西南人才培养基地客座教授、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新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新闻年鉴》、《新闻与传播》编委,《新闻记者》、《新闻爱好者》、《今传媒》、《传媒透视》顾问,广东省政协刊物《同舟共进》特约审读员。

研究成果

1989年以来一直从事新闻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涉及新闻传播理论、传媒经营管理、网络传播、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等领域。

董天策董天策

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众传媒在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JD02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引导与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1BXW02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视娱乐节目与精神文明建设”,项目编号:97CXW00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媒介批评的理论建构与教材建设”,项目编号:NCET-08-0616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消费时代的中国传媒文化研究”,项目编号:05JA86005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从科学发展观审视传媒消费主义文化”,项目编号:06L02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全球化进程中的华文传媒生态研究”,项目编号:06JDXM003

广东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项目“广东传媒发展创新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

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引导与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1ZGXM86001

广州市委宣传部特别委托课题“广州亚运期间热点敏感问题预测研判”,2010-2011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招标课题“政府新闻的实践与探索”,2009-2011

主要论著

出版学术著作、教材

《传播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

《新闻传播学论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网络新闻传播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4年第2版,2009年第3版

《消费时代与中国传媒文化的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问题与学理:新闻传播论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

《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公关理论导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仁智的乐趣:山水泉石》,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台湾双笛国际事务有限公司繁体字版本,1998年

主编或参编

《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产业》(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外媒介批评》第1辑(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外媒介批评》第2辑(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新闻传播百科全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

《都市新闻传播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新闻春秋——中国新闻改革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主要论文

已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南京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四川大学学报》、《暨南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主要有:

《理性审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暨南学报》2008年第2期

《关于“传播交叉领域”的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1期

《新闻的真实性是什么:兼论新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3期

《虚假新闻的产生机制与治理路径》,《新闻记者》2011年第3期

《试论客观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的关系》,《新闻界》1999年第6期

《新闻客观性:语境、进路与未来》,《暨南学报》2010年第6期

《信息、媒介与新闻观念更新》,《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新闻定义的语义学探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

《20世纪中国报刊工具理念的历史进程》,《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1期

《“史家办报”思想探究》,《新闻大学》2006年春季号

《网络新闻传播学三题》,《当代传播》2003年第3期

《网络媒体在新闻价值取向上的变化》,《现代传播》2004年第6期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现代传播》2011年第8期

《网络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形象建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

《从范式角度审视民生新闻》,《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

《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发展民主政治与深化新闻改革》,《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知情权、表达权为舆论监督保驾护航》,《同舟共进》2008年第6期

《如何开展对重大社会问题的舆论监督》,《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2期

《在开放与控制之间:危机传播的基本准则与尺度》,《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4期

《信息公开与传媒变局:2008年我国新闻踏实的突破与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

《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的演变》,《新闻记者》2010年第6期

《当前群体性事件报道的回顾与反思》,《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试论公共事件报道中的媒体角色》,《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4期

《“最牛钉子户”媒介事件的新闻传播学意义》,《现代传播》2007年第4期

《“艾滋女”事件真相大白后的思索》,《新闻记者》2010年第1期

《中国内地媒介批评论著十年扫描》,《山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当前媒介批评实践的议题分析:以新闻专业期刊“媒介批评”专栏文章为样本》,《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媒介批评:新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新闻界》2001年第4期

《媒体如何应对商业炒作》,《新闻记者》2004年第4期

《加强媒介批评 促进传媒发展 深化新闻学术》,《今传媒》2011年第3期

《成都报业趋同化的实证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

《解析中国报业竞争的现实进程》,《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2期

《竞争格局中的跨媒体合作传播》,《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广州报业的区域性异地扩张》,《新闻界》2004年第2期

《观点之争:报业竞争的新制高点》,《传媒》2004年第5期

《广东报业发展的人文审思》,《传媒观察》2006年第8期

《广东电视的影响力何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4期

《传媒竞争中公关行为的介入及其影响》,《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4期

《“新闻策划”剖析》,《新闻大学》1998年春季号

《“新闻策划”之我见》,《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莫把奇策当正道:关于新闻事件策划的再认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第7期

《“新闻策划”研究的学理审视》,《暨南学报》2002年第5期

《“公共关系职能”探析》,《天府新论1996年第1期

《公共关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8期

《媒介事件如何取得轰动性传播效应:从“大堡礁招聘”说起》,《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2期

《网络公关为何成为不正当竞争手段:蒙牛伊利“网络黑公关”事件反思》,《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6期

《以电视娱乐文化作为研究范畴与视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2期

《博客文化解析》,《当代传播》2006年第3期

《试析“男体盛”报道中女性的性别认同与建构》,《新闻界》2005年第6期

《解析真人秀的本土化之路》,《当代电视》2005年第7期

《数字短片的青年亚文化特征解读》,《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消费文化的学理内涵与研究取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传媒与文化研究的学术路径》,《学术研究》2012第1期

《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随想》,《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6期

《网络传播教育的态势与思考》,《新闻大学》2005年春季号

《我国新闻教育的四大缺失》,《新闻记者》2005年第9期

《开放:融合时代媒体人才培养的方略》,《新闻战线》2009年第10期

《专业训练营:新闻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中国记者》2009年第3期

《财经新闻人才培养之我见》,《新闻界》2012年10月(下)

人物荣誉

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广东省新闻教育最高荣誉金钟奖等奖励,以及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中国传媒大会“中国传媒思想人物”等荣誉称号。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北美秋沙鸭    下一篇 万科蓝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